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230节

朱元璋催问道:“不过什么?”

“不过既然眼下宝钞的问题还没爆发出来,说明问题还不大,还没到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反而因为宝钞发的多,可能无形中避免了通货紧缩的问题,皇爷你说是吧?”

朱元璋立刻又高兴起来:“说的是啊,咱们要的是产出的东西越多,买卖越多,钱越多,百姓的财产越多,而不是不能多印发宝钞,是这个道理吧?”

“对对对,皇爷不愧是皇爷,这么快就明白了微臣的意思,我为了考虑这件事,可是花费了好几年时间,这才摸到一点头绪而已。”

朱元璋斜眯了他一眼:“如果咱不是看着你长大的,咱还真就信了你的话。”

朱七牛:/(//o/ω/o//)/

朱元璋拍了脑袋:“行了,别哄咱开心了,咱又不是知错不改的人?这事儿是咱欠考虑了,趁着刚有点苗头冒出来,咱们想法子改掉就是。”

让太监给朱七牛端来一杯茶,朱元璋和颜悦色的问:“七牛啊,你说宝钞这事儿该怎么解决,才能不让大明接下来陷入通货膨胀?”

朱七牛摇头:“不不不,大明眼下暂时不会通货膨胀,我反而担心会通货紧缩。”

“啊?这是为啥啊?”

“因为城北的重建,买材料的钱、买地皮的钱、工钱、工人们挣完之后花出去的钱……别人来买我们的房子的钱,这得多少钱啦。

眼下大明的钱就算够花,够咱们挣的,可一旦咱们吸金过多,其它地方的钱就少了,流通不便,不就造成别的地方通货紧缩了吗?

要是咱们挣了钱,不花,那更是完犊子了,怕是整个大明都要或多或少的通货紧缩。”

朱元璋老脸一红:“照你这么说,有钱就得花呗?像咱之前那样攒着是不对的?话说之前京城铜钱不值钱,不会是因为咱攒了太多金银吧?所以咱的那些钱花出去之后,铜钱价格回来了吗?”

朱七牛尴尬的笑了笑,没好意思回答。

朱元璋瞬间明了: ̄□ ̄||

朱元璋一把拉起朱七牛:“走走走,七牛,跟咱的百官讲一讲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咱要提前给他们敲个警钟。”

朱七牛用左手揉了揉有些饿的肚子:“可是不是要吃午饭了吗?”

“吃啥午饭啊,一顿不吃饿不死人。”

“可是今天是正月初三,很多官员都去走亲戚了,一时半会儿怕是聚集不起来。”

“那就找到几个是几个。”

“可是通货紧缩不能靠发宝钞解决,皇爷你想好怎么解决了吗?如果只是提出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人担忧,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

朱元璋瞬间愣住了。

“是啊,到底该咋办呢?”

第239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不对呀,你都说了咱发的宝钞可能在无形之中解决了通货紧缩,那眼看着就要来的这次通货紧缩为啥不能用发宝钞解决?只要需要用钱的时候印出合适数量的宝钞,那不就没问题了吗?”朱元璋一惊一乍的拍了下额头,有种诸葛孔明附身的感觉。

朱七牛反问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一来百姓多年来用金银铜钱习惯了,如果非得让他们用宝钞买卖,他们未必放心,除非更改大明律,将宝钞与金银铜钱绑定,准许他们随时用宝钞兑换金银铜钱。

二来,宝钞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滥发就是盘剥百姓,造成通货膨胀,皇爷您能忍住这种直接印钱的诱惑,太子和太孙将来估计也没问题,但再后来的皇帝呢?

若是将后来哪个皇帝忍不住这个诱惑,或是赶上什么变故,朝廷急需用钱,则通货膨胀是必然的,等同于服用暂时不要命的毒药来缓解病痛。”

朱元璋又感到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照你这么说,那岂不是无解了吗?除非真的用金银铜钱绑定宝钞,可大明没那么大金银铜钱储量,若是有的话,咱还用发行宝钞吗?直接制钱就好了。”

朱七牛故意半天没接话,直到眼看着皇帝急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这才蔫了吧唧、不急不缓、不太确定的轻声建议:“要不还是打倭奴吧皇爷。”

朱元璋不解:“怎么又提起倭奴了?一个隔着万里汪洋的弹丸之地而已,不值得我们惦记。”

“可是倭奴那边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多的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的矿藏,就算大明可着花,少说也能花几百年。”

朱元璋一脸的不可置信:“真的吗?就那个弹丸之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皇爷您说有没有可能正因为他们地盘儿太小,所以老天才给了他们那么多矿藏?”

