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91节

“什么都没说,径直去大本堂读书了,看起来很平常。”

“太孙出来后身上有多出什么东西吗?比如书之类的?”

“没有。”

“咱知道了,你下去吧,密切关注太孙和那个牛犊子的一切动向,咱总觉得这件事不普通。”

“是。”

锦衣卫密探离开后,朱元璋本想继续批阅奏折,却忽然没来由的一阵心颤,十分难受。

“难道要出事了?”

“不好,太孙!”

重重一拍桌子,朱元璋大喝道:“来人啦。”

两个太监连滚带爬的进来了。

“皇爷。”

“奴婢在。”

“去请戴思恭进宫,让他速速给太孙请脉。”朱元璋命令道。

“可是太孙正在大本堂上课。”

“上个屁的课,少上一天有什么关系。去,让大本堂下午停课,所有皇子皇孙都各回寝宫,尤其是太孙,小心护送回春和宫,让太子妃细细照料。”

“遵命。”

第170章 病来如山倒

在爱孙心切的朱元璋的授意下,朱雄英才上课没一会儿,就被送回了春和宫。

早上才来请过脉的戴思恭随后过来了,再次替朱雄英把了一次脉,却什么毛病都没看出来。

消息传到皇帝这里,皇帝兀自不肯懈怠,下令让戴思恭先别回去,晚上也留宿太医院中,以备不测。

到了傍晚时分,戴思恭照旧又来请了一次脉。

算上这次,他今天可就请了三次脉了,结果依旧是一切如常,并无病患。

然而,子时才过了一半(零点),沉睡中的朱雄英的身体忽然就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了,他整个人更是莫名的有些喘不上气,时不时就咳嗽几声,面色赤红,双眼沉重。

好在皇帝生怕太孙出事,特意安排了宫女每晚守夜,见她这样,宫女连忙去请了戴思恭过来,另有一名宫女去通报了太子和太子妃。

太子和太子妃本来睡得好好的,得知消息后,全部吓了一跳,连忙穿戴好,来到了太孙的寝宫。

片刻后,戴思恭和另外两位太医过来了,分别诊断把脉了一番。

太子问道:“三位爱卿,如何了?”

陈太医道:“太孙此乃发热头痛之状,因此脉搏浮于表面,跳动极快,一般这种病多发于夏季,乃是暑热引起的,当用香薷、银花、扁豆花和厚朴、连翘入药,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李太医道:“非也,非也,太孙此乃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蔽心窍,因此高热烦躁,神志昏迷,脉沉而重,需用紫雪清热开窍,先将其救醒,然后另行服药。”

太子妃以前差点被太医害死,因此格外注重这方面的论述,自己还曾经研究过一些医书,多少能听懂一些两个太医在说什么:“两位太医,你们几乎是同时为雄英把脉,怎么会把出两种不同的脉象,你们一个说他的脉浮于表面且跳动很快,一个说他的脉沉在下面而且很重,重自然就跳不动,岂不是正好相反?哪有这样的事儿。”

两个太医顿时被太子妃给问住了,额头上汗都冒出来了。

“这……这……这,确实奇怪,难道是我把错了,我再看看?”

“不可能啊,我二人平时经常探讨医案,水平相差无几,怎么可能会在把脉上犯这么大的错误?我也再看看,再看看。”

两个太医又凑到了床边,分别把起脉来,结果又各自得到了跟之前截然不同的脉象。

“怎么会这样呢?一个人的脉象怎么能在短短时间这样急速变化?”

“刚才的脉是又沉又重,这会儿的脉却是又轻又急,这到底是什么病啊?太奇怪了。”

听着他们的喃喃自语,太子跟太子妃都有些慌了。

“太子,雄英他……。”

“他不会有事的,爱妃不要担心。”

这时,朱元璋和马皇后急匆匆过来了。

“咱的孙儿呢?咱的孙儿怎么样了?”

