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982节

  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情况。

  “朱高炽这里可惜了。”

  朱英有些感叹,现在要安排治理暹罗的布政使,在朱英看来朱高炽毫无疑问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因为距离的关系,也要考虑到对于大明的忠诚,而皇子皇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前些日子朱英已经答应朱高炽返回倭国了,现在又安排去暹罗不太合适。

  想了想,朱英决定让齐泰去。

  齐泰还是很有能力的,这些年担任着兵部侍郎的职位,估摸着兵部尚书茹瑺退下来后,就是他来继承了。

  这些年朱英掌控兵权,齐泰也有不小的功劳。

  虽然在大事上见不到齐泰的身影,但齐泰的重要不可忽视,如果没有他的配合,许多军事学院结业的学子,显然也很难插手各地卫所。

  齐泰最大的优点就是记忆力超群,他对于大明卫所非常熟悉,尤其是京师周边,很好的把军事学院的学子进行安排。

  当天,朱英就把齐泰叫到东宫后殿,询问他对于暹罗治理的想法。

  “臣推荐一人,应当可起到效用。”

  听完太孙的问话后,齐泰恭敬的说道。

  朱英没想到他会举荐别人,好奇道:“齐爱卿举荐谁呢?”

  齐泰沉声道:“臣所举荐之人,现为吴王麾下,黄子澄是也。”

  朱英皱眉道:“为何举荐他。”

  对于黄子澄,朱英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也谈不上什么恶感。

  不过从历史上,此人优柔寡断,虽有忠义,但朱棣成功靖难,毫无疑问他都算得上个功臣。

  所以也被朱棣赏赐,喜提十族。

  让这样的人去治理暹罗,朱英怎么想都觉得有些不靠谱。

  齐泰说道:“殿下有所不知,黄子澄门徒众多,如果他去治理暹罗,号召之下必然有大量的学子共同前往,目前暹罗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化,土著不识我大明之语,沟通困难。”

  “想要教化暹罗,自然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奋勇而去,黄子澄在这其中,将会起到极为关键之用。”

  “且这数年中,黄子澄一直协助吴王治理吴城,已然有了丰富经验,此刻再去治理暹罗,已手熟尔,臣听闻黄子澄在吴城的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学问,对于南洋各地语言皆有涉猎,想来暹罗之语也是熟悉。”

  “因此臣认为治理暹罗人选,黄子澄最佳。”

  朱英闻言,心中思量几番。

  虽然没有直接应下,也已经被齐泰说动了。

  齐泰说的没错,黄子澄在文人圈子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否则也不会让朱元璋指定为先前的东宫伴读。

  现在的吴城稍微打探下就知道,不说多么繁华富饶,也算是井井有条。

  而且很多大明的读书人都喜欢去到吴城,现在朱允炆麾下武将没几个,文臣多得很,这少不了齐泰的功劳。

  小小的吴城,要那么多的文臣干嘛。

  齐泰走后,朱英便决定了让黄子澄去暹罗,正好带着他那一帮子徒子徒孙去。

  反正不管如何,最后的情况也差不到哪里去。

  于是朱英就叫来徐妙锦,帮他起草令旨。

  ……

  吴城。

  这里是吴王朱允炆的藩国。

  在去年的北伐结束后,今朱允炆就被允许回到吴城。

  毕竟他去京师,跟朱樉,朱棡,朱棣,朱榑倭国四王不同,完全就是来凑个热闹。

  北伐那边他也帮不上什么忙,在京师里也是玩乐度日,留在京师也没太大必要。

  不得不说现在的吴城发展还是挺不错的。

  背靠大明,还有朱英给他的五万精兵。

  哦,现在只有两万,三万兵被调去了真腊。

  不过这对吴城也没有什么影响,安南占城都已经归属于大明,两万精兵完全够了。

  吴城的发展还是不错的,朱允炆自小受到儒家学说影响,讲究的就是个和平治世,现在的吴城也是一番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

  在朱允炆的小朝廷,有着将近七十名文官。

  许多在大明感觉很难混的读书人,就来投靠黄子澄,在朱允炆这里混个一官半职。

  朱允炆的朝会和大明一样也是三天一开,这倒不是说朱允炆懒惰,而是黄子澄劝谏。

  如果藩国的朝会比大明开得还要密集,岂不是说吴王比陛下还要勤奋?

