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74节

之前章惇在长安的时候,李湛倒不觉得章惇有那么重要,可是等到章惇一走,去到西域和杜构一样负责西域的后勤事务的时候,李湛才发现章惇的重要性。

现在朝中那些刚直的官员大都已经年迈不能理事了,魏征要是按照历史上现在也都该去世了,想来现在离他去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萧瑀这人性子虽然刚烈,但又缺了点手腕,处理官员的时候手段过于粗暴。

还是章惇好啊,可以说下一任监察系统的主官已经是非章惇莫属了。

御史大夫这个职务简直就是为章惇量身定做的,萧瑀这个老头子也是这个意思,目前来看,也只有章惇能接他的班了。

这也是朝政趋于稳定后的一个坏处吧,大家都乐的和光同尘,自然就少了一股向官僚开战的勇气。

唯有一些刚直忠勇的人才愿意站在大部分官员们的对立面,整顿吏治,想想看,就算是得到众多称赞的魏征,他难道真的揭发了很多次同僚们吗?

魏征主要不还是针对皇帝劝谏,有谁曾见过他向皇帝指出其他官员们的过失?不就是知道李二想要一个好名声,能够容忍他罢了。

就是萧瑀这个公认的脾气火爆的御史大夫,他也没有真的针对同僚们做出多么出格的事,反倒都挺喜欢在皇帝头上刷声望的。

这样的情况老实说,李湛早就厌倦了,但为了维持明君的样子,只能强行忍耐下来,所以他也是迫不及待的等着章惇的归来。

……

三日后,章惇还没有到长安,反倒是王阳明先回来了,李湛也是很开心,拉着王阳明就跟他喝了不少的酒,一抒自己心中的烦闷。

王阳明在心里也是惊讶,没想到短短的这几年时间,就能把原来颇为开朗豪放的李湛逼成这个模样,他的心里还有那么多反思的地方。

皇帝这个职业被称为孤家寡人还真是很有道理的,不过这大概也和大唐的政治生态有关系吧,大明朝权力皆系于皇帝,内阁的权力也是皇权的一种延伸。

这样一来,大明的皇帝是不用担心什么权力被篡夺的问题,当然了,李湛也不会担心这样的问题。

只是有着千年历史经验在身的他,有时候想要完成的东西太多了,这些东西不自觉的就压到李湛的肩上,带给他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王阳明有心安慰一下李湛,毕竟人力有时穷,总不能指望一代人完成后世十几代人将要完成的事业吧?

可是看着李湛那真诚的眼神,和发自内心的为百姓考虑的神色,王阳明这样的话几度已经来到嘴边最后却还是没有说出去。

王阳明也只能打起精神,来细细的帮着李湛梳理一下,哪些事是近期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放到未来慢慢做的,甚至只做一个开头即可。

李湛其实对这些也是门清,只是心中总会有些忧虑,有了这次向王阳明的倾诉,他的心里也是好受多了。

至于这些问题到底都怎么解决……说实话,李湛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就是了。

君臣这一番畅饮,其实主要是明确了几点。

首先,王阳明就劝告了李湛,百年之后的事,实在不是自己这代人能够保证的了的,只能是尽人力,看天命了。

只要打好基础,给后人立下一个标杆,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相对难做一点的变法、改革的事,就尽量在李湛在位的时候,威望相当高,凭借着这一代人的能力把这些事给完成了,不再留给后人来做了。

要不然,后人的时候谁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很多时候,先一代领导人考虑的很好的东西,后人总是没法继承,也不敢做什么变动,这难道还能怪先君们吗?

不可能的,就像是明朝那么多弊政难道一定要归结到朱元璋头上吗?

是,朱元璋定下了不少祖制,可大汉突破祖制的皇帝少吗?大唐突破祖制的皇帝少吗?

怎么偏偏大明就没有人敢于突破朱元璋的祖制了?

