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朱英严令,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敢于顶风作案的自然不在少数。
“丑话我先说在前头,任何胆敢于伸手之人,绝不会仅仅是掉乌纱帽那般简单,小心自己的卿卿性命。”
“此番钱粮转运,所计数和运送,分两批人马。”
“任何数目和统计对不上的,必然是要严查。”
朱英平静的说道。
他很明白,京师这些官员大概率是不敢伸手的,就算是要分些钱财,也是在后头暗中操控运作。
真正会下手的,就是那些中途路过的,甚至是最后在地方上的官员,他们才是大头。
只是朱英早就做好了准备,已然是在安排一批忠诚之士准备进行暗访调查。
赵勉心下戚戚,他当然知道这么办大钱粮调动会有什么结果。
表态什么都可以说是多余的。
只能是下了朝后,三令五申给下属们交代了。
在朱英定下方向之后,便就是涉及到个中的部门进行一些协调安排。
像是这样的情况,自然不可能说都从京师国库里出,各地户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度。
尤其是江南那边,许多粮食就直接上南北大道朝着北方进行运输。
这些都是为了即将被征服的部落民准备的。
……
这等征战之事,自然不可能说登上京师邸报。
但是许多商人已经有所感觉。
毕竟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仅是官方在对粮食进行收购,包括群英商会这边,对于高产作物也开始进行收购。
要知道就如今的市价来说,高产作物因为产量大的关系,除了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新鲜好奇,大家都去买些尝尝之外,基本上价格一直在比较低的水准。
因为无须精耕细作,所以很多没有开垦过的荒地也能够进行种植。
这就导致扩散的速度非常之快。
要知道在当今的大明,也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当佃户的,许多百姓不仅没有土地,更是连给地主当长工都排不上。
这个数目,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他们现在都是在大量的种植番薯等高产作物。
只需要向官府进行一个报备,就可以开垦荒地种植,按照四成的赋税比例上缴之后,剩下的六成就是自己的。
朱英其实一直有想法,把番薯的价格提上来。
目前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番薯虽然能够管饱,但是现在的食用方式不多,过量食用番薯容易诱发腹胀等病症。
所以米饭还是要搭配着吃的。
至于马铃薯在种植之后,产量比之番薯下降得很快。
番薯的个头比马铃薯的大多了,所以番薯的种植比之马铃薯要来得更为广泛。
玉米的种植更多是在于北方地区。
南方这边种植不多。
只是这些高产作物虽然解决了很多温饱问题,但目前作为贫民的主要吃食,也就导致很多人看不上,市场价极低。
往往需要三四石番薯才能够换取一石陈米。
朱英这边开始大力对番薯收购,价钱公道,自然会引得番薯等作物的市场价上涨。
这些东西普通百姓看不上,但是于草原牧民来说,可就是美味了。
相比起来,虽然大米也在同时收购,显然没有番薯这般高的程度。
在大米小麦这一块,朱英对于市场价盯得很紧,只要发现有人屯购粮食,就会立马进行调查。
哪怕是现在的和平时期,对于屯粮商人朱英不会有丝毫的放纵。
只要敢碰,那就等着大额罚款,严重者甚至是抄家灭门吧。
京师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不易这里。
当朱棣得知这个情况之后,面色多了几分阴沉。
因为在此之前,他对此事可谓是完全不知情。
这摆明着就是蓝玉跟刘不易联合起来与朱英汇报,最后得到父皇同意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对于朱棣来说,反倒是更为有利了一些。
因为在朱英的令旨之中,给了蓝玉和自己很大的自由度。
刘不易这边还是作为基地的操练员,短期内不会介入到战事之中,主要负责后勤粮草的运输补给。
所以朱棣的对手,便就只有蓝玉一个。
在得到消息之后,朱棣回营寨第一个事情,就是召集麾下大将们开会商议。
