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
朱元璋为了维持自己的高大形象,又说道:“你是不知道啊,据咱所知,朱七牛他家的人也都跟咱差不多,他的那些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几乎人手一个扑满,都在使劲儿存钱呢,他爹趁着卖臭豆腐收钱之余,也没少一个铜钱两个铜钱这样偷拿,估计也攒了不少私房钱了。有时候咱真怀疑他们家是不是跟咱家是本家,都是一个老祖宗下来的,不然咱们两家咋这么像?那既然咱是朱七牛的长辈,拿他点钱又怎么了?”
马皇后心中腹诽,你说得再好听,扯得再远再高尚,人家七牛归根结底也没得到任何实惠啊,黄家小姑娘看他的书,还知道给点润笔费呢。
摊上你这么个天子,七牛真是老委屈了,现在他还不懂事,他爹娘也不清楚这里头的道道儿,等他将来长大了,我看你怎么面对他。
……
吃完饭,朱元璋回到了武英殿。
毛镶已经在殿外等候多时了,得到召见,连忙入内。
“毛镶,三国演义闲篇反响如何?”朱元璋问道。
毛镶抱拳:“启禀皇上,三国演义闲篇卖的十分好,但因为首次刊印的数量有限,所以很多人都没买到,现在都在铺子外面等着呢,尤其是那些外地的书商,有人开口就是订购一万本,预计最终销量将不下于十万本。百姓看过书后,无不惊奇连连,对皇爷敬仰有加,认为皇爷取得天下是天命所归,又得神仙庇护,理应受到天下万方之敬重,在皇爷的治理下,将来大明一定会越来越好。”
朱元璋高兴的直搓手:“还有呢?”
“再有就是,部分百姓对黑洞之事心向往之,都在讨论能不能遇到黑洞,回到过去或未来。还有部分热血男儿因为看过此书而心向军营,想做一个关二爷和开平王那样的忠义猛将,为大明开疆拓土、护我河山。对了,书中皇爷做的那首诗也在京城之中传唱起来,众多读书人对此诗评价极高。”
朱元璋:o(* ̄︶ ̄*)o
第124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有三国演义的基础在,闲篇的发行不成问题,再加上刘备、关羽等人进入帝王庙,民议民心都在咱这边啊。毛镶,咱命令你趁此机会派人到民间去好好宣扬一番,务必要将咱和关羽的名声弄起来,咱要名利双收。”朱元璋道。
毛镶连忙领命,随即离开,派出人手去往京城各地,乃至大明各地。
锦衣卫之所以能无孔不入,大部分秘密都能打探到,并非因为他们真就那么厉害,只因锦衣卫成为特务机构后的人员构成变得十分复杂,说不定大街上某个卖糖葫芦的就是锦衣卫千户,或许某个大官家里的厨子就是锦衣卫密探。
他们有的是培养过后安插到各地的,有的则干脆是在各地招募的,其中最让官员们防不胜防的就是他们各家的那些家生子。
所谓家生子,说白了就是自己家仆从的子孙。因为其祖祖辈辈依附主人家而活,因此比较容易获得信任,这类人大部分也不敢背叛主人。
不然的话,难不成官员们还敢随便在大街上拉一个人就派去办一些脏活黑活?
但家生子们一旦加入锦衣卫,对主人家的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
试想一下,如果某大臣想要造反,跟某某家生子商量计划,或是当面说皇帝坏话,而这个家生子偏偏加入了锦衣卫,那这不就相当于对面坐着皇帝本人吗?
