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47节

李二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若是这其中真的有房玄龄的谋划,其实倒也能说的通了。

对上房玄龄这样经历丰富的老臣,李承乾那点小心思、小手段,真的一点都不够看。

甚至都不用房玄龄亲自动手,只需要他轻轻推一把就能把李承乾逼到死角。

而这件事能给大唐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没了李承乾,不管是李二的哪个儿子都算不上根正苗红了,李湛的皇位只会更加稳固,也能让皇位就此在李湛这一脉中传承。

这对大唐政局的稳定是极为有利的,李二觉得房玄龄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甚至正是因为他看的足够透彻所以才冷眼旁观或者推上一把的。

李二面对有些苦恼的李湛,也只能收拾好心情,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又能责怪谁呢?

明明长安留守还是李二的心腹房玄龄,只能说时也命也。

“你先回去吧,让我冷静一会儿,还要和你母后说这件事。”

看着疲惫的李二,李湛张了张嘴,实在说不出什么来,他何尝不知道这事很难向长孙太后交待。

可这也不是他的本意,只能说到时候他会尽量帮着李二安抚长孙太后了。

唉,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绝情一点,直接断了所有和李二他们的感情,那样的话,就算现在出了李承乾兵败自杀的事,相互之间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苦恼了。

可说到底,李湛本来也不是一个绝情的人,相反他还是很念旧的,对李二这个人也很有好感,他是很难做出这样的事的。

……

李二和李湛就算商议着想要封锁消息,可如此大的消息,实在难以封锁,洛阳城里哪一个不是和长安那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

更有不少人,他们的家都被乱军烧了,怎么可能收不到一丁点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湛和李二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是对于宫中的消息封锁,两人是出了大力的,只求让长孙太后收到消息的时间晚一点,能多一点缓冲时间。

可这事不是那么好做的,只是看到他们几人这些天如此殷勤的模样,长孙太后就已经猜到他们有事在瞒着她了。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朝堂上也有风声想要让李湛尽快对李承乾的事进行决断了,李湛才委托李二帮着和长孙太后说这个消息。

可李二又怎么会愿意做这样的事呢?他坚决的把这个事退辞掉了,转给了李曼玉,她们婆媳之间才更好沟通吧。

李曼玉看着拿到手的这个任务,也是心中无奈。

要是好消息,李曼玉当然愿意找长孙太后聊聊,可这样的坏消息,怎么好和长孙太后说呢?

思索良久后,李曼玉只能先嘱咐太医们做好准备,随后才找到长孙太后聊天。

她们婆媳两人一起在花园里散步,看着脸色如常的李曼玉,长孙太后终于忍不住自己的疑惑,问出了这些天她心中的疑惑。

“你们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我这个老婆子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也不是真的没经过事的人,眼睛也不瞎,你们大可不必瞒着我啊!”

李曼玉一怔,半晌后苦笑着看着长孙太后。

长孙太后聪明的事她以往不止一次听说过,可没有切身体会过,这一次她算是见识到了。

李曼玉只能拉着长孙太后先坐下来,然后很是委婉的说道。

“我们这确实有事瞒着你,主要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

长孙太后握了握李曼玉的手,目光紧紧盯着李曼玉,神色有些紧张。

李曼玉艰难的开口道。

“李……李承乾起兵造反,最后自刎身亡了。”

说完之后,李曼玉的眼神紧闭,有些不敢看长孙太后。

可就算如此,长孙太后的手紧紧握着李曼玉的手,让李曼玉都感到有些疼痛了。

李曼玉悄悄的睁开了一只眼,结果就看到长孙太后脸色苍白,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李曼玉紧张的说道。

“婆婆,你没事吧。”

长孙太后无力的挥挥手,声音沙哑的说道。

“我……我有些累了。你们……你们……”

李曼玉眼看长孙太后有些提不上气,立刻想到长孙太后的哮喘症,连忙高呼道。

“太医,传太医!”

