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72节

“去岁咱们不是去突厥抢了一波大的,为什么今年你不愿意再去草原呢?”

秦辉稍一犹豫,沉声说道。

“殿下,这事我是这么考虑的。去岁虽然咱们去草原劫掠,攻破突厥王帐,但说到底突厥的主力不在,算是攻其不备。可今年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要是真的再去突厥,岂不是羊入虎口?”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真的侥幸再胜,那突厥人定然会和咱们死拼到底,这事不划算。”

秦辉的话音刚落,就有人忍不住说道。

“纵然突厥要跟咱们死拼又有何妨?难道大家还惧怕死亡吗?”

李湛的眼神一扫,认出来发话的人,这人他还有些眼熟,是李渊送过来的那批人中的一个,好像是叫李嘉。

只是一思索,李湛就有些明白为什么李嘉会这么热情了,他们这群人来了雍地,虽然有些人进了军队,但多少会受到些排斥。

其他人大都是李湛召唤出来的,亦或者是沙州本地人,自然而然就会抱团,而李嘉等人就不一样了,何况他们来了之后还没立下什么军功。

唯一一次参与的就是对唐军的战斗了,作为步兵还是打扫战场的命。

要是这时候不表现的积极点,未来恐怕李湛都不会再想起他们。

秦辉忍不住反驳道。

“你先看看还在沙州附近的突厥游骑再说,我估计今年突厥人定然会南下的,要他真的南下了,就是咱们想要攻打西域都不好办啊……”

“何况,将士们的性命总不能白白牺牲吧?就算将士们自己不在意,咱们总要考虑老兵的数量,要不然军队就没战斗力了。”

李湛忍不住眼睛一亮,秦辉之前还是他系统里招募来的流民,经过这么多场战斗居然也成长为了一个思虑周全的将领了,还真是不容易啊。

看来战争带给他麾下士卒的,也不单单是牺牲、军功,更有成长。

李湛满意的颔首。

“秦辉说的正中要害,我们现在没必要还和突厥人较劲,想来如今更渴望打败突厥的不是别人,正是长安啊。”

“好了,暂时不说这些了。今年的布置,确如秦辉所言,一是要攻伐西域,二是要警惕突厥人南下。”

“至于具体的做法,你们下去后可以商议下,每人交一篇行军安排,说说各自的想法。”

看到下面的校尉们,有些人不是很情愿,李湛的话也就严厉了几分。

“别把我说的话当做耳旁风!你们现在已经是校尉了,往上走就是将军,但总不能当不识字的将军吧?这样的话,军令你怎么看,难道还要找人给你读吗?”

一群校尉们吭吭哧哧的笑了起来,他们这些人里不识字的大有人在,到现在确实还有人是靠着别人口述李湛的命令作战的。

当然,这样的人倒也不是说真的不识字,而是不耐看文书,看见字就觉得头疼,再者他们也自觉不看文书也能赢,相对而言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看到气氛缓和了些,李湛就敲了敲桌子说道。

“行了,你们就先回去吧,写好东西交给我,谁写的好这次打仗就让谁去。”

李湛的话一说完,底下的人心中就有些蠢蠢欲动了,军功这东西谁都不嫌多啊,更何况在座的诸位,虽然现在身份不是很高,可李湛的那点心意他们也都能看出来。

都已经和唐军打了一场大仗了,还有什么猜不到的呢?

拍着胸脯对李湛保证,一定好好完成他交代的这项任务后就纷纷离去。

李湛一人坐在空荡的大厅里,眼神幽深。

看来军中的派系之争有些愈演愈烈了,现在还好,自己还能压得住,身边的大将们也都还算齐心,想来不至于有什么大乱子。

说起来,李湛也并非是一个喜欢看到自己手底下人明争暗斗的主君,甚至他对手下人拉帮结派相当厌恶,可不过只是一年,他手下的人就迅速出现了分化,他连挡都挡不住,这大概就是人心吧。

如今李湛也只能容忍下来,只要这样的派系之争还有底线,不会耽误军国大事,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甚至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对伟人曾经的话“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党外无党,帝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说到底,真正一团和气的大家庭或者团队是不存在的,就说李湛的这群手下,还大都是从系统里招募的,对他的忠诚可以达到满值。

可这也没能阻止他们在相处中的碰撞、矛盾的产生,众人之间出现一些看得见看不见的裂痕,这本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性情不同所造成的。

难道李湛还能把他们全部强行捏合成一个人吗?