同时也是把令旨的消息传传达下去。
张玉听完之后,立即问道:“王爷,太孙殿下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距离基地遥远,可便宜行事,哪怕是俘虏也可暂且不运送回基地。”
朱棣高兴的点点头。
张玉的嗅觉果然敏锐。
因为基地操练的关系,导致麾下的中层军官在对于统帅的个人效忠上很是薄弱。
虽说现在朱棣已经没有了造反的心思,现实情况也没有造反的土壤。
但那个将军不想麾下的士兵,只听从自己的安排了。
这就是对兵权的迷恋了。
朱棣毫无疑问在兵权之上,是极为迷恋的一个人。
第536章 :天生圣人
朱英的最新政策,让许多大臣都是摸不着头脑。
自古以来,王朝最为担忧的莫过于边关将领,藩王拥兵自重。
太孙殿下如此聪慧,先前还在对藩王进行海外分封,现在怎么又犯了这般的糊涂啊。
朝会上不说,但是下了朝后,大臣们底下是纷纷议论。
只是不管是怎么说,就当今这世道,文臣的地位实在是太低了。
“假若胡惟庸,亦或是刘伯温在的时候,定然会行劝阻之事。”
有老臣叹息着说道。
旁边的大臣闻言,脸色顿时一变,立即道:“你不要命了,咱们都这般年纪了,可莫要到了这临头来犯糊涂。”
“此二人乃是忌讳,切莫要提起。”
那老臣也自知失言,左右看了眼,连忙不敢再说话了。
当今的朝堂,权力是真正的属于皇帝,或许现在还要再加一个太孙。
任何文臣都能看到,未来这大明几十年里,恐怕没有人可以挑衅皇帝的威严。
什么士大夫,御史。
都没用。
本来看着陛下年纪大了,算是熬过去了,谁能想到这太孙殿下的强势,比之陛下可谓是分毫不让。
真要说起来,其实太孙殿下这边还是好一点,没得陛下那么粗鲁,动辄就是杀人砍头灭门的,上朝就没怎么安生过。
哪怕是地方官员,那也叫一个提心吊胆。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锦衣卫的密探就跟着查过来,乌纱帽在一边,基本上是人头不保。
现在太孙殿下虽然强势,可大臣们现在很多生活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加上俸禄制度的改革,减少了许多平日里的忧愁。
钱财这东西,只要能在温饱之上,基本上可以解决掉生活琐事中的八成问题。
且太孙殿下不喜杀人,即便是有些冲撞,也不会说丢了性命。
也就是朝堂上没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权力上,算是君权彻底的压住了臣权。
忠心的臣子们觉得是个好事,至少说在大明皇位传承上,基本上不会说出现什么波动。
皇位更替这等事情,对于王朝的影响最大,若皇位不稳,则天下随之动荡不安。
现在基本上有些年纪的大臣,也算是认命了,心态更加的平和了。
谁都清楚,太孙殿下太年轻了,且身体据说极为强健,一把老骨头,根本不可能说熬得过。
索性就安稳点吧。
……
草原上的变化,对于南方来说实在是太远,哪怕是血雨腥风,也不可能说影响到京师。
随着经济的复苏,娱乐行业开始在京师繁荣起来。
戏班子,唱曲的,说书的,写书的,还有那青楼妓院,于京师这里越发红火。
其中最为出名的,自当是属教坊司了。
不过因为朱英个人的一些缘故,对于教坊司这边重新做了一番调整。
首先是在律法上,非十恶不赦之大罪,基本上官员都不会说丢掉性命,家眷充入教坊司。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官员妻女不会轻易的送到教坊司来。
哪怕是因为贪污受贿的,也不是立即就会处以死刑。
这算是朱元璋这边一个比较重大的改革了。
因贪污查处的贪官,会被罚以劳役改造,基本上是十二年起步,一般也不会干很累的活,多数是发配边疆,亦或是军队里头干教书的活计。
这也算是一条生路,至少是给了最后的体面。
当然,这也是有限度吧,若是贪污过大者,甚至于民生有着重大影响者,那就不同而语了。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正最终的律法解释权,是掌控在朱英朱元璋这爷孙俩的手里。
草原军事基地这边,反倒是让原本有些荒芜的边关,最近开始逐渐的热闹起来。
哪怕是野人女真那边的部落,此时都已经有近二十万人迁徙到关内来生活。
曾经比较清闲的北方官员,一下子变得忙碌了起来。
先前一个村子,大约可能就一百来户,大的不过是两三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