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49节

其实呢,是因为李恢是建宁李氏的家主,李家在建宁也是一大姓,势力不逊于孟家和雍家。

现在孟家和雍家反了,唯一还站在刘备这边的建宁李家,张溪肯定是要抓住的,不能把李恢也逼到对面去。

当然,以李恢的聪明才智,也不会选择这么干就是了。

其次,是樊城守将张嶷。

这个没有理由,就是张溪的老部下,用的顺手。

第三,是汉昌长马忠。

这个人.刘备倒是有印象,是个不错的人才,但刘备很好奇,张溪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

第四,是涪陵令张翼。

嘛,这个没法解释了.张溪总不能说,我就是在凑历任庲降都督吧。

第五,是牙门将王平。

这个人.好吧,这个人连刘备都没印象了。

还是庞统提醒了刘备一下,刘备才想起来,是在汉中之战跟曹操对峙的时候,带兵来投的一个賨人将领,自己收下后,给了个牙门将的位置,后来自己也给忘了。

张溪算来算去,好像将军是够了,但还缺个管后勤的.张溪屁颠屁颠的跑去问诸葛亮,说你手下的爱将马谡能不能借我用一下?!

诸葛亮很奇怪,什么时候马谡就成了他的爱将了?!

而且你要管后勤的,我这边有个更好的人选杨仪,他才是这方面的专家。

但张溪不要.选杨仪还不如选马谡呢。

诸葛亮无奈,但还是把马谡给叫来了。

马谡今年都二十九岁了,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当差,现在位居成都令。

虽然吧,马谡平时好论军计,但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一直是个文官而已,突然的有了从军出征的机会,马谡想都不想的就答应了。

毕竟这时候的马谡,还不是丞相府参军,还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只是因为诸葛亮跟马良关系好,所以诸葛亮偶尔会照顾一下马谡而已。

诸葛亮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大公无私到了极点,他所谓的照顾其实也有限,了不得就是关心一下马谡的生活起居,在官场上,马谡现在依然还只是成都令,就能看得出来了。

更何况,刘备其实不喜欢马谡,因为马谡总喜欢说一些军阵上的事情,这跟他成都令的位置非常的不符合。

刘备很讨厌那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你当个成都令就好好的处理政务,没事儿总跟人谈论军阵的事儿干嘛?!

所以刘备对马谡的感官也不好,自然也不会有人来替他说话,获得提拔晋升。

现在张溪把马谡要了过去,虽然只是负责军中粮草调度,但对马谡来说也算是从军了,而马谡一直以来的梦想,也从来不是当一个文官。

因此,马谡其实对张溪的提拔,还是很感激的。

而张溪嘛张溪其实觉得马谡挺冤枉的。

冤枉就冤枉在,马谡守街亭,真的是马谡第一次上战场。

是的,历史上的马谡,并没有随着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他在守街亭前,没有任何从军记录,只有跟诸葛亮嘴炮讨论军事,却从来没有实操过。

诸葛亮本来就不应该派这么一个人,担当守卫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的。

而且马谡的死,其实历史上的记载也是很模糊的。

他的罪名,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但在军中,违反主帅的布置,并不是什么大错,在乱世这种情况太多了。

即使因为违反主帅布置而造成重大失败,虽然会被追责,但也不一定是死罪。

而且马谡的死,其实史书记载是有矛盾的地方的。

一种说法是在汉中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了谢罪,另一种说法是在「狱中物故」。

「物故」,在这个时代是指狱中因为一些原因,比如说生急病啊,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死掉的,如果马谡是真的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掉的话,那不应该用「物故」这个词。

而要命的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辞,全都是出自《三国志》,全都是陈寿写的。

明正典刑的说法,来自《诸葛亮传》,而「下狱物故」的说法,来自《马谡传》。

再加上一些陈震对马谡逃亡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官的说法,这就很容易让人引起一些遐想.陈寿是不是在有意隐晦的说些什么。

