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57节

毕竟自他们懂事起,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他们对外征战胜利的消息,他们的心里哪里会没有一丝自豪?

可因为对大唐实力一无所知,他们有些过于自大了,对族里那些嚷嚷着投降的那些人自然是一百个看不上眼。

群情激愤中,甚至有人说,这天下的土地都是天生地养的,人人都拥有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权力,凭什么大唐的人可以这样随便把人赶走?

出于自己的无知,他们这些人对大唐缺乏基本的畏惧,又因为族中长辈们面对这样的大战,严禁他们随便外出,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他们对大唐又多了几分怨恨。

在这样混杂的情绪中,他们这些年少轻狂的孩子们,对大唐更多的是怨愤,反而对默笛这个可汗更不满。

这样的鼓噪中,这些青壮都在心里浮现出了一个共同的念头,族里那些掌权的人实在年纪太大了,已经有些过于老迈了。

他们甚至连和敌人一战的勇气都丢失了,这样的可汗算什么可汗?

在默笛不知道的时候,现在这支突厥部落中,不单单是那些中上层的贵族们有想要换掉他的冲动,甚至已经开始谋划了。

就连那些青壮年们,也对他这个可汗极为不满,这也算是一个奇景了。

投降派嫌弃默笛投降不够果断,犹犹豫豫;主战派又嫌弃默笛过于软弱,没想着和大唐决一死战,缺乏勇气。

默笛啊……还真是里外不是人啊!

族中的这些年轻人们,自然也会找族中其他掌权的少壮派联合,而现在这支突厥部族的少壮派头领就是默笛的儿子——忽起勃。

要真论起来,忽起勃其实也是已经三四十岁了,他并不能算什么少壮派,可现在部族里掌权的人里面也就他最年轻了。

忽起勃也是经历过大唐对突厥部落的征服的,对大唐他的心里也有畏惧,可为了即将到手的权力,忽起勃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他的情况已经不会更差了,默笛对他这个儿子不满意已经很久了,或者说从一开始的时候默笛就不喜欢他这个长子。

要不是因为西迁,部族中默笛更小的儿子们都没有活下来,默笛是不可能对忽起勃多么上心的。

更别说,现在他们之间的年纪已经到了该权利交接的时候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只会更加直接,冲突更为剧烈。

就是这次忽起勃不对默笛动手,默笛大概也会抽时间对忽起勃动手吧。

忽其勃心里对唐军的战斗力很是清楚,他是经历过那样被唐军撵兔子一样的时光的,可下载乃忽其勃若是也主降,那可能压根就等不到唐军攻破吐火罗前王城的时候了。

默笛和他之间的矛盾越发深重,就忽其勃所知,现在就有人专门在这盯着他的举动,盯着他的部属们。

要是忽其勃现在再把这些族中的少壮派们一把推走,未来的日子他只会更加难过,反倒不如现在赶紧笼络下这些人,壮大自己的力量。

甚至这段时间里,忽其勃对唐军的忽然到来还有些庆幸,要是没有唐军,他恐怕现在已经成了阶下囚了。

正因如此,忽其勃看到族中这些年轻人们鼓噪的心情之后,特意在族中大肆吹嘘自己当初面对唐军交手的胜绩。

事实上,他也不过是吹嘘罢了,当初他哪里打赢过唐军?

只是现在对他过往心中有数的老人们不愿意说什么,只是一味的想看笑话,毕竟既然忽其勃说自己当初打赢过唐军。

那这次面对唐军的进攻,他自然需要第一个顶上去,责无旁贷嘛!

而真的让这些族中的少壮们相信忽其勃打赢过唐军的一个关键原因,还是他之前的战绩。

忽其勃带兵攻打波斯胜绩还是可以的,有了这样的印象打底,大家对他的话自然多了几分信任。

就是那些心里聪明些的,能猜出来忽其勃的话有水分,可到底忽其勃已经是族中几乎唯一一个敢于和唐军叫板的了。

相比于那些踌躇不前,不敢和唐军打仗的老人们,忽其勃已经算得上不错了,到了这个时候,哪里容得到他们在这挑挑拣拣?

再说了,当这些少壮族众们来到忽其勃的领地后,看到的是忽其勃这里的甲具精良,士卒们的精气神也很不错,这让他们对和唐军作战的信心更加充足了。

本来忽其勃这的基本条件就已经很好了,再加上自己这批能战敢战的人,谁说不能和唐军一战呢?

在这些青壮们眼中,一场辉煌的大胜似乎就在眼前。

一时间,这些少壮族众们整日在忽其勃帐外请战,声势颇为浩大。

本来忽其勃也是寄希望于聚揽部众,掌握足够的力量以此自保。

如今力量已经聚揽到了,可要是想把这些力量真的化为己用,还需要一场对唐军的胜利。

纵然忽其勃的内心其实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这些部众们和唐军做消耗,但他也很清楚,现在他已经是骑虎难下了。

想要真的降服他座下的这只‘猛虎’,一场对唐军的胜利是少不了的,而且万一胜了,他的威望自然水涨船高,说不定还能直接夺了默笛的可汗之位。

突厥内部的权力交替不就是这样?

