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23节

别的先不说,把魏讽推荐给曹操的人,是钟繇钟繇现在就已经自我圈禁在家里,同时上书向曹丕请罪,等候曹丕的处置了。

曹丕能拿钟繇怎么办?!

先不说钟繇是曹操时代的老臣,也是天下名士,一直以来都是坚定的站在曹操这一边的这一点跟孔融,祢衡这些人完全不一样。

再说私人关系,曹丕和钟繇的私人关系一直很不错,当初曹丕当世子的时候,每次曹操出征,钟繇就负责协助世子曹丕处理政务,两人之间的交情一直很不错。

现在难道要为了一个魏讽,就去追究钟繇的罪名么?!

再一个,即使没有钟繇,面对下面呈交上来的,跟魏讽关系密切的人物名单,曹丕看的也是一阵头大。

已故侍中王粲的两个儿子,现任侍中刘廙的弟弟刘伟,定侯张绣的儿子张泉,荆州名士宋忠的儿子.特么这都什么跟什么?!

王粲是曹丕的至交好友,当初王粲病故后,曹丕亲自为王粲送葬,因为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因此在王粲的葬礼上,曹丕亲自学驴叫送别好友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而侍中刘廙也是曹丕非常看好的一名大臣,早年当魏王世子的时候,刘廙就是曹丕的心腹,地位不在孙资,刘放两人之下。

至于张绣,那不用问了,因为宛城爱情事故的原因,张绣一家就是曹操树立起来的标杆榜样,如果不是有特别合适的理由,张绣一家都必须享受荣华富贵。

更别说张绣是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病逝的,算是没于王事,谥号都是「定」这种算美谥的谥号,你现在要收拾他儿子,仅仅依靠一个跟魏讽案有牵连,是完全不够的。

至于宋忠天下大儒,不知道有多少曹魏的名士官员是师从宋忠的,别的不说,东海王朗的儿子王肃,刘备那边的名臣潘濬,尹默,都是宋忠的亲传弟子。

你现在要收拾宋忠的儿子,得先问问这些天下名臣名士答不答应。

这份名单上的人,对曹丕来说,简直是各个棘手,每个都充满着顾忌。

但曹丕同样又知道,如果魏讽谋反案没有一个定调,不能快速的处理完毕,同时还能震慑住人心的话,那么接下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还怀着二心,随时准备给自己来一份「大礼」呢。

就算不搞什么「大礼」,也会助长北地世家墙头草的风格,到了关键时刻跟你摆烂,也够你喝一壶的。

因此,曹丕面对这样的处境,不得不硬起心肠,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挑挑拣拣,把一些人剔除出名单,又把一些要收拾的人加入到这个名单中,一番操作下来,决定了对魏讽谋反案的处理。

接下来,就是找个能背黑锅的人,来处理这件事了。

而这个背黑锅的人一事也别烦二主了,反正之前是你满宠处理的,现在依然还是由你来吧。

满宠心里那个MMP的。

早年跟随曹操,曹操帐下人才多,满宠要快速的出头,不得不硬着头皮走酷吏路线,帮着曹操干过很多遭人恨的事儿。

但后来,随着这些年地位越来越高,权利有了,富贵有了,满宠是真不打算再让自己背上太多的骂名了.毕竟这年头到底还是讲究名声的,张汤这类的酷吏,虽然在当时也算是名臣了,但身后名可好不到哪儿去,都被人私下骂了几百年了。

所以这些年,满宠一直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名声的,这次镇压魏讽叛乱,满宠虽然也是对魏讽一家进行了严刑拷打,看似严酷,但满宠始终把牵连的范围控制在魏讽一家的范围内,并没有要扩大打击面的意思。

但现在嘛给老曹家的人干活,总感觉没啥选择的余地。

没办法,曹操也好,曹丕也罢,这对父子俩,在该心狠的时候是真的心狠,不管是不是有罪,只要这俩父子觉得你该死,那你就必须去死。

满宠虽然也想要名声,但满宠可不想让曹丕觉得自己已经没用了这可就不是名声问题了,是一家前途的问题了。

没有了曹氏的庇佑,就满宠早年干的那些事儿,足够他全家死好几回的了。

所以嘛,这次面对曹丕的任命,满宠咬咬牙,撸袖子上吧!

