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及其一大堆兄弟姐妹都是朱家十头牛的堂兄弟姐妹。
朱雄英、朱高燧、朱高炽这一票皇三代都是朱家十牛的侄子侄女。
虽然近乎理明白了,但事关皇家血脉,还是不得不慎重。
所以太上皇也好,皇上也好,都没急着当众下定义。
所有人都在等,等那个去盘问黄老爷子的人回来。
这一等,便是足足一个时辰。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太上皇皱眉问道。
负责去问话的太监答道:“不是奴婢故意耽误时间,是黄老太爷的行踪比较多变,不好寻找。
奴婢一路赶到黄府,得知他到封侯书生的小店吃早餐去了,奴婢一路赶过去后,又得知他已经吃完,又跑城北听戏去了。
奴婢不得不花钱请了些人帮忙在各个戏楼寻找,这才在一个戏楼包间里找到他。”
“行吧,问清楚了没?”
“问清楚了,黄老太爷说黄大人小时候确实因为打碎一块砚台而被关进那间厨房里面壁思过。
但他并不记得有这样一本书,也没被长辈叮嘱过照顾好斌国公一家。
在斌国公与黄小姐认识之前,他甚至都不知道大河村有一户人家姓朱。”
“这样啊,那关于那座柴堆呢?”听到这话,朱元璋心中的天秤越发倾向于相信。
因为如果这事是假的,按理说黄老太爷的证词该更加确凿一些才是,而不是含含糊糊。甚至于,黄老太爷本人就不该在这时到处跑,而是该在家里等着盘问才稳妥。
“这事儿奴婢也问过了,但黄老太爷说以前家里都是黄大人的妻子黄王氏在打理,他也就从来没过问过柴火的事情,所以不清楚。”
朱元璋‘嗯’了一声,心里越发笃定黄老太爷事先没有跟黄育才和黄王氏串供过。
那这事儿的真实性可就越发高了!
说完,太监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封面十分老旧的论语。
“黄老太爷说这是当年他的父亲还在世时抄的论语,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贴身带着当纪念,太上皇若是要比对笔迹的话,可以用这本书来做比对,但千万不要搞损坏了,事毕后请务必交给黄大人带回家给他。”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一片孝心,咱自然会成全。”
接过这本论语瞧了又瞧,朱元璋又让太监将其递给了周光和万三重。
二人接过,又与其他官员商谈比对了一番,更加确定之前的推测。
“没错了,黄夫人拿出的那本书必是黄大人的爷爷亲笔所书,它们上面的笔迹近乎一模一样,这说明不仅作者是同一人,而且这两本书写成的时间间隔估计不超过半年。”
“不仅是笔迹,就连纸墨的材质都一模一样,应该是同一批纸张和墨水。”
“这就更能印证之前那本书和斌国公的话是真的了。因为就算有人能仿造出当年的纸张和墨水,再故意模仿一本书来做旧,这笔迹也是几乎不可能模仿的,更别提是模仿这么大篇幅的一本书,我仔细对比过,这两本原文的字迹绝对都是出自一个人之手。”
“除非这两本书都是后来人模仿再做旧的,就像皇上说的,知道结果后再反推过程,那肯定能编的滴水不漏。”
“这绝不可能,黄老太爷的这本书我四十年前在前元跟他一起做官时、就借过来翻阅过,因为这也算是古本了,和当时的通行本有许多不同,有很大的参考性。我敢担保这绝对是原本,不是近期做旧的产物。”
朱元璋对黄育才那个狡猾的老爹还是挺有印象的,当初他之所以让黄育才当应天府尹,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看在黄育才他爹的份上,觉得这个老东西能帮着黄育才当好这个官儿。
既然是重点关注过的官员,老朱又岂会不知老黄随身带着这本他亲爹生前抄写的论语?
他岂能不更加断定朱七牛的太爷爷就是自己爷爷的亲弟弟!
