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69节

宋濂在书房里越想越激动,眉飞色舞,黑洞构想的始作俑者黄月英和朱七牛却是早就忘了这一茬,正在后院里带着朱八牛玩沙包呢,所谓的皇帝不急……也不过如此吧?

三个小毛孩子这一玩儿,直接就玩儿了一个上午,疯的是满头大汗,脑袋上都冒蒸汽了。

赵兰见状,连忙烧水给三个娃儿洗澡,不然非得着凉不可。

虽然孩子都小,毕竟男女有别,不可能在一个桶里洗。

简单商量一番,由梅姨负责给黄月英和朱八牛洗澡,朱七牛则由赵兰负责。

洗完澡,朱七牛和朱八牛都换上了自己的衣服,黄月英则没有带衣服过来,只能穿朱七牛的。

就挺……喜感的。

朱八牛最坏了,追着黄月英就开始喊哥哥,逗得黄月英面红耳赤。

在朱七牛家吃完午饭,梅姨和黄月英带着换下来的衣服回去了,朱七牛也想跟过去一起玩儿,宋濂却破天荒的给他布置了学习任务——写书。

朱七牛:o(╥﹏╥)o先生似乎多少有点着急,是因为绕不出那个圈子吗?

……

七日后。

腊月初八。

刚参加完皇孙朱允炆的洗三,朱元璋立刻马不停蹄直奔武英殿。

随着年节将至,一年的事务需要总结,年节时的各种祭祀也得提前安排,再加上多地开始下雪,难免有人受灾,朱元璋这个皇帝可是忙碌得很,每天看奏折都要看到深夜。

也就是第三代孙儿少,朱允炆又生来就没有娘亲,怪可怜的,否则区区一个皇孙的洗三,他怎么都不会特意花时间去参加。

别说是皇孙了,就是那些皇子,因为数量太多,朱元璋都未必照看的过来,许多年纪小的皇子更是常年见不到他,很多时候都需要朱标这个大哥去履行看管教育的义务。

快步进入武英殿,朱元璋将披风和袄子解下递给一旁的太监,就要伏案批阅奏折了。

刚看了没一会儿,朱元璋抬起了头,似乎想起了什么:“去把毛镶叫来。”

“是。”

片刻后,毛镶顶着一脑袋雪走了进来:“皇上,有何吩咐?”

“吕氏的事情。”

“启禀皇上,事情都处理妥当了,没有引起半分涟漪,就算有朝臣疑惑不解,也没人敢乱说话,微臣想来多半是太子妃被误诊一事、许多人都看出其中有吕氏在搞鬼吧。”

“嗯,咱的这些大臣啦,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包括你!”

毛镶:|(·_·) |·_·) |_·) |·) | )

第117章 交岁过年由此启

逮着机会点了毛镶一下,朱元璋的心情瞬间好了不少。

挥退毛镶,批奏折一直到深夜,朱元璋这才打算休息。

一旁侍候的太监有些畏缩的看了朱元璋一眼,快速低下了头:“皇上,那个……。”

“怎么了?”朱元璋没好气的问道。

“今天是腊八节,皇后一个时辰前让人送了腊八粥过来。”

朱元璋怒了:“皇后给咱煮了腊八粥?狗奴才,怎么不早点端上来?”

“是……是因为皇上太忙了,奴婢……奴婢不敢打扰。”小太监‘噗通’跪在了地上,磕头如捣蒜。

朱元璋知道,这是之前那个自以为厉害的太监被打死了,所以剩下的这些太监才如此畏惧自己。

而这,正是他打死那个太监的目的。

结合前面几朝的败亡经验,老朱可是做了不少针对性政策,比如不让太监读书,避免宦官干政,比如从民间普通家庭挑选皇后,避免外戚尾大不掉,比如让藩王戍边,避免唐朝节度使之类的人物出现等等。

对方都如此惧怕了,朱元璋也没心思欺负他:“行了,把粥端上来吧,下次再有这种事,要先问咱的意思,不用太害怕咱。只要你们好好当差,别有不该有的心思,别多嘴多舌,咱还能吃了你们不成?”

