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29节

眼下只能做到勉力支撑而已,若是想要在山口长久的支撑下去,唯有以战养战,或者劫掠海西的那些部落。

可现在这样的想法要成空了,既然离山口最近的这处小城都已经空无一物,赞普不觉得后续路线上的那些补给点会依旧完好无损。

赞普拿到了这样重要的线索,只能暂且放下心中对这几名败军之将的厌恶,只是先把他们打发下去受鞭刑,也没了杀死他们的心了。

眼下对吐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调整他们的战略,派军出击海西部分,以战养战的策略已经是行不通了。

接下来吐蕃最好的做法也就是死守山口了,可物资……赞普的脑袋都快要想爆炸了。

吐蕃国内哪里有那么多的物资可以支配啊!

别看他刚把西康拿下来,可西康境内的财富也都早早被孙波族的人转移走了,出兵西康也没有带来多大的收益,反而消耗了一批吐蕃国内的钱粮。

接下来这一仗,有的打了,就算是吐蕃赢了,只怕也要丧失高原上的霸权了。

赞普的心里怎么想都不甘,等到收拾完住进军营的帐篷中后,他喊来王卫的一名重将,开口问道。

“我军若是在山口死守,能撑多久?”

这名将领舔了舔嘴唇,一开始没有回话,迟疑了一会儿才说道。

“坚持……只怕是坚持不了两个月,粮食不够。”

“那有没有速战速决的法子?”

“这……几乎不可能,只能硬赌正面出击后能够打败唐军,可从前面和唐军的交手来看,这个难度更大。”

“那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赞普的心里有些颓丧的问道。

回应他的只是一片死寂,这名王卫出身的将领显然并没有多好的办法,赞普也只能失望的让他退下了。

……

在小城处的一战,也算是唐军在青海的第一次大战了,首站告捷自然也是一个好兆头,让蓝玉感到相当的满意。

从大战开始,到胜利后的追击,唐军总共斩获了六千多名吐蕃士卒,俘获了三千多匹战马,这个数目已经不少了。

毕竟吐蕃军队也都是骑兵,而且因为这里离他们本土更近,他们大都是一人双马,甚至三马,机动性比起唐军更好。

固然在正面战场上,吐蕃军队已经溃败了,可是在追杀的过程中,凭借着马匹,唐军还是很难追上他们的。

别看之前和唐军作战的吐蕃士卒有两三万人,却只被唐军杀了六千多名,但那些在追杀过程中四散而逃的,受伤的等等加起来,恐怕已经超过这支军队九成的人马了。

可以说,这支头铁的出来和唐军作战的军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了,想要在茫茫草原上收拢军队,而后重整军心,这个难度可太高了。

也不是蓝玉小瞧他们吐蕃,至少现在吐蕃方面没有一个能做到这点的。

这一仗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大捷了,蓝玉麾下的这些士卒们也都感到相当的满意,蓝玉也不贪多,索性停下追杀吐蕃军队的脚步,开始着笔给后方的李湛送战报了。

这样一场大战下来,给唐军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么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支前锋军队为后方的大军创造了一个极佳的作战空间。

原本海西和吐蕃交接的地方,有大量亲近吐蕃的部落,可现在这些部落一个都没了,至于中间道路上原本用来给吐蕃军队做补给的地方自然也是尽数被唐军拿下。

可以说,如今这个时候,唐军已经完全掌握了这张战争的主动权了。

后方的李湛收到消息后,就有条不紊的调动着军队徐徐向前,通往吐蕃大门的路已经被打开,接下来唐军需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

顺便在行军途中,找到更为合适的唐军大营,毕竟这么多人马,还是需要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作为基地的,同时还要做到地势开阔,视野极佳。

这样的好地方,在吐蕃边境附近还是比较少的,但有了葛尔家的帮忙,也不算太难。

吐蕃方面的反应也极为迅速,虽然第一仗打败了,可也并没有气馁,在赞普的调动下,吐蕃军试图避开和唐军的正面冲突,分批次巡视附近的紧要地形。

这里到底也算是吐蕃的本土,对地形的熟悉程度还是吐蕃军更高一点。

而且因为吐蕃军队是在上游地区,还采用了堵塞高原上河流,设置水坝的方式,试图给在下游地区的唐军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样的方法并非没有成效,虽说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暮春时节,可高原上的河流最主要的补水手段还是高山的冰川融水。