第263章 我本东方一道童
“这么多巧合拼在一起,可就不是巧合了。”
‘呼’的站了起来,朱元璋再也压抑不住心中激动:“七牛,你上来。”
朱七牛犹豫了一下:“这不好吧,太上皇,那里可是只有您和皇上才能站立的位置。”
“无妨,你上来。”
“是。”
朱七牛由旁边的小楼梯走了上去,来到了太上皇身旁。
太上皇又把朱雄英喊了过去,仔细盯着两个娃儿的脸看了又看,乐的跟打架后终于抢到了骨头的猛虎似得。
“没错了,你们看,这两小子小时候就长得有点像,长大了之后更是相像,尤其是眉眼,要说他们祖上不是一个人,怕是没人相信。”
事情已经是明摆着的了。
太上皇又亲自下了定义。
谁会在这个时候唱反调?
彼此对视一眼后,众文武百官纷纷道贺。
“恭喜太上皇,恭喜皇上,皇室又添新成员了。”
“斌国公允文允武,天资不凡,臣原先还在想,一个乡野村庄罢了,真能孕育出此等大才吗?如今臣终于是明白了,原来斌国公乃是皇室遗留在外的血脉啊,这就说得通了,估计是天佑皇家,他跟着沾了光吧。”
“恭喜太上皇,恭喜皇上,恭喜斌国公了。”
“早年间,太上皇常常感慨皇室血脉稀薄,尤其是旁支,除靖江王一脉外就没有别人了,如今终于是被太上皇盼到新的同族了,还是没出五福的同族,微臣建议今晚便办一场宴会,好好庆贺一番。”
“……。”
“好,说得好,标儿,宴会这事由你来安排,别忘了派人把咱的堂叔堂弟堂侄们都接进宫来热闹热闹。”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朱标在一旁笑着应承下来,然后转手就把事情交给了杨士奇去操办。
朱元璋则是直接拉着朱七牛的手往后宫而去。
从他时不时看过来的眼神中,朱七牛感受到了欢喜、关心、慈爱……宠溺。
这种感觉,哪怕是朱七牛四岁的时候也没在这头猛虎身上感受过啊!
朱七牛不禁莞尔。
所以说,是亲戚跟不是亲戚,差别真就这么大吗?
我以前好歹还受宠过,感觉就已经如此悬殊,那些曾被你近乎拿着刀逼着办公的人,岂不是整天都跟活在地狱里一样?
难怪梦中书房的明初穿越小说里,但凡是主角,不是你的孙子就是儿子,就连外孙主角都少得可怜。
渍渍。
若不是这类主角,想活得滋润可难的很啦!
如今我成了你堂侄子,我只想说……真香。
一边胡思乱想,朱七牛一边被太上皇拉去了他跟马太上皇后住的宫殿。
“妹子,妹子快出来,咱有个喜事跟你说。”一进殿,朱元璋立刻嚷嚷开了。
马太上皇后没好气的走了出来,一瞧他居然拉着朱七牛的手:“哟,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可有日子没看见你俩这么亲密了,咋滴,变成孙女婿了,就怎么看怎么顺眼?”
“孙女婿,什么孙女婿?”朱元璋被问懵了,下意识反问道。
“七牛不是琉球公主未来的夫婿吗?”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重重一拍额头:“咱都给高兴傻了,对对对,这门婚事不能要了,哪有堂侄女嫁堂叔的,哪怕这个琉球公主不是标儿亲生的也不行。
来人啦,去个人跟皇帝说一声,让他赶紧把这事儿给料理了。”
这下换成马太上皇后懵逼了:“堂叔?谁是谁堂叔?”
