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92节

至于出行所需的工具,李湛也没有大手大脚的,搞什么官造,现打一套皇帝出行所需的仪仗,李湛直接挑选了两家专门做物流生意的商会,他这个皇帝掏钱,租下来他们的车架。

这样一来,又能省下一套出行车马的钱,反正李湛也没打算坐皇帝御辇,这玩意看着好看,可真要是长远出行,那叫一个难受,要不然李湛当初东巡洛阳也不会到后面直接骑马了。

等到这些前置准备都做好了,李湛郑重的喊来李善对他嘱咐了一番,让他在长安的时候多听李二的话,有什么不懂的一定要及时去问。

李善一一答应了,看着李善青涩的模样,李湛还是有些不放心,可雏鹰也总是要成长的,要是李善未来没有一点执政经验就上位,那才是对整个大唐的不负责任。

至于可能造成太子和他这个皇帝之间的矛盾,这本来就是必然会出现的,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大不了过些年了,李湛直接退位当一个太上皇。

李湛也不担心在大唐的时候,李善能给自己玩一出‘沙丘宫变’,时代都不一样了,何况李湛手下那么多大臣可都是召唤出来的,信任度绝对有保障。

其实说起来皇帝出巡这样的事,在古代还真不是个什么多光彩的事,特别是在儒家道统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

没办法,谁让一开始开这个头的秦始皇没做好,搞得民不聊生,劳民伤财。好不容易等到后面的时候,又出了一个隋炀帝这样的败家子,大家对这事就更为警惕了。

也就元清这样的蛮夷朝廷对儒家压制的比较厉害,不怕被人喷劳民伤财,到底不是一个民族的,人家的屁股正着呢。

刀架在脖子上,也没见后世乾隆七下江南的时候,儒家的徒子徒孙们敢有什么意见,甚至一般的汉人王朝就是皇帝出巡好歹还是国库或者内帑出钱。

到乾隆这是直接从民间搜刮钱财供应出行,比烂都是烂到家的那种。

当然了,中肯的来说,不管是秦始皇还是隋炀帝,亦或者是李湛最看不上眼的乾隆他们出行都是有其必要的政治目的的。

不管是历史上的秦始皇还是隋炀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新征服地区的贵族和百姓面前露露脸,彰显一下威仪。

只可惜,这俩人都太狂妄了,完全没把百姓当人,造的太厉害,以至于让民间民怨沸腾。

至于最后一个典型乾隆,他确实是一个败家子,但他之所以多次下江南,也有稳固江南统治的意思。

清朝时候的江南太过重要,偏偏江南的这些士族们自明朝中期以来就不怎么服从中央了,跳的很厉害,长久以来一身都是毛病。

就算是经过明末满清的屠刀,还是有人故态萌发,乾隆下江南逼着这些人出钱,也算是为了消耗江南的潜力,让他们没有能力和中央对抗。

当然了,这是往好了说,可要是让李湛从内心里评价,乾隆就是个渣滓。

所以这次李湛出行也是有这样的考量的,多多少少让新征服的边疆地区认识一下自己这个皇帝,也好威慑一番。

其实李湛心里还有另外一层比较难以说出口的考量,从本心里看,他觉得李善这个孩子有些软弱了,这倒不是他的性格。

而是从根本上,李善的威严就不可能从一开始达到李湛这个水平,等到他继位的时候,朝中因为新老官员的斗争肯定会有些动荡。

这时候,要是边疆再出现什么乱子,对大唐的发展就极为不利了。

想想看,就算是李治这样相当不错的皇帝,在历史上一开始继承皇位的时候,不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把权力从亲舅舅长孙无忌那里收了回来。

这期间朝堂上的动荡,反映到边疆上就是历史上高宗朝之初,边疆有所动荡,不管是吐蕃还是突厥都跃跃欲试,和大唐打仗。

李湛既然不希望等到李善继位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只能在这个时候多辛苦一点,到边疆跑一跑,威慑一番他们。

另外就是早早的让李善锻炼一番,对朝政熟悉以后,多多少少威信有了,到了继位那一天的时候,也就顺当的多。

……

开元十六年,正月刚刚过去没多久,李湛的出行计划在经过精心谋划后,也算是正式出炉了。

李湛已经决定了,这次出巡他只打算带三万护卫,主要是骑兵,相比于隋炀帝动辄十几万乃至数十万人的队伍规模,李湛已经相当克制了。

他到底是一个皇帝,人身安全和威仪想要彰显出来,没个几万人是不可能的。

至于随行的服侍人员以及百官加起来,这也有万把人,整体上,这次李湛出巡的规模压缩在了五万人以下。

为了节约开支,这些骑兵也没有一人三马那么豪奢的配置,要真这么做了,单单是这马每天吃的,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后勤压力比较大,又不是打仗。