  吴城这么勤奋的召开朝会,是否有什么多余的心思。

  黄子澄的这一番话,让朱允炆打消了每日召开朝会的举措。

  他还是很享受朝会的,毕竟曾经他距离大明皇位非常的近。

  如果不是大兄的突然出现,他才是大明王朝的继承人。

  朱英发出的令旨,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抵达了吴城。

  这样的速度自然是因为蒸汽铁甲舰的关系,令旨走的是专用通道,随时都有预备着的铁甲舰等候。

  而占城这块,在两年前就有给蒸汽铁甲舰补充石炭的站点了。

  “奉太孙令旨,调吴城黄子澄为暹罗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暂主导暹罗政务,有任命之权。”

  “黄左使,接旨吧。”

  在宦官的催促下,还没反应过来,跪在地上黄子澄连忙高呼:“臣谨遵太孙令旨。”

  随后起身一脸喜色的接过令旨。

  他是真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竟然还能归于朝廷麾下,原以为这辈子就是在吴城混了。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而且还是封疆大员,手握实权的从二品。

  其他闻言的文臣也跟着一脸喜色,或许唯一不开心的,就只有在王座上的朱允炆了。

第805章 :倭国反叛

  “老师任暹罗布政使,那我等前途自是一片光明,当初排除万难跟随老师来这荒凉之地,果然是没有白费辛苦。”

  “这自当是太孙见老师之才,因此才将此等重任交予老师,如今暹罗空缺众多,我等上任机会到来,定要追随老师教化暹罗蛮夷。”

  “如今吴城中看似同窗众多,然占城比之暹罗不过是方圆之地,我等还需写信回国,多多号召一些同窗过来众策其心才是。”

  “有理,大明虽好,然自太孙开办各地学堂,读书人愈多了起来,听闻去年就有数十万之秀才,举人如过江之卿,即便朝廷官位正在不断追加,如此之多学子又怎能全部安置。”

  “常言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边荒之地四处空缺,何尝不是我等施展抱负之地,京师享乐,平白蹉跎大好人生。”

  黄子澄担任暹罗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的消息一经传开,吴城上下他这些徒子徒孙们个个兴奋异常。

  有点渠道的都听闻了,太孙把任命当地官员的权力,都从吏部剥离了出来,交给自家老师,这也就意味着现在老师的手里有着数之不尽的官职在等着他们。

  小小吴城尚且容纳这么多同窗,更何况更为广阔的暹罗地区。

  如今的读书人不像是曾经的那么盲目,也不仅仅只是考核四书五经,天下地理也是在考核的范围之内,因此大家都知道整个暹罗地区有多大面积。

  况且来到吴城后,很多学子也发现南洋地区并非他们想象中的那般贫瘠,这里除了天气炎热一些,在粮食产量上还是非常足够。

  不是每个学子都是背景雄厚,追随黄子澄来到吴城的这些人,家境一般也不怎么样,要真是家里关系硬朗,也不会千里迢迢跑到吴城来求个一官半职。

  如今,泼天的富贵正在向着他们招手。

  吴城王宫后院。

  朱允炆脸色难看的对母亲吕氏说道:“大兄这是何意,连询问我的意思都没有,直接就是一道令旨过来,抽走了我最为得力的大臣,难道他是完全不想看到吴城的发展吗。”

  “先前在京师的时候,几位皇叔被倭国抽调去了草原,我还想着是几位皇叔做得过分了些,在倭国收刮了太多的钱财,还豢养私兵,这才会被大兄打击。”

