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7节

  在茶楼对面,一畔便是史上极为出名的江南贡院。

  而朱英茶楼这一畔则有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以朱英的耳力,还能隐约听见一些莺莺燕燕之声传来。

  偶尔风起,还能闻到胭脂香味。

  而这茶楼,便是在街道居中的地方,位置极佳,已然是无法用银两来衡量了,更多代表的是一个地位。

  “这,会不会有些太过于贵重了。”便是朱英身价不菲,面对如此茶楼,还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茶楼哪怕只是租赁出去,一年恐怕都得有上百白银入账。

  洪武七年朱元璋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宝钞。

  只是到现在而言,大明宝钞已然有衰败的迹象了。

  此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

  且大明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

  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

  早前也发行过洪武通宝,不过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且大明又缺铜。

  加上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

  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这茶楼在我父王手中,也没啥用,你看这四处热闹非凡,可这茶楼却是门可罗雀。”

  “还是你莫要嫌弃这茶楼才是。”

  朱高炽笑着说道,不过他说的也是事实。

  很多这样的好位置,一般都在各藩王手下。

  收到朱元璋的影响,藩王们没人喜欢去经商,基本上店铺丢给下面就没管了,大多数也就吃个租聘费,还没几亩藩田的收入高。

  “那便多谢大王子了。”

  朱英并没有提地契的事,朱高炽好像也是忘了一般。

  能够在后来监国不出乱子,顺利拿到皇位,朱高炽的城府,可是要比那两个莽夫弟弟强太多了。

  若不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朱高炽也无须像现在这般谨慎小心。

  永乐时期,朱棣好战,在内政方面一直都是由朱高炽把持,便是那两个弟弟,眼里只有兵权,何曾关注过民生。

  转眼间便是五日过去。

  这五日的时光,朱英也迎来了茶楼即将开业的日子。

  茶楼取名平安茶楼。

  说是茶楼,其实跟早点铺子没多大的区别。

  大明时期的茶楼,经营的项目比较繁多。

  一般是早上卖早点,下午喝茶、听书。

  大明时期最流行的便是说书人,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便是这般由来。

  朱英让张伯寻了个说书人便没再管了,经过后世的熏陶,现在的这些说书看个新鲜就没多大意思。

  朱英也没心思去搞点什么小说故事来,志不在此罢了。

  张伯是个不错的掌柜兼厨子。

  这些年朱英对于吃的方面比较挑剔,又不想自己动手做,基本上教着张伯做。

  胡辣汤,烤饼,灌汤包,鸡蛋生煎包,水晶虾仁,稀饭,粥,豆浆等等。

  虽说百姓大部分一日两餐,但是在繁华的南京,多数人已经开始习惯一日三餐了。

  像一些勋贵,甚至一日四餐也不少见。

  而朱英对于这些早点的定价,却是要比其他茶楼高上一倍有余。

  他的目标定位,本就是那些勋贵阶层。

  ……

  “宫里传来消息,本王那侄子独自为大哥守灵。”

  燕王的面色有些阴沉,作为皇子得到一些皇宫里的消息对他来说不是难事。

  毕竟那是他长大的地方,总有几个小太监关系不错。

  而父皇让朱允炆守灵的行为,让朱棣感觉到有些不安。

  姚广孝闻言面色淡然,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殿下莫急,待明日吊唁后,陛下自会定下一切。”

