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159节

虽然诸葛亮也知道,蔡侯造纸用的是麻料,已经是用料相当便宜的了,但.用竹子造纸?!

这年头的巴蜀地区,竹子到处都是,这玩意儿一年就能长成一片,那原材料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再看看其他的材料,草木灰这东西也是到处都有,树皮草茎满山都有,唯一比较耗成本的东西大概就是用来烧竹的木炭,但那玩意儿的成本也高不到哪儿去。

倒是制作周期是个麻烦的事儿,浸泡竹子的时间至少要三个月,长一点的要半年以上,所以现在张溪这边能造出来的纸张数量也不多。

但这个就不是问题,只要一直浸泡着竹子,那么半年后不就可以持续生产了么?!

用这种方式造出来的纸张诸葛亮都不敢想,将来巴蜀大地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参观完造纸作坊后,诸葛亮的第一反应就是叫人去给陈到传令,让他调派士卒对造纸作坊进行全方位的防护,除了张溪,诸葛亮外,其他人没有刘备的手令,任何人不准出入。

造纸的工匠们也不要到处乱走了,在作坊附近给他们造房子,暂时先安顿下来,等到事情解决后,再决定这些人的归属。做完这些后,诸葛亮开始对着张溪一顿喷。

其实张溪也不是没有概念,他还是做了一些防护措施的。

但这么重要的地方,你就派了几十个郡兵守卫?!

郡兵啊,那基本都是当地人呐,谁没个三姑六婆,亲戚朋友的,谁又能保证这些人跟本地世家没有牵连的?!

也就是自己来的及时,不然这个造纸工艺,恐怕早晚要流落到民间去,被世家大族们掌控。

诸葛亮还指望着用这个造纸术,巩固刘备在益州的统治呢。

张溪一开始也没意识到诸葛亮这么慎重的原因,但随后,诸葛亮把他和刘备商量的结果,跟张溪说了一下。

造纸术这个东西,现在并不是传到民间去的好时机。

现在的世家力量太大了,你强行推广造纸术,就等于是在剥夺世家的经义解释权和话语权,把世家从超然的地位上拉下来,让他们变成普通的地主阶级这些世家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诸葛亮是世家,所以他非常了解世家,很清楚这么做的后果。

但纸张这个东西,一旦推广开来,是有利于刘备扩大人才库,收获寒门和百姓人心的东西,所以推广肯定是要推广的,不能守着宝山饿死。

这事儿,诸葛亮和刘备商量下来,绝对还是要慎重,不能一下子铺开,只能有限度的推广纸张。

不能急躁,应该一步一步的来,慢慢的推广,在让世家能接受的同时,一点点的挖世家的墙角,慢慢的削弱世家的影响力。

所以诸葛亮的意思是,从世家中挑选个别好控制的,让他们代为发行纸张,这样在转移矛盾的同时,刘备集团也可以退居幕后,不会正面吸引仇恨。

至于世家是不是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刘备,这个诸葛亮不担心。

这年头的世家,整体力量确实强大,但从来都不是一块铁板,同郡世家之间,都有着不小的矛盾。

再加上诸葛亮知道世家的做派,只要能让家族获利,哪怕是蛮夷他们也会争相效力,但如果不能给世家带来好处,那么即使你是再造大汉的光武帝,他们也会把你拉下龙椅。

光武皇帝可以靠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解决度田事件,现在诸葛亮不过是效仿先例而已。

至于寒门和百姓.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一点一点的来,等到刘备匡扶汉室,稳定天下格局后,再想办法照顾他们。

毕竟这事儿不是粮食,缺了也不会死,优先级自然就调后了。

跟张溪解释完这些后,诸葛亮这才传达了刘备的命令——造纸术及工匠等,全部迁移到成都,在刘备没有决策前,巴东郡不得擅自推广造纸术。

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解释,诸葛亮怕张溪心里有疙瘩,现在解释完了,诸葛亮等着张溪的反应。

张溪的反应嘛他把雕版印刷术给拿出来了。

雕版印刷术真不是啥有难度的技术,阴刻阳刻这些东西,这年头的碑文上就应用了,甚至有些经典就是刻在碑上的,还会有人专门刷墨去拓印下来,用于学习。

所以张溪是真心觉得奇怪,怎么就没人从碑拓上,联想到雕版印刷呢?!

然后张溪就想明白了——这年头能用纸张去印碑拓的人,特么都是一些豪门世家。

这帮人能给你发明出雕版印刷术出来?!