经过再三考虑,李湛还是削减了马匹数量,大唐境内现在交通非常完善,大部分时候让骑兵也跟着一起坐车或者坐船就是了。

真到了不容易走的地方,再从地方上征调一部分马匹,也是一个解决办法。

只是这出巡的时间,大概会比较长,可能要两年左右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大唐的疆域太大了。

要想把大唐转个差不多,至少边疆地区走到,天南地北的,至少也需要这么长时间。

大体上这次出巡会在炎热的夏天往北方跑,等到天气寒冷的冬天再往南方走,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出行队伍中出现疫病。

最开始要去李湛起家的沙洲等地,而后往后世的西域,以及中亚一带走,随后绕一个大圈从草原上穿过,直达辽东和三韩故地。

这样一条路走完,也应该到秋冬时节了,正好坐船从三韩故地到江南一带,沿着海岸线的各个港口走一走。

等到夏天的时候在江陵歇歇脚,到天气转凉再往交州一带走,海运还是比较方便的至于走到交州以后,顺着原路折返就好了。

李湛可没有从后世大西南那片横穿到关中的豪情,这路在古代就不是人走的,而且陆上蛇虫甚多,瘴疠也多,一点都不安全。

一开始李湛提出来走海运的时候,朝野上下还是有反对之声的,到底大家对大海都是有些畏惧的,虽说近些年大唐的海运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海上事故也时常听闻。

以李湛皇帝的身份出海,风险实在太高了,有这些大臣们的反对,李湛在最后也是做了妥协,渤海湾地区风平浪静,大可走海运。

只是到了河北道一带后,就需要走杨广修建的大运河了,而从江南到岭南,以及交州的路也还是依照李湛的意思,走海运。

相较于陆上瘴疠瘟疫的可怖,大臣们最后也觉得这段还是走海运好一点。

如此一来,最后算完这次出巡大体上需要花费五千万缗的钱粮,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了,但算上出行的政治意义,还是值得的。

不过要是加上在泰山的封禅活动,大概还要多出来百万缗左右的开支,封禅这样的大典不可能寒酸的。

李湛也不是太在乎,这些钱相较于这几年内帑攒下来的,并不是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他还是更想看看如今的大唐。

他知道改革是好的,可心里也不清楚改革后的大唐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至少要他对如今的大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后,他才好接着往下推动改革。

刚从长安出去到沙州这段路程,李湛算是玩了个痛快,他从沙州到长安已经有十五年了,这些年里一直就没有再回来过。

如今骤然见得现在的沙州变化,李湛感到相当的陌生。

如今的沙州已经不再是他刚来到大唐时的模样了,丝绸之路被打通,带给敦煌、张掖等地的是繁荣。

整个城市里到处都是商人,不单单有汉家商人,还有异域的商人,比如那些色目人以及那些大食人。

这些各个民族的商人们在城里操着一口别扭的汉话,不停的采购、叫卖东西,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而且此处的士族们也和李湛来到大唐以前有了极大的不同,李湛从这里起家,可是提拔了很多当地的读书人。

这些人原来在大唐顶多就是豪强、寒门子弟,可因为从龙之功,一跃而成为朝中的一批中坚。

如今大唐上下的五品、六品官员中,出身沙州等地的不再少数,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而这让西北这块地方对中央的向心力更强了。

同时,当地的百姓们好学的风气也开始兴盛,毕竟只要有点文化,又有乡党关系,到了中原还是能有一点位置的。

何况,西北本来就是最早推广数算之学的地方,丝绸之路又相当发达,商业气息浓郁,考明算科还是相当有优势的。

就是那些曾经在李湛军中服役的普通百姓们,现在家中也过得相当的殷实,算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了。

这也使得当李湛回到这四州之后,受到当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在他们眼中,李湛可不是那个出身关中、出身皇室的李湛,而是出自他们大西北的!

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往前推到汉朝,还是隋朝都不会有,并州、凉州这样的地方在那时候都算的上是穷乡僻壤了,压根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要不然东汉末年,这两地的士人也不会接连反叛了。

往后到明朝呢?

明朝时期对这里的控制比较薄弱,已经是战争第一线了,而且明朝的时候因为环境恶化,商路断绝,也没有那么多财力支撑这里出现大型的书香人家。

明朝时期,大多数时间,这四州所在的甘肃等省份,近乎是朝中的小透明,其实那时候别说是沙州等地了。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河北道都已经不复往昔盛况,出不了多少官员,南方超过北方早就成了定局了。

当李湛走到西域的时候,倒是意外得知了一个消息,域外大食人击败了波斯,波斯已经亡国了。

前线在吐火罗地域的唐军们已经加强了戒备,很担心大食人对大唐发动战争,谁知道这些人有没有脑子呢?

