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69节

“是。”

“来,宋爱卿,继续刚才的话题,你有猜出给咱提建议的人是周光吗?”朱元璋拍了拍手上的点心残渣,笑问道。

宋濂点头:“不瞒皇上,草民确实猜到了。”

“哦?说说看,为何你觉得是他?”

“因为草民在溧水待了数年,亲眼见过周大人搞得官田,略有心得,而今日之状元街,虽然是效仿的二神庙,但其实更像溧水官田。

简而言之,周大人的布局设想乃是让百姓动起来,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不能闲着,只要大家合理的动起来,则能创造财富,带动更多人、更多地方共同富裕。

而朝廷,又或者说是官府,只需要居中协调,避免有人欺行霸市,偷税漏税,官商勾结,则官府必然也收获不菲,民富国也富。”

周光一脸佩服的冲着宋濂拱了拱手:“宋大人不愧是老臣,眼光独到,本官佩服,仅仅是用看的,便能洞悉本官做官数十年的心得。

没错,经过在溧水的官田试验,本官逐渐明白,大兴土木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坏的,只要运用得当,调控得时,未尝不是一种利国利民的手段。

以溧水官田为例,仔细说来便是,在农闲之时,百姓多无事可做,顶多是上山砍柴、打猎等,为的是多攒点吃的、烧的,效率低下,远远赶不上种田之收益。

这时,本官命人雇佣他们开垦官田,每日或每月按时发放工钱,他们拿了工钱,买米买面买肉都可,远比砍柴打猎来的赚钱。

在农忙之时,本官再雇佣他们播种、收割,他们在忙完自家农活后,又到官田抢收,这便又是一波收益。

而官田这边呢,收获的粮食除掉花费,便是纯利,不管多少,总归是增收的。百姓亦得了银钱,整体而言增收许多,远比官府加征重税、搜刮百姓钱粮来的要好。

这状元街也是同样,前期购买地皮、雇人拆房,都得花费,但只要运作得当,事后收益绝对要数倍于花费,还能带动周边百姓及各行各业百姓谋利。

至于朱大人之前说得骗人嘛,倒也未见得,那些富人花了钱是不错,可也不是白花,总归是拿来买东西了,他们得了东西,沾了文气,心里高兴,花点钱又怎么了?理所当然嘛。”

听周光提起自己,朱七牛也不好再装透明人了:“原来这中间竟然有这样的关节,看来周大人真是把文治研究透彻了,照这么看来,只要把这种法子逐步摊开,慢慢的运用到全国去,大明的财富岂不是要成倍增长,而且还是官府与民间的共同增长,不存在这边多了,那边就少了?”

周光道:“确实如此,到了那时,民间各地修桥铺路不再是负担,而是盈利的事情,官府恨不得天天干呢,但一旦这种法子全面运用,也会带来问题。”

朱元璋听的正美,满以为以后就是一劳永逸,大明必将千秋万代,陡然听说这句‘也会带来问题’,立刻变了脸色:“周光,这个办法不是挺好吗?怎么还能带来问题?你可别过分自谦,学那些酸臭文人,咱不喜欢这样。”

周光站起来行了一礼:“微臣并没有夸大其词,也不是自谦,而是这种法子确实会有问题。”

“那你倒是说说看,会有什么问题。”

“这种法子归根结底其实并不新奇,用易经里头的一个成语就能总结了,天道酬勤。

所谓天道酬勤,说的是一个人只要够勤快,老天总是不会辜负他的,会让他有所收获,所以农民起五更睡半夜的勤劳种田,就是为了多收获一点粮食。

或许皇爷会问,既然农民勤劳就能收获粮食,为何还会出现农民饿死的情况,这是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简单来说就是,勤劳之人的丰收果实被另一部分人给剥夺了。

而朝廷要做的事,便是公正的处理这个问题,让勤劳的人有所收获,不让那些别有居心的人轻松谋夺他们的收获,让天道酬勤这句话贯彻下去。

天道虽然酬勤,可天没有手脚,没有偏向,不可能亲自出马惩处恶人,保护好人,所以天才会选一个人出来代为做这些事,这个人便是天子。

用朱大人在殿试时写过的那一段话来说就是——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

综上所述,天道酬勤,但尚需天子及百官居中裁断,不偏不倚,否则百姓就是忙到死,也连糊口都难。

微臣提出的这种设想便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当天子贤良,而百官廉洁有为,不贪不腐,则百姓越是勤劳,越能富裕。

但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得必有失,大兴土木,修房建屋,修桥铺路,固然是好,可一棵树要几十年才能长成材,砍倒却只需要一会儿而已。

若是这个法子推行到全国,财富背后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必然是海量的,有朝一日这些东西用到没有了,这个法子也就走到了头,就像是房屋的横梁断了,房子必然倒塌。”

第129章 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朱听的冷汗直冒:“是这个道理,是这个道理啊,若是我们大肆推行这种法子,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是在涸泽而渔,假以时日,大明百姓用无可用,朝廷也维持不下去了,大明也就要完蛋了。”

‘呼’的站了起来,朱元璋大手一挥:“既然如此,咱一边推行这种法子改善国计民生,一方面还得制定相应法律保护山川林木,一切消耗了便不再有的东西,尽量不动,留给子孙,一切消耗了还能长起来的,循序采收,如此大明才能千秋万代,不至于寅吃卯粮,断了子孙后路。”

周光欣慰笑道:“皇上真乃真知灼见!”

