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423节

是,从局势分析和战局判断来说,徐庶也是认可邓艾的劝阻的,在这点上,两人立场一致。

但有些话吧,不该由邓艾来说,也不该像邓艾那么劝.你家岳父什么脾气你不知道?!

这就是个随时可能扎刺的老虎,你得顺着他,真要劝说,也得至少撸上一顿,等撸顺毛了,心情好点了,再委婉的劝说。

哪有你这个当女婿的,直接说你老丈人不懂用兵的?!

为此,徐庶不得不站出来,先对邓艾呵斥着说道,「士载不得无礼。军中诸事,皆在大将军一人耳,汝不得多言,速速退下!」

徐庶先是一言,呵退了邓艾。

邓艾还是很尊重徐庶的,毕竟这些年,邓艾一直呆在荆州,学业教导也好,兵法韬略也好,基本都是徐庶在代张溪传授,算是邓艾的半个老师。

徐庶这么一发话,邓艾当即听话退下,站立一旁。

而此时,徐庶才对着关羽拱手一笑,说道,「大将军也请息怒,此事事关重大,也需大将军好生斟酌才是。」

徐庶呵退了邓艾,又非常照顾自己的面子关羽被撸的有点顺毛了,也稍微的缓和了一下自己的脾气。

然后吧,关羽说道,「军师之言,老夫亦知。只是,老夫行事,素以信义为先,邀战乃老夫亲提,岂有不应之理?!」

只要是猫科动物,撸顺毛了,不管是老虎还是大猫,都会比较好说话关羽就稍微的向徐庶说明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立场。

但徐庶听完了以后,多少有些皱眉。

如果只是为了面子问题,那徐庶还是得劝劝的。

身为一国大将军,不能因为面子和个人好恶,就把将士们置于危险的境地.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对关羽嘛,你也不能跟邓艾似的,有什么就直接说什么,得用点方式方法。

因此,徐庶琢磨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将军可知,先汉淮阴侯否?!」

这话题转的,关羽也是一愣,下意识的点点头,回答道,「自然知道。」

徐庶一听这话,立刻顺着说道,「昔年淮阴侯落魄乡间,遇屠中少年,遭逢胯下之辱,一市人皆笑之,以为怯.大将军以为如何?!」

关羽听完这话,顿时也是紧皱眉头,仔细思考。

韩信遭受胯下之辱的事儿,托了太史公的福,记载在《史记》里,天下皆知。

但谁也没觉得兵仙韩信是一个怯懦之人吧?!

所以.军师这是啥意思?!

关羽想了半天,实在不懂徐庶为什么要这么问,只好起身拱手,请教道,「还请军师明言。」

徐庶等的就是关羽的这个态度和这句话。

微微一笑,徐庶继续说道,「淮阴侯乃大智大勇之人也。试想,若淮阴侯以血气之勇,仗剑杀死屠中少年,所得者,不过于亡命逃窜而已,又何来日后匡扶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扫清六合之功?!故此,庶以为,血气之勇,非真勇也,忍一时之辱而成大事者,方是大英雄也。」

徐庶要表达的意思吧,就是这个。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大事,在这个时代的儒家思想里,并不是一个值得指责的点。这真的不是因为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了,他之前做出的事情就会被人主动洗白.真不是。

现代人之所以用这些点去喷韩信,说白了,只是身处不同时代下的价值观不同,因此造成的错误观念而已。

太史公的《史记》里其实说的就很清楚了,「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也就是说啊,韩信这个人,虽然是平民出身,但他自认为自己不是平民,他属于「士」.虽然因此韩信被乡邻嘲笑排挤,认为这货脑子坏掉了,在异想天开。

但韩信始终坚信这点,并且时刻以「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韩信给亭长当门客,因为冷遇就弃之而去。

君不以国士待我,我自然弃君而去。

而给韩信饭吃的漂母,听韩信说要报答她,反过来还要斥责韩信的原因,也是这个。

因为不管是韩信本身也好,漂母也好,都认为韩信是「士」,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为主君效力,成就功业的,漂母给韩信饭吃,也没指望他报答,就只是不想看到一个「士」沦落到这个地步,韩信提报答,反而是在侮辱漂母。

