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88节

所以,李湛也只能暗叹一句,世上终究是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的,毕竟制度的执行还是要看人的。

至于未来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

年关还没到,但是长安城已经热闹起来了,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今年李湛打算搞一个博览会,说是博览会,其实就是一个商品交易会。

如今,这大唐的商业发展越来越迅猛了,可能够作为一个大型商业中心,满足东西方,乃至大唐境内各地产物交易的城市还是不多。

而且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在这几年里,不乏有商人被人坑的倾家荡产的案例,也是为了规范现在的市场,李湛这才打算推出一个博览会,专门用于商人们的交易。

这样在大唐前所未有的东西,自然激起了长安民众们的好奇,每日都有不少人围在还在建设的长安城边还正在建设的会场边上,试图打听出来一些消息。

可这些修建会场的人,大都也都是长安周边州县的百姓,他们哪里知道这博览会会怎么开啊。

可就是如此,这些喜好八卦的长安民众们也没有放弃对这场博览会信息的探寻。

虽然有些老派人士认为李湛这样的举动就是在本就有些浮华的世道上又添了一把火,会滋长民众崇拜物欲的风气,不利于教化。

可这人生在世,大多数人最关心的不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为的就是那点物质生活,李湛这样的举措也算不上错。

虽然现在的这个世博会还在筹备阶段,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可已经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只是一个月,根据主办世博会的户部公布的数据,就已经有快千号大型商会报名参加了。

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世博会来到的时间接近,报名的人只会继续增加,稍微有些可惜的就是现在报名的这些商户们主要还是两京的。

没办法,这次世博会举办来的太过仓促,也只有这些本就在天子脚下的人们,能快速来到长安报名。

但是从他们报名想要展览的货物来看,单单是这些人,已经足足包揽了西域、青海、辽东、西南、蜀川等地的货物,种类繁多,不下于五千种。

虽说大唐也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可做起来的时候却没有手忙脚乱,而是有条不紊。

这也得益于之前李湛召唤出来的那么多管理人员,有这么一批人才在,虽说时间短了点,但压根没有影响到整个大会的召开。

他们专门根据商品来源地的不同,嘱咐那些工部的人们,修建了几十个展览园区,分门别类,摆放不同地方的特产。

没有等太久,这次展览会总算是开幕了,开幕前长安的民众们就已经拿到了这次展览会上各处展馆展览的都是什么东西了。

如今一开园,最吸引他们的还是要数当初的吐火罗一带的特产,以及吐蕃的特产,毕竟这两年的时候,大唐刚和这些地方的国家打了一仗。

虽然大唐的民众们这些年听捷报已经听得有些腻了,可是到底是近两年少有的大捷了,民众们自然对这些和大唐作对的敌人们有些好奇,想要见识一下当地的特产究竟是什么样的。

不过等到他们来到这处展馆的时候,才有些遗憾的得知,这处展馆不是第一批开放的,要等到后面才行。

如此一来,第一批开放的这些展馆里,最引人注目的就当属光禄寺的了。

光禄寺按照李湛的吩咐,特意拿出来很多在宫中已经时兴起来的菜式,炒、炸、煎、炖,也算是拿出了看家本事。

但凡是进到展览区的百姓们,没有一个闻不到鼻子边的香味的,自然都被吸引过来了。

这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几个字,如今大多数百姓们手里有点闲钱了,自然更愿意在吃的上面投资。

反正光禄寺这次做的菜要价也不贵,只是等他们吃了以后大都是心中后悔。

不要误会,这光禄寺做的菜真的好吃,并不是难吃,只是他们家中哪有像专门给宫里的贵人们做菜的大厨?

这样一顿饭之后,不少人再想起家中那简陋的饭菜,实在就没了胃口了。

至于另外的,则是摆满了纺织品的展览摊位了。

纵然如今飞钱已经盛行了,甚至朝廷要把飞钱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还有金银币做为高级货币流通。

可是锦缎的货币性质还是没有抹去,在小宗交易之中,绢布、丝绸依旧是能和钱通用的东西,所以这些百姓们来看的可不单单是绸缎,更是钱啊!

哪怕是明知道这些摆在展柜上的绸缎并不属于自己,可是看到这些东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满足感。

……

同时在世博会开展的时候,提上日程的还有李湛着意修建的大戏坊和马球场。

长安现在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了,是当今世上少有的大城了,如此规模的巨城,不单单是物质需求需要朝廷予以满足,更为重要的还是精神需求。

要是没有什么精神需求,这么多人聚到一起,每日还有那么多口角冲突,谁能断定就不会出现杀人事件?

