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93节

就是到了明朝都还有正体字、俗体字之分,可在李湛这,这也能叫事?

强权压制,逼着他们全部用简体字,还能有人敢不服?

秦始皇做得,难道我李湛就做不得了?

至于会不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李湛才不在乎呢。

更何况,李湛手下还有源源不断的流民,等到他一统天下的时候,单单是流民的数量恐怕都能到千万级。

对比下这么庞大的数量,区区世家,何足挂齿?

更何况,弄出来字典还能有效的解决口音问题,不要以为古代没有方言,这天南地北的,虽然认得都是一样的字,可读出来的话有时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这点一开始的时候,李湛还没注意到,因为他手底下大部分人都是能说洛下音的,这个技能他穿越过来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压根没想到这茬。

等到召唤后世的人只会,他们来了以后也经历过适应期,在没适应的时候,大唐的人们也只当他们说的是另一处的方言。

好在他们也都算得上人杰了,别的不说,这适应能力是一等一的。

很快,张居正这些人就适应了大唐说话的口音,李湛自然而然的就又忽视了。

要不是这次说起字典,恐怕李湛能一直把这事忘了。

虽说这大唐有韵书,可正韵、切韵一大拦子东西依旧有些过于繁复了,对于初学者相当不友好。

一旦如此,所谓大唐官话——洛下音的推广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底层百姓们都是各说各的,相互之间能听懂就行了,各地方言有时候在其他人听来,那恐怕真的和鸟语无疑了。

这天底下能说洛下音的,只怕也就几百万人。

虽然各地都以会说洛下音为美,可会说洛下音的也决然不会是什么普通人了。

这么一来,弄出来字典后大规模推广,不单单能扫盲,还能统一推广大唐版的普通话,一举多得啊!

这么一来,李湛的动力就更足了,甚至有些想要把殷墟里的甲骨文弄出来,追根溯源,让大唐子民们都感受一波祖宗的荣光。

不过这个想法也只是在李湛的脑子里转了一圈,他比谁都清楚,这甲骨文要是真的大规模发掘,就以现在大唐的保护能力,绝对是会慢慢损毁的。

考古发掘可不单单是发掘,更重要的是保护。

既然保护不了,还不如就把这些东西全继续放到地下,等到未来的后人们一点点发现吧,这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重了。

只拖了一天,李湛就开始大规模从商城里购买人才了,首先就是兽医或者说畜牧业方面的人才,青贮法他也就知道个名头,具体的技术手段还是要专业人士来搞。

这样的人才,买上百多人也就差不多了,他们更多的是充当火种,真要全都从商城购买,李湛就是把裤子当了都买不起。

农学上的也一样,趁着这次大采购,李湛也多召唤了点,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不嫌少。

之后就是承诺范仲淹的现代公务员们了,这样的人召唤个十多个也就够了,行政制度上的变革总是要一点点来的,不着急。

最后也是重头戏了,要给张居正等人找帮手,这要求就不算低了,看着商城人才库里满目琳琅的这些人,李湛就有一种剁手的冲动。

只是看看自己的积分余额,李湛就硬生生忍住了,不急于一时啊!

思前想后,李湛定下了这么三个人王阳明、杨士奇以及冯道。

中间李湛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召唤王安石,可李湛想了很久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受得了王安石那个臭脾气。

而且变革的人已经有相对脾气好一点的张居正了,王安石这样的拗相公还是不要召唤出来了。

李湛选的这三个人,也都很有特点,王阳明就不说了,堪称儒学的新圣人,在李湛眼里他可比朱熹之流强太多了。

而且王阳明还不单单是儒学大宗师,更是一个有手腕,能打仗也能治民的能臣,在大明朝不得重用的原因,其实也不过是众人惧怕他既有儒学上的威望,又能参政罢了。

可这一点,在大唐的时候压根不是事。

李湛巴不得手底下多出几个像王阳明这样的人呢!