“标儿,雄英怎么样了?太医怎么说?”

朱标一愣:“父皇母后,你们怎么来了?”

朱元璋瞪了朱标一眼:“要不是咱派了人在你们东宫盯梢,咱还不知道雄英病了,这么大的事儿,你怎么不派人通知咱呢?”

“这不是夜深了吗?儿臣不想打扰你们二老休息。”

“还休息呢,休息个屁,要是咱的孙儿有个什么好歹,咱也不想活了。”朱元璋怒道。

马皇后拍了他一下:“别胡说,咱们的孙儿指定没事。”

“对对对,咱们的孙儿肯定会没事的。”朱元璋走到一脸沉思的戴思恭身旁,客气询问:“戴爱卿,太孙究竟是得了什么病?你可有办法救治啊?你放心,无论是多么名贵的药材,咱也肯定给你找来,若你能救好太孙,咱就给你儿孙封官,让他们也沾沾你的光。”

戴思恭忽然叹了口气:“怕是难啊!”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咋就难了?你的医术咱是知道的,随便教了朱七牛大半年,就把他教成了一个神医,难这种字眼怎么可能从你嘴里说出来?你别跟咱开玩笑。”

戴思恭抱拳道:“回皇上的话,太孙的身体所出的问题已经不是医术能解决的了,短短时间之内,他的脉搏已然变换了二十多次,这是前所未有的啊,更别提脉搏只是反映人体的渠道之一,他的脉搏尚且如此急剧变换,五脏六腑必然更是撕天裂地的变化着,说明其体内阴气阳气到处乱蹿,彼此失调,这……药石罔效啊!”

朱元璋吓得一哆嗦,手下意识松开了,常年被其握在手中的玉如意顿时掉在地上,摔成了好几截,吓得另外两个太医‘噗通’跪在了地上。

“皇上饶命。”

“皇上饶命啊。”

朱元璋暴怒:“你们还没开始施诊,就在这儿喊饶命,难道咱的孙儿就这么该死吗?快给咱起来开方子,若是救不了咱的孙儿,咱要你们的九族给他陪葬。”

两个太医哆哆嗦嗦的对视了一眼,这才又哆哆嗦嗦的站了起来,却因为太过害怕,手都稳不住,更别提把脉开方子了。

朱元璋懒得跟他们废话,又看向了戴思恭,一身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戴思恭身上。

迎着皇帝期待的目光,戴思恭叹了口气:“皇上,微臣也只能尽力让太孙清醒一段时间,你们有什么话就抓紧说吧。”

朱元璋嘴角抽了抽:“爱卿为何这样说,真的没救了吗?啊?要不咱命人张贴皇榜,召集民间医家共同会诊,只要有人能治好咱的大孙,咱就是封他做国公做侯爷也行啊。”

“且不说民间是否有这样高明的大夫,关键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唉~。”

随着戴思恭一声叹息,太孙朱雄英的命运似乎已经彻底注定。

原本饱含希望的马皇后和太子妃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气血反冲,‘啊’的一声双双晕倒了过去。

太子虽然坚强一些,但这会儿也是手足无措,还是两个宫女眼疾手快,这才扶住了皇后和太子妃,不至于让她们摔在地上。

戴思恭又叹了口气,拿出银针给皇后和太子妃各扎了几针,将她们弄醒了过来。

“皇上,时间来不及了,再不下针的话,太孙就要就此昏死过去了,微臣现在给他下针,还能让他清醒一段时间,你们赶快想好要跟他说什么吧,别浪费时间了。”戴思恭壮着胆子说道。

朱元璋心知戴思恭既然这样说了,天底下绝不会再有其它治愈太孙的希望,与其在这里做小女儿态,还不如接受戴思恭的方案。

“好吧,你下针吧。”

