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98节

  在这个过程中,棺椁受到强烈的撞击,还有地龙翻滚所造成的挤压,导致整个棺椁碎裂开来,大孙的尸身坠入地下暗河。

  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想起大孙跟自己说的,曾经被人从河边捡起。

  不由起身直喝:“查,这条暗河通向何处。”

  下方的孝陵卫立即汇报河流的方向,刘日新稍稍测算,回道:“陛下,观这河流的方向,应当是途径玄武湖,最后汇入长江之中。”

  自钟山孝陵西北方向山脚处,便是玄武湖所在,这中间还有琵琶湖,白马湖。

  湖水皆是活水,而非死水,地下水道很是明显。

  听到刘日新这话,朱元璋面色潮红,激动得身子都在颤抖。

  “咱明白了!咱明白了!”

  “对上了,全对上了,大孙的棺椁,就是从这里跌落下去,通过地下河道,直入长江中。”

  朱元璋忍不住的开口说道,想到大孙当时的情况,更是悲从中来。

  “这地下河道蜿蜒曲折,不知大孙吃了多少苦头,衣衫尽碎,这才得老天保佑,活了过来。”

  “都怪咱啊,都是因为咱听信了那些庸医的话,不然大妹子也不会走得那般快。”

  “竟是咱亲手将大孙给活埋了。若不是老天保佑,这要是到了地下,咱有和颜面,面对大孙和大妹子。”

  朱元璋忍不住嚎啕大哭,涕泗横流。

  周边知道情况的蒋瓛,刘和等人,更是立即跪下,劝说陛下保重龙体。

  而侍立在一旁的刘日新,听到陛下这话,犹如被一道惊雷击中。

  脑海中关于朱英的一幕幕,瞬间涌现出来。

  这一刻,所有的疑惑尽数消失。

  印证心中的猜想,之前所见的朱英,便就是皇嫡长孙,虞王殿下,朱雄英。

  良久,朱元璋才从悲伤中缓过神来,而后整个人豁然开朗。

  至此,他对于大孙的身份,再没有任何的疑点。

  尤其是大孙即将要送来的布片,更是不用不说,铁证无疑。

  接过刘和递来的手帕,一番擦拭过后,朱元璋精神奕奕,本来有些浑浊的眼睛,都变得明亮了许多。

  此刻,恰好正午时分,高悬在天空中的大日,绽放出万丈光芒。

  在朱元璋的眼中,这大日便是如同如今强盛的大明帝国。

  有了大孙即位,这未来的大明帝国将会更加的繁荣,强盛。

  “大妹子,你看到了吗,是咱的大孙,是咱真真切切的大孙,他没死,十年呐,他终于又回来了。”

  朱元璋的目光,望向马皇后的陵墓方向,喃喃的念道。

  马皇后的陵墓距离朱雄英陵寝不远。

  朱元璋所站的位置,正好能看到马皇后陵墓的部分所在。

  逐渐,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起来。

  他的心中已然有了更深的牵挂,他要为大孙的即位,扫除所有的障碍。

  谁阻,谁死!

第111章 :朱元璋遗诏

  从孝陵回到皇宫,朱元璋的嘴就一直没有合拢过。

  看到陵墓里的情况后,尤其朱元璋心里的石头,终于是落了下来。

  “刘和,蒋瓛,你们两个一直跟着咱,大孙的情况,你们两个最是清楚。”

  “跟咱聊聊,看是什么时候,得选个黄道吉日,将大孙接到皇宫里来。”

  到了华盖殿后,朱元璋面带笑意,对着刘和还有蒋瓛说道。

  两人一个是贴身侍卫,一个是贴身太监。作为朱元璋的贴身人,对于朱英的事情了解得非常透彻。

  包括对于大孙的身份也很是清楚。

  不像其他人一样,譬如汤和,茹瑺。

  和他们说起大孙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不信任,认为是阴谋,虽然知道大孙的事有些离奇,但就让朱元璋很是不爽。

  现在身边也没个商议的老伙计,朱元璋也只能跟蒋瓛还有刘和聊聊了。

  “陛下,既然长孙殿下的身份已经确认无误,依老奴看来,应当早日接回皇宫居住才是。”

  两人对视一眼,刘和首先说道。

  在刘和看来,长孙殿下只要回宫,待陛下定下名分,太孙之位就不会有太大的悬殊。

  朱元璋闻言点点头,说道:“咱也想让大孙快些入宫陪咱,这般住在宫外,看上一眼都甚是麻烦。”

  “大孙自小在坤宁宫里长大,或许回来住了,还能触景生情,说不准就能想起一些往事。”

  朱元璋的语气很是高兴,心中已经开始想着大孙住在宫里,就能跟着自己天天一同批阅奏章的快乐日子。

  想到这里,朱元璋自顾自的继续说道:“咱这个大孙呐,在外面经营了一番势力,现在就开始备懒起来。”

  “日上三竿才起床,这怎么了得。等大孙住了进来,咱必须得天天去叫他起床,看还敢不敢睡懒觉。”