第10章 :姚广孝的安排

  次日清晨,仁智殿外。

  诸多皇子,皇孙,文武百官,一袭白服,披麻戴孝,依次列排站立。

  待司礼监太监开启宫门后,徐徐而入。

  当然,进入的是只有诸皇子皇孙,文武百官除了极少部分,是没有资格进入仁智殿哭丧的。

  哭丧源自于周礼,在太子薨逝期间,还有诸多复杂繁琐的条例。

  如百日内禁止嫁娶,祭祀,礼乐。

  这是针对整个大明国内,所以太子薨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昭告天下。

  包括一些死刑犯的斩首,都会被推迟。

  假如是运气不好,正好是嫁娶的时候遇到。

  不好意思,新娘可以直接回去了。

  若是已经到了洞房花烛。

  那也不好意思,有请新娘回家,一个月后再定时辰走一遍流程吧。

  这样的情况是肯定会遇到的,毕竟大明如此广阔,除了一些不是太好的日子,基本上可以说每天都有人嫁娶。

  最有意思的是。

  如太子朱标薨是四月二十五,但由于信息的传递,可能有些地方到了五月初才能收到消息。

  可能就有人在四月二十六日,便是收到消息之前,就已经拜堂成亲入洞房,结束了整个仪式。

  那这怎么办呢。

  很简单,推倒重来。

  新娘回家等着,计算一下时间,七七四十九天后,再走一次程序。

  如若不然,还强行留在家里。

  一旦有人举报,便是大不敬之罪。

  本来是红喜事,很快就可以变成白喜事了。

  在大明这个时期,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真真切切如此。

  事关皇室尊严,任何一点细节都容不得半点亵渎。

  此刻,仁智殿内,一众皇子皇孙,哭得撕心裂肺。

  长兄如父,这个事情哪怕心里不悲伤者,演都要演得逼真,哪怕干嚎都行。

  对于大部分的皇子来说,还是相当真心的。

  毕竟大哥朱标,确实是个极好的人,庇护他们多年。

  对于诸多皇孙,或者年纪比较小的皇子来说,可能就是做个样子了。

  不过朱元璋冷冷的站在灵柩的旁边看着,换谁都能哭得出来。

  尤其是如六部尚书等一系列高官大臣们,哭得甚至比皇子皇孙还要来得肝肠寸断一些。

  那完全就是一个真情流露,其中夹杂着朱元璋目光的压迫。

  或许还有因为朱标本身对于文官也比较亲近,这般病逝后,也不知道将来如何。

  即使是朱棣,看到父皇朱元璋的模样,整个人都忍不住哆嗦两下。

  众所周知,能够压制住朱元璋的,只有两个人。

  一是马皇后,二是太子朱标。

  朱元璋的性格,到了晚年后猜忌多疑,性格也是越发嗜杀。

  现在两个人都走了,站在灵柩旁边的朱元璋,眼神里透露出极为明显的癫狂和痛苦。

  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人敢于招惹。

  朱棣目光低垂,看到朱元璋的下首位,朱允炆并未向其他皇孙一般,而是单独列于旁边跪拜。

  亲眼见到这一幕的朱棣,心中的冰冷一下子压制了大哥薨去的悲伤。

  这一幕也被很多人见到,这显然是个非常明显的讯息。

  代表着朱元璋心中的选择。

  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现在已然有些老态龙钟了。

  安静的站在那里,神色平静,目光深邃。

  但每个人都能看到陛下的哀伤。

  ……

  “咱大孙走了,大妹子舍不得跟着去了,如今咱儿子也走了,你说老天为什么要如此待咱,是咱做得不够好吗。”

  丰天殿附近的某庭院,朱元璋和汤和对立而坐,也只有在这等老年朋友面前,他才可以尽情的说出心中所想。

  汤和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跟朱元璋一同长大,算是发小。

  甚至于朱元璋的发迹,很大意义上汤和有大功劳。

  朱元璋能够加入红巾军,是因为汤和的写信邀请,在朱元璋一无所有投奔汤和的时候,汤和已经是红巾军千户了。

  然而当时的汤和,哪怕朱元璋寸功为立,都将朱元璋捧在很高的地位,

  甚至于在朱元璋得到郭子兴赏识后,汤和不仅没有半分妒忌,还甘愿忠心耿耿的追随。

  不过还能够坐在朱元璋面前,汤和本身也是谨慎小心,淡泊名利,才能躲过劫难。

  听着朱元璋的感叹,汤和很是聪慧,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一声重重的叹息,随后为朱元璋倒满杯中酒。

  朱元璋一口喝完,看着日落的夕阳,听着远处的哭丧和颂经声,不知不觉中早已经老泪纵横。

首节 上一节 7/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