当原来的狼王老了之后,自有新的更为年轻的狼王取而代之。

于是在忽其勃的一番精心谋划下,他探听到了唐军一处偏师前锋的位置,这支前锋人数不多,忽其勃心里觉得这一仗怎么都能打赢了。

倾尽自己的全力,打这么一支偏师中的前锋,总是能胜利的。

……

一片荒野之中,一路唐军偏师正在这艰苦的跋涉,吐火罗一带的地形起伏不定,对他们的行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要知道,大军行进最重要的就是辎重,可这样的地形让辎重的运转更为艰难了,要不是这次唐军进攻是从西域获取补给,那这后勤线拉的才长呢。

到那个时候,只怕其他大臣都会反对李湛这次出征的决定了。

这支唐军不过只有三千余人,其中不少还是被唐军驱使的其他番胡杂役,真正的大唐士卒人数并没有那么多。

这也是因为这次远征的目的地太远了,相比较于在中原待习惯了的汉人,那些以往就在草原等地生存的胡人,反倒更能适应吐火罗一带的环境。

但尽管唐军人数不多,一路上他们的扎营、侦查都做的极为到位,这支偏师的主将还是相当谨慎的。

这样的谨慎固然让他们的行军速度不可避免的有些慢了下来,但却安稳了许多,不至于出现大的意外。

本来现在就是在敌国的地盘上,要是再失了这份谨慎,那就真的离死不远了。

他们这支偏师的任务其实倒也不重,一是帮忙替后面的辎重部队打开一条安全的运输道路,方便后勤的运转,特别是防冻物品的运转。

西域的冬天已经比较冷了,再往西的吐火罗冬天也一点都不含糊,为了最大程度避免非战斗性减员,这次后勤里专门准备了大批量的鲸油做成的防冻膏。

二来,是需要他们这支偏师拔除原吐火罗地盘上,那些忠于突厥人的部落们,压缩突厥斥候们的活动范围。

事实证明,这支偏师把任务完成的不错,大量的辎重部队跟着他们打出来的路线,将各类物资安全的运输到了前线。

甚至有些出乎唐军意料的,原本他们认为会发生的各种战斗,几乎都没有出现,这次唐军的出征简直成了一场武装游行。

而后勤运输最多的,也不是粮食和防冻膏,而是投降的那些小部族的人们,唐军需要把他们专门送回到后方的基地里。

毕竟他们现在虽然投降了,可谁也保不准他们有没有其他心思,但唐军也不能一刀切把这些人全杀了。

说到底,吐火罗这处土地离大唐本土还是远了些,大唐中枢不可能在往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单单是西域需要的人口就已经够多了,谁还能顾得上更西边的这出土地?

只是为了避免他们乱了唐军的步伐,一些必要防备还是要做的,将他们先送到靠近西域的一边,就是最为稳妥的办法了。

那里是唐军的基地,唐军数量极多,有他们在那震慑,就算这些人是假投降,也不用担心出太大的问题。

毕竟这里不是高句丽,没有专门的大城,就算他们想要效仿当年大隋三征高句丽的骚操作,也没有这个条件了。

因为他们这一路偏师任务也比较重要,所以西域都护府的主事人员也没有怠慢,专门精心挑选的军中的后起之秀唐仁来做这支军队的主帅。

这也算是对他的一个历练了,只是寒门子弟出身的唐仁对这次机会自然相当珍惜,恨不得方方面面都顾上。

纵然他已经来到西域驻守了两三年了,可面对西域这里的冬天,他还是有些顶不住,特别是现在在野外行军,手上冻得都是冻疮,奇痒无比,甚至让他生出一种错觉,自己连刀都握不稳了。

可即便如此,唐仁也没有放下警惕之心,依旧亲力亲为,趁着大军在谷地的避风处驻扎的时候,亲自带着一队亲卫登上附近的小山,极目远眺,观察四周的敌情。

唐仁身边的亲卫知道他的情况,特意在山上拿出一盒冻疮膏,想要给唐仁用,却被唐仁拒绝了。

“我身为主将,真正上阵杀敌的时候不会太多,反倒是下面那些蹈阵的将士们更需要这样的东西,还是留给他们用吧。”

唐仁这也不是什么故作模样,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负责打通后勤线路的,比其他人更清楚大唐士卒们现在对这些治冻伤的药品的渴求程度。

虽然之前大唐已经把战前准备做的很充分了,棉衣、冻疮膏都准备的很多,可面对吐火罗一带野外动辄零下几十度的环境,还是有些不足。

因为冻伤这些非战斗性减员的人数,大大超出了战前唐军的预期,就只唐仁看到的,他自己手下的士卒都有不少手指冻僵、冻断的,更不要说其他部队了。

因此,唐仁对现在军中的这些防冻物资看的很重,一点都不愿意浪费。

再者说了,等一会儿大军把营地驻扎好了,他还可以烤火取暖,这么一点时间唐仁还是等的起的,何必浪费这些军需品呢?

