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501节

哼,谁怕谁啊!

是骡子是马,都牵出来遛遛吧。

“行,各凭本事。”

“那就拭目以待吧。”

“老四,弟弟等着你喊我皇上的那天。”

……

虽然蒙古四王的会谈十分隐秘,也只有他们四个在场,可他们回去后难免找心腹商量以及调兵遣将。

他们这一动作,便难免会漏出行迹,被有心之人察觉。

仅仅十天过后,有关蒙古四王的打算便以书面形式呈现在了朱七牛的案桌前。

并且这次还是蒋瓛亲自来送的情报。

那些朱允炆派来的锦衣卫密探一个都没察觉到蒋瓛的到来。

等朱七牛看完情报,蒋瓛笑道:“事情果然不出王爷所料,朱允炆这个皇帝当不久了。”

“哦?你认为他不会是四王的对手?要知道他可是皇帝啊,一纸调令就能调动数百万我们大明的精兵,而四王就算再能打,手下的兵马也只有那么点。”朱七牛不置可否的说道。

“四王可是太宗文皇帝的弟弟,从小跟太宗文皇帝接受着一样的教育,只不过没那个机缘被太祖高皇帝亲自带着调教罢了,比太宗文皇帝绝对不会差到哪儿去,被他们四个盯上,哪怕朱允炆占尽了优势,我也不会看好他。”

“哦?你有何凭证?”

“据臣所知,蒙古四王中哪怕是最不善于结党的秦王,在军中也有不少嫡系,暗中拉拢了不少关系,哪怕是外京城的那些防卫团团长副团长,也有几个是从他的手下混出来的。

他曾经还试图举荐过齐泰这个文官,想要借此改善自己在文官群体中的恶评。而像是燕王这样有个好世子帮忙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要知道,在高宗武皇帝的这帮皇弟中,以前名声最好的可是燕王世子朱高炽,其在文坛和文官那里的评价可是很高的,不少人将其引为知己。

若他不是燕王之子,而是先太宗文皇帝之子,恐怕文人群体早就鼓噪让先帝立他为皇太弟了,哪还有朱允炆什么事啊。”

朱七牛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朱高炽贤名在外,很受文人推崇,燕王又性情疏阔,屡立战功,在军中颇有威望,他们既然发出了豪言壮语,肯定是准备万全了。

但皇帝这边毕竟占着大义,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麾下的士卒多达数百万,财部、农部、户部又有用之不尽的粮食和钱粮。

就连皇家本身拥有的财富都是个天文数字。如此优势,就是放头猪上去指挥,恐怕短时间内也不会落败。”

蒋瓛笑了笑:“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臣反正是更看好四王的,再说了,这不是还有王爷您嘛,有您帮着,燕王想不做这个皇帝都难。”

朱七牛叹了口气:“内战而已,赢得再漂亮也说不上光彩。”

“是臣失言了。”

“拭目以待就算了,无论是哪一方的将士折损了,都是我大明的损失,有的甚至还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我怎忍心让他们卷入皇权争夺中呢?”

“那我们……。”

“多加关注,尽快介入。”

“明白。”

蒋瓛走后,朱七牛抬头看了看天色,让人去打了热水过来,洗漱了一番,换了身青色秀才服,摇着扇子一路来到了浮云居。

慢悠悠的给浮云居里的花草树木修了修枝叶,又给菜园里的蔬菜浇了浇水,顺便割了些韭菜、摘了些红辣椒和白菜,用竹篮装了,拎着出了侧门。

浮云居的侧门外即是朱家学堂,任课之人嘛,还是朱七牛的启蒙老师李先生。

读书的人却是变了,早就不是朱仁诚、朱九牛他们了。

而是换成了朱七牛的四个儿子和朱瞻基,另外就是朱仁诚等几个大一些的‘仁’字辈儿的孩子的孩子,辈分最大的则是年满十六岁的朱十牛。

朱七牛是掐着点来的,正好赶上孩子们黄昏放学。

他刚进入学堂,迎面便遇见了背有些佝偻的李先生。

李先生后面则跟着朱九牛等孩子。

几个年纪小的孩子一边走一边叽叽喳喳、打打闹闹,就跟曾经的朱七牛和朱雄英似得。

“李先生。”朱七牛喊道。

“是斌王啊,你怎么过来了?”李先生抚须笑道。

“我来这边转转,顺便接孩子们放学,李先生,走,去我家吃晚饭。”

“这不好吧?”