吐蕃方面在上游设置大坝,堵塞那些泉眼,水到不了下游,就算唐军掘地三尺,该没水还是要没水的。

但这样的方式终究只是权宜之计,高原上的水源又不止是受吐蕃控制范围影响的那几处,其他地方还有从深山中流下来的河流呢。

只能说稍微拖延了下唐军从海西往吐蕃进发的速度,更多的成果也没有,也阻挡不了李湛想要灭亡吐蕃的行动。

当前线的唐军取得胜利的时候,还在后方的李湛也没有闲着,他接见了葛尔东赞一家以后,也在考虑如何控制现在已经到手的青海。

何况这几十万人的后勤工作也都需要李湛过目,怎么样他也清闲不下来。

固然在大军开拔的时候,军队本身就会带部分辎重,可这只能供应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后方输送过去。

这对唐军后勤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一方面,漫长的后勤供给线很容易遭到吐蕃军队的偷袭,李湛要想尽办法保障后勤线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么多大军的物资供应很难跟得上。

大唐确实不缺钱粮,可在青海,大唐最为靠谱的大后方就是河湟了,河湟一地难以支持几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需要李湛加大物资征调的力度,特别是现在唐蕃两方都是动辄几十万的兵力,而且吐蕃和青海的山口地形险要,很可能打成僵持战。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比拼的就是各自的后勤了,到那个时候,哪一方的后勤更能支撑的住,谁就更可能获得这场大战的胜利。

特别是在吐蕃方面因为和蓝玉的首次交手吃了大亏以后,索性化整为零,每次派出部分精锐骚扰大唐的辎重部队,这更是给大唐的后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来就是戴罪之身,负责此次几十万大军后勤的李绅简直是忙的焦头烂额,这些天里肉眼可见的瘦了十几斤。

而当这些消耗的明细被汇总到李湛的案头时,李湛看着这些数字也觉得触目惊心。

为了这一仗,大唐付出的太多了,就连之前大唐远征万里外的西突厥,在吐火罗一带打仗都没有消耗这么多的积蓄。

何况这些消耗还会持续下去,从陇右向河湟调动物资,确实没了吐蕃的骚扰,可是漫长的运输线也让大唐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更多了。

这可都是大唐子民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啊!

想到这里,李湛的心里不免就有些心疼,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成千上万的大唐百姓辛勤的工作。

战争确实是一个耗钱大户,不管古今中外都一样,可这样的消耗,实在太大了,吐蕃的地形简直是所有想要征服这里的人的噩梦。

李湛在这一刻确实开始反思了,反思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那些吐蕃的贼人们不能喜迎王师,躺平任操,一点都不反抗呢?

搞得自己还要花这么多的钱粮打这么一仗,老老实实的归于大唐治下,大家共同发展不是挺好的?

眼看这场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大,李湛心中就更加想要获取回报了,若是这场战争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不说别人,反正李湛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一旦开了一场没有收益的战争,那等到这一仗过后,国中反对战争的声音定然沸反盈天,这样一来,李湛想要继续扩张的美梦就会被打碎了。

故而这段时间李湛也是红着眼,拼了命的想在已经占据下来的青海找盈利的地方,若是能从青海获得足够的收益,堪堪抵上大唐这一仗的支出那就再好不过了。

只是李湛也明白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异想天开,青海不是个什么富裕的地方,就是李湛把青海的牧民们压榨到死也不可能搜刮出来这么多的财富。

为了快速获得收益,李湛也不得不马上思考如何处置青海的问题了,应该把青海摆在什么位置上,是要学着前隋隋炀帝在这里设置直属的郡县吗?

想到前隋隋炀帝花费那么大的代价,设立了郡县却也只是弄了一个寂寞,搞得就是面子工程,李湛就在心里直摇头。

他可不是隋炀帝那样的败家子,再怎么有钱他也不愿意再青海这块地上撒呀。

现在的青海就好比后世的两广地带,大面建立郡县制不是不行,可消耗太大,没有足够的人,中原要是没有激烈的人地矛盾,这些偏远的地方是很难有足够的汉人开发的。

最好还是学习后世设置土司的手段,这也是大唐羁縻制度的一种变种。

可羁縻制度也要给青海找一个头呀,难不成扶持原来吐谷浑的王室?

这些人现在已经被李湛给养废了,何况从历史上来看,几遭被灭国以后的吐谷浑王室也一直没有出什么人才。

就凭这些人,怎么来对抗被安排在青海的葛尔家?

德不配位,说的就是原来吐谷浑的王室了,他们这样的废物压根没有资格占据青海这块土地,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

但考虑到既要减少支出,又要达成稳定边疆的目的,李湛也不得不承认,扶持一个傀儡政权是一个绝佳的做法。

而且未来若是大唐想要盘剥青海上的羌民的时候,也能转一道手,通过这些傀儡王室们,让羌民们的怨恨集中到他们身上,对大唐依旧感恩戴德。

这样想的话,吐谷浑王室依旧有他存在的意义,但整个青海是不可能了,倒是可以把他们安排到海西,将葛尔家安置到海东,更靠近大唐的一方,这样也能避免葛尔家坐大以后,和大唐中枢形成对抗。

