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05节

历史上的时候,新罗好像也曾内附过,只是很快就和大唐交恶了,还在唐高宗的时候干过仗?

若非大唐当时还在西南、西北方向和吐蕃对峙,新罗可能也不会存在了。

不过李湛记得双方交恶的理由有些奇葩,新罗方面指责大唐倨傲不仁,搜捕新罗女子为奴,这个事实在没法细说。

当初李湛穿越前就觉得这事太不可思议了,可真的到了大唐,他反而有些理解这件事为什么会出现了。

一方面,新罗婢确实美名远扬,大唐国境内的富商、官员都以家中有新罗婢服侍为荣。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如今的大唐绝对是文明之光,很多新罗百姓宁愿抛弃在新罗的国民身份,也要到大唐生活。

那些主动卖身为奴来到大唐的新罗人绝对不在少数,因为在大唐,就算是他们在这当奴婢都能生活的比在新罗好。

毕竟不管是从人身安全,还是居住环境,乃至是生活条件,大唐都比新罗好上百倍,甚至千倍!

就新罗的那点土地,实在养不起太多人,何况新罗就是在历史上的唐高宗以后,依旧实行的是变态版的九品中正制。

国家也丝毫不处理土地兼并的问题,很多新罗百姓名为平民,实为奴婢,就是有些才华也在新罗得不到施展。

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不让新罗百姓向往在大唐的生活呢?

其实说到这点,眼下的大唐外胡流入中原的情况也很严重,原因和历史上新罗人投奔大唐的原因是一样的。

别管现在大唐在边境搞得青贮法有多好,那些草原的牧民们和一般的农奴们心里自然有一杆秤,在草原放牧怎么能比得上在大唐境内做工?

放牧辛辛苦苦的,就能挣多少?

万一来一次白灾,一切成果可能就清零了,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样的俗语已经道尽了一切了。

可比起新罗的这些人,游牧民族的情况更为严重,毕竟这些人不懂种地,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若是这么放任他们在大唐境内流窜,说不定就会给大唐带来安全上的隐患。

可是李湛能做到把突厥人的很多降卒充为修路、修渠的劳力,那些主动投降的小部落呢?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打成修路的劳力吧?

毕竟那些降卒还可以说是因为他们反抗大唐天威,略施惩戒也说得过去。

这群主动投降的人,身上没有一点油水,只是试图在内地定居,怎么可能轻易将他们弄到工地上?

若是李湛真的敢这么做,大唐的信誉在草原上就要败坏了,往后再想针对草原,花费的力气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就算李湛能搞出来火铳,也不愿意给自己惹上这么大一个麻烦。

不过也不是那些投降的游牧民族特别难以融合,至少李湛是有信心能一点点把这些人融合进来的。

关键在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很多封建王朝或是没找到方法,或是有心无力,最后就让游牧民族时叛时降。

就李湛所知道的,唐初被李二收揽的这些游牧民族,管理上就相当粗放,只是把每年给出去的赏赐,交给了诸胡部的头领。

钱财到了这些人的手里,怎么可能会真的用于一般胡人的生活改善上?

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些胡部的头领,绝对不惮于向他手下的这些一般牧民灌输大唐的坏话,只要到了一定的时间,这些人反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就算是在盛唐时期,这样的反叛活动就没见得少到哪去了,更不用说后面的中唐时期了。

至于一开始李湛所心心念念的编户齐民,移风教俗等手段,其实现在已经实施了,可是效果却很差。

这些做法推进的不够顺利,固然有主事的官员不够得力,胡人和汉人之间的风土人情有极大地差异等因素。

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胡人头领的存在,太过于碍事了。

说实话,现在又不是近代时期,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如今大唐周边的胡人能知道自己和这群人是一起的就很了不得了。

就连朴素的民族观念都没有,按道理说是相当容易被融入大唐的,毕竟大唐和李湛又不是真的想要一下子把他们教成特别出色的口诵诗书的风雅人士。

李湛的目标定得很低,只要这些人能够识字,明白法律,逐渐向汉人靠拢就行了。

这么简单的事,就算真的有人天生愚笨,很难理解,但言语行不通,刀剑总能看得懂吧?

