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忍不住问道。
“文优,这话你得问我们的董帝,她说迎接就迎接,她说不迎接就不迎接。”
“…陛下,是否”
“迎接,而且还要隆重!”
还没有等李儒问,董则天就给出了答案。
“…诺!”
“丞相,你亲自去迎接,给朕探探风口。”
“…诺!”
第412章 李儒眼里的董氏王朝
董则天让李儒去迎接鲁肃,这很符合她想对镇北王府打感情牌的想法,对此董卓和李儒都表示支持。
董氏王朝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但这个强,也只是相对于西羌诸部落来说而已。
在面对镇北王府时,董氏王朝就显得很弱小了。
镇北王府有上百万大军,董氏王朝才三十万大军。
两者对比,兵力相差至少三倍。
最重要的是,镇北王府百万大军只是它的作战部队,这都不包括维护治安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
现如今镇北王府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一直在裁员,从两万人满编到一万五满编到一万满编到八千满编。
最后到现在五千人满编!
是的,现如今镇北王府已经着手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大裁员。
把裁下来的人挑出一部分组建成新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然后派到新攻克的地盘上去执行任务。
镇北王府若是把所有兵力都算上,起码得有一百五十万大军。
而这,还没有封顶。
镇北王府治下,很多想报名参军的青壮,都还没有机会。
只因为,镇北王施行精兵简政政策,作战部队加上安全部队人数达到一百五十万左右,这在刘协看来依然还是太多了的,又怎么可能还会继续募兵呢?
不过为了不断了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为作战兵团提供优质兵源的造血功能,满编五千人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将实行五年兵役制。
也就是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每年有一千士兵服役满期后退伍,每年会向本郡招募新的一千青壮服兵役。
当然,如果作战兵团要从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里挑选精兵,则安全部队在新一届募兵上就会多出一些名额来。
会有人主动报名参军吗?
这是可以肯定的。
帝国周报上持续宣传了几年的忠君报国思想、踊跃参军为国而战、为天下黎民百姓而战、为结束乱世而战的思想。
这还只是思想层次的。
最实在的,莫过于经济层次。
报名参军的青壮,将会得到一笔可观的军饷。
第一年一千帝国币。
第二年三千帝国币。
第三年五千帝国币。
第四年七千帝国币。
第五年一万帝国币。
值得一提的是,帝国币的购买力一千帝国币相当于后世华夏的一万元,而这个一万元还要放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万元户代表着相当了不得的家庭的年代。
这个酬劳力度,不可谓不大。
刘协一向重视军事,尤其这还处在战乱时期,那些士兵们,都是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为他打天下的,这点钱给他们真的不算什么。
何况造币权现在掌控在镇北王府的手里,镇北王府想造印多少钱,那还不是由他说了算?
至于说货币超发引起贬值?
现在谈这个,显然还为时尚早。
镇北王府治下地盘目前的货币情况,是求过于供的状态,尤其是镇北王府对诸侯与士族们发起金融战之后,士族们也终于是意识到了帝国币的威力。
没有帝国币,他们将寸步难行。
百姓在他们的眼里,有些愚蠢,但涉及到钱的事,却又变得比谁都聪明,他们想从百姓的手中用已经被镇北王府废掉的五铢钱骗取百姓们手中的帝国币,现在基本不太可能。
几乎所有的士族,或多或少都把五铢钱砸在了手里,也因此,金融战爆发之后,几乎所有的士族,都在大量需求帝国币。
货币超发?
现在显然还为时尚早。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战爆发之前,天京城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自然是大汉帝国的第一家银行成立了,即大汉帝国银行成立。
以大汉帝国国家名字命名的银行,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出任大汉帝国银行行长的是甄姜,副银行行长有两位,分别是邹容和糜贞。
三位帝妃在未进宫为妃之前,皆是有商业背景,且从事商业活动不止一两年,而是从小耳熟目染,对经济以及金融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知。
大汉帝国银行成立之后,随之大汉帝国银行天京分行、大汉帝国银行幽州分行、大汉帝国银行冀州分行和大汉帝国银行渤海支行、大汉帝国银行广阳支行、大汉帝国银行渔阳支行、大汉帝国银行天京东城支行、北城支行、西城支行、南城支行相续成立。
由此也不难看出。
大汉帝国银行,为总银行。
分行则是总行的二等机构,未来各州都可能会设有一家分行,且基本会设在各州的州府城。
支行为总行的三等机构,支行设在各郡之中,归各分行管理,未来各州中的各个郡都可能会设有一家支行。
天京城是最特殊的存在,总行、分行、支行都集中在一座城里,且支行足有四家之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说甄姜是大汉帝国银行的行长,但这也只是明面上的而已,真正掌控大汉帝国银行的人,其实还是刘协。
甄姜她们,是他进一步系统性的培养出来的。
银行、金融这方面的人才,也都是他系统性的培养出来的。
银行刘协很想向全国推广,但很显然,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还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只能够满足天京城及天京城周边的一些州郡的需求。
现如今博学府和高级学府,也都设立了金融领域的学识,尤其是博学府,金融学院已设立了两三年。
如今的天京城,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百姓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天京城的百姓,无疑是幸运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天京城有一个全国皇家工业基地啊,里面有几十个工厂,就业机会非常多,此外都还有没说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大量基建工人,也是就业机会。
这些工作,都是有工资下发的,且工资都是由镇北王府发放,为了恢复及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让整个天京都变得有活力起来,发下去的工资还都不低。
经过几年的发展,天京城不敢说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只要是肯吃苦耐劳的,现如今的日子都过得很不错。
据大汉帝国银行内部不完全统计,存款的百姓有近百万人,其中万元户百姓超过十万人,十万元户突破万人,百万元户突破千人,千万元户突破百人。
其中中山无极甄氏家族、颍川郡荀氏家族、皇亲外戚王氏家族、徐州糜氏家族、荆州黄氏家族、荆州庞氏家族、荆州蔡氏家族等支持刘协的士族,他们的族长或家主,都是在大汉帝国银行存款超过千万级别的人。
至于超过一亿存款的?
