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747节

  逐渐的了解帖木儿的发家史后,朱元璋还是有几分佩服的。

  这比起自己来是差了很多,但经历也是差不多。

  帖木儿同样是起义出身,只是跟朱元璋的选择不同,帖木儿在初步掌控军权之后并没有选择抵抗到底,而是在看到可以合法继承其叔叔哈吉的位置的机会。

  看准这一点,他及时地向入侵者图格鲁克帖木尔汗作出了臣属的表示。

  后来虽说又失败过多次,但凭借着政治手腕和军事天赋,帖木儿度过最初的艰难期后迅速壮大。

  本身帖木儿并非是成吉思汗后裔,而西察合台汗国必须要保持统治的合法性,至少在形式上要保留。

  帖木儿就干起了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

  现在的帖木儿自然已经不需要傀儡君王了。

  最有意思的是,帖木儿本来是反对蒙古人统治的,但在后边却发现较于蒙古人,其他民族对自己统治的威胁更大。

  屠龙勇士成了恶龙,帖木儿开始收编重视蒙古军队,并且组建大量蒙古骑兵。

  更是效仿当初成吉思汗的战争策略,实行屠城。

  包括是现在远征印度,也是采取了同样屠城的策略。

  这才是喊出第二天可汗的口号。

  而这样的人物,朱元璋可不觉得一些草原上的部落联盟可以去对抗的。

  战争的兵力很重要,但指挥更加重要。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朱元璋并不看好草原联盟能够对帖木儿形成很大的压力。

  “那是之后的事情了,不管他们怎么打,又是打成什么样子,我们在后边摇旗呐喊助威就行了。”

  “正好现在火药司的火铳火炮又进行了一番更新,原先的老式军备销毁吧,又感觉太浪费,等那边动兵的时候,就先行全部卖过去。”

  “东察合台汗国的使臣来了,就先给他们卖走一批,也好搞点钱财再行投入到火药司进行研究。”

  朱英无所谓的说道。

  他本来就没想过说让草原跟帖木儿打出一个什么结果出来,对于大明来说,只要草原上在打仗,就是个很好的事情。

  运输了那么多粮食过去,草原各部落又是大力造孩子,总得是要有个消耗的地方吧。

  还能真让草原一直壮大,那就给大明留大隐患了。

  和平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之上的,弱国无外交。

  哪天大明虚弱了,不管是瓦剌还是北元这些得过大明好处的部落,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咬上大口血肉。

  怎样让草原一直无法对大明形成威胁,这就是个问题。

  其实解决的方法以后世的目光来看,并不算太难,那就让草原一直处于战争之中。

  再扩大一点,就是让整个世界都处于战争之中,唯有大明作为安全区域的国家。

  除开大明之外,就属帖木儿,奥斯曼,拜占庭三大帝国最为强势了。

  但大明现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可以说是远离三大帝国的战争区域。

  草原在这个时候,反倒是成了大明的保护伞。

  欧陆的奥斯曼和拜占庭根本不可能跟大明作战,唯一有可能发生战争的也就只有帖木儿了,但也很是艰难。

  帖木儿和大明等于是谁先动手谁就吃亏的局面。

  通过软实力去削弱帖木儿才是正确的选择。

  大明只需要大发战争财就够了。

  毕竟,现在的海域之上,大明就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国,任何帝国都不能与之比拟,差距上何止是一星半点。

  朱元璋沉思一会说道;“现在于火器上的发展,咱最近是收到了不少从海上传来的消息,很多其他的国家在火器发展上也有独特的思路。”

  “如今咱大明水师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扩军,现在已经有了将近四十万的兵力,咱最近寻思着,准备是派上水师走南洋,西洋一带进行巡视。”

  “一来是可以加强咱大明在海外诸国的威望,震慑诸国,二来也可以做一些海贸上的买卖。”

  关于扩张大明影响力这块,朱元璋已经意识到陆地上不仅是耗费大,还很是艰难,倒是对比起来海上就轻松许多。

  尤其是南洋这块,水师的路子都已经通了,当然是要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朱元璋一直听着大孙说外边的国家如何如何,实际上在此前大明对于欧陆地区只有很是模糊的了解,现在兴趣来了,也想是派上舰队航行一番。

  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想着万国来朝呢,朱元璋当然是更不例外。

  本身来说在朱元璋的心里,中原王朝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天下都应该臣服于大明,哪怕是名义上的。

  天朝上国的称呼,可不是简单的敬语,是实实在在的权势。

  如今的大明已经让朱元璋感觉为历史上众多王朝之巅峰,即便是强汉盛唐,亦是有所超越。

  既然如此,那就更应该让更多的国家臣服。

第632章 :李景隆下西洋

  朱英倒是没想到,老爷子会生出下西洋的想法。

  说来也是,不管是老爷子还是朱棣,本质上都想加大自己在历史上的影响,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