小太监高兴的泪流满面:“是,是,谢皇上饶命。”

擦了擦眼泪,小太监快步走了出去,和另外几个太监宫女一起拎着几个食盒走了进来,依次从里面拿出了八宝粥、小咸菜、咸鸭蛋和一个烧饼。

要放在部分骄奢淫逸的官员那里,这点吃的恐怕连家里养的狗都不吃,但在老朱这里,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尤其是马皇后亲自做的腊八粥。

端起大碗‘huhu’干了半碗,朱元璋咧着大嘴笑了起来:“用料真实在,不愧是咱妹子的手艺。”

朱元璋又夹了口咸菜,嚼的‘嘎吱嘎吱’的。

“皇……皇上,还有个事儿,我们看您忙于政务,也没敢跟您说。”趁着朱元璋高兴,方才那个小太监一边帮朱元璋剥着咸鸭蛋,一边低声说着。

朱元璋点点头,示意小太监有事直说。

“是朱七牛,他给皇爷您回信了,看那信封的厚度,怕不是又送书稿来了。”

朱元璋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平时咱倒是还有时间瞧他写的东西,现在可没这么多闲工夫,你们没有因为这事儿打扰咱是对的,稿子在哪儿?”

“皇上要熬夜看吗?可是明天还有早朝。”

朱元璋本想说不看的,可心里又有点痒痒的:“无妨,咱当年打仗的时候,熬夜赶路都不算啥,何况是熬夜看书,等看累了,咱随便眯一两个时辰就行。”

“是。”

小太监转身下去,片刻后又拿着一个大大的厚信封回来了。

朱元璋拆开信封一瞧,里面居然有好几十张纸,每一张上面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郝然正是朱七牛的手笔。

朱元璋根据过去的经验大概估算了一下:“哟,怕不是有一两万字吧?都赶得上三国演义两三个章节了,这孩子真实诚啦,写个闲篇都能写这么多字,搞得咱都不好意思欺负他了,哈哈。”

拿着一沓信纸回到寝宫,朱元璋简单洗了手和脸,又泡了泡脚,便直接往被窝里一趟,倚靠着床头看了起来。

第一页,乃是朱七牛的闲话。

——皇爷容秉,三国演义本来已经完结,我正发愁读书之余没什么事情做,看过皇爷来信,忽然茅塞顿开,原来三国还能这样写,感谢皇爷的启发和点拨。

问过先生后,先生说这叫一通百通,还说皇爷虽然没写过话本,但治国治军皆是古往今来难得的高手,区区话本写作,不算什么,稍微扫几眼就能明白,并加以改良。之所以没有亲自去办,只因还有更多大事要皇爷去做而已。

先生还说每年到了年底时,都是皇爷最忙的时候,各省各州府的事务都会堆到一起来,还得操心祭祀、宴请群臣、封赏番邦等等诸多事务。

虽然如此,还请皇爷注意身体,按时吃饭,不要熬夜。

有关三国闲篇,根据皇爷的指示,我跟先生、月英小姐姐细细参谋了许久,最后才有了思路,并写了近万字出来,请皇爷俯允。若有不周到不恭敬之处,还请皇爷看在我年纪小的份上宽恕则个,七牛无比感谢。

书信送过去后,估计正好是腊月初八日,皇爷、皇后、太子、太子妃、太孙想来也会吃腊八粥的,那我们这算不算是‘两地相思同吃粥,今年也算共节庆’?

嘻嘻,请皇爷代为向皇后、太子、太子妃转达我的问候,来年春暖花开,若有机会,我会去京城看你们。

朱元璋看着看着,忍不住咧嘴笑了笑:“说实话确实是说实话,拍马屁也是真在拍马屁。”

“写稿子什么的,咱完全不擅长,启发个屁,估计这份稿子被宋濂润色了不止一遍。”

“咱倒是要看看,最后你们能写出个什么花来。你宋濂看起来浓眉大眼,正气凛然的,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现在收了个徒弟,不还是也巴巴的讨好着咱吗?嘿嘿。”

“两地相思同吃粥,今年也算共节庆?这诗句有点意思,可惜是个残篇,而且怎么好像本来不该是这样的?等抽出时间,咱非得去信问一问朱七牛这小子,有好诗就拿出来嘛,怕出名是怎滴?憨憨的小孩儿。”

“不过这小子还能记得我们,也算是不错了。”

“过年后来京城嘛……值得商榷,一来一回又得花钱。”

第118章 腰间宝剑血犹腥

看完朱七牛的闲话,朱元璋正式看起了由朱七牛、宋濂、黄月英三人历时好几天才完成的三国演义闲篇‘一’《皇爷与关二爷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朱元璋(O_o)??:“这名字……取得倒是新奇。”

——话说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内忽然红光大作,紫气东来,时有孤庄村砍柴人于深山老林见麒麟瑞兽,大呼:麒麟献宝,必有祥瑞之事。