就挺……恐怖的。
正因为锦衣卫的这种特性,当他们在各地串起闲话来,那叫一个轻而易举,且不会被任何人察觉或怀疑。
随着他们的行动,好家伙,本就因为三国演义闲篇而高涨的舆论直接就被点爆了,哪哪儿都是谈论这本书的人。
但凡有一个人在这种氛围下对这件事没兴趣,仿佛都成了不合群的直接被排挤的少数。
……
城东。
“哎,你们听说了吗?皇爷出生之时,有九条龙在天上飞,有麒麟献宝,有凤鸣岐山。”
“啥凤鸣岐山啊,那是西周时候的事了,皇爷出生时那是凤鸣东山,另有千古英灵关羽在侧,随时保护。”
“关二爷可真是亘古一人,忠义无双啊,看三国演义正文时我就最喜欢他,他败走麦城后,我哭的稀里哗啦。”
“就因为通过黑洞见到了洪武十年的皇爷,被提点了一句,回去之后关二爷愣是等了皇爷千年,难怪他能被玉帝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掌管幽冥十八层地狱。”
“哎,你们说既然关羽关二爷是咱们的人,那咱们投胎之后,是不是能得到关照?”
“你想让关二爷给你关照?你在想屁吃吧,要我说啊,要想下辈子投个好胎,这辈子就得好好修炼自己,别做坏事,多做好事。”
“话说封神榜是啥?武王伐纣时也要神仙帮忙吗?感觉这段故事也挺有趣的。”
……
城西。
“马皇后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若是没有她,也没有今日之大明。”
“难怪皇爷和皇后这么恩爱,难怪太子这么受宠,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皇爷有个好媳妇儿,太子也不差啊,太子妃常氏可是开平王之女,有乃父之风。”
“开平王,呜呜,开平王啊,真是我辈楷模!以他今生之功德,来世必然能投个好胎,说不定还能再做个王爷或是皇子之类的,可是他为了我们的大明,愣是留在地府不肯投胎。”
“以前我总听我爹说前元如何如何混乱,皇爷建立大明如何如何辛苦,我总是不以为然,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可是看过这篇三国演义闲篇后,我方知道皇爷建立大明有多辛苦,有多么的如履薄冰,我在此发誓,以后我一定好好读书,争取十年之内考中举人,为国效命,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关羽请为我做个见证。”
……
城南。
“跨越千年的效忠,关二爷是真的……我哭死。”
“是啊,关二爷跨越千年效忠皇爷,英灵不灭,后辅佐皇爷,建功立业,受封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这就是好人有好报啊。”
“要我说啊,早晚有一天咱们的开平王也会成为神仙,就冲他率领五万大军为国再次出征,三清四帝也得高看他一眼。”
“这本闲篇真是太费眼泪了,关二爷跨越千年而来,辅佐皇爷,洪武十年时又幻化肉身阐明缘由,这是何等的情义啊!又有开平王常遇春在地府苦练精兵,未得皇爷诏命,不动一兵一卒,令行禁止,这又是何等的豪情与忠心!”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焰嚣!好诗,好诗啊!”
“晓谕开平王吾弟遇春,想你投军以来,百战百胜,勇猛无当,大明上下人所敬仰……我哭了!”
“开平王若是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他的子孙并未玷污他的名节,反而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我听闻当今太孙雄武英奇,颇类皇爷及开平王,假以时日,我大明必然在他手中再添辉煌。”
“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
城北。
“话说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怎么能没有庙宇供奉呢?”
“不能吧,历朝历代都有关二爷的庙宇呀,我听说以前那些皇帝还会亲自祭拜他呢。”
“我说的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庙。”
“要不我们找几个富商,凑钱在城北建造一个吧,再在旁边造一个开平王常遇春庙,让他们两个做邻居。”
“马上就过年了,我倒是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不如将关二爷、开平王之画像画在纸上,贴在门上,让他们做我们的门神吧,那肯定是百邪不侵,疾病全消。”
“关二爷与开平王吗?跨越千年的袍泽之情,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啊。”
“祭祖、拜神……忠义……袍泽之情,这是独属于我们华夏子孙的浪漫,倭国、吐蕃等学都学不来。”
……
赶在晚饭之前,毛镶再次进宫,花了半个时辰,详细禀报了应天城内的民议。
朱元璋听的那叫一个高兴,连着说了三声‘好:“就是要这样才对嘛,这次宋濂和朱七牛、黄月英立大功了。”
朱元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哦,还有那个死掉的太监。”
毛镶:(⊙o⊙)…
第125章 天下何人不识君
挥退毛镶,压抑不住心中兴奋的朱元璋迫不及待想要跟人分享喜悦,于是再次来到了马皇后这里,正好赶上吃晚饭。
“怎么又来了?不去其她妃子那里?”马皇后疑惑不已。
朱元璋嘿嘿笑道:“那是,咱最喜欢的就是妹子你了,去别的妃子那里干嘛呀。”
“行,那你以后都别去了,我每晚都陪你吃晚饭。”
“这个……。”
马皇后:╭(╯^╰)╮
呵,男人年纪一大,就只剩嘴硬了。
朱元璋尴尬的笑了笑:“那个……妹子呀,你中午吃饭的时候不是说想把七牛接来过年嘛,正好咱儿子标儿和儿媳跟你想一起去了,咱本来觉得这样又得花不少钱,不想同意,但咱仔细一想,他好歹也算是略有微功,咱就看在你们的份上派人接他过来吧。”
马皇后有些无语:“他一个小孩子能花多少钱?你就抠吧。”
“来回的路费可不老少。”
“拉倒吧,溧水离京城这么近,骑马跑快点一天就能来回,能花多少路费?”