用这样的观念去推理韩信为什么宁愿受胯下之辱,就可以解释了。

首先,给韩信胯下之辱的人,是屠中少年太史公用词还是真的挺委婉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屠户家的孩子,在这个时代的阶级体系里,属于是连平民都不如的贱业之子,更别说是「士」了。

也就是说,如果韩信真的拔剑把人杀了,他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拉低到跟屠户之子一个档次,这是自甘堕落,不符合「士」的价值标准。

其次,韩信始终是认为自己是有大才能的人,将来是要报效主君,建功立业的人物。

他如果真的杀了屠中少年,那么等待他的,不是被衙役逮捕判刑,就是得隐姓埋名,亡命天涯.这对于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士」来说,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那年月,哪怕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和吴广,那也是出身清白人家,没有哪个人是杀人犯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韩信选择了忍受胯下之辱,也就非常正常了。

而徐庶在这里之所以要用韩信的例子来劝告关羽,其实目的也很简单——你关羽得想想,你是什么身份,你应该做和你身份相匹配的事情。

堂堂一国大将军,你的一举一动,皆身系国家安危。

跟张辽去单挑,就好比是韩信面对屠中少年那样,杀了他不过是血气之勇而已,而你真正的责任,是跟韩信那样,带领大家横扫六合,助大汉天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到底是你的名声和面子重要,还是光复大汉的责任重要!

第六百三十章 单挑

有一说一,徐庶的例子,举的很巧妙,也非常的有说服力.比起邓艾那个直接说关羽不懂「为将之道」的话术要巧妙的多。

但关羽还是听不进去。

还是那句话,三观不一样,双方讨论的重点就不一样,根本说不到一起去。

关羽也承认,徐庶的话是对的,但这跟他答应跟张辽单挑并不冲突啊。

如果说啊,这事儿,是张辽主动提出来单挑,那么徐庶这么说,关羽倒是可以接受,然后就像之前张辽拒绝自己那样拒绝张辽。

但单挑这事儿,是关羽先提出来的.关羽的内心,自己就过不去那个坎。

再一个,关羽一身,以信义为著,如今为了所谓的大事,就让他放弃信义这不是关羽能做出来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华容道一折,明明是罗贯中杜撰的,但偏偏大家都相信这是二爷能干出来的事儿。

毕竟这位是真的放弃了荣华富贵,千里走单骑,投奔当时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的刘备的。

这样的人,如果真把他放到华容道上去,他真的可能为了信义报恩,放曹操一条生路的。

难道关羽不知道,有些事儿不去做,就可以更容易的光复汉室么?!

关羽其实知道,但有些事儿在他心里,是不能不去做的。

再一个.徐庶这例子举得吧,多少也有些问题。

韩信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的人,但咱们的二爷,那可是真的因为杀人而隐姓埋名,迫不得已逃离家乡十几年的人物。

十几年颠沛流离,连真名实姓都不敢漏的二爷,对韩信的处境是非常理解的,但对韩信这种忍辱负重的行为,实在没有多少认同感。

大丈夫当世,当快意恩仇,征战疆场,当马革裹尸而还胯下之辱这玩意儿算个什么玩意儿?!

谁说杀人犯就不能建功立业了?!

再一个,这话换成诸葛亮来说,那二爷说不定还有点认同感,可你徐庶.我说,早年因为给朋友报仇杀人,而不得不改名换姓的人,也是你吧?!

怎么你那时候就不知道为了兴复汉室就忍辱负重一下了呢?!

淮阴侯韩信能做的事情,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既然你自己都认为有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现在又有什么资格来劝说我呢?!