只是如此一来,原本允诺给葛尔家的积鱼城就不可能再给他们了,积鱼城可是在海西呢。

也不对,可以让葛尔家在海西掌握这么一块飞地,积鱼城还是海西相当重要的一个贸易中转点,要是这样一个城池不在吐谷浑王室手里,想来他们双方的矛盾只会更深。

葛尔家不可能放弃这样到手的利益,而吐谷浑王室堆葛尔家也绝对不会服气。

这样在青海维持一个平衡确实是一件好事,这也算是李湛从后世戴英帝国身上学来的手段了,戴英玩弄这一手搅弄欧洲风云,分化殖民地可是相当的不错。

这也符合李湛对青海的定位,眼下不可能直接占据,那就一边移民,一边在青海上设置矛盾,让它不可能凝聚成一块对抗中枢。

对于现在大唐在青海能获得的收益,李湛也默默的做了一个盘点,虽然加起来不多,但也颇为可观了。

首先就是原本在海西的那些牧民部族们,这些人身上确实没什么油水,就是有油水也被吐蕃盘剥的差不多了。

可他们这些牧民们本来都是养的有牛羊的,这些牲口可都是钱啊!

至于牧民们自己也是财产的一种,谁让他们在开战前的时候,并没有投奔大唐呢?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怪李湛打算把他们都充入国中的劳役队伍了。

做错了事,总是要被惩罚的,干个五六年的苦役,也就差不多了。

能从这些羌民们手中搜刮来的牲畜也能有小十万头了,这当然不能弥补大唐此次战争的亏损,但也算不错了。

而至于羌民们的数量……青海固然苦寒,可在大唐这个时候,因为气候原因,高原上的人口还是很多的。

这些牧民们挑挑拣拣,怎么也能被抓起来十几万人,这些青壮们一旦被带到国中服役,青海本地也就不可能再和大唐中枢对抗了。

连能当兵的主力都没有了,哪来的胆子反抗大唐?

剩下的人再加上大唐往边疆的移民,大体上还是能支撑青海的发展的。

虽说前线的战争还在继续,可李湛还是立刻让人把剩下的羌民们编户齐民,动员他们为大唐开垦荒地,帮着运输物资。

这次战争的消耗太大了,要是不动用他们这些人,大唐要从中原派来的青壮还要再多十万,那对国中耕作的影响就太大了,有些得不偿失。

一开始的时候,李湛还打算让这些羌人们跟着河湟的汉人移民一起种地,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李绅就满嘴燎泡的找他诉苦。

“这些羌人们不堪大用,实在过于顽劣,还请陛下另寻他人来负责这件事吧。”

对于李绅的诉苦,李湛很不以为然,这些羌人们能在高原生存这么久,不可能单靠放牧,肯定是要配合着种地的。

就算种地的手段糙了一点,也不至于让他这么发愁吧?

要不是看在李绅是陇西李氏出身的份上,李湛早就把他大骂一通了。

可是等到李湛真的去巡视了一下这些羌人们的工作以后,李湛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之前的时候过于乐观了。

这些羌人们种地的手段不是一般的糙,可以说大唐的移民们已经开始用曲辕犁这些耕种工具了,而那些羌人们还是用相当粗放的刀耕火种的方式。

好在他们也明白,草原上一旦着火就难以处理,很容易导致高原上一整片草场都在来年消失,故而在放火之前还会划防火带。

只是这样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被这些羌人们开垦过的土地,还需要汉人移民们自己重新开垦,事情做了和不做又有什么区别呢?

好在李湛也发现了这些羌人们的一个优点,他们都是常年放牧的,这方面的经验很是丰富,牲口有什么不舒服,他们也有一些土方子能用,避免了很多大唐剥削来的牲口死亡。

未来等到唐蕃战争结束,他们这处优势完全可以用上,青海本来就是一个相当好的牧场,把这些羌人们充入大唐的御马监,扩大官方养马的数量,对大唐绝对是好事一桩。

在青海养的马匹,未来可以大量的输入大唐内地,不断的培养大唐子民们的尚武精神,还可以让牧民们帮着给马匹配种,筛选良种,用于未来大唐向西方的征战。

相比于中亚的汗血宝马,青海产出的马匹质量也并不逊色,就像现在大唐军中,就有不少马匹产自青海,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

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收益,大概就是青海上的自然资源了,特别是关键的盐。可盐价在内地已经被李湛压得很低了。

从青海把当地盐池中的盐输送到内地去,那个成本简直是高的离谱,只能说,这些盐池的收益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面上了。

李湛对此也相当的无奈,他现在迫切的期待青海本地发展起来,一旦发展起来以后,大唐和青海、高原上的商贸活动,也能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多年中带来巨额的收益,说不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的支出也能回本了。

首节 上一节 229/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