“嘶……若是这样的话,倒也不是不值得一试,你的消息准确吗?”

“我是从一本书上看来的,不敢说绝对准确,但八九不离十。”

“这样啊,咱知道了。”

朱元璋再次一把拉住了朱七牛,拉着他就往坤宁宫大殿走去,一边走一边嚷嚷:“妹子,快开饭,吃完饭我们还有事儿。”

他随即又吩咐道:“去几个太监,把太子、李善长、宋濂、周光、六部尚书等请到武英殿,咱有大事要和他们商量,若是实在找不到的人就算了,一个时辰为限。”

“遵命。”

……

武英殿。

认认真真的跟朱七牛做完关于买卖珍珠的游戏,自负治理天下如同反掌观纹的前丞相李善长直接满头冷汗。

“这……这……这……竟然有这么大的问题吗?数千年来,竟一直无人察觉到这点!”

宋濂一直在旁边默不作声,此时突然说道:“倒也未见得没人察觉,只不过后人没有继续探索或效仿罢了。”

太子朱标抱拳说道:“宋先生博览群书,想来有所见解,还请指教。”

宋濂还了一礼:“草民不敢。”

“行了,老宋啊,你就别这么文绉绉了,直接说事儿,古人也干过这事儿?”朱元璋不耐烦的催促道。

宋濂道:“确实如此,春秋战国之时,齐国曾想占领衡山国,于是管仲让齐桓公向衡山国高价购买各种器械,诸国以为齐国要备战动武,不甘落后,便也纷纷购买,于是衡山国赚了大钱,便全国上下都去生产器械,以至于荒芜了农耕。

在那之后,齐国又高价从他国买入粮食,于是各国为了挣钱,纷纷将粮食卖给齐国,齐国又将粮食转卖给衡山国,衡山国眼见如此,越发放心不种粮食,专心制作器械。

结果没过多久,齐国便与衡山国断交了,不买衡山国的器械,也不卖粮食给衡山国。

衡山国呢,就只剩一堆没完成和每卖出的器械以及一堆堆钱了,粮食没多久就吃完了,只能投降,被诸国瓜分。”

周光恍然大悟:“按照忠义伯的定论来看,管仲这一手分明就是刻意制造通货膨胀嘛。”

户部尚书却还没听明白是啥意思,下意识问道:“周大人何意啊?”

周光解释道:“诸位细想一下,这器械也好,粮食也罢,都是衡山国的商业对吧?

一开始有齐国在中间周转买卖,衡山国的商业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可是当齐国与其断交,其一买一卖的商业就都停了,根本没什么花钱的地方。

而其钱币呢,却数不胜数,有钱都买不到太多东西,这不就是通货膨胀吗?”

户部尚书并不这么看:“不不不,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场残忍至极的阴谋,衡山国之亡,亡于其国王的贪心,更亡于其国王的轻信。

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没有粮食,若他们的百姓能吃得饱,他们又有那么多钱,打起仗来根本不怕,就算是其他几国联合,也啃不动他们。

他们再凭借财富堆积如山的优势,花些钱财到各国去收买一些高官帮他们讲话,反过来覆灭齐国也未可知啊。”

刘仲质道:“两位大人都言之有理,管仲这一计策能够成功的根源在于让衡山国没了粮食,但也间接证明了通货膨胀的可怕,当诸国的许多钱币都汇聚到了衡山国,衡山国就该停止器械买卖,用这些钱财布局各方,增加各行各业的买卖,稳固的增加国力才对。”

众人对此都深表认同。

朱元璋见大家达成了共识,又让朱七牛继续推进,讲了下滥发宝钞的祸患以及倭奴国的富有。

“咱呢,是这么想的,既然咱们缺银子来给宝钞当担保,而倭奴国这么富有,咱们是不是得想法子打下那个弹丸之地啊?所谓富贵险中求,你们说怎么样?”朱七牛讲完后,朱元璋嘿嘿笑着询问道。

“不是,上位,你这是打算打倭奴国啊?这事儿我看行,海战咱这一辈子都没打过呢,我来给你当先锋。”一听有仗打,从头到尾一句话没说的汤和第一个激动了。

冯胜、常茂等武勋亦是激动万分,都想参与这场灭国之战,为自己的履历上再添光辉一笔。

这时,宋濂又开口了:“七牛言之有理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大明缺少金银,倭奴却多金银,这正是老天让我们前去收拾他们啊。”

众人:(⊙o⊙)…

还能这么解释的吗?

