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真没想当神仙 第230节

“还望长青助我!”

第三百八十四章 还记得医保吗

沈长青这次既然进宫和李世民说这些,那必然是想要借着李世民的身份去做这些事情的。

“沈道长传授金玉良言,朕受益良多,等时机成熟,朕必定为沈道长建立生祠!”

沈长青一听这话连忙摆手:“不至于,不至于!陛下,这建立生祠还是算了,长青可不喜欢这样。”

沈长青确实是并不喜欢这种东西,名声这种东西就是有人觉得你好,有人觉得你不好,这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圣人?

光是圣人的那些条件一个个的列出来,沈长青觉得自己可能连一半都做不到,这万一要是以后被哪个皇帝拉出来做个典型,带头把这祠砸了,就算自己活不到那个时候,可这种事情光想一想也挺晦气的。

名垂青史的方法多的很,但这种方法大可不必。

见沈长青拒绝,李世民眼珠子一转:“要不沈道长收我为记名弟子如何?毕竟沈道长于大唐、于朕都有大恩,非是如此,难以报答!”

在李世民看来,沈长青说的这些完全可以让他开创一个崭新的朝代,虽然名字依旧叫大唐,但是相比于以往的那些王朝来说,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绝对不比秦皇要差,甚至比其更高!

而沈长青这种仙人,凡俗的官职恐怕对方根本不看在眼里,李世民现在是明白了,先前沈长青愿意受纳四品和五品的官职,也不过是给自己个面子而已。

可能在对方看来,四品和五品根本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一品二品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沈长青可以不稀罕这些,但他不能不给。

现在他确实很想直接封沈长青为一品国师,名义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实际上就连自己这个皇帝也会十分尊敬他。

就像是那些番邦部落的图腾一样。

可他现在并不能这样做,无论是谁都绝对不可能允许这样一个道士,突然成为国师。

立道教为国教可以,但是让沈长青成为大唐国师不行。

所以名义上收自己为记名弟子并不过分。

这种神仙级别的人物收一个皇帝为记名弟子非但不过分,反而合情合理。

可沈长青一听,当即有些哭笑不得:“陛下,你是不是忘了什么啊,晋王殿下可还是长青的弟子呢,如果长青真的收陛下为记名弟子,那这辈分可就乱了,而且这世间哪有皇子当亲传弟子,皇帝当记名弟子的道理?”

李世民这才想起来好像还有这么一回事呢,心中不禁有些后悔自己先前把儿子送到沈长青那里去了。

当时明明就应该大胆一点,力排众议,亲自拜沈长青为师啊,而且回想自己当时第一次见沈长青的时候,还是为了给长孙皇后治病。

如果那个时候借着那个机会拜了沈长青为师父,说不定还能落一个心系发妻的美名,而且到时候以这个由头,其他人就算是想要反对,阻力大概也会少许多,在那种危机关头,很有可能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否则总不能让自己眼睁睁的看着长孙皇后病逝而见死不救,无动于衷吧。

“那朕便先写一封圣旨立道教为大唐国教,共存三清,封沈道长为大唐国师。

若是我们真的能够看到那一天,那朕便将这圣旨拿出来,若朕也看不到那一天,便将这件事情与这封圣旨留给太子。”

这等于是时间胶囊了,沈长青忽然想到这么一个名词。

这样一来,沈长青觉得自己倒是还能接受。

二人在屋内秘密商议了足足半个多时辰,直到他们二人把接下来的策略定好之后,才把目光最终放在那一本PPT上。

“既然如此,那朕现在便将那些大臣们叫来,共同商议这医保知识,到时候还要辛苦沈道长为我们讲讲。”

刚才沈长青并没有给李世民翻开这本PPT,因为在听过那些大的战略之后,这些细微的地方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所谓推行医保不过是让世家们退步和让百姓们对自己印象改观的第一步而已。

很快魏征、杨师道、长孙无忌、陈舒达等三省、礼部、户部、秘书监一共二十多个人来到了紫宸殿上,平时这里就是开小会的地方,现在要推行新的制度,自然还是在这里商讨。

三省也就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尚书省处理全国军政、财文、兵刑、钱谷等一应行政事务,而中书省则是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秘书监虽然职责是兼掌经济图书,但一般来说在这里任职的通常也会参与到国家大事当中,李秘书长只不过是其关系之一罢了。

否则一个图书馆馆长兼印刷厂厂长再兼出版社总编当然不可能成为从三品。

而现在的秘书省监就是长孙无忌。

除此之外吏部掌文选,考课之政,要想推行医保,那肯定要重新建立一个相关部门,因此要选谁进入医保部门便需要内部考量,然后上报。

户部掌天下土地,相应药材自然也在户部的掌管范围之内,无论支出还是另做他用都要有户部记载账簿,而且到时候要对医保的每一种药材进行补贴,具体如何定价也需要户部考量。

而礼部虽然主要掌管的是礼仪祭祀等等工作,但是也会负责一些对外的宣传工作,毕竟很多皇帝的举措那是要牵扯到一些祥瑞,那可是要让百姓们歌功颂德的。

当他们到来之后发现沈长青居然也在,不禁更好奇,今天过来李世民是有什么事找他们了。

“今日召集诸位爱卿来自是要事相商,众爱卿可还记得医保?”