上辈子的张溪吧,大概看过这么一篇文章分析马谡的死因。

其实马谡虽然失了街亭,但不太可能临阵脱逃的。

因为陈震是知道马谡逃亡的消息,并且知情不报帮马谡遮掩。

如果马谡真的是临阵脱逃,那全军都知道了,陈震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所以大概是马谡确实逃回了汉中,被诸葛亮下狱了,但马谡大概觉得,就他这个罪名,也不至于死,最多免官流放嘛。

但谁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主动上表领罪承担责任,自贬三级这么一来,马谡的罪责就大了去了。

大概是陈震知道诸葛亮要杀马谡谢罪,不忍心老朋友马良的弟弟被杀,所以陈震赶紧的通知了马谡,马谡因此越狱逃亡,但没成功,最后被抓回来了。

这就很尴尬了。

马谡如果逃亡,他肯定不可能逃去成都,离的江东又太远,哥哥马良又是死在江东手里的,所以马谡大概也不可能逃去江东剩下能去哪儿,也就很明显了。

可问题是,当时曹丕已经称帝了,也就是说,马谡这个逃亡,在季汉看来,就是叛国。

马谡可是诸葛亮的心腹啊。

诸葛亮即使要杀马谡谢罪,但也不想让马谡是以叛国罪被公开诛杀,这样不仅是诸葛亮不体面,季汉也会很没面子的。

所以就直接在狱中杀死了马谡。

这才导致了马谡在《诸葛亮传》里是因为失街亭,被明正典刑杀死的,在《马谡传》里却是「物故」的说法,一方面,陈寿在帮诸葛亮和季汉遮丑,另一方面,也是隐晦的写出了事实。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反正马谡这个人吧,身上还是有着不小的谜团的,再加上他之所以要有这么模糊的死法,全都是因为诸葛亮让一个完全没有领兵经验的人去守街亭.反正张溪是真的想不通,那时候诸葛亮是怎么想的。

哪怕魏延,吴懿都要攻略陇西走不开,你也可以让高翔去守街亭,把马谡放在稍微后方一点的略阳啊.高翔能力不差的,真的。

就街亭那个地方,就是个死守拖时间的死地,你让一个完全没有战阵经验的人去守这么一个地方,那不是儿戏么?!

所以啊,张溪觉得吧,先带着马谡,去南中历练一阵子,知道一下战阵不是靠嘴说的,这样说不定将来能让这个傻小子有点不一样的命运。

当然,万一哪天诸葛亮还是要北伐出祁山,除非张溪不在,否则张溪绝对不会同意让马谡去守街亭的。

总之吧.能帮一个是一个吧,全看这小子能不能撑的住。

战争,可真的不是儿戏。

第三百六十五章 作战准备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这是张溪穿越了十几年,得出的最深刻的结论。

主帅一个命令不当,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让士卒丢命,重则丢城失地,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所以啊,在战阵方面,除非到了必要硬拼的时刻,否则张溪的用兵,从来都是谨慎小心为上的。

故此,刘备在九月初集结好了南征的军队,一共三万余人,也准备好了粮草,但张溪并没有直接就出发。

第一,各部将领还没有到位。

牙门将王平和益州別驾李恢都已经到位了,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成都,但其他人,各自有各自的工作要交接,尤其是张嶷,更是远在襄阳,从襄阳坐船到汉中,再从汉中到成都,起码一个月的时间。

第二,士卒虽然到位了,但这次刘备凑出来的士卒,只有一半是征战汉中的老兵,剩下的一半,都是一些世家临时凑出来的家丁军队。

这些人虽然都是身体素质不错,作战也比较凶悍的亡命徒,但根本不懂军阵,也没有什么军纪可言。

这样的军队,张溪是不会让他们直接上战场的,不然天知道这帮人能惹出什么祸来。

所以,还是需要整训的。

第三,南中那个地方的气候.也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五月渡泸呢,这不是在瘴气最重的时候去进攻么。