要是真的出现几例恶性的杀人事件,对民间造成的惶恐是相当恐怖的。

所以李湛自从登基以来,就一直在民间力推社戏的发展,或者说是豫剧、京剧这些戏种在大唐的发展。

没有办法,纵然是穿越前的时候,李湛对这些传统戏曲并不怎么感冒,可放到当今世上,戏剧已经是难得的好消遣了。

至于后世的流行歌曲这些玩意,对时下的大唐来说还是过于超前了,压根没有什么受众。

李湛推行的戏剧在民间的发展,也绝非是无用之举,百姓们对于说教性质浓重的那些东西并不感冒,可对于戏剧这样新式的消遣方式,还是相当喜闻乐见的。

这也很是符合李湛一开始的构想,对于民间意识形态的引导,还是需要从这些不起眼的地方下手,能够潜移默化的对整个社会价值观进行引导。

特别是在当下大唐整体商业氛围相当浓重的时候,李湛也不可能不警惕社会上大规模出现拜金的风气,这玩意要是兴盛起来,对朝廷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更何况,这样的大戏院建成以后,虽然一开始的时候耗费不少财富,可等到建成以后,想要来听戏的,开始要交门票钱的。

而且这戏院一建成,还能减轻宫中养那些乐妓的费用,本来李湛对这些东西也不是很上心,能少一点支出也是好的。

这样一来,也能让那些之前听了李湛弄出来的《象王行》等音乐后,恨不得天天朝宫里跑的贵族们别老是来烦他了。

反正这些乐妓们大都被放到大戏院了,不管是他们想听戏剧也好,还是想听高大上的音乐也好,都和李湛没什么关系了,耳边还能落下一个清净。

唯一让李湛更为上心的,其实就是马球场了,李湛自打穿越而来后,对大唐大部分的消遣娱乐活动都不怎么能看得上眼。

包括民间极为兴盛的斗鸡、斗蛐蛐等活动,这玩意在李湛看来真的没啥意思。

而等到李湛登基以后,他并不是没有想过推行足球、篮球等后世的体育活动,可是相当意外的是,这些活动在大唐都遇冷了。

等到李湛了解以后才知道,原来现在的大唐最为兴盛的运动是马球。

而马球的激烈程度远比足球这样的运动高多了,这也是最符合大唐民众们的审美的。

当今的马球活动极富有技巧性和经济性,相比之下,足球这些还是等而下之了,而等到李湛亲自参加过一场马球运动后,自己也是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样的运动。

这可比他前世的时候经常参加的篮球运动有意思多了,其实不单单是李湛,就是李湛从后世召唤来的很多人,也爱上了这项运动。

不过李湛的自制力还是有的,虽然对这样的运动极为喜爱,但也远没有到为了这样的消遣,不处理国事的地步。

马球这样的运动,推广起来唯一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想要打马球,总是要有一匹良马吧?

单单是这么一步,就足以拦下许多人了。

好在在李湛打完了草原、西域、以及中亚这些地方后,大量的宝马流入到中原,这也让马球的推广变得极为迅速。

就是没有李湛这样的皇帝当推手,也发展成了冠绝大唐的运动。

可就算现在马球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运动,它也不是一个能做到全民参与的运动。

说白了,马匹的价格还是高了,别看现在大量马匹流入民间市场,可就算马价再怎么下降,上好的良马的价格还是不会降太多的。

更何况,现在大唐除了两京附近的一些富户们有余力参加这样的贵族活动,其他个州县的百姓们哪里有这样好的条件?

打马球能对他们的生计有多大的益处?

别看现在大唐的百姓们大都能吃饱饭了,可这离他们吃饱饭的时候才多远,有多少人敢于把自己的生活投入到享乐之中?

中原子民向来都是最为勤恳的,即便现在大部分时间能填饱肚子了,可是他们还会有更高一层的追求,而这样的追求中,是不会有马球的地位的。

如此一来,高昂的成本就成了制约马球进一步推广开来的一个桎梏,这也就注定了马球只能成为一部分贵族们能参加的非常奢侈的一种游戏。

至于更多的百姓只能旁观喝彩,压根没有办法参与其中,顶多就是李湛可以在军中大力推广马球这样的运动,作为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想要真的让马球这样的运动在全民之中推广开来,少不得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可一旦涉及到补贴,到底应该给多少,怎么给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后就是政府的投入能不能在推广开马球后得到丰厚的回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抹平推广马球消耗的资源呢?

这是谁都没法打包票的。

如果不由官府进行推广,单纯引进民间的资本来进行运作,那又应该怎么做呢?如何对这样的活动进行监管?

