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948节

  传旨太监吓得够呛,连忙跪在地上:“奴婢怎敢蒙骗王爷,这等大事,宫里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了,哪怕是个小宦官都知道。”

  “太孙监国登临龙椅,百官也是都知道的啊,王爷只需派人查探,必然就能知晓此事。”

  朱棣神色冷漠,将剑直接搭在传旨太监的肩头,只需要抽身一抹,就能令其身死。

  “你要知晓,本王在宫中多少还是有几名耳目的,即便是骗得了本王一时,然去京师路上,本王多的是手段杀你。”

  朱棣根本不相信什么百官,这如果是个局,那么他那大侄子,肯定早就隐秘了消息,只有少数人知晓。

  不过想到这里,朱棣也明白,真要是局,估计这些传旨太监们,也不可能知晓。

  “王爷饶命,王爷饶命啊,奴婢说的句句属实,绝对不敢欺瞒王爷。”传旨太监微微转头,看到肩头上锋利的宝剑,差点胆子都给吓破了,他什么时候见过这等场面。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肃杀的面容转而笑了起来,并且把宝剑也收了回去。

  “本王就是跟公公开个玩笑罢了,看把公公给吓得,这是倭国的习俗,公公想来不会介意吧。”

  “地上太凉,公公还不起身。”

  朱棣随口捏造了个理由说道。

  传旨太监小心翼翼的看了眼肩头,宝剑果然没了,当即缓缓起来,陪笑道:“谢过王爷给奴婢开的玩笑。”

  朱棣点点头:“好了,你先退下吧,三宝那边会安排的。”

  “谢王爷。”

  这边传旨太监退下后,朱棣马上吩咐仆从将王妃叫来。

  这等事兹事体大,朱棣必须要跟王妃商议。

  徐仪华听到消息,连忙赶了过来,她在后院也听说了有令旨之事。

  徐仪华来了后,朱棣屏退左右,将手中的令旨给王妃看。

  徐仪华看完,有些疑惑的看向朱棣。

  朱棣这才说道:“我询问了传旨太监,说他们临出发之际,父皇病危。”

  只是一句话,徐仪华就知晓了朱棣的想法,随问道:“王爷如何想。”

  朱棣摇头道:“本王不知。”

  “此番传旨,是太孙以监国之名,借北伐之事,要求我等四王立即返回京师。”

  “我那大侄子心思缜密,于倭国之中留有许多暗手,时刻传递倭国消息,他必然非常清楚我等如今之事。”

  “假若这是个局,父皇已经危在旦夕,甚至现在已然驾崩,那我等去往京师,便如同羊入虎口,再无回来倭国的可能。”

  “我那大侄子面善心狠,笑里藏刀,本身出走十年而归,哪有什么亲情可言,或是父皇驾崩,便迫不及待拔刀相向了。”

  “如果拒旨不遵,我等四王联合,方可对抗太孙。”

  “今本王亲卫私兵,总共有十万余兵力,其他三王大差不差,四十五兵力镇守倭国九州岛自成体系,即便是太孙想要出军讨伐,也要考虑后续事宜。”

  “届时我等再服软称臣,只要免去京师,自当可固守藩国。”

  徐仪华闻言说道:“王爷的这些想法确实没错,可这一切都建立在父皇已经驾崩的前提下,假若父皇没驾崩呢。”

  “如若父皇没驾崩,只需一道谕旨,王爷就不得不从,亲自前往京师请罪,以父皇之脾性,王爷如此行事,必定要削去王爵,撤销藩国,贬为庶人,幽禁于京师之中。”

  徐仪华说的,就是朱棣最担心的事情。

  如果今天来的是父皇谕旨,那么朱棣毫不迟疑就会起身出发。

  可这次来的却是太孙令旨,还是以监国之名发出的,这就让朱棣不由得多想了。

  徐仪华道:“会不会是太孙故意为之,局中设局。”

  这句话,让朱棣心中一跳。

  他顿时就想到,如果父皇真的驾崩了,那么大侄子肯定会将此事隐瞒下来,然后秘密以父皇的名义传谕旨过来。

  他们自然不可能多疑,就算是怀疑,也只能动身前往。

  届时同样是有去无回。

  朱棣沉声道:“以父皇的脾性,倘若是病危之际,绝不会让我等返回京师,给太孙的登基造成任何障碍,哪怕是驾崩,临终前给我们的谕旨,也只会是不准吊唁。”

  “大侄子的身份,是因为父皇压着,所以没有人敢说闲话,虽说现在太孙已经掌控兵权,将那京师打造成铁桶一般,也不会有人敢反,然父皇必然会保障稳健,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手足相残之事发生。”

  “父皇在担心我们捣乱的同时,又何不担心太孙趁机对我们下手。”

  “皇家自古无情,父皇压着我们,也同样压着太孙,他要是不在了,太孙还会像从前那样吗?”