第171章 病去如抽梁

随着戴思恭一针一针扎下去,朱元璋他们开始期盼朱雄英醒来,并且毫不怀疑戴思恭是否真能让朱雄英醒来。

这源自于戴思恭多年来药到病除所建立的信任。

但是,他们又不太想让朱雄英醒来,因为戴思恭的言外之意也说了,朱雄英就能醒这一次,若是醒过来后再昏去,那接下来基本上就要……阴阳相隔了。

眼泪不自禁的从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太子妃等人的眼角滑落。

伺候的宫女、太监和那两个太医也都流下了眼泪。

但真正替朱雄英哭的宫女太监并不多,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害怕到时候皇帝迁怒自己而哭。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戴思恭已经在朱雄英身上下了三十六针。

当第三十七针落下去,朱雄英终于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睛。

朱元璋第一个奔了过去:“乖孙儿,乖孙儿,你醒了?我是你皇爷爷啊。”

朱雄英张了张嘴巴,想要说话,结果嘴唇又干又涩,喉咙痛得要死,嘴里也是干巴巴的,胸膛处跟火烧似得,根本就吐不出声音。

唯有一双眼睛还算灵动,左看看右看看。

朱雄英也八岁了,知道生老病死是怎么回事儿,身体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虚弱感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并不好,再一看大家都在哭,他敏锐的察觉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一股悲切、不舍的心情不禁涌上心头,看着已然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满脸担心的父母,朱雄英的眼角滑落了几滴泪水,泪眼朦胧。

“果然还是逃不过星象预示吗?”

“那个五官保章正还真是厉害啊。”

“所以这就是七牛这小半年来各种忙碌的原因吗?”

“他是不是已经提前想到了这一天。”

“可惜啊,我自己不争气,他的努力都白费了!”

想着想着,朱雄英忽然想到了朱七牛昨天给的那个玉葫芦。

“七牛曾说,身体不舒服时就打开葫芦,莫非……?”

朱雄英猛地眼睛瞪大了,吓了朱元璋他们一跳,还以为他这是回光返照,不由的哭的更伤心了。

却见朱雄英艰难的抬起了右手,似乎是要伸向爷爷奶奶和爹娘。

朱元璋下意识就要伸手去接过朱雄英的手,朱雄英的手却拐了个弯,竟朝着自己胸口探了过去。

朱元璋正错愕呢,朱雄英的手终究因为无力而垂了下去,并没有碰到那个玉葫芦,而是砸在了床上。

‘砰。’

朱元璋抽了抽鼻子,拼命想忍住眼泪,眼泪却越流越多:“咱的孙儿一定是胸口难受,戴爱卿,你过来帮他推拿推拿吧,让他舒服一些。”

戴思恭说了声‘遵命’,就要上前,马皇后却突然注意到朱雄英的胸口有个小小的突起。

“不对,那里似乎有什么东西。”

朱元璋‘啊’了一声,擦了擦眼泪,仔细一瞧:“还真有个东西,难道咱的乖孙是要拿这个嘛?”

这个时候,马皇后反而比朱元璋这个皇帝更麻利果断,伸手将从朱雄英的胸口把那个东西拿了出来,却是一个小玉瓶。

马皇后又注意到朱雄英的眼睛动了一下,连忙将玉瓶打开了。

一股香气瞬间从玉瓶里飘了出来,马皇后一个不注意,闻到了,顿觉身心舒畅,整个人轻了好几斤似得。

“这……这是什么?怎么这么香?”朱元璋也闻到了这个味道,好奇的问道。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吗?

将玉瓶拿到朱雄英面前,马皇后柔声问道:“雄英,你是要拿这个吗?这里面似乎是有几粒药丸,你要吃吗?要吃的话你就眨一下眼睛。”

朱雄英艰难的眨了下眼睛。

马皇后笑了笑,倒出一粒丹药,就要往朱雄英嘴里塞。

朱元璋急了:“妹子你可别乱来,谁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啊,万一把咱孙儿给毒害了咋办?”

首节 上一节 191/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