又一边抚着长孙太后的背,不停的帮她顺气,长孙太后在太医来之前,总算是虚弱的开口了。

“曼玉,你一定要帮我跟李湛说,我只求让李泰他们几个好好的活下去。”

李曼玉重重的点了点头,一口答应了下来。

“这事绝非李湛的本意,剩下的兄弟们他一定会照顾好的。”

看到李曼玉答应下来,长孙太后才松了口气,安心的让太医把她送到屋内治病了。

李曼玉只能再派人通知李湛两人,又自己在这焦急的等着,在心中祈祷,长孙太后这次一定不要出什么意外啊!

等到李湛和李二赶来的时候,长孙太后的病情也总算稳定下来了,这还要得益于当初李湛拿出来的专治哮喘的药。

要不然的话,这次长孙太后可能真的就挺不过去了。

看到这一幕,李湛也算是松了口气,随后赶紧让李二和长孙太后好好休息,等到长孙太后身体好了,就让他们两人先回去参加李承乾的葬礼。

经过将近一个月,这件事的风波总算是平定了,只是暗地里,史书上会怎么记载这件事,李湛实在没心思关注了。

……

江南,王阳明这里没有怎么受到长安李承乾叛乱风波的影响,不过说实话,李承乾这次叛乱,也不可能影响到他这里。

王阳明现在最为关注的还是移民的问题,现在第一批移民已经慢慢通过运河到扬州了。

王阳明对这些人的安置很是上心,前置的工作做得还是很是完善的。

他一开始就提前征发了扬州等地的百姓充作徭役,那些出云国的奴隶们现在可都在忙着平整舟山群岛上的土地呢。

移民的工作也只能让当地百姓来做了。

好在王阳明对这样的事也很有经验,他一步步的按照之前的规划,把这些征发来的百姓按照工作类型划分徭役时长,砍伐木材、挖土烧砖。

王阳明还动员了那些相对比较闲的工程师,在扬州本地修建了两座水力切割木材的工场,这样能让劳动的效率高上一倍不止。

不过等到这些移民到扬州这以后,房子什么的还是需要他们自己盖的,不可能让他们拎包入住。

另外,王阳明也清楚,这些移民过来以后,肯定会发生土客矛盾,这在当年的时候,他见识过的,基本上西南地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现在,江南就像是大明的西南,大片没有开垦的土地,虽然王阳明知道这里开垦之后,肯定都是上好的田地,可百姓们自己不知道。

为了尽量做到公平,王阳明也是下了不小的力气,专门规定了,只要这次移民的时候,被其他当地百姓服务,帮着建房子的。

等到来年之后,必须无偿帮助当地百姓服徭役,这样才能让当地百姓不会感到不满。

毕竟若是朝廷一味地对这些移民进行偏袒,优待,土生土长的原地百姓肯定会感到很不满意的,特别是等到这些移民开垦出来荒地之后。

要知道,这些原来都有可能是他们的田地,只要他们未来有时间、有精力开垦,可现在呢?全被这些外地人占走了。

王阳明见过这样的事多了去了,他能做的也就是尽量一碗水端平,从徭役上还有其他的细节上,缓和这样的矛盾,然后选好下一任民政官。

不过相比较于这样的安置工作,其实更为麻烦的是村庄位置的选择,江南水网密布,若是选址选的不好,说不定今年在这种地,明年这里就被水淹了,这怎么能好好种地呢?

好在王阳明身边还有其他工程师可以用,让他们帮着选址省下来王阳明大量的时间,至于村子内部的人口……

王阳明想的也很好,打散,坚决不让他们那些大户凑到一起,做到让不同姓氏的家族杂居在一起,避免出现比较大的宗族,在村子里一手遮天的事出现。

朝廷专门安置移民,可不是专门养肥这些地方豪强的,更不是让朝廷的权威没有办法往村子里深入。

而且为了这些移民的生活着想,王阳明一开始考虑在这里推广的是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说烟草、辣椒。

毕竟现在大唐的粮食价格实在太低了,就算他们这些移民把大部分的土地种上烟草和辣椒,剩下的那一小块土地也足以养活他们一家了。

这样一来,烟草也能被贩卖换成钱,对这些移民家庭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来到江南的人口也就万把来户,这件事安排着比较容易,王阳明想的更多的其实算是为后来者做榜样。

让他们能有一个可以依照的模板,这才把工作做得细了一点,不然的话,总不能一直指望主政官员的人才能力吧?