对于这些种种的细节问题,这些天李湛也是拿出来和臣下们好好的讨论了一番,不管是冯道还是张居正等人,他们比较一致的意见都是先在关中的一些州县进行试点。

相比于外州,关中各州的财政充盈的多,而且关中各州的府兵和团练一般也很难有打仗的机会,不妨借着这样的机会,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训练。

优胜劣汰,选募一批擅长骑马的健儿们,有机会再把他们调到边州的军队中服役,也算是找一个比较良好的给关中各州军队换血的措施。

至于马球所需要的地方和良马都由朝廷一力承担,各州还需要每年在长安城外的马球场进行博戏,比赛各家的实力。

不要觉得李湛这么郑重其事的和张居正他们这些宰辅级别的人物商量这样的小事,有些太丢人了,有些傻不兮兮的。

实际上,不管是李湛还是张居正他们都没有把这样的事看的太轻,这背后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大唐如今疆域辽阔,各方的防务都颇为沉重,而且现在大唐还在一直进取,对外不断的进行开边战争,所需要的军力实在是太多了。

虽然现在大唐军中的主力是李湛穿越后召唤出来的兵马,他们大都弓马娴熟,勇力过人,可他们也是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

而且总不会真的有人会以为李湛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一个人都没有损失吧?

即便是李湛麾下这些技艺精湛的将士们,也已经经过好几轮换血了,有些是因伤退出一线士卒的序列,有些则是战死。

自从李湛开始建立完善的士卒退役制度以后,府兵制就被慢慢的废除掉了,这样一来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固然往上拔高了一截,可想要让军队能够长期保持住现在的战斗力,合格的士卒来源依旧是一个李湛他们要面对的大问题。

大唐固然民风剽悍,民间多有任侠之气,可好逸恶劳这也是人的天性。

大唐从李湛登基以后,推广开来高产良种,几乎是不用再担心饥荒了,民间富足以后,又有多少人还会对弃笔从戎,参军报国怀有极高的热情呢?

这可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啊!

纵观历史,以往兴盛一时的罗马,不就是因为这个问题灭亡的?

罗马的公民们待遇好,可也因为这个愿意参军的人就少了,为此罗马的执政者们大肆招揽蛮族充当罗马的士卒。

时间久了以后,等于罗马的军队几乎都是蛮子了,一旦发生什么动荡,吃亏的不就是罗马的那些公民们了?

而中原同样有这样的例子,魏晋两朝之所以能发生五胡乱华的情况,同样也是因为统治者把胡人当成主要兵源。

偏偏当初中原汉人的数量还不是很高,一来二去的,等到让这些胡人们窥到机会,不就是一次天下大乱?

更近一点的,历史上的大唐之所以在鼎盛时期发生安史之乱,难免和这样的问题脱不开关系。

如果这样的例子只发生一次,还可以说是某几个统治者脑子抽了,想的不够周全,可古今中外这么多类似的例子,就不可能是所有统治者们都傻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外乎两个字——成本。

是的,之所以统治者在很多时候喜欢用蛮族人当士兵,就是出于社会治理成本的考虑。

若是大唐往后还接着用府兵制这样的兵役制度也就罢了,可一旦改为募兵制,这样的社会成本就会飙增。

要知道,募兵制下被征集的士卒大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夫,这样的军队要是没有一两年的训练,骤然上战场就是给别人送菜。

一旦这些人在战场上战败,可不单单是代表着一次战役的得失,关键是每损失一个士卒都代表着朝廷要增加抚恤,特别是每一个成丁的死亡,都代表着朝廷少了一个编户,以及后续可以从他身上获得的长久的赋税收入。

可要是把这些士卒换成周边的胡人蛮夷,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征发起来不费力,对民间影响比较小,而且损失了也不心疼,反正不是自己人。

如此一来,战争的消耗自然就会被降到最低,本来这些没有经过汉文化熏陶的蛮子们,一生中能创造的财富也是远不及中原百姓的。

只要会算这笔经济账的人,总会忍不住占一个小便宜。

只是李湛很清楚,这样的小便宜可没那么好占,只要看看历史上这么多数不清的例子就能明白了。

这些被征召来的蛮族士兵们的忠诚度几乎为零,算得上是有奶便是娘了,正因如此,李湛一点都不敢去赌这些胡人的忠诚度,这玩意太不靠谱了。

所以,在李湛看来,至少大唐军队的主力还是要用这些大唐的子民们,至于各地的蛮夷们,还是往后稍一稍,可能会吸纳部分这样的人,掺掺沙子,但李湛肯定是不允许这些人成为军中的主力的。

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那么能被征召的百姓对军事技能比较熟悉,身体强健算得上是最低的要求了。

首节 上一节 188/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