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261节

这要是谁当上了这个位置,没准两三年后也是一部堂官呢!

而且应天府如今的模样谁看了不喜欢啊,能在这里当官儿,简直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若是跟上官朱秉文关系搞好了,被领着参与到京城以外的应天府其它地域的规划重建中,功劳还不是捞到手软啊。

用前任应天府尹黄育才的话说,朱秉文将来的成就还会更大,甚至直接成为皇帝的左右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他关系搞好了,就是死后,那也能流芳百世,搞不好还能得个文正的谥号呢。

为此,官员们各自保举,甚至毛遂自荐,对应天府同知这一职位的竞争竟比两部侍郎来的还激烈。

这倒是有些出乎皇帝的意料。

朱七牛也是没想到的。

但是,他也有想要保举的人。

“启禀皇上,吏部郎中余钱为人谨慎不张扬,办事细心,能力出众,臣以为堪当应天府同知之职。”迈步而出,朱七牛毫不客套的直接保举。

他这一开口,那些官儿立刻偃旗息鼓了,自知竞争不过他。

果不其然,皇帝一听他这样说了,立刻同意:“郎中本是正五品官儿,这位余钱爱卿以前还在礼部当过郎中,资历足够,那就选他吧。”

朱七牛抱拳:“谢陛下信任。”

之后,其他官员的任命朱七牛就没插过嘴了,哪怕是他手下的两个农部侍郎。

这些官儿都选好,大家又商量了一下别的,然后就该下朝了。

朱七牛坐上毛驴,一边摇扇子一边慢悠悠前进着,没走多远,两个农部侍郎便在后面追了上来。

“朱大人,且慢走。”

“大人,咱们的农部衙门该定在哪里啊?你得拿个章程出来才好。”

朱七牛简单想了想:“衙门啊,就定在应天府衙门旁边吧,这样我省的我两边跑,你们先带人去收拾收拾,等财部的拨款下来了,再把买房款项交给应天府衙门吧。”

“啊?还要给钱啊?”农部左侍郎惊讶道。

“这叫什么话,不给钱的话,那不成抢了吗?”朱七牛也很惊讶。

我的这个属下的脑袋貌似不太正常啊。

“可是应天府衙门不也归你管吗?”农部右侍郎苦笑道。

“那能一样吗?虽然应天府归我管,可一切房产、银子都是衙门的东西,岂能私自给农部?就算现在暂时人家没意见,下一任府尹上台后,不还得去农部要账吗?”

“可是……。”

“行了,别可是了,省钱也不是这么省的,再说了,钱从农部到了应天府,应天府不也是用作农场建设和百姓搬迁嘛,只不过分工明确,分钱也明确罢了,实际上都是为皇上和朝廷、百姓做事。”

“是。”

跟两位侍郎分开,朱七牛径直回了应天府衙门。

不多时,余钱便走马上任了。

余钱即是那位曾经的礼部仪制清吏司的郎中,即帮朱七牛把黄子澄安排到边境小县的吏部郎中。他帮了朱七牛的忙,朱七牛投桃报李,索性顺势举荐他做了自己的同知。

他是没资格上朝的,本来并不清楚今天发生了什么,但吏部尚书下朝后跟他透露了一番,并让他准备一下,去朱七牛那里上任。

他这才知道自己帮了朱七牛一个小忙后,竟然得到了这么大的回报。

从正五品到从三品,这可是三连跳,对余钱来说老大恩德了。

一见到朱七牛,余钱老激动了:“下官见过府尹大人,府尹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看着眼前有些谄媚的余钱,朱七牛很难把他跟当初那个自己去要钱办晚宴时冷着脸的余钱联系起来。

得道者多助!

古人诚不欺我!

“余大人,以后我们就要朝夕相处,同衙为官了。”朱七牛笑道。

“是,这是下官的荣幸,以后请大人多多指点,下官若能学到大人的一成治理之能,便足以让下官受用终身了。”

“嗯……你太客气了。”

“不不不,是大人太谦虚了。”

“哈,你倒是会说话。”

“不不不,是大人实在是太厉害太聪明太英武……太潇洒了,下官对大人的敬仰就如同……甘拜下风。”

朱七牛揉了揉太阳穴,感觉怪异。

就……想听马屁又不想听马屁。

第41章 致治在於任贤

“好了,不说这些了,我现在说一下接下来的布置。”朱七牛道。

“请大人安排,下官洗耳恭听。”余钱道。

“农部水部和其它七部的职权是相似的,起的是一个归纳总结的作用,就像是过去户部负责统计税收,但税收都是由各地方来收一样。准确来说,是由各州府、县的户房来收。

如今农部水部已然建立,我们应天府的农房和水房也要尽快组建,才好开始接下来的公务。

待二房建立之后,即刻开始京城南边百姓的迁移计划,为了不影响今年的秋收,百姓迁移要一批批来,不能笼统的限期限地迁移,更不能莽撞的拆掉百姓的房子,要以人为本。

要是被本官知道谁为了自己的政绩更好看而不管百姓生死,别怪本官不客气!”