总会有些官员的能力在这块达不到,若是真的任由他们摸索,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交出来怎么样的答卷。

没让王阳明轻松多久,又是三五万户移民来到江南了,这一下算是让王阳明有些为难了。

长江沿岸的土地经过上一次的那一万户人分配,其实已经被占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都是原来住户们的土地,王阳明不可能来一波打土豪分田地啊!

只能重新再找那些灌溉方便,水网密布的地方,而且人口要少,一来二去的,王阳明相中了湖南这块地方。

不过现在还不能这么叫,应该说是赣江沿岸。

这里完美的符合王阳明的要求,除了还是有些瘴气,对新来的移民不是很友好以外,其他的真的很合适了。

不过王阳明倒不是很担心有瘴气的问题,大唐现在的医学类人才不在少数,有些是李湛召唤出来的,有些是原来的那些医生学习了李湛放出去的医书后自学成才。

这次王阳明负责安置移民,专门带来不少人才,要不然单单是路上出现的水土不服,可能就会死一拨人了,哪里会有现在这么轻松。

倒是杜荷劝过王阳明不要选赣江附近,那里实在是人口较少,不适合移民一开始过去生存,倒不如把他们安置在扬州附近。

现在扬州的工商业也很发达,他们完全可以不分田地,单单指望着工商业过活啊!

王阳明很是坚定的拒绝了杜荷的建议,他当然知道现在的工商业很发达,就算是单纯依赖工商业,他们这些移民也能过活。

可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些移民看着那些有地的当地百姓们,心里能不会生出怨恨吗?

哪怕他们可能通过工商业挣到了原住民也挣不到的钱,可他们心中的怨言还是会有的,特别是在zhongguo,土地就代表了财富、代表了活路。

哪有人不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呢?

而且工商业会繁荣,可难道还能一直繁荣下去吗?

若是工商业枢纽从扬州变成了未来的舟山附近,那些被安置在扬州的移民们怎么过,他们的后代们怎么过?

所以,王阳明肯定是要一视同仁的,绝对要在不侵占当地人土地的基础上,给所有人都分到地,这样才能缓和社会矛盾,才能让这些移民们安心在这里耕种,不心生怨言,成为大唐朝廷的铁杆支持者们!

王阳明安置好百姓后,又顺着长江来到了江淮一带,这里遍布大大小小的盐场,可以说现在江南一带的百姓吃盐都是要考江淮一地的盐场,就算是他刚安置好的百姓们也一样。

正如川渝等地的百姓吃盐要靠自贡等地的井盐一样,这也算是一种地理优势。

沿着海岸,王阳明意外的发现,这里居然还在用煮盐法制取海盐,明明李湛这个当皇帝的之前已经告谕沿海的民政官们,可以通过晒盐法制备海盐了。

难道晒盐法还比不过煮盐来的便捷吗?

何况,晒盐法对百姓的伤害可比煮盐法小多了。

王阳明不是没听身边的人说过,现在在未来大明的天津卫一带,已经盛行晒盐法了,本来煮盐法离晒盐法也就是一步之遥。

晒盐需要解决的也就是盐卤渗漏的问题,只要用上好的石板,结合工程师们给出的新技术,晒盐法对燃料、劳役的需求程度都大为降低了。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偏偏江淮一带没有实行呢?

要知道,江淮一带可是几乎整个江南和东南盐业的供应商,他们还在这么做,岂不是让江南等地的盐价比其他各地要高出很多?

本来晒盐法的技术也已经成熟了,何必故步自封呢?

有些疑惑的王阳明把杜荷喊来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听到了王阳明的疑惑,杜荷的脸色一愣,随后有些无奈的解释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147/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