  徐仪华皱眉道:“王爷的意思是,现在父皇病危,但也不确定能好,或不好。”

  “太孙令旨过来,如若我等不去,那父皇病好之后,自然要治罪下来。”

  “如若我等去了,父皇却已经驾崩,太孙就可以放开手对付我们了。”

  朱棣冷着脸点点头:“我这大侄子,城府极深,在宫中之际,从未表现过任何对我等这些皇叔有过想法,海外封王更是让父皇圣心大悦。”

  “你想想,当初大侄子入宫,那时父皇都已经在百官宣布,命允炆为太孙,只等黄道吉日便行册封之事。”

  “作为皇明长孙,难道那个时候他对皇位没有想法吗,可他是怎么做的,他不仅没有针对允炆,反而是交好蓝玉,同时建言献策,改革军事,丝毫未有明手暗手去针对允炆。”

  “他很清楚,父皇圣心独断,只需做好皇长孙该做之事即可,逼得允炆自请退让,是一点把柄都不给。”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可是个边关走私商贩啊,打家劫舍,刀口舔血,赚取暴利之商人。”

  “别说是失忆,就算是没失忆,这十年未见,还能有什么亲情。”

  “偏偏这样的人,在入宫之后尽显柔和,忧国忧民,宅心仁厚,你信吗?反正我不信,真是天大的笑话。”

  “他要真是如此,怎会暗中打压于我,稍显手段,就将道衍调离。”

  “在这个时候,父皇病危,一道令旨让我们回宫,这里头藏着的意思,难道还不明显吗。”

  说到这里,朱棣的脸上浮现出几许狰狞。

  因为当初朱英能够去到京师,就是他带着去的,真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正因为朱英对自己的熟悉,所以很清楚知晓道衍的重要。

  “王爷的意思是,反了?”徐仪华的面色很平静。

  朱棣咬牙,似乎就要喊出‘反了’二字,可一想到父皇,这两字就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

  半晌,朱棣瘫软在座位上:“传令三王共同议事吧,想来他们也应该知晓了目前父皇之事。”

  “即便是反,也只能是四王联合,才能抵抗太孙。”

  听到这话,徐仪华微微叹息,道:“其实就算太孙对付我们,也不过是收了藩国罢了,荣华富贵当不会缺。”

  朱棣摆手打断,不想再听了,道:“通知二哥他们吧,届时再言。”

第778章 :诸王回京

  倭国这边的事情,朱英其实也能猜到一些。

  四大藩王在倭国赚取了太多的钱财,也因此豢养了大量的私兵,朱英自然不担心自己镇不住。

  哪怕老爷子走了,他也能轻易镇压倭国四藩王。

  毕竟,他们的那些亲卫中,可是有不少人都是出自京师呀。

  这一手也是顺带敲打一番,如果真违抗令旨当然有老爷子去收拾他们。

  朱英也知道,不管燕王等人再怎么担忧害怕,但最后的结果还是会来到京师听从调遣,因为他们赌不起。

  历史上,朱棣没靖难前,也只能是靠装疯卖傻去骗朱允炆。

  现在的大明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动的,没有蓝玉案,老将老兵都在,朱英各地搞的军事学堂,更是培养了大量优秀中层军官,且逐渐的替换先前的文盲军,加强了朱英对兵权的把控。

  最主要的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可不会顺着朱棣一起,看似是四大藩王,实则朱樉跟朱棡与朱英的关系很不错。

  朱樉能够去到倭国,很大程度上还是承情朱英。

  包括曾经被幽禁,去西南剿灭土番,也是朱英帮着在老爷子面前说话。

  朱棡就更不用说了,他跟朱棣的敌对,一直是朱英在帮忙。

  现在虽因为利益的关系,明面上倭国四藩王要联合。

  一来是一起私吞矿藏,二来是对抗倭国。

  但说反,自是不会。

  那边朱棣还想找朱樉,朱棡商量一下。

  结果两人听到父皇病危的消息,根本没有去想太孙的事情,立即就准备出发前往京师。

  齐王反正是听哥哥们的。

  朱樉跟朱棡是残暴了一些,但对父皇也是真爱。

  对于太孙,两人没有朱棣的那般忌惮,毕竟朱英从未对他们出手过,反而是各种帮忙。

  况且令旨上也说了,是要北伐草原,才把他们调遣回去。

  朱棣也没有办法,四王不联合,就没有意义。

  他也想通了,不管是什么结果,现在都不是抗旨不遵的时候。

  ……

  最先抵达京师的不是四王,也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在朱英的安排下去了高丽,接受关于姚广孝的一切。

  作为皇子的身份,朱权显然要比姚广孝更加的强势,这个时期的高丽,对于大明是臣服的,尤其是在讨伐倭国之后,姚广孝挟胜而归,在高丽发展了偌大势力。

  李成桂当王的想法,就一直被搁置了,高丽王室也好生生的存在着。

  作为三方之中最弱的一方,高丽王室只能选择紧紧抱住大明的大腿。

  毕竟就算整个高丽都归于大明了,他们王室的称号也不会废除,而李成桂,那是要夺取他们王室之人,这概念完全不同。

  原先就跟个傀儡一样,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一旦被李成桂篡位,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选择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李成桂在面对姚广孝的时候,还能有几分还手的力气,但是面对宁王朱权,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并非是说朱权要比姚广孝更加聪明,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是他作为大明皇子,这地位身份给李成桂的压迫感。

  且说现在的李成桂只是权臣,还没有夺得王位,哪怕是真已经夺取了王位,面对朱权也要弱上三分。

  藩王跟藩属国之间,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宗主国的强弱。

  宗主国强,则藩王强,藩属国弱。

  宗主国弱,则藩王弱,藩属国强。

  现在大明统御四海,威慑天下,拥兵两百余万,这等强悍程度在整个中原王朝的历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是以周边小国对于天朝上国,那当然是小心翼翼,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冒犯的举动。

首节 上一节 948/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