不愧是读书人中的翘楚啊!

朱七牛:学会了,学会了。

第240章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不可啊皇上,岂能因为本国之利,而对他国妄动刀兵?况且倭奴国乃是大明不征之国,若是贸然动武,让其他国家怎么看我大明?再说了,大明与倭奴国相隔甚远,那万里汪洋岂是那么好跨过的?若是跋山涉水而去,遭遇狂风海浪,难保不会……。”户部尚书一脸悲痛的发声道。

刚才朱七牛就发现了,这位户部尚书没啥进取心,反而有点死板。

此时听他这样说,朱七牛不仅没觉得奇怪,反而加深了对他的认知。

虽然有点看不惯这个尚书大人前怕狼后怕虎的模样,但朱七牛已经不是九岁的小孩儿了,渐渐明白冲动一般都会后悔的道理。

所以他……装作没看见。

反正自有人针对他。

果不其然,这位户部尚书一开口,立刻遭到了武勋和武官们的反驳。

他一个人只有一张嘴,哪儿说得过这么多人啊,直接被辩驳的气喘吁吁。

也就是皇帝在这儿,不然搞不好这些武勋和武官都要上手揍人了。

好一阵闹哄后,皇帝朱元璋拍板道:“好了,不要吵了,此事咱决心已定,必须为了子孙后代拿下倭奴国那块地盘儿,否则假以时日,大明无金银可用,子孙后代会戳咱脊梁骨的,大家不用再讨论,直接说怎么办才好吧。”

户部尚书却兀自不肯服软:“皇上此言差矣,既然宝钞滥发可能造成通货膨胀,那若是打下倭奴国,海量金银进入大明,何尝又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朱元璋瞬间哑火:“这……还真是哈,七牛,你怎么看?”

朱七牛一边转着手串,一边笑道:“这还不简单吗?倭奴国一旦被打下,矿藏可以慢慢采挖,又不必非得一次性挖完,可以留给后代儿孙嘛。”

朱元璋:o(* ̄︶ ̄*)o:“说得好,咱就喜欢给后代儿孙攒东西。”

朱标一脸感动:“父皇天恩浩荡,儿臣愧不敢当。”

“哎,标儿,别这么说,你是咱的好大儿,是大明的太子,众望所归,咱对你好是理所当然的。”

“谢父皇。”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又出来煞风景了:“忠义伯,老夫承认你说的在理,可是就算采挖的少,也还是会增加许多金银,你如何保证不会通货膨胀?”

“简单啦,像城北这样的工程,可以在各地仿效一番嘛,到时候怕是再多钱都不够用。”朱七牛道。

“那若是有朝一日大明各个地方都如同城北那样宜居宜家,多出来的钱又该往哪儿花?”

“那就是之后的事情了,后代儿孙自会料理。”

“岂有先辈给后辈留困难的道理?我等作为先辈,自该未雨绸缪,尽量避免一切后遗症。”

“行行行,你说的在理,那就到时候让朝廷想法子加点税,把钱收一部分过来,等通货紧缩的时候再放出去不就是了吗?”

户部尚书立刻哑口无言。

但过了好一会儿,他突然又说道:“照你这么说,如果只是发放宝钞或回收宝钞,也是可以的嘛,何必非得用金银?更何必为了一点金银而远渡重洋去玩命?”

朱七牛挠了挠头,语气幽幽的说道:“这位大人,你的话在现在看来,甚至在一百年后看来都一点问题没有,可是在二三百年后看,就是妥妥的迂腐和固执了。”

户部尚书却也不恼,反而十分客气的朝着朱七牛鞠了一躬:“忠义伯眼光超前,老夫远远不如,但老夫思来想去,也没明白伯爷的意思,还请伯爷指教。”

“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然也?”

“然也。”

“好,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否也是不进则退?”

“是。”

“那就简单了,当咱们选择停步不前,稳妥起见的时候,别的国家也会等我们吗?人家若是奋发向上,就算此时不如我们,将来也会赶上我们,甚至超过我们,到时候受欺负、被攻打的就是我们了!”

“这……。”

首节 上一节 230/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