“那吃饭呢?”
“他一个小孩子,一天就是吃十顿饭,又能吃掉多少粮食?”
“这个嘛……咳咳。”
马皇后神色一动:“哦,我明白了,你以前曾经答应过宋濂,每年过年都会准他回来相聚一次,你这是怕宋濂和朱七牛一起来京,不好意思再赖着润笔费不给吧?”
朱元璋: ̄□ ̄||知道就好了,干嘛说出来呀。
哎呀呀,被怼的没话说了,真让咱烦躁,好想找个人出气。
那就七牛吧。
咱也不派人去接了,让他自己跟着宋濂来吧。
嘿,又省了一笔钱。
咱可真是机灵。
……
仅仅过了一日工夫,有关三国演义闲篇的种种舆论之风便从京城刮到了同属应天的溧水县。
朱家臭豆腐铺子里,客人们一边吃着臭豆腐,一边时不时喝上几口酒,谈论的都是三国演义闲篇里的东西。
什么关二爷跨越千年报恩,开平王练阴兵五万却不敢擅自行动,非得皇爷下诏才行。
什么马皇后秀外慧中,没有她的话,皇爷要晚几年打下江山。
又或者封神榜是个好东西,可以分封神仙,关二爷这个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就榜上有名,早晚有一天开平王也会上榜。
等等等等。
听的朱七牛跟黄月英偷笑不已。
早就知道这个闲篇是朱七牛主笔的朱四虎、赵兰、朱狮也是暗暗觉得好笑,但不敢声张。
宋先生说过,皇爷要靠这本书卖钱,以后搞不好会出一堆闲篇,使得闲篇字数比正文都多,万不可让人知道朱七牛就是‘作者’,否则会给皇爷和朱家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店里两个喝多了的客人开始争论写下三国演义闲篇的人、是否也是天上的神仙时,朱七牛和黄月英再也忍不住了,蹬着小短腿快速回到后院,畅快的哈哈笑了起来。
“那两个人好能扯哦,明明就是一本胡诌的书,他们居然议论的头头是道,还各种引经据典,连太上老子开天经都搬出来了。”黄月英笑道。
朱七牛点头:“是啊,他们这是完全开始按照那本书的想法去思考了,搞不好都有点分不清书里书外了。”
黄月英皱了皱眉:“不过说真的,真亏先生能把这个闲篇给顺下来,我到现在都还没太搞明白书里孙子不可能回到过去杀死爷爷的那套看法。”
朱七牛也是同样,小小的脑袋有大大的迷惑。
所以写那个闲篇时,黄月英出了最开始的构思,他出了几手诗词和口号以及封神榜之类的边边角角的想法,其它的压根就都是宋濂的手笔。
只不过最后由朱七牛重新抄了一遍,这才交上去而已。
因为朱七牛表现出来的写作水平实在不咋滴,跟其他四岁小孩儿比并没有强太多,所以宋濂也是少数几个一直相信三国演义只是朱七牛从别处抄下来的人。
不像朱元璋他们,从一开始就思路错的离谱,直接把朱七牛当做了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