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上万万宝钞,这简直让他们的世界观被不断颠覆。
像是有官员就提出,河南大水救灾,总共花费不到两千万贯宝钞,而这在科研司,或许多的时候一个月就没了。
站在他们本身的角度上去看,感觉是正确的。
从小受着儒家学说长大,认为这些不过是奇淫技巧,让太孙太过于沉迷了。
“所以呀,刘三吾对教育的改革,是迫在眉睫。”
“这些老一辈的官员,心里头根本没有新时代的思维,被局限在曾经的认知中,完全不了解火车对于大明有多么大的意义。”
“他们更是不了解,如今科研司的这些制造,对大明乃至于全天下,将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科研司那边,如今已经生产了第一台车床,以后对于零部件的加工,打磨,将会更加的细致,这不仅是代表着我大明火铳产量的巨大提升,更预示着火器的改革换代马上来临。”
“火铳枪将会成为过去,当燧发枪装备我大明军队的时候,这天下,何处不可得。”
朱英的语气中,带着浓烈的自信。
在造火车的时候,因为零部件的打磨,处理,基本上都是依靠手工。
朱英终于是想起了车床的使用。
其实车床这个东西,在大明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像是弩箭箭头的打造,就是手动车床。
先前手摇,脚踏车床,早已经发明出来。
现在有了蒸汽机,改造一番就是机械车床了。
以前要靠大师傅手搓燧发枪,才能完全精细部件的构造。
现在用车床,可以轻松的产出。
有了精度的模具,燧发枪可以分解成多个零部件同时打造。
不过是因为最近主力方向一直在造火车上,因此燧发枪暂且没有投入太大的人员去锻造。
“燧发枪都能批量造了?”朱元璋都有些惊讶。
他也有一把燧发枪,是七十一岁诞辰,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大孙送他的贺礼。
当初到手的时候,就很是爱不释手,时常把玩。
正因为经常用,所以知晓这燧发枪有多么好,就是太难造了。
没成想现在,太孙说已然可以批量生产了。
“现在科研司的发展很快,自从有了车床后,打造出来的火器精准度更高了。”朱英回应着说道。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问道:“打火石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
他对于火器自然也是有关注的。
朱英解释道:“科研司那边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让火石可以简单的进行更换,目前高质量的火石比较少,那些质量还能过得去的,前面十多次基本上都能点火。”
“到时候将士们就随身携带一些火石即可。”
朱元璋点点头:“这也是个法子,不过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火石的问题,这样才能全军装备。”
朱英只有苦笑。
打火石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可没那么容易,想要人工合成那就涉及到基础化学。
而在这方面,大明现在完全是一片空白,也没有科学的概念。
要完成基础科学,朱英是没有办法去做的,只能是营造一个环境来慢慢进行培养。
这里朱英就遇到个问题。
沿用现在中原文明的发展,是否能够发展出自然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后世现代化的程度。
照着这方面去思索,朱英感觉很难。
不能说没希望,但非常的渺茫。
这是大环境的影响,中原文明严格来说,更加偏向于唯心,比如‘意境美’。
有很多哲学性质的东西在里面参杂,比如意识形态,思维模式,自由思想。
还有皇权的稳定,农业文明的稳定,思想惯性等等。
而科学的发展,也不一定是必然。
或许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欧洲科学的火花,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诸多国家林立,相互之间竞争关系激烈,因此不断的在逼迫所有人对工业,对科学去进行探索。
这也跟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有关。
而如是趋向统一,稳定,那么就很难产生这样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其实就是科学流派的一种,包括神农尝百草,解剖学等等。
可是这些都不利于统一稳定的国家,因此在皇权历朝历代的变化中,被逐渐的边缘化甚至于淘汰。
就算是现在,朱英想要强行去推动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难的事情。
因为自然基础科学并非是一朝一夕,或许在朱英这几十年的生命里,能够稳固大明强势,可后世子嗣呢。
会不会数百年后,又走上了历史同样的道路。
现在的辉煌,不过是历史上短暂的昙花一现。
或许后世的历史书上,会出现大明太孙某某中兴。
当年成吉思汗都把几乎大半个亚欧大陆都收进了帝国版图,现在呢?
‘实在不行,那就只能把欧洲当成我大明的养殖场了。’
朱英的眼神中闪过锐利光芒。
在蒸汽火车,蒸汽铁甲船的加持下,大明的手完全可以伸向欧洲地区。
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国,又怎么能跟现在的大明对抗。
第759章 :火车出,新时代的开启
洪武三十二年,八月初八。
这是个特殊的日子。
大明火车问世。
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
曾经百官上朝是寅时就要在宫门口集合排队,也就是凌晨五点前,就必须抵达开始进场。
朱英觉得这样太累了,偏远的官员凌晨两点多就得来赶早朝。
这比后世的996还要惨。
于是就建议九点入朝。
朝九晚五嘛。
这样即便是住得远些的官员,也能7点起床过来,至少保障了基础睡眠,不至于猝死。
对于朝会,朱英是觉得很没意义的。
几百号人聊几件事,除了尚书,侍郎这些会发言,有资格发言外,八九成的官员就是背景板。
要是每个人都说上两句,那估计每天只能办一件事,还不见得能敲定下来。
所以现在早朝是三天一开,几个尚书称述一下自己所属的大概情况,没有太大问题就算是结束了。
昨日,六部给事中已经发了通知,召开大朝会。
“听说咱们今日要去看个新鲜玩意,朝会不在宫里开。”
“真的假的,你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工部那边都传开了,说是什么震惊天下的大事情,陛下才特地召开大朝会,要让大伙都看看。”
“是科研司那边弄出来的吧,诶,奇淫技巧当道,太孙也太重视匠人了。”
“户部那边有同僚说,最近太孙令旨,要从国库调三万万宝钞作为科研司经费,这科研司简直就是个吞金巨兽啊。”
“不说万万了,教育部那边新改革,以后要说亿,说实话,我现在对于上亿宝钞都没什么感觉了,就科研司那边,今年都已经花了将近七八亿吧。”
“得了吧,别拿了好处还卖乖,咱们国库有钱了,这可亏是太孙的功劳,以前几十万宝钞都争来吵去的,现在谁还说这事,咱们能每天都睡个囫囵觉,都得是感谢太孙。”
“那可不,俸禄都这般高了,顿顿吃肉都堵不住你的嘴。”
“诶,我就是这么一说。”
午门前。
百官相互交头接耳的议论着。
这时,午门侧门打开,一群宦官走了出来。
为首的管事对值班禁卫问道:“可是都到齐了。”
值班禁卫拱手道:“公公,人都齐了,共计372人,无人缺席。”
领事太监冷哼一声:“现在朝会都三天一开了,这还缺席那就是大不敬。”
随即走到百官前头朗声道:“禁声。”
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
领事太监高声道:“陛下谕旨,今日大朝会于西门外科研司内召开。”
“诸位大人,请吧。”
这自然不可能搭车,都是步行。
过了午门不入奉天门,自右顺门至西华门出。
走个一里地,就是科研司了。
百官到的时候,朱英和朱元璋已经乘车先抵达。
百官见礼,山呼万岁。
朱元璋道了声免礼,算是流程结束。
百官看着前头那条巨龙,心里很是好奇。
但陛下在,可不敢交头接耳相互议论,失仪也是罪。
御史官和鸿胪寺的官员都在旁边盯着。
前头,朱元璋对前边的巨龙很是满意。
巨龙的造型,是木质雕刻。
在火车头那块,加装了龙头,中间的车厢也有龙身鳞片的雕刻,后边龙尾。
从远处看,就是如同一只狰狞的巨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