杨士奇则主要是觉得他能在朱棣多次出征的时候,稳定朝堂,还在后来辅佐仁宣二帝的时候,表现很好,选他总是不会吃亏。

冯道这人,可能一般人对他不太了解,作为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中的相公,虽然很多人觉得冯道这人没有风骨,历经四朝而仕十帝,但冯道的功绩也不少,能力绝对不差。

就连没什么风骨这点,李湛就不信,在他的治下还能出现像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了?既然不会,又何须在乎冯道的这个缺点?

正是抱着这样的自信,李湛最后敲定了他们三人,选定人了,李湛召唤的就很快。

对于他们三人,李湛和当初对张居正等人一样,先是郑重的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又先让他们去府衙报告,帮着处理一些事物,熟悉下当前环境和他们那时候的不一样之处。

而王阳明就更值得李湛上心了,在王阳明跑过了府衙后,李湛特意把他再喊过来,将字典的筹备这事交给了王阳明。

王阳明倒也不推脱,在理解了李湛的意思后,动作很快,毕竟还有李湛友情提供的古代汉语字典,对于他这种博闻强记的人来说,字典就成了一桩小事了。

于是乎,贞观五年的秋天,王阳明就相当利索的把编纂好的字典交了上来,因为是要给孩童启蒙的,也是要给那些不识字的人扫盲用的,李湛还特意让人在上面画了些很是形象的画。

就比如,啊这个字,李湛就托人在上面画了一个人把手捂成一个喇叭状在那喊叫,可以说颇具童趣了。

王阳明按照他的吩咐,也比照他们当初的那些蒙学经典,弄出来的这个字典妙趣横生,这也让李湛大开眼界。

他以前的时候,以为这古代人识字都是规规矩矩的看千字文呢,没想到也有这么多花样。

还是千字文蒙学经典这个名头误导了自己啊!

简单看了一遍王阳明编纂的蒙学字典后,李湛很是满意,果然有些大材小用了呀。

这么一件事交给王阳明做,这速度还真不一般,质量也相当nice。

深秋的时候,李湛就让人把这本蒙学字典印了出来,也没选什么活字印刷,这玩意在大规模印刷的时候,效率还真比不上雕版印刷。

特别是在不印报纸这种讲究时效性的东西的时候,只要管理得当,舍得给钱,完全不存在效率跟不上的情况。

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更何况,给孩童们认字的书籍上面肯定不单单是字母表这些,还需要有一些很有童趣的画呢!

这怎么用活字印?

不过李湛也没舍得用上铜版,虽然他心里知道在大唐这时候,铜版印刷肯定是效果最好的,不管是活字还是雕版。

可说到底,李湛也拿不出来那么多铜啊!

要知道,这可都是钱!李湛之前的时候天天害怕辖内缺铜钱,就算现在情况没到那么糟糕,可也不能把铜钱重新融了造雕版吧!

所以李湛弄出来的雕版是他找了不少工匠搞出来的石板,这可比铜便宜多了,虽然有些麻烦,但字迹绝对比木板的清晰。

这么一个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东西,李湛还是相当满意的。

为了方便翻阅,李湛还制作了一台装订机,印刷好了以后,直接打孔,用麻线这些穿过去装订好。

这么一套流程走完,一本凝聚了李湛大量心血的蒙学字典就大功告成了。

“酒泉城里现在应该也有不少适龄儿童吧?先拿出去教他们试试,可以的话就直接推广吧!”

李湛虽然对这玩意很有自信,但也怕出个什么万一呢?

还是按照稳妥的路子,先试点,试点没毛病了大规模推广。

李湛可是很期待自己手下的这些孩童们学了这本蒙学字典之后的表现的,要知道李湛为了这本书,所有的例句都尽量选取的是后世流传千古的名句。

保证到时候孩子们一开口,那就是一个大文豪,等到李湛打回长安后,说不定就能把那些窝在关中,自视甚高的世族们吓一跳。

也让他们知道知道,河西、西域这地不是没有人才的!

李湛这样的做法还没在西域和河西四州全面铺开,他让王阳明编纂的这本蒙学字典就已经被悄悄送到长安了。

李二看着手上这本图文丰富的蒙学字典,神色很是复杂,这本来应该是他该做的事,怎么就让李湛这个当儿子的抢先了呢?