就算是因为朱棣篡位心虚,想要吹捧自己的正统性,把朱元璋的祖制捧得高高的,可也没见他们真的遵守了几条祖制。

一到变法的时候,就是祖制不许,可祖制妨碍了他们自身利益的时候,一个个嘴里都喊的是祖制了。

这样的事情,王阳明早就见多了,当然可以想象到,如果把一些事情留到后人手里,会成什么样子。

李湛也相当赞成这一点,大汉能邀天之幸出一个汉武帝,不代表大唐也能这样幸运啊……

再其次就是一些务虚的东西了,可以留下一些‘祖宗之法’,但千万不要定的太死,这还是吸取的明朝的教训。

明朝就是因为朱棣篡位之后,把朱元璋的祖制定的太死,结果明朝应对变化的能力远不如汉唐。

既然这一点大唐原本做的就比较好,那就大可以学习历史上李二的做法,李湛现在和李二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未来的时候,李湛的执政时间要远超李二,威望也会比李二更高。

这样一来,李湛就不得不警惕他的话太过于算话的情况了,所以这样务虚的东西也被王阳明建议放到前面来做。

至于最后一个极为关键,也是最难的部分,就是改造当前大唐子民们的三观了,或者也可以说是重建社会意识形态。

大唐可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今大唐主流的或者说唯一的统治理论就是儒学。

儒学已经在千年以来形成了一种统治惯性,虽说大唐风气开放,从后世来看,大唐的儒学成就也很低。

可这不代表大唐社会对儒学不够重视,要是李湛真的想把大唐的意识形态从儒学改为后世的马恩理论,那简直就是一种天方夜谭。

李湛能做的,也就是让王阳明在儒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就算是修补的成分远不如重塑的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只要皇权支持,儒家的人会学会乖巧的听命的,再者说王阳明本人就是一个少见的儒学大宗师,在接触了那些近代的各种理论后,他的融合能力还是很值得信任的。

但这不代表李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知道理论和现实永远是存在极大的差距的,一个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想要落地,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策。

如果这样的政策过于随意,打左灯,朝右转,那理论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儒家理论一开始难道不好吗?

那种温情脉脉的仁义道德难道就真的全是糟粕吗?

并不是的,可是在实践中,因为理论太高、太虚,难以落到实践中,时间久了,儒家理论性的东西又有几人真的把它放在心上了呢?

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步,才是李湛最为担忧的,也是对王阳明抱有极大的期望的一点。

若是王阳明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李湛大可以直接将王阳明封为圣贤,学问上的圣贤,这也算是能满足王阳明心中的一个夙愿了。

但对于李湛的这个许诺,王阳明却是坚决推辞了,坚持认为一定要‘盖棺定论,千万不能轻易封圣’。

李湛对王阳明的这个反应有些讶异,一开始甚至以为王阳明这是在故作谦虚。

“当今大唐,有能力未来也有这个封圣资本的,大概也就阳明你一人了,何必如此谦虚呢?”

王阳明倒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非常坦荡的说道。

“臣并非不愿意被封为圣人,孔圣素王的境界臣自然心向往之,可前车之鉴,不能不吸取教教训啊!”

“此前王莽不也是在生前的时候被人大肆鼓吹为儒家的新一任圣人,正是凭借着这样的风潮,王莽才能够一步步崛起,直到完成代汉的大业。”

“可是,王莽为大汉带来了什么?又给儒学带来了什么,想来陛下心里是明白的,所以您看现在有谁会称王莽为圣贤吗?”

“若是如此随意的在生前就封臣为儒门圣贤,臣与陛下自然不用担心有这样的问题,可是后世之人呢?如今我们不单单是要自己简单的封圣贤,更是要为后世立下标杆啊!”

“特别有一个问题,孔圣家族因为祖辈余荫已经流传到这个时候了,而臣未来的家族又会是什么样呢?孔家在原本历史上做的那些事,想来陛下也是再了解不过了。”

“如何能把圣贤本人和圣贤的后人区别开来,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大方向啊!”

接着王阳明又从一个本来的儒家宗师和吸收了大量后世文化的人的角度给李湛详细解释了一下自己的顾虑。

儒家一开始的圣贤绝非孔子,或者至少说第一顺位的圣贤不是孔子,这里面说不得就有几分周公的后裔已经早早散乱,实在找不到周公的直系后裔的原因。

本来周公作为儒家圣人的形象是非常完美的,不单单学术成就max,政治成就也极高,可以说后来人们总结的三立他全都做到了。

可偏偏周公这个形象因为王莽篡汉的事,直接就臭了,谁让当初的时候王莽和当时的儒生们都在那把王莽鼓吹成周公?

无奈之下,历朝的皇帝们也就只能把孔子推上神台了,至少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这样一来皇帝就不用担心未来的某一位权臣既掌握了权力,又掌握了儒家理论的解释权,威逼皇帝了。

可孔子是有直系后裔的,这样一来,历朝的皇帝们总是要对孔氏礼遇一点,给他们一些封赏,正是因为如此,孔家才能享受了两千多年的富贵。

换成是东汉末年的时候,孔氏也不过是汉末高门中并不出彩的一支,谁能想象的到孔氏未来的富贵呢?