百姓和寒门士子就算想到了这个方法,但找不到合适的纸张,谁还会费劲去研究什么雕版印刷?!

所以嘛,张溪在研究出能用的造纸术之后,立刻就把这个雕版印刷术给弄出来了。

雕刻不难,唯一麻烦的是墨.要在纸张上印刷,现在的松烟墨都不太好用,得用油墨。

张溪手上没有这方面的制墨工匠,正寻思着,是不是再问江东那边要点制墨匠人呢。

诸葛亮表示,我主刘皇叔横跨荆益二州,还缺你那点制墨的工匠?!还需要问江东孙权要?!

不就是往墨水里掺杂膏油么,只要有了这个思路,诸葛亮相信总有匠人能找到合适的印刷用墨的。

至于这个雕版印刷术,跟造纸术一样,全部收归成都,巴东郡不得擅自推广。

这个张元长.果然真的就不能让他闲着,闲着容易出大事儿。

但这种大事.果然还是让他继续闲着比较好。

诸葛亮是什么人,还能看不出这个雕版印刷术就是配合纸张,跟世家争夺经典注释权的利器。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但凡世家的力量弱一些,诸葛亮都有心强行推广了.可惜,不行,这年头世家的力量真不是吹的。

有钱,有粮,有地,有人口,有声望,还掌握了民间舆论.根本就是松散的小诸侯,闹起事情来,后果真的很严重的。

具体什么后果,可以参考凉州豪强是怎么联手坑手握重兵的马超的。

神威天将军在凉州都混不下去,不得不带领部众投奔刘备,现在世家如果真的要联合造反,那问题真的是大了去了。

诸葛亮也是无奈,但没办法,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状,要改变,得慢慢来。

起码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手段了,可以从世家那边慢慢的撬开一个口子,而这个纸张和印刷术,就是撬开口子的利器。

不得不说,纸张和印刷术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好东西,这个张元长果然才思敏捷,能搞出.嗯?!好像有哪里不对?!

诸葛亮很敏锐的察觉到了张溪这套组合拳的异常点。

张元长会造纸倒是不算特别稀奇,毕竟东莱那边的左伯也曾经造出左伯纸,可能是张溪看到了纸张的好处,让匠人们专门研究的。

但张溪造完纸之后,立刻就把印刷术给弄出来了不对,这小子肯定是早有预谋,不然不可能这么快的就搞出跟纸张完美搭配的印刷术出来。

诸葛亮一想到这儿,立刻打起了精神,逼问起张溪来。

然后吧,张溪就抢了他徒弟的成语,期期艾艾的告诉诸葛亮,自己这段时间,琢磨出了一个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你看哈,纸张有了,造纸术也有了,那科举这个东西,不是应该随之而诞生了么?!

可诸葛亮听完后,顿时不仅觉得牙疼,他还头疼。

这个张元长.要不让他回家陪老婆算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百年大计

东汉时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征辟制和察举制。

东汉是二元君主制,所以才会产生两种入仕方式的区别。

征辟,是地方行政长官或者中央听说了某个人的名气,专门下令征辟他当官。

察举,是地方每年都要选出一些名声好的年轻人,推荐给中央,让中央考察后任命。

当然,不管是征辟还是察举,被选择的人都是可以拒绝的,这么做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失礼,反而会让人觉得是不屑于跟权贵合流,受到当世人的尊敬。

有一说一,这个观念其实挺奇葩的。

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着为国家效力,也不想着造福百姓,就是端着架子显清高.活着的意义何在?!

可这年月的人,就吃这么一套,觉得清高的人就是让人尊敬和羡慕。

不管怎么说吧,征辟和察举制的本意,都是要录用那些在民间有才华,但是没有入仕通道的人,给他们一个入仕做官的机会。

可随着汉末世家豪强的力量越来越大,从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权,所谓的征辟和察举,都变成了世家的一亩三分地。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说的大多都是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的事儿。

到了董卓乱政,诸侯并起的年代,朝廷权威不存,这种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世家大族们进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权,后来曹丕继位,为了获取世家支持他称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让世家彻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

至于司马家建立的晋,本身出身就不正,后代更是各个奇葩,根本无力扭转这一现象,导致后来了一系列内乱,最终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所以说,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弊端,现在就已经显露的很明显了,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时间想不到比这更好的选材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刘备汉室宗亲的人设,所以才会继续沿用。