别的不说,就说蓝玉,他肯定会和刚招募来的徐达和常遇春关系最好,甚至他们三人抱团形成一个小团体也并非不可能。

可这样的事,李湛能强行阻止吗?

再者说,也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李湛对怎么带领团队,也有些新的感悟。

派系这种东西有才正常,要真的没有了派系,手下人全都和和气气的,恐怕当上位者的才会感到害怕了。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上位者对底下人的控制力衰减到一个程度了,什么时候底下人联合起来一刀剁了上位者的脑袋也犹未可知。

虽然李湛能有系统保证手下人的忠心,可等到李湛不在了呢?

谁又能保证他们会对刚上任的小皇帝忠心耿耿?就算他们真的对皇帝忠心,他的后代没有这样的系统,看到李湛留下的臣子抱成一团,难道不会觉得害怕吗?

一来二去的,内耗不就产生了?

这恐怕也是历代帝王多有屠杀功臣,最次也是打压功臣的原因了吧。

李湛的若有所悟,只是很快就想开了,事情还离得远呢,没有必要想这么远,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接下来,李湛就要接见那些文臣们了,这才是今天的重头戏,因为武将都是在他眼皮子底下过活的,有没有本事,跟没跟着自己打过仗,李湛大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可文臣就不一样了,除了李湛自己召唤而来的张居正、范仲淹等人还有一开始李湛身边的王府众人,其他文臣李湛压根就不认识。

这也是因为李湛的底盘扩大的太快了,从沙州到如今的四州之地,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而这一年中大多数时间他还都在打仗。

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时间关注这些文职官吏呢?

好在李湛有时候也不会在意这种细节,对他来说官吏能用就够了,不能用大不了就换人,再不行直接杀。

李湛现在想要发展,那肯定是要注重武力的,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何况如今离乱世结束不远,在雍地这块土地上的官吏们也都懂得乱世的生存规则,对这样的情况倒也没有什么不满。

只是当李湛见到现今他手下的这些文官,李湛都有些愣神。

这一身腱子肉,你跟我说他们是文官?除了领头的张居正几人看着有文官的样子,其他人怎么看都是武官啊?

其实这也是因为李湛忽略了当下的时代背景,这时节离魏晋南北朝结束没多远,军政合一正是这段时间的鲜明特色。

就是现在的大唐也是这个鸟样子,真正纯纯的文官那可真是稀罕人物。

更何况,李湛所在的地方可是沙州啊!

这样的西北边陲,那些文绉绉的文官们怎么可能生存的下来?

看到这一幕,李湛的心里也稍微放松了些,看来跟他们说话也不用那么扭捏了,看着都是大老粗也没啥差别嘛。

如今的雍地官员们,大都是这块土地上的老人了。

这种老人的意思,不单单是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呆的时间久,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他们都是当地人。

这样的情况固然会让李湛手下的官吏们有些排外,但在张居正等人的压制下,还没人敢炸刺。

而且眼看李湛这条船越来越稳当,就是一开始他们还有什么小心思,现在也全都收起来了。

眼下李湛这条船,他们想下去也不容易,唯有尽自己所能让这条船不要沉,能一路划到终点那是最好的。

而且李湛的形象在这些官吏们眼里,也还是很高大的。

李湛出身高贵,是李唐皇室,而且能争善战,对外打击了突厥人,还抵御了来自中枢的征伐,对内还能抚慰百姓,让雍地百姓吃饱肚子,人人有活干。

同时,李湛身边能汇聚这么多英才,善于纳谏,广开言路。

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明君种子吗?

有李二的先例,他们谁不觉得李湛夺得皇位的机会呢?