“这有什么不好的,我那儿可是有好酒。”

一听有好酒,李先生立刻不矫情了:“好,就去你家。”

一帮朱七牛大伯二伯三伯的子孙连忙也跟着起哄起来,要去七叔(七爷爷)家吃饭,朱七牛自无不可。

于是来时只有一人的他,回去时身后跟了一大群人。

朱瞻基混在人群之中,那是一点都不排外,完全拿自己当斌王府的人了,一会儿邀这个去他房间看八姑奶奶捏的泥人,一个跟那个说待会儿从自己的扑满里掏钱请状元街混沌一碗。

孩子们也完全没把他当外人,一听他要请客,直接勾肩搭背到他身上哪哪儿都是胳膊和手。

朱十牛这个年纪正是觉得众人皆睡我独醒的年纪,喜欢沉默孤高的感觉,一路上都不咋说话,只有偶尔看见路过的漂亮小姐姐时,才会表情暂时失去管理。

只可惜他既没有像朱七牛、朱八牛一样继承到娘亲的相貌和聪明,也没有像朱七牛一样继承到老爹的嘴甜和不要脸,所以他也只能是……眼馋了。

哪怕他比朱七牛年轻十几岁,人家小姑娘也更乐意看朱七牛,而不是他。

朱十牛:ε=(?ο`*)))唉

注意到这个不太好看也不太聪明的憨憨学生的神色变化,李先生拍了拍朱七牛的后背,朝他使了个眼色。

朱七牛回头瞧了瞧自己的傻弟弟,心中了然。

嗯……差不多是时候给老十物色个媳妇儿了。

不然就他这样,怕是要跟爷爷一样空虚到老了。

第158章 给点颜色就灿烂

晚上。

因为有点喝多了,朱七牛没放心让李先生自己回去,干脆把他留在王府里住下了。

至于李先生家里,朱七牛派了家丁前去打了招呼,让他们不必担心。

一起留下的还有朱家的一帮小男孩小女孩。

他们可高兴了,直接男孩睡一个屋,女孩睡一个屋,两个屋都来了个大被同眠,一大群孩子一直疯到很晚很晚,累的眼睛都睁不开了,这才陆续困着。

男孩这屋由朱七牛负责照顾,等他离开屋子时,子时都过了。

他倒是没觉得很累,就是耳朵有点疼,‘嗡嗡’的。

实在是这些孩子太能造了,动不动就‘啊啊’乱叫,一个叫必然带动一群叫,快赶上杀猪了。

其中尤以年幼的朱瞻基最能叫,而且声音还尖,叫一会儿乐一会儿,乐一会儿又叫一会儿,一点王孙包袱都没有。

“燕王一家都比较沉稳,也不知道等他们看见朱瞻基被我们养的这样闹腾后,会不会后悔把孩子送来。”洗漱完,躺在床上,朱七牛头枕着黄月英的胳膊苦笑道。

给朱七牛捏脚的蓝桉‘咯咯’一笑:“你是想说燕王一家都比较深沉阴险吧?”

在一边环抱着黄月英芊芊细腰的尚灵儿打了个哈欠,把头往黄月英怀里拱了拱,闭着眼睛说道:“孩子嘛,闹腾一点比较好,要是孩子整天不动也不吭声,就该大人着急了。”

“说的也是,睡吧睡吧。”朱七牛也闭上了眼睛,右手顺手一搭,正好搭在了尚灵儿身上。

“哎呀,你干~嘛。”

……

商量好后,秦王、晋王、燕王、代王当即各自上奏皇帝,请求回凤阳老家养老,将藩属地完全收归国有,同时将兵马奉还五军都督府及兵部。

看完他们的奏折,朱允炆高兴的都要飞起来了。

“太好了,太好了!朕继位以来的第一件大事终于要完成了!”