平时开会,并不需要三叩九拜吾皇万岁,而且这些又是朝廷重臣,所以他们只需要简单行礼便可。

一听到李世民突然说出医保这个词,众人的脸上神色不一。

但一开始谁都没有说话,而是打算等着李世民先开口之后再说。

同意的自然是高呼陛下圣明。

不同意的自然要见招拆招。

第三百八十五章 舌战长孙无忌

“此项提议是沈道长提出来的,接下来便让沈道长说一说这推行医保制度的好处。”李世民说道。

沈长青抱着那一百多页纸的PPT走了出来,还好先前他用的纸张够大,否则在这么多人面前给他们展示,还真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

尤其是在场的人当中,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眼神儿也比较差。

虽然这报告光是用听的也一样可以,但那样不就让自己白辛苦一晚上了?

站在这些大唐众臣面前,沈长青也丝毫不怯场,虽然在场的人群当中还有几个是和自己有点矛盾的,但现在是在办公事,就算他们故意刁难,沈长青也早已经想好了各种对策。

沈长青先讲了一下大唐百姓们目前的现状,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因为吃不起药而病死,而且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不过是得了一些小病,然后一直拖成大病。

就算是在长安城这有着数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每年也依然有几百人,因此而痛失了生命。

如果死于兵荒马乱,那是朝廷不够强大,如果百姓们被饿死,那有可能是天灾人祸,也有可能是贪腐之风盛行,但如果百姓们因为吃不起药而死亡,那绝不是一个盛世该出现的场景。

一国以民为基,一朝以民为本,人民的强大,那便是一个朝代,一个王朝的强大,倘若连人民都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那这个朝代怎么能算强大呢?

朝廷与皇家补贴虽然表面上来看是亏损,但百姓们的寿命更长也就能诞下更多的子嗣,而且活得更久,也会有更多的产出。

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他们又是新的劳动力,人口越多,国力也就越强,诞生人才的几率也就越大。

这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沈长青仅仅是将第一个部分说完之后,他便停了下来看着众人,因为他知道肯定会有人在这个时候就提出质疑。

果不其然,长孙无忌在沈长青说完这第一部分之后,便深深的皱起了眉头,他看着沈长青,从人群中走出一步微微拱了拱手:“若是真如同沈道长所说的话,那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我第一个疑问是我想知道沈道长的这数字是从何而来?

第二个疑问是沈道长把打仗、天灾人祸与生了病吃不起药放在一起这会不会有些牵强呢?前几者是因为外力,但是吃不起那是个人因素,百姓们有的靠种地生活,有的做些小买卖,做买卖亏了没钱看病那是很正常的,大唐为什么要为这些人出钱治病?

而有些百姓一年到头种的地交了税之后,剩下的也只够自己吃而已,若是生个什么病,他们上交的粮食完全不够抵扣药材,而这些人大抵对大唐也是没有什么贡献的。

第三个问题则是,若医保制度推行开来的话,百姓们生了病不去看病,要你把补贴他的那一份钱给他,因为这在他们眼中本就是属于他们的银子,若是推行医保制度那是不是有些病会保,有些病会不保,若是百姓刚好得了不保的病,依照原价依然买不起药材,心中必会心生怨恨,觉得不公平,如此一来,还不如没有。”

沈长青听着长孙无忌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这么多辩驳自己的理由,而且也只说是在这些问题上有几个疑问,而不是旗帜分明的出来反对自己。

但是这些问题在沈长青看来,那根本就不叫什么问题。

“回长孙大人, 这数字是我从各地城隍那里统计来的,无论是谁,无论是人还是牲畜,在死之后一生的功过都会成为城隍来评断他们生平的重要依据,先前我可能说的不太清楚,准确的来说近五年间,全大唐平均每年因为生病买不起药而把自己拖死的人,用土方法用药把自己吃死的人,一共有一万七千八百九十二个。

而长安城近五年因为这种原因而死去的,平均每年也有二百六十一个人。

还有洛阳、扬州,在外人看来同属繁华的地方,长孙大人肯定也不知道,这两个地方因为吃不起药而死的人,一个平均四百五十六人,一个平均五百六十三人。

很难以置信对吗?你们调查不到的东西我这里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我比你们更加知道百姓们过得有多不容易,因为我也在他们当中生活过。

关于长孙大人的第二个问题,一个人无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他活着,那便是大唐人,就算死了那也是大唐的鬼。

论及功劳,或许他们种的地上每年上交的粮食甚至都不足一担,这在长孙大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因为长孙家族人口众多,区区一担连全长孙府的人一天吃都不够,可这是他们辛苦一年才在那几分薄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在上交完之后剩下的是他们整整一年的口粮。

如果说功劳,他们活在大唐的领土上,身为大唐人便是他们的功劳,或许他们一辈子只能种地,但谁又能保证他的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中没有一个人会成为对大唐有大功劳的人呢?