喊来自己大舅哥,李二向他咨询道。

“辅机,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嘴角一抽抽,有些无奈的说道。

“陛下问的是怎么看这本书,还是看秦王殿下的这个做法?”

“先谈谈这本书吧!”

“此书开一派先河,比之曹老夫子所著的《文选音义》更有价值,也更适合启蒙。若能推广开来,各地就不会再出现十里不同音的情况了,只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嗯。”

李二点了点头,这和他的想法大差不差,这本蒙学字典意义重大,可更多的东西不是现在就能看出来的。

就按照以往切韵的方式教孩童读书认字,怎么都要好几年,就是认字的成年人想要熟练的说出洛下音,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这倒不是因为洛下音的发音有多么古怪,只是以往学习发音的方法太过繁琐,就像李湛手下的张居正等人一开始不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

他们这还都是一时人杰呢,更何况其他的凡夫俗子们。

“只是……”长孙无忌缓缓说道。

“臣也拿到冲儿的信,说是秦王在酒泉推广这本书的成果已经相当不错了,如今在私塾的孩子们十之七八已经能背下来字母表了,掌握洛下音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李二听的一愣,他手中的这本蒙学字典是秋天拿到的,可李湛那边拿出来这本书用来教学是夏天的事了。

隔了两三个月,确实足够一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们背下上面的字母表,可这十之七八就有些吓人了吧?

要这么算的话,只怕现在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洛下音了。

更聪明些的,说不定已经可以按照韵律朗诵诗歌了。

李二有些好奇的问道。

“难道酒泉那的私塾里都只收天赋非常的孩子吗?”

长孙无忌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显出一种佩服的神色。

“并非如此,其中很多还都是农民的孩子,之前压根没有读过书,压根不认识字。只是这处私塾的老师水平太高,正是编纂这本字典的王阳明。”

“本来臣还以为这王阳明只是在音训上有些独到之处,没想到就连教书育人也很有经验。听冲儿来信的意思,这王阳明还是处理政务的一把好手,儒学经典也十分精通,只是不知道兵事如何。”

“但单单看这些,此人已经称得上是一个全才了!”

李二的脑子里简单过了一下长孙无忌提到的这几个方面,认真一想,这真的是个大才啊!

可这样的大才又是在李湛那……这样的现实让李二相当难受,明明他才是那个天下之主,凭什么这样的人才会跑到李湛那呢?

真的想不通啊!

看出来李二只在为王阳明的事感到烦恼,长孙无忌连忙说道。

“陛下,冲儿可不单单说了王阳明负责的那个私塾,还有他自己负责教学的一个私塾呢,冲儿自己带的学生,总共一百人,足足有40多人在他来信的时候已经算是掌握了洛下音,虽然还有些口音不标准的事,但和他们交流已经不存在障碍了!”

“冲儿也不是什么教育大家,他的那些学生们也不是什么神童,可就算这样他们依旧能有这样的成绩……”

李二瞬间心动了,文字写的再多,感情再丰富,也没有数字来的直观,就凭长孙冲这样的人,在教孩子识字的时候,用上这本蒙学字典,都能有这么夸张的成绩,足见这本字典对南北方统一语言上有多大的作用了。

切韵这样的老古董完全可以丢进垃圾堆了!

可以说,李湛和王阳明搞出来的这个东西,对统一王朝的意义绝对不亚于隋炀帝搞得大运河。

毕竟就算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那也没法解决人们的交流问题呀。

作为商人从南到北的经商,有时候听各处百姓们的话,那就跟听天书一样,甚至你都不知道这人到底是要和你做生意,还是在那准备打劫你了。

李二瞬间就下了决心,让长孙无忌负责,着人制作雕版,将这本蒙学字典刊行天下!

越是早一天让天下百姓学会这样的读音手段,这天下也就越发巩固了。

至于那些世家大族们会不会从中作梗,这恐怕不会,因为蒙学字典里多是简体字,他们素来是瞧不起这个的。

首节 上一节 93/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