“皇兄,皇兄,你在天上看见了吗?”

“藩王之祸患即将被我彻底消灭了!”

得知消息而来的黄子澄刚一进来,正好听见了朱允炆的话,也跟着乐了起来:“皇上,是不是蒙古四王被敲山震虎后,自知不是朝廷对手,所以决意放权了?”

“黄爱卿猜的一点不错,快,通知其他几位爱卿,让他们前来议事。”

“是。”

少顷,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伍超风、蔡徐、丁镇鼎、颜子瑜、刘翰文、李景隆、仁义侯再次齐聚一堂。

朱允炆将四王的奏折分与大家查看,接着问道:“诸位说说看,四王是真心实意想要放权吗?

他们提出要各带一万兵马入京,应该是担心朕会杀他们,想要靠着兵马自保,是否要准许其要求?

若是顺利削掉这四个最有威胁的王,又是否要重新给予他们别的补偿和封赏?”

齐泰自知以如今的局势,当初提出要先解决四王的自己属实没有立场发言,于是静默站在一旁。

方孝孺也没有开口的意思。

见状,黄子澄颇有些志得意满,暗道:“三大文臣之中,看来要以我黄子澄为首了,哈哈哈,我黄某人终于要彻底的转运了!”

想罢,黄子澄站了出来:“正如皇上所说,四王要带兵马入京,应该是担心性命不保,我们不妨准其要求,反正他们只有区区四万兵马,相较于护卫京城的数十万大军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我说的对吧,曹国公,丁大人,武都督?”

曹国公李景隆率先答道:“黄大人说的是,他们的四万大军只要不是直接进入京城之内,那就一点浪都掀不起来,京城内有数万禁军和数个保卫团,外京城亦有数十万兵马,随时策应的还有驻扎于外京城与京城之间的屯田军,一人吐口唾沫都够淹死他们了。”

丁镇鼎和伍超风对视了一眼,虽然隐隐担心四王可能是在耍诈,但作为兵部尚书和一国上将,他们确实也有这个自信就是了。

于是他俩齐声说道:“曹国公所言非虚。”

朱允炆哈哈大笑:“好好好,那就准他们带兵前来吧,如果他们是真的愿意放权的话。”

黄子澄笑道:“若他们答应前来,朝廷允许其带兵,其最终没来,那就是他们在耍朝廷玩儿了,将失信于天下,届时朝廷大可以派兵前去捉拿,照样可以达到削藩的效果,皇上和我等还不用背上哪怕一点骂名,何乐而不为呢?”

“爱卿说的是啊。”

朱允炆摸了摸胡须:“只要四王的权利被收回,大明尽在朝廷掌握之中,再也不会出现无诏出兵的不可控状况了,单此一点,朕还是略微比先帝强一些的。”

众大臣心中纷纷苦笑,没人敢接这个茬儿。

朱允炆又道:“等这事儿结束后,咱们也是时候正式开展咱们的革新了。

就拿这各官衙、军队的命名及职权来说,朕觉得先帝和皇叔改的并不好,许多名称都不文雅,职权也很混乱,远没有周朝时的三公九卿之类的名称及职权精妙。

再就是‘省’这个字眼,朕也不是太喜欢,太简陋敷衍了,改天咱们请各民间大儒和翰林学士、各部堂官一起想个更好听更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闻言,黄子澄三人心中皆是一喜。

他们三个自负都是博览群书的饱学鸿儒,像他们这样的人,最喜欢用咬文嚼字、生僻字和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才情,对于一些古名称、古官职等可太有兴趣了,甚至有想过在大明朝践行那套孔老夫子都极为推崇的周礼。

这一刻的朱允炆,在他们眼中简直宛如尧舜在世,文王复生。

反观李景隆和仁义侯,对此则是压根就没反应。

尤其是出身琉球的仁义侯,教育程度不够,压根就不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颜子瑜等五人倒是明白,可也正因为明白,他们都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

人家斌王搞得那一套挺一目了然的啊,就是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大概明白。

拜托皇上,你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李白欧阳修那样的文人骚客,治国之时能别这么想一出是一出吗?

首节 上一节 501/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