所以啊徐庶这话,二爷根本就听不进去。

有一句话,徐庶是真的没有说错——军中之事,唯仗大将军一人耳。

关羽是大汉的大将军,同时也是荆州方面军的最高统帅,南阳方面的战事,确实是他一个人决定的。

如果关羽真的决定去做某件事,哪怕是徐庶,也只能是委婉的劝谏,劝谏不下来,徐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因此,徐庶等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给张辽写回信,双方约定,三日后,大寨门口,单挑决胜。

你要是从看热闹的角度来想,两位天下名将单挑决胜,不管搁什么时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可对双方将领和当事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这是事关整个南阳战局胜败的关键一战,谁胜,谁就能在南阳战事上占据上风。

没啥大局观的小兵们可能还会想看热闹,但不管是大汉阵营还是曹魏阵营,中级将领对这事儿,都是忧心忡忡的。

也搭着两边的阵营里,主帅的亲信家眷实在是太多了你让关平,张虎这些人,怎么能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自家父亲要跑去跟人单挑这件事儿?!

可张辽也好,关羽也好,都是天下名将,已经约定好的事情,是不可能再更改了。

因此,三日之后,两军阵前,二将骑马出列。

两人都是身穿全套明光铠,所不同的是,张辽明光铠下着黑袍,而二爷嘛,明光铠下是一身青不是绿袍哦,是青袍。

青出于蓝的那个「青」,也就是深蓝色。

张辽胯下追风驹,掌中亮银枪,虎目圆睁,威风凛凛。

二爷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刀,凤眼微闭,令人胆寒。

两人在两军阵前,拉开阵势,既不叙旧,也不答话,只待二人勒马而定,互对一眼,不约而同的催动战马,直扑对方而去。

如此直接的单挑,顿时把临阵观战,同时为防万一的众将的心给吊了起来。

两马交错之际,张辽率先选择强攻,一枪刺出,直取关羽胸口要害,而关羽也毫不慌张,举刀一撩,磕开张辽刺出的长枪。

第一回合,到此结束。

这一回合,双方都是在试探,因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张辽的强攻并没有尽全力,而关羽的格挡也没有带后招。

经过一番试探后,两人都对对方如今的武艺,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都不好惹。

张辽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羽的力量应该会有所下降,但事实上,从一回合交手的过程来看,即使关羽的力量有所下降,那也是下降的有限。

而关羽也发现,这些年张辽身居高位,但武艺却没有落下,反而是越发精熟,对战机的把握也出色了不少.唯独就是力量上,终究还是差了自己一些。

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但同样的,双方也有落败的可能不可大意。

经过这一回合试探之后,张辽和关羽不约而同的深吸了一口气,紧了紧手里的兵刃。

张辽脸色凝重,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而二爷.二爷终于是睁眼了。

没有任何人发号施令,但两人就跟约好了似的,同时爆发出一声大吼,再次催动战马,双方再次交战。

胯下战马,再次开始提速,冲着对方呼啸而去。

而第二回合,二爷没有给张辽强攻的机会,而是主动抢在张辽之前,双手持刀,猛然劈下。

这是要以力取胜。

张辽眼看二爷的大刀劈来,顿时也不敢大意面对关羽这一招还敢大意的人,基本都已经去地下见阎王了。

当下也不犹豫,放弃进攻选择,双手横枪做格挡状,借着马力两马一错的功夫,勉强挡下了这一刀,但也震的手臂有些发麻。

第二回合到此结束,两人不曾久歇,分离一段距离后,不约而同的勒马转向,也不停歇,直接开始第三回合的较量。

第三回合,张辽佯做抢攻,举枪要刺,但一枪迟迟不刺出,一直到两人双马交错时,才俯身刺出一枪,直取关羽肋下。

而关羽呢,也没憋着什么好心,大刀一直拖着就是不动,等着张辽出手两马交错,张辽出手刺出一枪,关羽立刻在马上扭身闪避,同时在扭身之后,凭借强大的腰腹力量再转回来,紧接着就是一刀挥出,劈向张辽的后背。

张辽顿时大惊。

一枪刺出落空,自己刚刚收枪回来,此时两马交错之后,自己后背空门大开,根本来不及回身防守。

情急之下,张辽只能赌一把,猛然前扑抱住马首,身体尽量微侧,藏身在马身一侧,堪堪的躲过了关羽的这一刀。

有一说一,这一招,把在场所有人,不管是围观的众将还是交战对手关羽,都给惊到了。

首节 上一节 423/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