时至正午,阳光高涨,天上忽然晴空霹雳,电闪雷鸣,村人以为有雨,纷纷收拾晾晒之物。

抬头一瞧,天空之中竟有九条五爪神龙飞腾往来,不肯离去,似是守护某种神物。

过了片刻,又有凤凰鸣于东山,地涌金莲,花开朵朵,仙音阵阵。

村人皆言孤庄村或出稀世珍宝,正欲寻找,一老道腰挂葫芦一步十里而来,告村民曰:孤庄村龙凤和鸣,麒麟献宝,异象连连,必有大圣人出,如今元廷残暴,百姓苦不堪言,罪孽深重,天命注定大元仅剩四十年国运,届时江山社稷与百姓需托于另一人,而后天下可得宁静祥和,新朝历代君主必励精图治,使我华夏万世永昌。

村民大喜,问:托于何人?

老道答曰:便是今日孤庄村出生之人也。

老道说罢,架云离去,一刻后,孤庄村老朱家果然生得一男童,同乡无不珍重之,此男童,即是如今大明开国皇帝。

朱元璋看的直挠头:“好家伙,又是龙,又是凤的,咱咋不记得咱出生时这么威势不凡?”

“这稿子要是经过宋濂的润笔,那这老家伙的操守比咱想象的还要低啊!”

话虽如此,但朱元璋心中暗爽。

继续往下看。

——后皇爷一日日长大,果然比一般孩童不同,一岁能跑,三岁能识文断字,天文地理无一不知,经史子集无一不晓。

徐达、汤和、周兴祖、刘继祖等虽个个允文允武,志气高雅,却皆不如也,甘拜下风。

时人皆言称此乃天意,皇爷将来必率领文武大臣匡扶天下,正本归原,一扫寰宇,定鼎天下,后三十余年,皇爷亲帅大军南征北战,果然打下天下,驱逐蒙元,复我汉人江山,此时据皇爷降生,整四十年也。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皇爷降生之后,大元朝廷之天命即受震荡,因此狗急跳墙,想趁皇爷年幼,先行加害,强行逆天。

所幸皇爷得天授命,自有贵人相扶。未免皇爷幼年早夭,孤庄村上下奋起抵抗,以至于皇爷家中父老兄弟纷纷惨死,孤庄村众人亦死伤惨重,十不存一。

看到这里时,朱元璋眼泪都下来了。

“咱那苦命的爹娘啊!”

“若他们能活到今时今日,咱一定把全天下最好的东西给他们享用!”

“不过这样也好,写他们是为了保护咱而死,总比写他们活活饿死要强。”

擦了擦眼泪,朱元璋放下已经看过的那页,拿起了新的一页。

——为免牵连父老乡亲,年岁稍长之后,皇爷留书出走,以双脚丈量我汉家土地,以双眼见证元末残破山河。

皇爷这一去,正如海阔凭龙跃,天高任凤飞,前后历时一二十年,饱经沧桑,阅人无数。

期间,皇爷铲奸除恶,杀富济贫,一路走过,百姓多蒙其关照,心中不甚感激,至今十数余年,仍有无数百姓缅怀,家家供奉长生牌。

为躲避元廷追杀,亦为查明道观、寺庙之私产,皇爷留长发以见道,剃青丝以拜佛,终见两家真伪,留诗曰:乱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敛财。道家衣冠缝又补,僧人袈裟千两金。

“嘿,这小子可真机灵,把咱饿的要死无奈当和尚的事情、愣是给吹成为了考察寺庙。还海阔凭龙跃,天高任凤飞,咱自己都看的脸红。”朱元璋抓了抓脸,就楞吹呗?

——时值前元至正十三年,天下皆反,有汤和来信,邀皇爷入义军,共同杀敌,定鼎江山。

皇爷入伍后,愿拜汤和为将军,和曰:我不如你远矣,主将之位,非你莫属。徐达等欣然赞同。

后数月,皇爷率军四处征战,斩敌无数,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又通文墨,古之圣贤兵书倒背如流,故得义军首领郭子兴赏识。

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之女,马公不幸离世,幼女无辜,郭遂将其收为义女。

皇爷入伍之年,马家女已亭亭如立,秀外慧中。其幼年曾有算卦之人断定此女有母仪天下之命,郭子兴知皇爷将来必君临天下,故将义女许之。

此后数十年,夫妻二人休戚与共,生死相随,不离不弃。马家女,即当今太子生母马皇后也。

成家之初,皇爷深感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如今即已有小家,安能不定大国也?

遂以光复华夏大地为主张,决心改元开朝,以彰汉家儿郎之气魄。又因皇爷以玉为美,乃有如今之名也。

首节 上一节 69/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