至于李湛一开始想到的,可以让皇帝成为当世圣贤的法子,东汉的皇帝们也不是没有用过,可问题就在这明摆着。

哪一个人能保证自己的后代一定都是贤能的?

就比如说李湛现在在民间的声望高的离谱,他自比为圣人,只怕臣民们都没什么话说,可他的儿子能做到这点吗?

他的孙子呢?皇帝们究竟有多少能做到敏而好学,还能时不时给太学生们讲课?

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明朝的时候看看是皇帝给学生们上课,还是学生们能给皇帝上课就知道了。

就算是那些有才华的皇帝们,也没办法保证自己对儒学有那么多的了解吧?

说到底皇帝的主要职责是治国,谁能强求他在学问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呢?

正是有了王莽的前车之鉴,王阳明并不是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王莽之后又一个兼具学术门阀和治政者形象的新圣人。

若是真的让王阳明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那未来的时候,又有权臣了怎么办?

白居易有句诗写得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谁能保证未来有资格封圣的都是像周公,像王阳明本人这样的人,没有啊!

故而王阳明一定要坚持,自己死后才能封圣,甚至要等到李湛的儿子辈乃至孙子辈在位的时候才能封他为圣贤。

这样的坚持,其实就是一定要盖棺定论,要不然难保有些人在封圣后露出了真面目,闹出来一篓子的破事,影响圣贤这个名号的光辉。

王莽这事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坏处,就是所有儒学上的宗师几乎都没办法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道路了。

就算他王阳明在后世大明的时候,不也是基本和文臣中的最高层绝缘,到死都不可能进入内阁吗?

本来一个儒学大宗师的威望就不低了,要是再加上执政的威望,那皇帝到底还要不要干啊!

像是南北朝时期,那种无视正统性和称号的权威性,随意给自己疯狂加封号的那些胡人君主做出的事,至少在唐朝应该得到一定的遏制了。

至于说,王阳明另一个极为关键的建议,就是封圣也不能及子孙,这一点是李湛之前真的没有考虑到的了。

固然,李湛一直想要铲除大唐的这些门阀世家们,这其中当然包括看起来不起眼的孔家。

可偏偏中原一直都也喜欢讲福泽子孙,这么一来,这些门阀世家们现在的富贵也可以往上追溯到他们最杰出的先祖,从而拥有部分的合理性。

李湛对于这样的事,是比较头疼的,不管怎么说,这些门阀世家的事总归是内部矛盾,李湛压根不可能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这大概也是作为一个非开国皇帝的无奈了,即便李湛是通过军事政变登上了皇位,可到底这些门阀世家已经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了。

李湛难道还能动用军队去镇压他们吗?

这压根不现实啊!

至于王阳明这个建议,针对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孔家,毕竟要是没了福泽子孙这一点,孔圣家族凭什么还能安享富贵?

至于下一个针对的,其实就是王阳明自己未来的子嗣们了,毕竟现在李湛已经心里有数了,未来的王阳明肯定是会封圣的。

这样一来,王阳明未来的子嗣们定然是有些吃亏的,就算他们能继承王阳明因功得到的爵位,也绝对不可能就此安享太平了。

想要获得历史上孔氏那样的待遇,那真是想都不用想了。

这样针对孔氏的策略,若是放到明清时期,恐怕要被孔氏族裔强烈抵制,可现在孔家主事的是孔颖达,不管怎么说,这个人至少是讲理的。

而且现在孔家也没有像后世那时候,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正统性不足,有着当朝政权的大肆册封,这么一来,其实就是孔氏自己的心里只怕也是有些心虚的。

孔子至少在这个时候,地位其实还是稍低于周公一点的,现在孔子也远不是什么衍圣公,孔家就更是没什么可以傲气的地方。

难道说荀氏不比孔氏更为高贵?至少在儒学成就上,双方应该差不多。

而且荀氏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不比孔氏强太多了?

可最后呢,现在不还是孔氏苟活了下来,荀氏已经没有历史上那么兴旺了。

特别是在后面,王阳明还专门指出,现在大唐时候,李湛改变过往封圣原则的一大好处,孔家现在地位本来就不是很高。

不管怎么说,现在李唐皇室是自认老子为祖先的,虽说老子的后裔其实已经没了,任哪一个姓李的说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好像都没什么错处。

可至少已经有了这么一个由头,毕竟谎言说了千边也能成真嘛!

首节 上一节 174/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