还是长孙大人觉得他们这些人甚至都不算人?”

沈长青一边说着,一边看长孙无忌想要开口反驳自己的话,但他直接一抬手继续抢先说道:“长孙大人先别急着插嘴,我还要回答您的第三个问题。

医保是大唐给予百姓们的福利,只能用于一些病在治疗上的花销,否则也不会叫医疗保障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人首先他要是个人,其次才是大唐人。

但只要是大唐人,那便要遵守唐律,如果连百姓们的这种要求都会变成苦恼的话,那杀人犯觉得自己的老婆跟人跑了便追上去将人家两人杀死,这种事关人命的岂不是更加苦恼?

可事实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以及长孙大人说万一他们得了不保的病该如何,关于这一点理由和上一点一样,生病也有轻重缓急,别说是做不到所有的病都能够得到医保的保障,纵使孙先生在此也不敢说他能够治疗所有的病。

所以这些浅显易懂的东西真的有那么难理解吗?”

第三百八十六章 你们说呢

当然长孙无忌也并不是真的不理解这些东西,只是因为这个提议是沈长青提出来的,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家族的利益罢了。

而且在现在这个时候对李世民想要做的事情说不,是一件非常政治正确的事情,所以于公于私他都应该站出来说这话。

李世民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大舅哥,十年的时间似乎他已经完全变成了其他人的模样,虽然长孙无忌到现在依旧是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无论是打仗还是在治理朝堂方面都有很强的能力。

可李世民需要的并不是那种一味对自己进行否认的所谓的“忠臣”,因为这些人当中很多人都是为了反对自己而反对,就连魏征也有时候会表现出这种状况,只不过魏征是自己器重的大臣,大多数时候表现的还是非常理智的,能够给到自己切实有用的建议。

哪怕有时候语气会稍微冲一点,但那也可以接受,可这一次李世民却觉得长孙无忌压根儿只是想要阻止这一政策的实施而已。

但好在沈长青以同样犀利的言辞怼了回去,而且说的明明白白。

而其他有娶了五姓七家中女儿的大臣也站出来说了一些,可大多都是,关于如何管理现阶段大唐对外还在打仗,要留着钱来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外族侵略。

可沈长青对于管理方面早就已经有了方案,在后面就会提到关于资金方面的问题,沈长青也告诉那位户部尚书不用担心,他现在的生意当中有着皇家的股份,而且这股份是由晋王全权掌管的。

初期投入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笔钱,而且如果这项决议能够通过的话,沈长青也会另行成立一个名为基金会的组织,然后每年定期投入自己产业中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百姓们的医药补贴。

沈长青这样做完全就是等于拿他现在盈利的钱来补贴这方面的投入了。

但那些大臣们也不傻,他们也知道如果沈长青一旦这样做的话,那人们在买药的时候一定会在保障的额度之内选择沈长青的药铺,而他们以原本的价格出售的话,虽然不会明面上亏损,但是他们家族产业的药铺,买药的人会大大减少。

如果他们自己的药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那也是成本,每一年也会有一定的损耗,如此一来,他们也只能采取同样的措施。

但是这话他们现在不会说出来,因为沈长青才刚刚翻了十页左右,后面还有一大叠没有翻,他们也想看看沈长青后面会怎么说。

于是在这第一轮的交锋之中,似乎也只有长孙无忌在对谈的时候吃了点暗亏。

但这博弈都是必要的流程,否则让沈长青滔滔不绝的讲下去,那他们势必在开始的时候就会陷入一定的被动当中。

于是沈长青便又开始继续往后讲,这一次他讲的是成立医保制度有什么好处以及如果要推行这个制度的话,需要建立哪些部门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手段。

关于这一点他们倒是没有提出什么意义?主要是沈长青在管理上面完全把自己摘了出去,这个部门到时候就算成立了也会由大唐的官员进行管理,而且还有着多方监管。

就连他成立的基金会,成立的医院,大唐官方也完全可以派遣官员入住进来,进行监督。

这就等于是沈长青只管把这些钱拿出来,然后用作于购买药材,至于到时候这些账目的登记和审查以及监督全部由他们这些官员来完成。

紧接着沈长青又讲了讲如果长安能够将此举措推行下去的话,就继续把这制度再放在大唐另外几个较为繁华的城市当中。

然后在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关于这一点,他们虽然也有一些想说的,但还是忍住了,因为他们发现沈长青的PPT还有二三十页。

在这二三十页当中,便是沈长青为了让那些家族们也参与进来,通过盐、糖、玻璃厂还有烤鸭生意,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利益以弥补药材方面的损失。

说到这里沈长青直接从怀里拿出两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全部都是白胜雪的颗粒状物。

“诸位大人,你们当中应该有一些人见过这两个瓶子,这一个瓶子里装的是盐,一个瓶子里装的是糖,现在大唐所售卖的盐和糖都是粗制的,无论是从对人体有益的角度,还是从味道角度,都远远不如我这里的。

首节 上一节 230/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