只要他们能辅佐着李湛走上皇位,好日子不还在后头的吗?所以眼下这些雍地的官吏们对李湛的感官也是相当不错的。

李湛对这些官吏们的态度也说的过去,不过他主要还是强调了一件事,一定要让百姓吃饱肚子,纵然今年还要继续征战,但境内民生不能凋敝。

若是放在以前,肯定有官员就不乐意了,一边要打仗,一边还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不是为难人吗?

可如今有李湛拿出来的高产粮食,还有化肥,农事要是还做不好还用他们干嘛?

而本来应该让雍地百姓服的兵役,现在也有大量李湛签到来的青壮代替了,可以说这样的一手好牌,要是还能被他们打坏了,那他们也该抹脖子自尽了。

一番言语后,这些官吏们隐隐绰绰的表达了一定会跟着李湛干的意思,算是表了忠心,也就是这时候,李湛才能发现他们和武将们的不同。

这点小心思,哪里是武将们具备的呢?

整体上说,今天李湛喊来雍地中层干部们开的会,算得上是一场团结、圆满的大会,会上统一了众人的思想,明确了未来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还给麾下文武花了大饼。

这大饼李湛自忖自己是能做得出来的,可他们到底能不能吃到还真要看他们的表现了。

就在李湛收拢麾下人心,为接下来的征战做准备的时候,从定襄赶往沙州的路上,有一个庞大的车队在缓缓前行着。

坐在车里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但脸上并没有多少稚气,他看着和他同在一辆车里的一个大人问道。

“祖母之前说的真的可行吗?我去了沙州不会被李唐的雍王杀害吧?”

年纪长些的在一边宽慰的说道。

“如今义成公主和萧太后都在那李湛治下过得很好,想来他是不会这么做的。而且听说李湛和当今李唐的天子李世民矛盾重重,咱们给他带去了传国玉玺,这样的大喜事,他又怎么会下令杀了您呢?”

少年听到这话,却并没有很高兴,只是更加添了几分苦涩,祖宗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如今要交到代替了自己皇朝的仇人手里,这样的滋味实在难以言说。

大概历史上唯一一个和自己境遇有些相像的就是秦王子婴了吧?

这少年就是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他自出生以来就没享受过多少大隋的荣光,这个身份反而给他带来了很多苦难。

可真的等到杨政道要放弃这些责任的时候,他的心里却又有些不舍和空虚,此时他不禁想到。

史书上的亡国之君们,大都会是这般滋味吗?

不,他甚至都不算是亡国之君,在中原大隋早就亡了,如今他麾下的万余人只是在定襄凑成了一个小朝廷自娱自乐而已。

要不是之前有突厥人和姑奶奶义成公主的扶持,恐怕早就被大唐灭了。

沙州,真是一个陌生的地名啊。

倒是其下的敦煌,杨政道有所耳闻,毕竟是鼎鼎有名的河西四郡,他之前看后汉书的时候,也未尝没有为班超的事迹感动过。

……

杨政道一行人一番跋涉,路上既要躲着突厥人,还要防备唐军,辛苦极了,可还是在没走到沙州的时候被人发现了。

杨振的高听到手下人的汇报之时,甚至有种感觉,难道这是天意要自己命丧于这个不知名的地方吗?

随行的人也是一阵慌乱,他们都很清楚,要是被唐军发现了他们的下场会是什么,就是李唐再宽宏大度,对他们这些隋朝的死剩种也不会有什么好感的。

就在他们强忍着恐惧,上前和那些骑士们交谈之后,才忽然发现事情好像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

之前在马车里安慰杨政道的中年人快步跑了过来,就是头上的冠冕乱了都没有在意,脸上满是喜意。

“大喜啊!陛下,前面的人是唐雍王的士卒,听他们说,他们已经打败了唐军,如今雍王已经占据了西北四州之地,我们已经到了。”

到了吗?

杨政道的心里想着,像是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既然到了李湛这,就意味着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祖母和姑奶奶了,还意味着自己以后不再是大隋的皇帝了,更意味着自己以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有了李湛挡在前面,想来不管是突厥人还是大唐都不会再对自己有太多的想法了吧?

杨政道的心里浮想联翩,甚至隐隐有一种雀跃之情,纵然他的脸上没有稚气,可到底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首节 上一节 72/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