朱元璋摆了摆手:“嘿嘿,咱也就是被你提醒后才意识到问题,估计你早就想出解决法子了吧。继续说,还有什么问题。”

周光继续道:“另外还有两个大问题,一者,人一有钱就会想东想西,所谓温饱思……咳咳,若有朝一日享乐之风大起,则大明同样危险,《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周光正侃侃而谈,忽然想起当今这位不喜欢《孟子》,连忙住嘴。

朱元璋正听得起劲儿,周光的突然停止让他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周光在怕什么:“爱卿不必紧张,咱岂是听不进话的人?孟子嘛,也不是通篇都没道理,你继续说。”

周光松了口气:“人们有钱了,难免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搞不好还会荒废田地,坐吃山空,胡思乱想,搞东搞西,就像是……像是白痴一样。

这样固然不好,但也未见得就一定危险,就怕外国见此,视大明百姓如同羔羊,肆意欺凌。

可若是这些人有钱了,想东想西,试图造反,自立为王,追逐权利,那可就真是难搞了,届时大明四处烽火,彼此内斗,好好一个国家,四分五裂,回归春秋战国,也未可知啊。”

宋濂道:“《易经》曰:亢龙,有悔。若是大明真发展到了人人富足之时,确实就是出问题的时候,无论是偏向于阴的消极怠世,还是偏向于阳的积极斗争,对大明来说都不是好事,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都离中庸太远了,到时后悔都未必来得及。”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听你们这样一说,这种生财之道在古人那里未见得就没被想出来过,只不过终究风险太大,远不如给百姓画地为牢来的容易治理,难怪数千年来秦国商鞅的强国之道始终大行其道,疲民、弱民、愚民、辱民、贫民都很有必要啊,咱的爹娘是不是就是因此而死?”

宋濂跟周光闻言,对视了一眼,没敢再说话。

接下来,就看皇帝圣心独裁了。

随着他们的讨论深入,朱七牛逐渐不能一点就通了,反而脑袋一团浆糊,越来越听不懂了。

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七牛还是明白的。

见没人说话,朱七牛作为这个家的主人,本能的觉得不能冷场,于是开口道:“宋先生和周大人的意思我听得不是太明白,但我这里有个比较……额……比较朴素的想法。”

宋濂皱了皱眉:“七牛,不要乱说,皇帝正在思考。”

朱元璋浑不在意的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无妨,七牛你说说看。”

朱七牛道:“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都少不了异族侵略我国土的戏份,我大明建立之前,华夏更是被前元摧残多年,我仔细想过,他们的目的无外乎是抢夺所有他们喜欢的东西,权利、钱财、奇珍异宝等等。

可是呢,三国时期无论是公孙瓒还是曹操,哪怕是公认最不会打仗的孙权,也能带兵把异族按在地上打,到了隋朝时,隋炀帝更是三征高丽,打的高丽频繁投降,全靠不要脸才能保住国本,之后李唐接班,打的突厥哭爹喊娘,不仅不敢再入侵,还往后退了许多里。

有意思的是,只要是咱们够强势,够能打的朝代,他们就跟狗一样听话,这不也正是先生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嘛,我强他就弱,我弱他就强。

可是呢,只要咱们把周边国家都打服了,没人敢来冒犯了,咱们就会窝里斗,不管是晋朝的八王之乱,还是李唐的藩镇割据,都是这样,这就是宋先生跟周大人担心的亢龙有悔吧?

既然如此,咱们干嘛要着眼于大明这区区一块疆域上,咱们干嘛不隔三差五就找人干一仗,即可避免咱们的人闲出事儿来,又能避免周边国家坐大,等我们灭掉一个国家,我们就去灭两个,然后是灭三个,灭四个……。

咱们大可以灭一个吞一个,稳扎稳打,把大明疆域持续扩大,咱们要培养一种赳赳老秦、奋六世之余烈的精神,让大明历代皇帝都以征服它国为己任,让百姓以参军入伍为荣誉,那他们就算富裕了,位高权重了,也闲不下来,更没心思内斗吧?

周大人不是担心咱们的资源不够用吗?那咱们就抢,总不能他们能抢咱们,咱们抢不了他们吧?