现在,张溪告诉诸葛亮,有一种制度叫科举制,大家不看家世,公平公正的在考场上决胜负,谁的学问好,谁有某方面的特长,都可以通过考试做官。

诸葛亮思虑了良久,很难对此做出评价。

科举制确实是个好制度,这东西的原创,确实是李世民,还真的不是杨广。

虽然确实是杨广提出了「科举」这一概念,但杨广的关注点,其实是在「分科取士」上,他的「科举制」的选拔对象,依然还是在山东世家或者关陇贵族的子弟,这点其实跟以前的人才选拔方式差别不大。

而李世民是在杨广提出的「分科取士」的基础上,把人才选拔范围,扩散到了寒门阶层,让寒门也享有了上升通道。

真正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朝以后的事情。

制度是好制度,但诸葛亮怎么想,都觉得不太适合现在的这个时代。

在这个世家力量庞大的年代,你强行把世家子和寒门士子放在一起,通过考试竞争上升通道,世家能乐意?!

以前人家可是只需要有人推荐一下就能当官的,凭啥来跟寒门子弟一起考试,寒门子弟,他配么?!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本质,就是要剥夺世家们的经义注释权和话语权,现在又来了个科举制,要剥夺世家掌握的人事任命权.益州世家会造反的,全天下的世家也都不会再欢迎刘备,刘备在这群人嘴里,大概率能相比桀纣了。

想明白一切后果的诸葛亮真心头疼,这个张元长,真心不省心啊。

鱼鳞图册的事儿,张溪已经是非常得罪这个时代的世家了,现在又来这么一个三连套难不成元长跟天下的世家大族都有仇,非要把世家们往死里整啊?!本来诸葛亮还打算,在巴东郡跟张溪解释清楚后,立刻赶回成都去的,但现在真心不敢走了。

策略都是好策略,但这应该是用一百年,甚至两百年去做的事情,张溪不该现在一下子都拿出来的。

诸葛亮现在真心希望,张溪还是赶紧的去陪一下待产的孙尚香吧,千万别在他面前添乱了。

张溪就这样,被愁眉苦脸的诸葛亮给送出了馆驿。

不过临走前呢,张溪倒是想起杨家的事儿来了,就跟诸葛亮说了一声,杨家有意代理巴东郡纸张制造的事儿。

诸葛亮敏锐的抓住了张溪嘴里「代理」的词儿,然后简单询问了两句结果张溪又被诸葛亮给抓回馆驿里去了。

诸葛亮也埋怨张溪,前面净说些要一两百年才能做成的主意干什么,这种现在就能做的主意,为啥不早说。

所谓「代理」,是张溪下意识的把杨家的行为,归类为后世代理经营的那一套游戏规则里,说出来的词儿。

顺便的,张溪就把后世代理的一整套流程,跟诸葛亮讲述了一遍。

简单来说,就是把地盘归置归置,划分一下区域,每个区域选择一个人出来当代理人,每年交一定的代理费,其他区域的人不能跨区域销售,以五年或者十年为限期,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换人。

这样总公司就获得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也不用费心去管理,但一样可以通过更换代理人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而代理人也可以凭借总公司的支持,在该区域进行独家销售,不得跨区经营也能保证自己的一家独大。

双赢的选择。

诸葛亮一听,这不就是现成的,可以让中央加强地方掌控,同时分裂地方世家势力的好办法么?!

有这种好主意你不早说,净扯什么科举.难不成你跟我也有仇?!

张溪表示我不知道啊.是真的不知道。

张溪压根不知道这一套所谓的代理制度,其实是从唐朝划分天下监察道的基础上借鉴引用过来的,本身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并不是简单用来划分代理区的。

用这种代理制度来选择造纸代理商,既可以满足现在的局势,不大面积推广纸张,刺激世家的神经,又能借此分化世家之间的关系,借此在各郡制造出一些刘备集团的代理人,加强刘备集团的话语权。

最重要的是,代理商是有年限的,如果有人做的不好,刘备完全可以收回代理权,扶持另一个愿意合作的世家。

至于造纸术.这玩意儿必须归刘备掌控,不能交给世家,包括之后的印刷术,制墨术一样,谁敢伸手就剁手。

所以嘛,诸葛亮得知了杨家的诉求后,亲自出面,约见了杨家的家主杨既,跟他详谈了合作条件。

诸葛亮表示,纸张制造,只能是在成都完成,但是地方上纸张怎么分配,怎么发售,甚至怎么去攫取利益,这个刘备集团不会干涉,可以完全交给本地世家来负责不过期限只有十年,十年后成都方面会重新考察。

首节 上一节 159/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