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473节

“……。”

好一会儿后,激动的百姓这才逐渐安静下来。

朱七牛深吸口气,继续道:“我再跟大家解释第二个问题,为何大明地多人少,经济发达,如此富强,我们的皇帝陛下还要对外扩张?

这是因为从国家发展规律来看,从大明如今的形势来分析,最多再有十年,大明的人口将会暴增到大几亿人乃至更多。

那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乃至一百年后呢?

到了那时,大明现有的土地还够大家居住吗?难道到时候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所以,为子孙后代计,只要逮到机会,大明就不能停止扩张的步伐,皇上正是基于这点,才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带兵南下。

他,不怕别人说他坏话,也不怕有人怨恨他。

他,要的是问心无愧,争取的是大明万世荣光!”

众百姓:Σ(⊙▽⊙"a

众百姓:o(╥﹏╥)o

第107章 一呼百诺至

彻底明白到皇帝的良苦用心,围观的百姓们都快高兴、感动……心疼疯了。

“这里头竟然有这么多内幕,皇上真是个好人啊!”

“用好人怎么够形容皇爷?该说皇爷是圣主明君才对。”

“据我多年研究史料来看,历朝历代的皇帝、甚至是亡国之君,未见得真的都很昏庸,之所以他们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跟士绅贵族等吞并田地有很大关系。

当田地只有那些数量的时候,他们屯的越多,百姓手里的田地自然越少,日子会越过越艰难,最终彻底活不下去,于是每过一二百年甚至更短时间,华夏就会爆发内战,死伤无数。

而如果我们选择隔段时间就打出去一次,那就又不一样了,可以大大缓解问题,甚至会让田地多到不值钱,多到那些人吞到不想吞。”

“老兄慧眼!照你这么说,我大明真有可能千秋万代,当今皇帝真是目光如炬,胸怀远大啊!”

“呜呜呜,皇上也才二十多岁啊,和我的小孙子差不多年纪,为了这个国家他付出了太多太多,老汉我实在是太感动了。

我也是历经了好几个皇帝的老人了,就没见过哪个皇帝像他这样为国为民的,哪怕是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似乎也没有他更值得追随!”

“……。”

这次百姓的议论朱七牛依旧没听清。

实在是下面人太多了。

一人一句都赶上虎蹲炮万炮齐发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猜到百姓说的是什么。

因为他太了解百姓的心态了,故而才会准备这样一场演讲。

百姓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了,朱七牛觉得自己是时候再加点料了。

举起喇叭,朱七牛继续道:“有人或许觉得我的话过于武断,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那好,我就以朝鲜为例,跟你们好好讲讲。

他们原先的经济在李成桂的手中高速发展,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不少闲钱,到处都在施工,甚至施工方出高价都找不到工人,这是多好的就业环境和经济环境啊,虽然比不上大明,可也相去不远。

可是朝鲜国土太小了,以他们现有的资源,实在承受不住更多的人口,能够转圜的余地也不大,国内国外但凡出点变故,立刻就是山崩地裂。

若否,李成桂也不会让大明整个接收朝鲜,而当他们并入大明,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原先的那点问题立刻就不成问题了,这就像是一条小溪与江河串联,那小溪还会存在涨水或干旱的问题吗?

也正因为有朝鲜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才必须警醒,并且提前准备。

大明眼下虽然富裕,将来也会更加富裕,但如果土地有限,以我们的人口出生速度来说,住不下只是时间问题,朝鲜昨日之遭遇,必将成为大明未来之遭遇。

我再以我们应天府作比,自我担任应天府尹至今,已经过去十七八年了。

那之后,但凡是有条件的夫妻,在这十七八年里少说也生了七八个孩子,有的更是生了十几个,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那些出生的早的孩子,现在恐怕自己都有孩子了,这是何等的繁衍速度啊。

是,我们的国土现在还有很多,你们根本不缺没地种,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实在不行还能分家去蒙古、东北、吕宋。

这样的盛世,属实让人觉得心潮澎湃,让人感到骄傲自豪,以自己是一个大明百姓而光荣。你们说是不是啊?”

“是。”

“是。”

“是。”

“……。”

朱七牛笑了笑,开始‘图穷匕见’:“很好。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早晚有一天我们需要更多地方来生存,而澳洲又即将被我们占领,那我们是现在就迁移一部分人过去扎根定居,还是等将来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再过去?

很显然,现在去最好,因为那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疆域,现在去,可以慢慢开发,而大明的人口压力将因此陆续得到疏通,以后只要照着这样继续扩张,我们永远没有人满为患的一天。

如果真人满为患了再去,那就跟实在憋不住了才找厕所一样,万一来不及,不就拉裤子里了吗?”

老百姓哄堂大笑。

“这个比喻好。”

“不愧是最亲民的斌王爷,真是跟我们老百姓想的一样啊。”

“那我们现在就迁移一部分人过去吧,提前去探探路,早点习惯成自然。”

“之前王爷在蒙古号召大家迁移过去时,我就想去了,只是当时我家只有我一个成年儿子,我爹娘都不让,如今我小弟也成年了,由他来照顾二老,我完全放心,可以响应王爷号召了!”

“……。”

朱七牛道:“大家可能也都看出来了,随着大明越来越富裕,想来京城混的人越来越多,大明其它地方还不至于人满为患,但京城是真有点这势头了。

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想在京城买房定居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导致京城房价、物价都涨了许多,许多老百姓挣的钱除掉生活费后,竟没剩多少了,因此对外地人隐隐有些敌视,这是何必呢?