你等到十二月冬天进兵不好么。

南中那地方,十二月也不冷的,不影响益州士兵行动,还能避开大部分的瘴气侵扰。

说到瘴气啊.真的,多亏了张机,他在荆州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几经修稿,最后写下了《伤寒杂病论》。

书中除了记载了一些伤寒疾病的原理,以及防治药方外,还详细描述了对一些常见瘴气的防治办法。

《伤寒杂病论》的原稿在岳麓书院内藏着呢,张机本人也活的很滋润,就在岳麓书院住下了,没事儿翻翻书看,小日子过的挺不错的。

而《伤寒杂病论》的印刷稿,刘备集团下令,各州县必须存档一份,供各州县的医家免费观看.就这一条,就让益州百姓对刘备感恩戴德,同时也让张机本人在医家心里,上升到了「医家之师」的地位。

张溪身在成都,当然也很容易找到《伤寒杂病论》,然后按照书中对瘴气疫病的防治手段,照本宣科的开始囤积防治瘴气的各种物料。

不仅仅是一些治疗瘴气疾病的药材,最重要的是,采购大量的艾草和茂草来制作驱蚊驱虫的药物。

军中是用不起蚊帐的,毕竟人数太多,就算用麻线做蚊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不断行军和移营,这些蚊帐也容易损坏。

因此,军中的主要驱蚊手段还得是靠茂草和艾草制作的火绳或者熏料来解决。

这些事儿,张溪有意识的让总督后勤工作的马谡去准备把马谡给忙的啊,每天都不着家,就差在军营中睡下了。

这就对了。

随军出征,可不是简单的跟主帅聊点什么战略,出个计策,然后摇着扇子坐看成败诸葛亮都做不到这一点的。

想当将军,或者想统兵出战,你得先把这些基本的东西搞清楚了才行。

说实话,马谡也觉得,自己好像哪里搞错了。

他听说自己可以随军出征,还能管理整个军伍的后勤,顿时觉得是自己被重用了,可以实现梦想了。

但.整个工作,好像跟自己想的,相当的不一样。

怎么总督后勤的人,需要干这么多的事儿的么?!

不仅要计算每日需要的粮草,分拨到各营,还要负责提前准备各种物料,考虑到一路上行军的速度,在什么地方安营扎寨,需要准备多少营帐和营寨木料。

面对不同的地形,要准备不同类型的扎营物料,遇到不同的天气也得考虑物料的更换,同时还得注意对水源的选取是否方便这些东西,都需要马谡提前考虑好。

行军过程中,不是说主帅随便选一个地方都能安营扎寨的,这样要你这个总督后勤的官员干什么呢,就只是简单的分发一下粮草,派个仓吏不就能做到了么。

有时候马谡忙着忙着,总会有一种错觉——这个真的是我希望的那种军营生活么?!

自己希望的,应该是那种指点江山,谈笑间敌军灰飞烟灭的从军生活吧?!

可现在,天天跟粮草物料打交道,哪有还能感受到这种闲情逸致。

马谡觉得吧,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军旅生活。

但问题是,马谡现在的资历非常的浅薄,如果因为嫌弃后勤工作辛苦就提出辞呈,那么将来还有谁再敢用自己?!

再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学到的。

行军作战,远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需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如果自己真的能主持好三万人的后勤补给,那么将来领兵三万出征,不说作战,起码领兵行军的问题是一点都没有。

两难之下,马谡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下来,继续在军营里忙前忙后的。

等时间来到了十一月中旬,各部将领都到了,士卒也都操练的差不多了,张溪开始检查军伍,准备出征。

说实话,这批士卒的质量,在张溪所有带过的军士中,已经算是比较差的那一批了。

素质也就比在巴东郡带的那帮郡兵强上那么一点点而已。

兵员素质无法跟荆州兵比较,军械也只是常规的军械,连苗刀的配比率都不是很高。

首节 上一节 249/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