可在刀剑的威逼下,居然还有些阳奉阴违的部族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办事的官员,太过理想化了。

李湛也曾看到过,那些主持汉化的官员们的奏疏,他们都以为这些胡人能够接受恩义感召,可以通过教化一点点改变。

只是熟知历史的李湛却很清楚,这么想实在是高估这些胡人们了。

大多数胡人的组织结构都相当松散,只是人身依附于某个首领,只要首领不愿意,这些胡人就是强行融合百年、三百年总是会出问题的。

说到底,大唐的官员们虽然日常上总是说什么华夷之辩,骨子里却还是太过文明了,把这些胡人都当成人来看了,实在是没这个必要。

如今,李湛让那些投降的胡人全部变成建筑队,消耗在工地上,也没见那些胡人们有什么异动,一个个都老实的不行,对汉家法律那也是比较了解的。

从这点就能看出来,李湛在这些俘虏里抹去那些原来胡人上层的好处了。

而且,现在李湛给这些修桥铺路的胡人待遇一点都不差,相比于他们现在每天有两顿饭吃,重盐重油,偶尔能看到肉星,已经比他们在草原上的日子好过多了。

很多胡人感激都来不及呢,虽然王阳明只是刚刚接手这些俘虏的管理,一并拉到南阳附近勘察挖渠路线,但李湛已经收到沿路官员们对王阳明的赞赏了。

有这样的先例在前,只要等到新罗归附以后,将那些原来的新罗上层和一般百姓们打散,完全可以将整个新罗一口吞下来。

更何况,李湛还有近乎源源不断的流民可用,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合理的消化周边那些不识礼教的胡人。

心里有了决断后,李湛下命令很快,只是稍稍商量下,就让远在前线的俞通海等人直接接受新罗人的内附请求。

不过有一个附加条件,新罗的贵族和王室必须到长安定居,如果以后大唐迁都,他们自然也是要跟着到新都城的。

本来新罗的风俗也和大唐更为相似,那些底层百姓也是过着农耕生活,相比于草原上的胡人,他们可更好融合的多。

在朝堂上,房玄龄倒是提了一点比较重要的。

“陛下,既然要迁徙这些新罗贵族,甚至百济的贵族、高句丽的贵族都会一并迁徙,那当地的一般百姓们要不要迁徙?”

李湛沉吟片刻,还是说道。

“依旧要迁徙!只要粮食能供应的上,朕不怕迁徙路上死太多人,就完全可以这么做!离了本乡本土,才更容易被打散,一点点被中原子民吸收。”

“留在当地的原半岛三国子民,以青壮劳力为主,让他们修路建设就好了,至于他们……就都迁徙到山东、河北等道吧,也能缓和下当地的胡风。”

李湛说的这个是老问题了,河北道一直都有和中央离心的风险,这不单单是当初李渊为了强行扶持李建成,大唐在河北道决策失误的问题。

更重要的还是当地涌入了大量胡人,那些在草原过不下去的胡人牧民自发的往大唐河北道走,谁也拦不住。

可能有人会好奇,不是七宗五姓这些汉家高门几乎都是河北道出身的吗?怎么当地还会胡风甚烈?

其实也很好理解,这些高门在当地盘根错节,那一般的百姓有机会读书吗?教育资源可全都在他们手里啊!

底层百姓既没法接受教育,又必须面对身边聚揽了一堆胡人的情况,注重武勇,变得像胡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至于分离倾向,更是太好解释了。

上升空间几近被封死,不管中央怎么调整科举制,能在河北道考上进士的永远都是高门大族,这样的情况下,是人都会有怨气,这样的怨气还只会朝着中央发。

就算是有隋唐大运河联通南北,共同和洛阳相接都没用,风气依然成型,想要拉回河北道,最好的方法就是拆散这些河北高门。

只是……这样的事,终究是要用政治手段的,还需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少则数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李湛不是没想过动用武力,可那样一来,牵扯的人太多了,实在难以这么做,做了就有可能动摇国本。