  “然而我在吴城这里本本分分,既不收刮民脂民膏,也不暗中豢养私兵,为何大兄还要如此对待于我,就真的不念一点骨肉亲情吗。”

  说到这里,朱允炆咬牙恨声道:“皇爷爷可还在世呢。”

  看着面目有些狰狞的儿子,吕氏叹息一声:“或许是太孙有他的想法吧,现在暹罗刚刚被破,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纵观朝廷上下才能者众多,但可选择之人却只有那么几位。”

  “黄先生学识渊博,将吴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今日之吴城当有黄先生八分功劳,兼之黄先生懂得南洋各国语言,太孙选择黄先生也是理所当然。”

  “现在吴城已经平稳,各项律法周全,即便黄先生离去,也不会生出太大影响。”

  “倒是允炆,不可再作这等模样,对于黄先生来说得到朝廷的认可,是他的喜事,你跟黄先生是有着师徒情谊的,他现在去了暹罗,多少要顾念着情分,届时我吴城也能得他帮助一二。”

  “太孙令旨不可违,直接传来吴城,自没有了转圜的余地,事已至此就不要多想了,免得不好的话被传了出去。”

  对于现在的生活,吕氏已经感到很满意了,吴城不大,但在这里也不缺什么,哪怕是京师的一些货物也能买到,无非是贵了些,这点钱财对于吕氏来说不算什么。

  她担心的是允炆闹得太过,最后传到京师去,让在京师的太孙不舒心了。

  太孙不舒心,她们娘俩更舒心吗。

  其实在吕氏看来,调走黄子澄对于允炆来说其利大于弊,黄子澄确实是为吴城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整个吴城的权力也集中在黄子澄手里。

  允炆学着太孙搞什么垂拱而治,放权于黄子澄,然而吴城的情况那能跟大明比吗。

  加上吴城这上上下下的官员,几乎八成都是来自于黄子澄的徒子徒孙,整个吴城大小事情都是黄子澄一言而决。

  吕氏说过几次,不过朱允炆没当回事,好在吴城背靠大明,些许事情算不得多大,也就没当回事了。

  现在黄子澄一走,权力自然就回归到了自家儿子手里。

  朱允炆听着母亲的话,怒气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说到底他这也是无能狂怒,没有丝毫意义,于是委屈道:“黄先生若是离了吴城,他的那些学生们也大有可能请辞跟随,这王宫里怕是一下子要冷冷清清。”

  吕氏摇头道:“你这是想多了,本身吴城也不需要太多官员便能治理妥当,先前是因黄先生的关系,虚设了许多职位以安置他的那些学生们,反而让吴城上下官职臃肿,政令难行。”

  “如今黄先生一走,也正好让各衙门精简一些,剩下不少俸禄,且你也不用太多担心,官职在这里,虽是要走一批,但不少也会留下。”

  “那暹罗刚刚城破,各地虽说归附但贸然前去哪里不是步履艰难,没那么好办事的,聪慧些的自然能想通。”

  吕氏这么一说,朱允炆也放心了不少。

  只不过脸上带着几分犹豫迟疑。

  吕氏瞧着允炆这神情问道:“可是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朱允炆沉默少许,抬头问道:“娘,我虽为吴城藩王,可这藩王当得实属窝囊,手里没兵,外面无势,去年朝廷一道命令过来,就调走了我三万精兵,今日一道令旨过来,我吴国大臣也被调走。”

  “说是藩国,与一大明城池何异,或许大兄也从未把我放在心上过。”

  “现大明于大兄令旨下征伐南洋诸国,除开蓝玉一系人马,另有允熥一系去往满者伯夷。”

  “我欲动用国库之财,开展海贸运输,囤养海上之兵,以壮我吴国之威,娘亲意下如何。”

  吕氏眼中惊讶。

首节 上一节 98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