  以前老爷子忙于政事,忙于大明的继承,自然不会是去想这些事情,现在算是清闲了许多,况且大明也是足够强盛了,当然要好生的炫耀一番天朝上国的威严。

  对于这样的决定,朱英当然是举双手支持。

  “既然大孙也觉得不错,那就得好生的安排一番,关于这里面的筹备,就由大孙来安排吧。”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现在朝廷上的政务已经开始变得轻松起来,但他总是想让大孙多做点事情。

  虽说大孙确实优秀,很多方面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暂且没出过纰漏,可看着大孙每天都像是无所事事的模样,朱元璋这心里总感觉有些不踏实。

  自己这么多年,当个皇帝也算是兢兢业业,哪怕是当年老大朱标,那也是日理万机,忙不完的政务。

  结果到了大孙这里,每天不是携美游玩,就是京师闲逛。

  这历史上的哪个明君,是这般生活的。

  “好吧,既然爷爷开口了,那这事孙儿便就亲自支持吧。”朱英有些无奈的回道。

  他能察觉到老爷子的想法,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是点头应下。

  “这次巡访万国,一定要拿出咱们大明最为精锐的队伍出来,咱知道大孙你肯定是想着弄点买卖啥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

  “首先是关于各国沿途的记载,不仅是地形堪舆,亦或是风土人情都要详细的注明,这也是方便往后打交道。”

  “关于下西洋的事情,先得是在邸报上刊登出来,让这些国家心里有个底,别到时候还以为咱大明要去攻打他们,闹了乌龙。”

  说到这里,朱元璋微微停顿了一下:“大孙你觉得这次下西洋的人选,怎么来定。”

  历史上是郑和下西洋。

  现在郑和自然是跟着燕王朱棣去了倭国,当然也就轮不到了。

  朱英微微沉吟之后说道:“爷爷的意思是从勋贵里选,还是从宗人府里。”

  下西洋的人选非常的重要,因为从一定的程度上,这可是代表了大明的形象。

  而这其中的身份,也是个关键。

  朱英没有提及宦官,因为现在宫里头的宦官显然是没有人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

  历史上之所以是郑和,是因为郑和虽是宦官,但因为朱棣靖难的关系,跟着一起经历过许多事情,不是简单的宦官可以比拟。

  宦官是郑和的身份,实则更像是文官。

  朱英说的勋贵,指的是皇亲国戚这块,也算是比较符合身份。

  宗人府是指老爷子的儿子孙子们。

  皇子皇孙的身份对巡访万国来说会比较方便沟通。

  朱元璋沉思一会,问道:“大孙,你觉得曹国公如何。”

  朱英一楞,没想到老爷子是中意李景隆。

  不过转头一想,李景隆确实是比较适合。

  首先是在外在形象上,李景隆天生贵气,举止雍容,谈吐之间尽显礼仪风范。

  这样的人丢在后世,绝对是大明星级别,当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况且不管是带兵还是贸易这两块,李景隆也是比较有经验。

  若是去打仗,朱英就要考虑几分了,不管是真假,李景隆战神的名头还是有些唬人,朱英也把握不准是纸上谈兵,还是潜伏的细作。

  下西洋不同,更多的是外交方面的关系,颜面这块比较重要。

  “曹国公确实不错。”

  思索一番后,朱英也觉得可以。

  朱元璋笑道:“好,那就让景隆这小子去吧,咱一直挺看好他的。”

  对于李景隆这个外甥孙,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很是喜欢,是以在思考大明下西洋人选的时候,就直接提出了李景隆。

  ……

  “陛下让我下西洋?”

  李景隆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有点懵,原本他以为自己不会再受到任何重用了。

  没想到今天突然来了这么个反转。

  在此前,他知道自己似乎得罪了太孙,因为跟燕王朱棣关系过于亲近。

  自从被召回京师之后,虽说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但手头上已经没有了实权。

  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之后,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几乎被太孙架空。

  大明军事学院出来的学子们,在不断的渗透到卫所之中,从京师开始不断的向着全国蔓延,即便再是偏远的地方,也没能逃过。

  且一开始,军事学院的学子们就是两条路,要么是京师,要么就是从偏僻地方开始。

  转眼间,大明军事学院已经是成立了四年。

  四年的时间里,毕业的学长已经有一万多人。

  这一万多人并不怎么起眼,没有什么掌控了兵权,即便是最为出色的那小撮,堪堪到千户的级别,是一个指挥使都没有。

  但就是这样,凭借着大量中层军官的誓死效忠,朱英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在此前,五军都督府是主管训练和生产的。

  可不要小看训练这个名头,士兵对于将军的忠诚,往往就是体现在训练这块。

  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大字不识的士兵自然就是听从将军的号令。

  但是现在军队的训练,于太孙殿下的令旨中,都要向大明军事学院的新操练方式学习,哪怕是卫所的指挥使也没有权力去进行干涉。

首节 上一节 747/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