作为一个人,生活的舒服是最重要的,朝廷养兵数百万,为的不正是守护国内百姓的舒服生活吗?

大家都往京城这种好地方挤,吃穿住什么都贵,有的人甚至为了落脚甘愿和很多人挤在小房间里,晚上睡觉都伸不开脚,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因此,本王有意将京城原住民迁移一部分出去,缓解京城部分压力,同时打造更多值得居住的地方,分摊京城的压力,让所有人住在其它地方也像是住在京城似得。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

“好!”

“好!”

“……。”

第108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单调的‘好’字,连成串了,朱七牛反而听的更清楚。

“你们能够同意,本王很高兴,也很庆幸。那么该把你们中的一部分迁移去哪里呢?

说回澳洲吧。皇上为了大家将来的更幸福的生活,甘冒险阻,劳师远征,我们这些人也不能坐在干岸上干看着啊。

在打仗的后勤保障上,其实大明根本不怵,我们的农场里的储备粮都要放到发霉了,我们的朝廷国库里的钱堆积成山,我们的士兵数百万,随时还能再征召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怕什么啊!

关键是澳洲打下来后,该怎么把它慢慢发展起来,这将需要的是许多人安心在那里扎根、繁衍,如此几十年上百年后,澳洲将会是另一个大明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

如此,才能对得起此次御驾亲征的皇上和把头系在裤腰带上的将士。

作为首个试运行义务教育和生育鼓励、大型农场、水库修建、城市重建等等政策的地方,应天府可谓是被全国推举着,这才有今日之荣光。

而你们这些应天府的百姓,看似锦衣玉食,生活无忧,阖家欢乐,其实也是被全国百姓供养着的,否则岂有你们今日之生活?

在享乐方面,你们是走在了前面的,如今大明需要人去耕耘新的疆土,在那里扎根繁衍,你们也理应冲在最前面吧?

所以,本王有意统计一番京城方面自愿迁移去澳洲的人数,待皇上拿下澳洲,即安排人送你们过去定居,愿意去的,给个回应。”

底下的百姓们早被朱七牛抑扬顿挫的语气所调动,脑海中不断将洪武十五年以前的生活与如今的生活进行对比,对朝廷的感恩和三代帝王、斌王的崇敬顿时涌上心头。

许多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嗷嗷叫着疯狂回应。

“我要去!”

“选我选我!”

“我是城北百姓,当年跟斌王第一个签订旧房屋改造合同的就是我,今天我也要带这个头!”

“王爷说的没错,享受的时候我们是第一个,如今大明需要我们了,我们岂能当缩头乌龟?”

“不就是换个地方当老百姓嘛,多大点事儿啊,我愿意去当第一代新国土的开拓之人!”

“皇上都冲锋在前了,我们只不过是跟在后面种种田,建造出一批新的村落、乡镇而已,这算什么啊,大家伙,咱们可不能跌了京城人的份儿啊!”

“不过是从繁华回归宁静而已,算我一个!”

“……。”

百姓们的这次回应,朱七牛却不能靠猜了,但他也提前料到了这种局面,所以安排了人在下面探查民情。

不着痕迹的扫了眼上楼来汇报情况的属下,见对方一脸激动的点了点头,朱七牛心里有数了。

“很好,你们都是好样的,那就由你们汇聚成群,集结成队,远渡重洋去为大明和皇上开疆拓土吧,虽然你们不是军人。

本王也在此承诺你们,那片疆域十分的肥沃,各种资源多到出门就能捡到一堆,根本不用担心饿到,顶多是那里人口还少,不及京城繁荣,你们会显得略有些无聊而已。

但请你们放心,后续朝廷会从各地继续迁移百姓过去的,以大明的生育速度,一年的新生人口便有几百万上千万,有人出生,便自然有人长大,这些具备独立生存条件的成年人及其家人都是你们未来的好伙伴好邻居,一年迁移个几十万人过去还是没啥问题的。

如此只需十几年,澳洲那边的大明百姓必将超过千万,都要赶上大明立国时的人口了,到时你们就彻底不孤单了。

我再跟你们透露一下,澳洲的疆土足有七百多万平方公里,那是多少呢?相当于大明如今疆域的一半还要多!

你们过去后,每个人能分到的田亩、森林、湖泊等便可想而知会比大明这边多得多,大家都能做地主或庄园主,假以时日,这些土地更值钱了,你们个个都会变成大富翁。”

本就一腔热血要过去的百姓一听还有这好事,心里越发憧憬起来了。

“这么好吗?我一定要去看看。”

“普通百姓也能开疆拓土吗?听起来真好。”

“算我一个,我回去后就说服我爹娘。”

“皇上这次可真是瞄准了一个好地方啊!”

“永乐皇爷万岁!”

“……。”

静静看着热热闹闹的百姓们,朱七牛大大松了口气。

“雄英,不知这个礼物你可喜欢?”

“有了这些百姓的后援,澳洲势必会以最快速度归化,你永乐大帝将彻底一跃坐上古今中外帝王第一把交椅!”

……

武英殿。

朱七牛与户部尚书孟毓崇相对而坐。

“孟大人,应天府方面愿意迁徙去澳洲的百姓数量统计出来了吗?”抬手给孟毓崇这个老熟人倒了杯茶,朱七牛笑问道。

孟毓崇有些激动的说道:“经过王爷的动员,百姓热情高涨,报名者众多,除一些因各种因素不适宜迁移而被筛选掉的人之外,共有二十五万户人家愿意去澳洲听从皇帝调派。”

首节 上一节 473/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