  说着说着,朱元璋就笑了起来,听上去是责怪,实际上却是在为大孙的能力感到骄傲。

  刘和还有蒋瓛,也陪着一同笑着。

  “不行,咱有些等不急了。刘和备车,咱现在就想去看看大孙,跟大孙把事讲明白了,今晚就得跟咱一起睡在宫里。”

  脑海里,朱元璋不断的憧憬着大孙跟自己在一块生活的场景,顿时有些急不可耐。

  而今天的奏章,哪还有心思批阅,一心只想着把大孙接回来,陪在自己的身边。

  蒋瓛闻言,脸上闪过一抹深思犹豫,眼见陛下如此,迟疑片刻,咬咬牙还是禀告道:

  “陛下,臣斗胆,臣认为,现在还不是公布长孙殿下的最好时机。”

  朱元璋听到这话,本来舒展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眼神锐利的看向蒋瓛,声音微冷道:

  “哦,你倒是跟咱说说,什么时候才是最好时机。”

  听到这话,蒋瓛心中了然,陛下这是心情不好了。

  所谓伴君如伴虎,一个回答不好,不说这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差事,还能不能干下去,便是这项上人头能不能保住,都不可知。

  额头上细汗出现,蒋瓛单膝下跪劝说道:“陛下,臣对长孙殿下的忠心,便是如同对陛下一般,日月可见。”

  “只是臣认为,如今长孙殿下在文武百官的眼中,疑点重重,不如我等清楚来龙去脉。”

  “如同兵部尚书茹尚书一般,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便是觉得有人在欺瞒陛下。”

  “哪怕陛下亲自述说,但这等事情过于离奇,怕是很难让人信服。”

  “况且……况且陛下前不久才定下允炆殿下为太孙,如今朝中大臣,心向允炆殿下。长孙殿下回宫,势必会引发波澜。”

  “这等谣言散开,诸多镇守各地的将领在外听闻,更是人心惶惶,于我大明,社稷不稳呐。”

  蒋瓛思维清晰,语速飞快,生怕慢了一些,就被陛下打断,直接叫人拖出去处死了。

  一口气说完后,这才稍稍吸气。还好他是武人,肺活量大,不然都会被憋得喘不过气来。

  朱元璋听完后,面带沉思。

  从孝陵回来后,他就一直陷入在兴奋状态中,脑海里烙印的大孙的身影。

  听到蒋瓛的话,这才想到如今的局势。

  文臣的想法,在朱元璋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朝堂上的文臣,进过数轮的清洗,早就换了好几茬了。

  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反对他,或者是反对大孙。

  但是武将就不同了。

  目前的勋贵武将,各种国公,侯爵,伯爵,几乎掌控着天下九成兵马。

  对于武将的心思,朱元璋最是了解,除了少部分人外,几乎都是莽夫之流。

  说得好听点就是豪爽义气,说得不好听一点,便是有勇无谋。

  哪怕是所谓的淮西二十四名将,大部分也都是文盲出身,少部分则是后面开始自学起来。

  不同于东汉末年三国纷战,打仗十分讲究谋略。

  元末明初的时候,什么千年世家,传承勋贵,几乎全被蒙元给毁得一干二净。

  越是庞大的世家,越是被干得厉害,整个汉族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当年朱元璋起兵的时候,蒙元已经有些支离破碎,残余势力也成不了气候。

  他所面对的陈友谅,早前不过一个小吏,张士诚更是盐贩出身。

  下面率领的军队,也都是正宗农民起义部队。

  最初大伙打仗的时候,几乎都是一窝蜂,哪有什么战术,战阵,计策的讲究。

  拼得就是一个猛字。

  也就是这般,像常遇春这样的莽夫,才能够一路莽下去。

  打仗打多了,经验就丰富了。

  不过在个人的性格上,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以,几乎都还是那个样。

  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这样的情况,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军队的军纪主要在于对长官和律令的服从,并不包括对百姓的亲和。

  事实上,大规模的劫掠在大部分时候,都被视为军队正常的福利,残暴却军纪严明的军队在古代屡见不鲜。

  朱元璋最初的这些淮西勋贵的将军们,均是如此。

  明朝的杀良冒功,在后世可是极为有名的,这股风气就是明初传下去的。

  明初最狠的就是常遇春了,屠城,杀俘,杀降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已成常态。

  朱元璋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去责罚过常遇春,只是对其劝告,如果每到一个城池都进行大规模的杀戮。

  那就算这个城市再多的人口,再广阔的土地,里面没有人,也只能是一座废城。

  至于常遇春有没有听到心里去,恐怕是没有的。

  连常遇春这样的顶尖名将都是如此,就不要去想象其他将领了。

  现在明初的所有武将成员,并不像是一个军队,更像是一个庞大的黑社会组织。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肆意恩仇,斩杀敌寇。

  而朱元璋这个老大哥,现在当了皇帝后,就如同是走洗白的道路。

  制定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减少赋税徭役,惩戒贪官污吏,兴办教育,想把大明帝国真正的建设起来,变得繁荣强盛。

首节 上一节 98/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