因此,一个魏讽谋反案,经过满宠的酷吏手段之后,诛杀了近百人,全都是在邺城有名有姓的官员或者名士。

而这些官员和名士基本都是大家族的人,因此受到牵连的人,多达近千人,不是流放边地就是发配充军。

就此,曹丕借着魏讽谋反案,重新清理了一遍邺城的潜在反对势力。

在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曹丕琢磨着,这样做也不是治本的办法。

毕竟,只要有大汉天子的这面大旗在,外面又有像刘备这样不死心的野心家,随时可以让人心发生变动,变得不利于曹魏统治的。

这种事,想要治本的话,那就必须从那个大汉天子的身上下手。

当然,曹丕多少还有点底线,他又不是司马昭那个臭不要脸的玩意儿,当街弑君这种事儿,曹丕再怎么样也干不出来。

曹丕只是想让大汉天子帮个忙,把皇帝的位子,禅让给他,让他们曹家替代刘家,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换句话说,曹丕要「行大事」,要「受禅称帝」了。

这几天家中有亲戚长辈过世,我们这边的规矩是要去帮忙处理丧事的,更新不是很稳定,请大家见谅.拜请谢罪!

第四百七十四章 三国时代

曹丕「受禅称帝」的想法,已经不是想了一天两天了。

或者说,从曹操开始,这个想法就一直都有,这属于曹家两代人的夙愿。

是的,曹操有写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达自己只想做一个征西大将军,只是时局所迫,才一点一点的让自己走到了现在的位置。

但那个时候,曹操是汉丞相,虽然说权倾一时,是一代权臣,但他到底还是汉臣。

可当曹操彻底突破汉臣底线,加封为魏公的那一刻开始,曹操的野心,就已经不能用《让县自明本志令》来阐述了。

这个时候,用曹操的另一句话来阐述曹操的野心,其实更为合适——「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

换句话说,曹操只是抹不开面子,不想在他这一代称帝,而是想把这个称帝的机会留给儿子曹丕,成全自己汉臣的名声而已。

这时候的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是为了名声不能称帝而已。

因此,曹操才会在生前一遍又一遍的清除反对势力,把自己的老巢从许都迁到邺城,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曹丕上位做铺垫。

本来曹丕以为,曹操的铺垫已经足够了,自己上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应该是「受禅称帝」.但谁知道刘备横插一脚,发动了北伐。

这就成了曹丕上任魏王后,第一个正式的考验。

如果不能摆平刘备,那曹丕即使贸然称帝,也只会收获反效果,不会被人承认和信服的曹丕不得不带着十五万中军前往长安,跟刘备一决高下。

现在呢,虽然曹丕丢了凉州和半个雍州,但好歹说起来,曹丕也守住了长安,最终是逼得刘备不得不撤兵罢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丕并不能算是输了。

凉州嘛,苦寒之地,对中原和河北的世家大族们来说,那地方早就该放弃了,丢了也不心疼。

至于雍州雍州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关中三辅地区,只要这些地方不丢掉,那么曹魏就依然算是占据着雍州。

因此从表面上看,曹丕这次亲征,可以看做是「击退」了刘备的北伐,初步树立起来了「威望」。

至于淮南和青徐二州.那地方不过是暂时让给江东而已,只要等到西线战事彻底结束,腾出手来,难道还能拿不回来么?!

起码曹丕身边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因此曹丕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代汉自立,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

因此,在五月回到邺城以后,曹丕开始加紧筹备代汉自立的事情。

而曹丕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年号。

现在是建安二十六年,一个年号用了二十六年了,也该换换,表达一下新气象了。

因此,曹丕「建议」把建安二十六年,改元为延康元年。

有一说一,这好像不是太合礼法,毕竟改元这种事儿,一般是在年底公布,在第二年的年初才正式启用的。

但曹丕可等不及了,直接在五月份的时候宣布改元,并且立刻使用。

这就造成了一个混乱的景象曹魏内部除了邺城外,其他地方都还在使用建安二十六年的年号,更别说江东和刘备集团了,根本没人在意曹丕改的这个所谓延康元年。

而到了七月份,西线的战事彻底平息,曹丕任命骠骑将军曹仁总督雍凉二州,驻守长安,防备蜀贼。

之后,曹丕就开始加紧逼迫刘协「禅位」的事情了。

本来在曹丕继位以后,曹魏的统治核心地区,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祥瑞」,比如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奇不有。

就是在刘备北伐,曹丕坐镇长安期间,都曾经在长安见到所谓的「麒麟」瑞兽。

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其实曹丕一清二楚,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德,堵天下悠悠众口的。

到了延康元年的七月,太史丞许芝突然上书给魏王,说如今天下初定,祥瑞却纷纷现世,说明是天生明主在世。

这时候的刘协,当大汉天子已经快三十年了,这个天生明主,肯定说的不是刘协.配合曹丕刚刚继位魏王,这个天生明主是谁,就已经很明显了。

紧接着许芝又一转话语,又开始拿「代汉者当涂高」说事儿,引经据典的对这一年发生的所谓「祥瑞」一一做出了解释,得出结论是「天命在魏」,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在提议曹丕可以代汉自立了。