“就是七牛啊,他是雄英他们这一辈儿人的堂叔,妹子你听咱跟你说……。”
经过老朱一番热情洋溢的叙述,马太上皇后终于明白了始末,吃惊不小的同时,也很替重八高兴。
“这可太好了,除了靖江王那一支,咱们皇室终于有别的支脉了,以后吃年夜饭可就更热闹了。”
朱元璋笑的嘴都咧成血盆大口了:“谁说不是呢,咱的爷爷和父亲若是泉下有知,指不定要高兴的飞起来了。”
“如此说来,这位黄王氏真是功劳不小,虽然她其实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当七牛的正妻,不想让七牛跟琉球公主成婚,这才特地跑回老家去找证据。”马太上皇后笑着提醒道。
朱元璋恍然大悟:“咱光顾着高兴了,没来得及想这些,妹子你说得对啊,这个黄王氏挺聪明也挺有胆气,但也挺轴的,为了区区儿女情长的小事,愣是给皇家找了这么大一门亲戚,咱都有点不知道怎么说她好了。”
“甭管她本来的目的是什么,她对皇家有功是肯定的,既帮咱们找回了血脉,又避免了皇室出丑,还匡正了标儿的行为,免于标儿被人诟病,重八你就不赏她点什么吗?”
“其她的估计她也看不上,咱就亲自给七牛和她女儿赐婚吧,再赏她跟黄月英各一件蓝缎平金绣蟒袍。”
“行,你看着办吧。”
高兴之余,看着一旁有点局促的朱七牛,马太上皇后微微皱眉:“重八,我不是故意搅和你的兴致,只是我……总觉得这事儿略微故事性了一些,说到底,那本书固然不会有假,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七牛的大太爷爷只是跟咱们的爷爷重名呢?”
朱元璋拉着朱七牛在一旁坐下,抬手就给了朱七牛一块从盘子里拿的点心,完全拿他当小孩子了。
这样的动作,太上皇可是有年头没对朱七牛做过了。
朱七牛心中不免感慨。
又拍了拍朱七牛的肩膀,朱元璋这才笑道:“就算名字可能重名,那祖籍地名呢?这么多巧合?再者说了,真正让咱觉得亲切的是习惯。”
“习惯?”
“对,我们两家都习惯于热爱土地、珍惜粮食、攒钱、勤劳、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事情,更习惯于亲近自己的亲人,哪怕分了家也还是关心着彼此。
尤其是后者,这是一种源自于骨子和血脉里的习性,哪怕我们分家了,在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时,也还是会自发的那么去做,这是装不出来的。”
马太上皇后点了点头:“这倒也是。”
第264章 怎料投身帝王家
朱元璋继续道:“如今都认亲了,咱就明说吧,其实打从咱知道有七牛和他们老朱家时,就不止一次想过他们会不会是皇家遗落在外的血脉。
咱甚至多次想过见一下他的两个爷爷,看看他们和咱记忆中的父亲有没有相似之处。
可是无凭无据的,就算真的打从心底里觉得亲近又能怎么样?所以咱就始终没跟他们家提过这茬儿。
如今可好了,黄王氏拿出了确切的无可推翻的证据,再加上咱心中隐隐的感觉,这次认亲啊,板上钉钉。七牛他们家就是咱们家的亲戚。”
马太上皇后摇头失笑:“行吧,我被你说服了。”
走到朱七牛另一边坐下,马太上皇后帮他理了理被朱元璋抓皱的袖子:“那从今往后,七牛可就是我们的侄子了,以后雄英也不能再跟他称兄道弟了,得叫他皇叔。”
朱元璋哈哈大笑:“是极是极。”
朱七牛也是心中偷笑。
莫名的很期待跟雄英再次见面呢。
大侄子,七叔来找你来了,你快过来啊。
……
和上次朱七牛被赐婚给琉球公主一样,老朱家是皇亲国戚的事儿也跟阵快风似得,迅速扫遍了京城大街小巷。
上到官员,下到百姓,乃至青楼里的姑娘,几乎都在议论这事儿。
“真是没想到啊,斌国公家居然跟皇帝家是同宗。”
“何止是同宗,斌国公的太爷爷和皇帝的爷爷可是亲兄弟,到他们这儿才第四代,到斌国公的爷爷和皇上的爹那里才第二代,这可是嫡亲啦!”
“以后斌国公怕不是要封王了!”
“封王算啥呀,以斌国公的功绩,早就够封王了,只不过大明异姓不得封王,他这才只给儿子挣了两个国公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