余钱笑呵呵说:“大人真是爱民如子,下官牢牢记住大人的话了,待会儿就传达给府衙的各级官吏。”

“嗯。再有就是应天府下辖的州县的主官和其他官吏,需要作出一些调整,改为任命农场场长、林场场长、水库库长等,你待会儿把各级官吏的资历整理一下,稍晚一些我们好好讨论一下,再行上报吏部。”

“是。”

……

数日后。

农部在应天府衙门旁边正式安家落户。

财部调拨给农部的部分款项也被交给了应天府衙门,双方一手交钱,一手订立契约。

从此以后,应天府内又少了一栋由应天府衙门所有的房屋。

随即,在朱七牛这个应天府主官和农部堂官的统一调配下,上元、江宁、溧水及京城南郊的大片土地被划归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行政区域,是为‘元水宁’农场。

其整个大小几乎等同于一个大县,其主官的官职定为了场长,正七品官,与知县同级。

因农场内除了田地山林就是专门种植田地的人,所以农场场长麾下并没有再设立工房、刑房、礼房、兵房以及县学,根本用不到,仅仅设立了农房、财房、水房、吏房、户房。

农房:负责规划田亩和安排种工种植、采收各种作物。

财房:负责管理与对接卖粮后的余款。

水房:负责修水库,清洁江河湖泊,保障农场灌溉饮用水源。

吏房:负责各级官吏任命和种工招募及相关事宜。

户房:负责清查农场内田亩、山林、人口以及税收,并负责发放俸禄薪酬。

所谓种工,指的是把种田种地当工作的人。

其不仅仅包括种地的农民,还包括农场里负责锻打农具的铁匠,维修房屋的石匠木匠等。

而实际上呢,大部分农民都不仅仅有种田这一项手艺,大多都有木匠、石匠、篾匠乃至大夫的基础,干点简单的活计是没问题的。

换句话说,这类区别于普通农民的特技种工,其实还是农民。

像朱七牛的三伯朱三虎就很擅长打猎,爷爷朱狮就很擅长采药,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也能治疗,若是他们进入农场工作,指定能当个特技种工。

种工在农场工作时,有薪酬拿,无论收成与否,吃住也在农场的食堂和宿舍。

而在农闲时,他们可以申请回家去住,并不会因为职业里带个‘工’就失去农户户籍,更不会影响后代儿孙科举。

有了农房等五房,自然意味着农场除了由场长管理外,还由上官和五部总管。

但实际上,农场只会由场长主管,只听命于主官和农部,其余四部都是协管和监管。

像五房之一的水房,待农场内水库及河道等修理好之后,水房留几个人监察一下也就是了,没必要安排那么多人,那水部又怎么好对农场事宜指手画脚?

这是因为朱七牛详细请教过两位爷爷和奶奶后,深知种田这种事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如果任由各部都来插手,只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还不如让专人管专事。

这也算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改良吧。

这些改动说来很大,实际上对于百姓来说并没有太大变化。

因为工部那边研究的一些农用机器还不成熟,无法有效提高生产力。

所以百姓的迁移速度非常缓,其房屋的拆迁速度也不快,顶多是置换房的契约办理很快罢了。

对于能入城居住,成为城市户口,百姓的热情很高,大多愿意用自己的房子、地皮和耕地来换房子。

当然,这也得益于朱七牛承诺日后的种工还是由他们担任,确保了他们的收入。

否则的话,哪个农民舍得卖掉自己的田地?

为了给工部时间,也给百姓迁移的准备时间,朱七牛给各农场和几个县的官儿下达了‘不要急、不要催、不要乱’这三不要和‘要稳妥、要保收、要自觉’这三要以及‘先迁移老幼妇孺、先确保不误农时、先保障迁移环境’这三先的方针。

经过朱七牛的指导,农部和应天府各级官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纷纷表示会按照朱大人的指示去慢慢做好迁移工作,确保百姓幸福生活。

消息传到皇帝那里,皇帝朱标对朱七牛下达的三不要、三要、三先方针表示了肯定,并让各部衙门都争相学习。

这九个方针用大白话说就是让百姓继续按照原样生活,在生产力无法强势提升之前,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要保障农场原有的田地里的粮食的收成和百姓的温饱。

如果百姓不放心,怕官府骗他们的房子和土地,可以先去京城住下来,不过只能先把老幼妇孺一批批送去,耕牛和壮年男人都留下来侍弄田地。

而住进城里的百姓呢,要照顾好,毕竟人家家里现在没有壮劳力嘛。

在朱七牛的有序安排下,整个农场改建计划和百姓迁移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既没有耽误农忙,也没有闹出骚乱,反而因为更多人住进了京城,导致京城的经济又涨了一波。

而在京城这边呢,城西的重建速度不算太快。

毕竟农忙了嘛,许多散工都被朱七牛让人赶回去种田了。

但是,来京城定居的原属于农场的百姓并不是一窝蜂凑过来的,在住房上倒也不紧张。

建好一批就住一批呗,反正建房子的人是朱七牛安排的,农场也是他安排的,就连农部都是他在管,也没有什么人来扯他的后腿或是监督他。

第42章 君子周而不比

农部日后在各地的农场大概就是照着应天府下辖的元水宁农场来了。

而在水部那边,也在紧锣密鼓的统计着各大小河流、湖泊、水库等,绘制地图,商量修建改造事宜。

虽然没有朱七牛这边进度快,但水部尚书孔十七也不是泥捏的,干的也是有声有色。

毕竟是跟了朱七牛一段时间的人嘛,画图、理政、算账都是把好手。

眼下就看工部那边了。

若他们能造出蒸汽机、液压机、车床之类的东西,许多目前困扰大家的问题都将快速解决。

有关这点,朱七牛就跟站在岸边看别人溺水的不会游泳的人似得,只能急得跳脚,却毫无办法。

但在另外两点问题上,朱七牛还是有解决办法的。

第一点问题,换了新环境后,许多过去是村里人的农民不太适应,觉得进城之后无所事事。

首节 上一节 261/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