这封疏奏,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不过是在胡说八道,引用的经典解释也非常的牵强,不过是在强行吹捧曹丕拍马屁而已,这样的文章,你但凡正眼看它一眼,都算你智商有问题。

但曹丕却看了,不仅看了,还特别做出了很长的批示。

原文记载在《献帝传》里,全篇又臭又长的,就不做转载了。

曹丕大概的意思就是举了周文王和周公旦的两个例子来说事儿。

周文王掌控天下三分之二,依然对商王行臣子之礼,而周公旦掌控国家大事,最后依然还政于王。

这两人因为有这样的美德,得到了自古的认可和传颂,至于像尧舜禹等大贤,他曹丕是压根比不了的,所以许芝说的这些话,他怎么敢听呢?

他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说的挺好听的,但问题就在于,许芝这个太史丞,在朝廷中不过是是不入流的小官而已,他的疏奏,能让魏王曹丕看到就已经很神奇了,而魏王还专门做出了批示,这事儿就更神奇了。

这事儿,但凡有些政治头脑的人,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该怎么做,一些大臣们就直接心领神会了。

有些人胆子比较小,所以他们直接上书魏王,诉说了曹操,曹丕两代人对汉室的功劳,又说两人平定天下多么的不容易,现在「祥瑞现世」,「百姓思得明主」,在加上谶言已经说明了,「代汉者当涂高」,请曹丕不要「有负天下众望」。

胆子大一点的人,像华歆,直接上书给汉献帝,表示汉祚将终,天下人需要魏王来统治,您老人家就应该识时务一些,赶紧退位让贤。

华歆这一炮打的,汉献帝都给懵圈了特么你这个话,曹操都说不出来吧?!

亏你华歆还是天下名士呢.怪不得当初管宁跟你割席断交啊,你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你华歆家族可是世代汉臣,世代食汉禄啊,到了你这儿怎么就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呢.合着你吃完了就骂厨子是吧?!

可问题是,现在形势比人强啊,刘协又不是那种有胆魄的帝王,他连曹髦的骨气都没有,面对这样的上书,居然只是支支吾吾的表示,大汉传承数百年,岂能在他手里断绝?!

然后吧,群臣一个劲的开始上书,说来说去不过是所谓的谶言,绕来绕去绕不过一句「代汉者当涂高」。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东西,刘协要有汉武帝的本事,分分钟能把说这些话的大臣拉出去砍了,要是有光武帝的能耐,这些疏奏也到不了他的面前。

说到底,刘协当了三十年的傀儡,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来压制朝政,在加上曹魏势力已经从上到下哦彻底覆盖了朝堂,刘协愿不愿意,其实根本不重要。

而最让刘协感到无助的是,刘晔这个正牌皇叔,居然也加入到了劝谏自己让位的行列中来了。

刘协是真的不能理解了。

刘备那个隔着不知道多少代,祖上还跟光武帝刘秀不是一支的中山靖王之后,到现在为止还在努力的匡扶汉室,怎么你刘晔这个根正苗红的大汉皇叔,反倒是第一个背叛了祖宗呢?!

而刘晔这一出面,刘协顿时发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堆所谓的辅国将军之类的汉室后裔,也纷纷上书说什么「天命在魏」,还有人利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说什么大汉是火德,而大魏是土德,火生土,故此大魏代汉是天命所归。

刘协整个人都麻了,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从大臣到宗亲,全都站在了曹魏的一边,自己完全孤立无援。

而且这件事,从头到尾,他刘协压根没有任何发言权,真正有发言权的人,是曹丕。

而曹丕这会儿,面对群臣的劝进,还在假模假样的玩什么「三辞三让」。

特么看的刘协一阵恶心。

但恶心又怎么样,根本没人会来在意你刘协这个皇帝是怎么想的,大家都想着让曹丕当皇帝,好当一个「从龙功臣」。

刘协知道自己毫无办法,也只能感慨大势已去他就算不配合,曹丕就没有办法玩这套让人恶心的「禅让」了么?!

曹丕需要的,只是一个姓刘的工具人而已,是不是他刘协,根本不重要。

既然这样的话刘协自己都没有为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尽忠的想法,就别说其他人了。

延康元年十月,经过了三个月的来回拉扯,曹丕在受禅台接受了刘协的让位诏书,正式称帝,国号「魏」,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

而刘协,曹丕也没有把这个工具人用完后就处理掉,而是相当大度的封刘协为山阳公,山阳公封邑有一万户,可以「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

可以说,曹丕至少在这点上,还是给足了刘协礼遇,也给足了大汉面子的。

首节 上一节 323/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