目前只有刘协一人,且不止一亿,而是几十近百亿,也就是镇北王府的府库余额。
镇北王府发展了六个年头,几十个工厂也运转了至少五个年头,这期间镇北王府收获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
头一年镇北王府的收入才是千万元层次,第二年就突破了亿级,到了第三年,就是十亿级层次。
夸张吗?
一点都不夸张。
不要忘了,现如今镇北王府的几十个商品生产工厂,全部都是垄断全国的商品生产工厂。
比如细盐,目前就只有镇北王府的制盐厂才拥有制作细盐方面的技术,而要命的是,镇北王府制作出来的细盐,销售的价格还无比亲民,与粗盐同价,逼得粗盐不得不降价。
细盐无苦涩之味,加之又与粗盐的价格相差不大,便很快被百姓们所拥护。
以前用这么多钱买粗盐都买了,何况现在买的还是细盐?
也因此,哪怕是士族们出售粗盐的价格一降再降,客户们也依然止不住的大量流失。
短短一两年时间,镇北王府治下的地盘上,百姓们购买精品细盐的比例就足占了七成以上,其他没有购买上精品细盐的百姓,还大多不是因为太过偏僻买不到精品细盐就是太穷了。
其中天京城的百姓购买精品细盐的比例尤为突出,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购买精品细盐的地步。
天京城的百姓最不差钱,有了钱之后,生活质量自然而然的也被提了上来。
盐是万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经常要购买的必需品,通过精品细盐镇北王府逐步把盐的生意收归国有。
这一点,从镇北王府随后推出精品粗盐开始,精品粗盐的价格又与价格一降再降的士族出售的带有一丝丝苦涩之味的粗盐的价格持平。
同样都是粗盐,都是同样的价钱,一个是基本无苦涩之味的精品粗盐,一个是带有一丝丝苦涩之味的粗盐,选择购买哪个,百姓的心里简直跟面明镜似的。
无奈之下,士族们的粗盐不得不再次猛降价格。
精品细盐祭出,士族们的粗盐生意的利润就被干掉大半,随后精品粗盐又祭出,剩下那小部分利润又被干掉大半。
盐贩们真的要哭死,利润大幅度降下来,加上购买的百姓们快速大量流失,市场前景一片黯淡,大部分士族见无利可图,不得不停止在盐生意上跟镇北王府争夺利益。
剩下小部分依然还坚挺着的士族,也是在倒贴钱,垂死挣扎中,最终也坚挺不了几年就不得不停止生产,停止继续在盐生意上耕耘。
盐生意,由此基本被镇北王府所掌控,所垄断。
随后,镇北王府对盐的价格做出进一步的调整,精品细盐的价格再次砍掉三分之一,精品粗盐的价格同样也再次砍掉三分之一,变得更加的无利可图了起来。
是的,士族们如果投入进去,按照他们的流程来操作,他们最后都是倒贴钱的。
但如果按照镇北王府的流程来操作,却又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其中的利润还不小。
至此,盐生意彻底归镇北王府统筹管理,大汉帝国没再像以前那样,一遇到什么天灾士族们就发灾难财。
镇北王府各郡乃至各县都有镇北王府开办的市场,盐归镇北王府出售,即国家出售,价格波动被按得死死的。
粮食呢?
镇北王府也开辟了大量的皇庄,收割上来的粮草一部分提供给军队,一部分流入市场,一部分当储备粮。
发灾难财?
根本不可能。
除非那个地方的官员系统出了问题,有人敢顶风作案,但如果那个地方爆发了自然灾难,刘协他们是可以短时间内通过鸽组分部得到消息的。
届时,鸽组分部深入调查,而天京方面也会派出乌鸦组大量的乌鸦去监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