至少在李湛还不能完全掌握大唐,手中的人才还不够用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

朝堂上的纷扰,乃至半岛上的风波,都不能影响来到南阳的王阳明,他对李湛想让他修的这条运河,其实也有所了解,毕竟是宋朝君臣曾经认真规划过的。

意义他也很清楚,可他更明白修建起来的难度有多高。

来到南阳后,王阳明几乎一天都没有歇过,一直在忙着修运河的前期准备,测算河道走向,高低落差的事有李湛提供的专业人士,可平整土地这些活都是需要王阳明盯着的。

至于挖出来的那些大量的土方,王阳明也不打算浪费,到时候修好运河了,这些土都能用来铺设周围的道路。

到那个时候,这附近既有运河,又有相当发达的陆路交通,南阳肯定能成为新的一个商业物运重心。

至于运河路段上最为麻烦的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方城垭口的挖掘,李湛也早就准备了黑火药,效果差点归差点,但绝对比肩挑人抬来的轻松。

王阳明对李湛为什么挑他来做这个大工程的具体负责人也心知肚明。

这样的大工程,主持者必须是非常清廉的能吏!

若是遇到了不清廉的,整个大工程能死的人可就太多了,甚至会牵连工程质量;要是不是能吏,那这样的工程压根就组织不起来,说不定哪天就发生暴动了。

更关键的是,这样一个人还要得领导者的信任,数数李湛夹带里的人物,能集齐这些特质的,大概也就王阳明一人了。

毕竟他是想做圣人的人,甚至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成了半个圣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绝对一流。

也只有这样的人主持运河修建,才不会出现残民、虐民的情况。

如今,十万多俘虏,三五万的民夫都聚集在运河路线沿岸,开始施工,带来的管理压力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王阳明自己却充满了信心,想想看,当初春秋时期,吴王都能修通干沟,难道闲杂就修不了这样的工程吗?

技术发展了,粮食、人口更加充足了,凭什么修不了这样的运河?

抱着这样的信心,王阳明更加认真的开始修建运河的动作。

……

冬天,新罗国。

新罗上下在不停听到北边高句丽被破城的消息中,忐忑的度过了一个秋天,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实在太刺激了。

刺激的他们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再来一遍了。

左等右等,终于在这个时候等到了大唐传来的准信。

大唐同意了新罗的内附,消息传回来后,整个新罗的宫廷可以说是一片欢呼。

就是善德女王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太不容易了。

在金春秋仔细给他们剖析了大唐的条件后,他们就更加满意了。

首先大唐没有让他们交出自己积累多年的财富,这点就称得上宽和了,第二嘛,大唐让他们迁往长安啊!

这可是长安!如今他们已知的最大的都市,只要想一想都能想到那里面住着会有多舒服,绝对不是新罗都城能比得上的。

至于那些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们,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就算他们再怎么幻想,也没有想过在自家投降,请求内附以后,还能安稳的管理新罗国土上的百姓。

要是大唐真这么干了,他们不但不会感激大唐,反而可能在私底下觉得大唐是个傻子。

唯有现在这样,有要求,才能真的让他们放松啊。

善德女王在拿到国书后,笑的非常开心,甚至喊来金春秋问道。

“听说大唐的国主现在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子?”

金春秋点了点头,但严肃的告诫善德女王道。

“这样的话,咱们在私底下说说就好了,现在大唐皇帝可是把当初在隋末战乱里叱咤风云的父亲给逼下台的。”

“只要这么一想,就能发现,这名大唐皇帝肯定不是一般人,若是殿下想要施展什么小手段,还是算了吧。”

听了金春秋隐隐带着些劝谏的话,善德女王展颜一笑道。

“爱卿多虑了。孤没打算弄什么上不了台面的动作,只是想把孤的妹妹送到唐皇的宫中,若是能剩下一儿半女,那才最好不过了。”

金春秋微微一愣,很快也反应过来了,善德女王说的这事好像确实有戏啊!

但凡两个国家和好,最好的手段就是和亲,两姓联姻这才能让大家都放心,要不然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毁约?

虽然和亲之后依旧有人会毁约,但这样的情况终究会少很多。

何况,善德女王说的那个堂妹,金春秋也不是没见过,长得确实非常漂亮,反正唐皇帝的后宫里现在好像只有三个人。

其中两个还都是突厥的公主,那再加一个新罗公主好像也不算离谱吧?

首节 上一节 105/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