万一因为灭亡了波斯,脑子一抽,又和大唐开干,那就比较麻烦了。

大唐在当地能投放的军事力量还是比较少的,到底是距离限制了大唐的发挥,一旦在那里打起仗来,就是最自信的将军,也不敢说一定能赢。

李湛收到前线的消息后,倒是没怎么吃惊,本来按照历史上的走向,过不了几年波斯也要被大食给灭了。

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这也可能和这个时空的大唐早早的到达吐火罗一带,给波斯造成了不小的边防压力有关。

就算大唐老老实实不对波斯发动进攻,他们也不敢真的在大唐和波斯的边境一点军队都不放的,如此一来,自然就牵制了和大食方向作战的军力。

不过,等到了这个时候,就是那些波斯人再怎么不情愿,对大唐有所警惕,也只能狼狈的逃到大唐境内了。

大食和波斯深仇大恨,还牵扯到宗教战争,要是他们老老实实呆在原来的国土上,按照大食人对他们的一贯作风,那也是要屠杀的。

波斯的上层人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结局呢?

于是乎,一大批原来波斯的上层贵族,乃至波斯的皇室都逃往大唐这里来了,李湛到西域的时候,他们刚刚来到吐火罗附近。

李湛对他们的到来也是乐见其成,不管怎么说,现在收留着他们,至少能让大唐未来想要继续进攻的时候,占据一个大义。

波斯的前朝皇室在手,大唐兴灭国,打着替他们报仇的名义,收复旧土,道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李湛本人为此还专门在西域多停留了一段时间,亲自接见了这些人,赐下了不少的钱财,随后让他们自己先行前去长安,具体的安置,可以由在长安监国的李善和背后的李二决定了。

如此简单的事情,他们也肯定能想得通,不会给这些波斯人太差的待遇的。

其实李湛也隐隐有些期待,若是大食人真的很不智,听说波斯的皇室和贵族们逃到大唐,就直接对大唐宣战那李湛可要高兴坏了。

这时候他正好算是在前线,要是真来这么一出,就是李湛不想亲征,那也要亲征了,刚好过一过瘾,他都已经十多年没有打仗了。

可是大食人并没有这么蠢,在得到波斯皇室和贵族们逃跑的消息后,他们表现的极为克制,只是派了一队人马驻扎在吐火罗附近的唐军对面,双方相隔数百里。

这大概也是因为这一世的时候,丝绸之路的繁茂,让中亚乃至西亚的人都知道了大唐的繁荣和富裕。

相比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如今大唐的这一条,不管是从路上商队的数量,还是来往贸易的规模都远超历史。

这也和大唐发展的突飞猛进有关,不过关系最大的应该还是西域整体环境的变化,李湛做那么大的弊,让现在的西域成为一片沃土。

抛掉那些大漠,现在的丝绸之路,已经远不是一两条路所能概括的了,之所以还用这个称呼,只是因为习惯使然。

西域已经成了一片坦途,那对外贸易发展何止轻松了一星半点,如今就是大唐腹地的百姓们也对西域没有那么大的畏惧了。

甚至李湛还听说过这样的传闻,被判流放的犯人们,都是宁愿去西域,也不愿到辽东以及岭南。

到了西域至少日子还过得下去,而且要是想要换一个前程,还可以参军,这里离前线并不远。

可是辽东那么冷的地方,还有岭南的瘴疠之气,最关键的还是没有出头之日,那才是最让他们畏惧的。

李湛在看到前线不会打起仗后,也是相当遗憾的安排了一下对外的事务,就向河湟谷地出发了。

这里虽说已经被李湛收复回来了,可他还一次都没有来过呢,就算是前世的时候,李湛也没有上过青藏高原。

那时候,他就一社畜,哪来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往高原跑着旅游?

要说对中原大好河山的了解,还是这辈子当了皇帝后,李湛打仗巡幸跑的地方更多一点,这也算是一个稀奇事了。

明明这辈子当了皇帝以后,很长时间都是在宫中呆着,可算下来还是这辈子跑的地方多,只能说李湛自己的前世经历实在过于匮乏。

河湟谷地加上青海湖,大概是后世整个青海最为繁华的地段了吧,不单单是以后,就是现在也一样。

上一个驾临河湟谷地的皇帝还是杨广,不过当时他是要来灭吐谷浑的,带了大量的军队,和李湛这次出行不一样。

因为没有作战行动,李湛这一支队伍还算是走的比较轻松的,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让朝中不少对河湟谷地没有了解的大臣们,深刻的认识到了什么是高原反应。

特别是其中有些文官,大概是年纪也大了,身体素质舒适不行,看着他们在三千米左右的高原就快喘不过气来了,好在这里不是更高一点的藏区,不至于直接倒霉的去世。

稍微适应一两天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就是呼吸变得急促了几分,脸庞也免不了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

想来这样一遭走过后,未来再和吐蕃发生战斗,朝中的大臣们就很少会再瞎指挥了。

连地势稍微低一点的河湟谷地都是这样的,更别说更高一点的吐蕃所在的位置了,还是要和他们打仗。

首节 上一节 192/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