现在唐仁站在山上极目远眺,心中担心的其实不是会不会出现敌人,他一心想的是怎么找到前进的路。

一场大风暴,让唐仁带领的这支偏师失去了方向,现在他们已经在这处山脉转悠了两三天了,实在没有办法走出去。

原来唐军手上的地形图一下子就失去了作用,大雪几乎把所有的标志物全都覆盖了,哪里还能找到之前的那些地方呢?

迫不得已之下,唐仁也只能先派出小股斥候到外侦查,另外让人通知后方的辎重部队,说明现在的情况。

至于另外的那个任务清除路线上的部落,唐仁现在实在是做不到了,连大的标志物都找不到,又怎么可能找到地图上原来的那些部落呢?

更不用说,这些部落本来也不是聚城而居的,而是逐水草而居,遇到这样的大雪,他们绝对不会傻乎乎的呆在原地,指不定都跑出去多远了。

可因为唐仁之前出发的时候,是和后方的部队有约定的,在期限内他必须要到达指定的位置,埋伏下来,随时偷袭吐火罗王城。

眼看着离这个期限越来越近,唐仁的心里也充满了焦急,只是作为一军主帅,这样的情绪他压根都不敢吐露出来。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手中的那些斥候们撒出去了一两百人,回来的却是寥寥,唐仁对这个情况非常清楚。

这样的天气肯定不会是因为遭遇了突厥士卒的偷袭,而且唐仁对手下将士们的实力很有自信,如果是遭遇了突厥人,斥候不可能全军覆没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天气,这样的大雪天,就算出去的斥候做好防护措施不被冻死,可也很容易就迷失方向了,更不用说还有可能直接陷入深深的雪堆里,被埋在地下。

就连大军驻扎起的营帐一夜之间都快要全被埋住,区区斥候们随身携带的小睡袋,又能抵挡的住什么呢?

唐仁本来也是斥候出身的,他自然清楚,这些斥候们一旦出去侦查,是不可能生火埋灶的,只能吃一些干冷的干粮,如此一来,在这样的大雪天里,他们就更加难以支持了。

会有这么大的损伤,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道理虽然唐仁也清楚,可他的心里还是在滴血,这可都是他的手足啊!

他们没有损失在战场上,却是因为天气失踪,实在是太让人痛心了。

唐仁舒缓了一下有些僵直的身子,开始往山谷中的营地里走去,到了营地里,唐仁接过一旁的亲卫递上来的干粮,就着雪就硬生生吞了下去。

为了避免被突厥人发现他们的行踪,唐仁规定了,只能在夜间的时候,在帐篷里生火取暖,这也就意味着其实营地中的所有人在白天的时候都只能啃硬的像盔甲一样的干粮。

随行的唐军们出于自己的荣誉感和对上级的信任,还能接受这样的情况,可那些被征召的胡人就不行了,不少胡人对此颇有怨言。

其实要说这次行军途中的生活水平并不算差,他们对这点抱怨的倒不算多,可他们这些胡人之所以听从唐军的征召,为的是大战后的战利品。

可现在唐仁领着他们在山谷里打转,之前遇到的小部落也都是干脆利落的投降了,这让他们能拿到的东西少了很多。

自然的,对现在的主将唐仁就有些不满,唐仁对这样的情况心知肚明,可他在这个时候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好好勉慰他们,给他们加油打气。

可在心底,唐仁早已经默默的把这些抱怨的胡人记了下来,等到战后,说不定还会去找他们部族的麻烦呢!

这次出征征召的这些部族们,也并不是全都是大唐的铁杆支持者,本来西域都护府想的就是从中筛选一批可用、可信的部族充当大唐在吐火罗一带的抓手。

这些现在跳的这么厉害的部族,等到战后的时候,自然会迎来西域都护府的打击。

大唐制度,赏善罚恶本也是常理,只是这些胡人未经教化,确实有些浮躁了。

只是没等唐仁安定多少时间,就有他之前派出去的斥候汇报,前面发现了一股突厥士卒,不知道后方是否有大部队。

唐仁听到这样的消息面色肃然,沉着的吩咐道。

“传令下去,据营地而守,万不可轻动。”

下面的唐军们得到消息后,也是冷静的开始收拾各自的武器,那些被征召的胡人们心中甚至还有些小激动,总算是等到打仗了,要是能在此战中立下功劳,大唐肯定会给他们不少好东西呢!

很快,千余名突厥骑兵就出现在了山谷外面,一开始的那十几骑突厥骑兵果然只是斥候,这一下他们这支唐军算是被堵在山谷里了。

唐仁的心里一跳,站在营地外仔细观察这支突厥骑兵,这支骑兵虽然发现了唐军却一点都不怕他们,甚至敢以弱势兵力站在离唐军不远的地方进行挑衅。

这些看样子就是前锋了,后面恐怕还是=有大股敌人,这对他们这支偏师来说还真不是一个好消息啊!

首节 上一节 157/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