就咱们周边这些国家,好家伙,那疆域加起来比大明大得多,保守估计的话,够咱们几十代人几百年征伐吧?至于几百年之后,照旧继续往外扩张就是了,反正不可知之地还多的是。

你们看哈,太阳不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吗?咱们就先往东打,一直打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看看太阳到底长啥样,再往西打,一直打到能看见太阳到底藏哪儿去了。

这样的话,大明的疆域从东到西永远都有太阳在天上,这里天黑了那里才天亮,此为日不落之国家,听起来多令人向往,就算是汉唐二朝,或是疆域最广的前元,也比不了啊!”

朱七牛长篇大论完,才发现朱元璋、宋濂、周光全都目瞪口呆,死死的盯着自己,不禁有些汗毛直立。

“那个……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朱元璋哈哈一笑,一脸怪异的走到了宋濂身旁,开口便是:“宋爱卿啊,你教的这个学生还真是与众不同,咱咋觉得不该让他参加文举,而应该让他参加武举呢?你听他这话说的,灭国跟喝水似的,就算是秦朝的白起跟他比起来,那也是小巫见大巫啊。”

宋濂: ̄□ ̄||

“皇上,这可不是我教他的。”

“哈哈。”

第130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

朱七牛之所以知道大明疆域之外还有其它国家,更远处还有许多不可知的国家,完全得益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朱七牛已经是八岁的孩子了,跟前两年抄少年中国说时相比又大了一些,更懂事了,后来他又去看了那篇文章,发现了更多细节。

比如先生那个时期的中国再次没落了,没少遭受洋人轻视和欺负,想来是如同历史上的晋朝、宋朝一样吧。

再比如这篇文章里提过的欧洲、亚洲、意大利等,朱七牛推测应该是地名或国家名字,朱七牛有时不禁会想,这些地方到底在哪儿?到底有多大?如果大明去把它占了,大明的疆域又能增加多少?

他还小,不懂事,想法也就比较简单。

既然自己地盘儿上的东西早晚会用光,就算省着点用也能将就,远远比不上敞开了用好,那么就干脆抢别国的呗。

反正我中国历朝历代都没少被别国抢过,别人能做初一,咱们干啥不能做十五?非得等到梁先生那个年代再给人家欺负?

与其被动还手,不如主动出击!

而这种对外战争必然是十分残酷又热血的,只要能像调集百姓赚钱一样去调集他们攻城略地,也就免了老百姓闲出病来的问题。

可以说是一箭很多……很多……很多雕。

完美!

这么想了,朱七牛也就这么说了。

却不料惹得皇帝他们哈哈大笑。

朱七牛正要据理力争,朱元璋却抢先说道:“好了,七牛,这些话你都烂在肚子里吧,不要再跟别人提起,继续以读书学医为重,多听你宋先生的教导。走喽。”

甩了甩手,朱元璋大步流星离开。

朱七牛等连忙行礼相送。

直到看不见老朱的背影了,三人这才直起了腰。

周光走到朱七牛面前,神色有些复杂:“朱大人。”

“啊?”

“之前小儿周安算计了你们,差点害的你们全家遭难,真是对不住了,我代他向你们道歉。”周光忽然冲着朱七牛大大鞠了一躬,脸上写满了愧疚。

朱七牛一时有些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提这个干嘛呀。”

“毕竟你儿子死都死了。”朱七牛又在心里默默补充了一句。

周光勉强笑了笑:“朱大人胸怀宽广,小儿所不及也,若他有你一半胸怀,不要想着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现在只怕……唉。”

周光摇了摇头,冲着朱七牛和宋濂拱了拱手,有些落寞的转身离开。

看着他的背影,宋濂叹了口气:“这个周光颇有些才能,值得学习啊!他儿子周安也是个人才,就是心没往正路上放,不过……也怪不了他,大明官场确实黑暗了些,周光只是被逮到了而已,若没被逮到,现在照样潇洒过活。”

朱七牛歪头看着先生,一脸懵懂。

这话跟圣人说的可是大相违背,先生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 ??` )┏

“七牛。”宋濂忽然喊道。

“啊?怎么了先生?”

“让你爹娘别把钱存着了,在周边多多买房吧。”

朱七牛眼睛一亮:“是啊,状元街一旦彻底建成,周边的房价肯定要上涨,买到就是赚到,多谢先生指点。”

宋濂:o(* ̄︶ ̄*)o

……

兴致冲冲的回到武英殿,朱元璋提笔将本次在朱家的全部对话都记了下来,又仔细看了看,确认没有疏漏,这才彻底放心。

“不出意外的话,这上面的目标够大明忙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了。”

“当初咱分封藩王时,不少大臣都出来反对过,怕的就是将来藩王造反,咱又何尝不怕呢?但就像标儿之前说的,都是咱的儿子,他们已经当不了太子了,总不能连个王都不当吧?”

“况且就算没有藩王,地方上的豪族学阀还是会逐渐起来,到时候遭殃的还是百姓,根本避免不了。”

“现在可好了,有了周光的这套治理办法和七牛的这套理论,咱的大明就是打上几百年,也未见得能占领整个天下,还愁没地方给儿子分封吗?”

首节 上一节 169/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