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523节

  在忠心上,没有半点被质疑的可能。

  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孝顺。

  “大孙当是不记得了,当初你小时候,最喜欢跟你沐英叔,一起玩耍。”

  “你父亲因为咱这边的安排,经常要批阅奏章,是以每次英儿过来,都会跟玩乐很久,那个时候,你最喜欢骑在英儿的背上,玩骑马马的游戏了。”

  “当时咱都震惊了,那年洪武十年,正好是咱封他为西平候的日子,没想到他前脚在奉天殿得了侯爵,后脚就给你当马儿。”

  朱元璋说着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似乎是想起了当初看到的那一幕让他惊讶,且又欣慰的场景。

  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件事情,让朱元璋对于沐英,一直打心底就信任,没有丝毫的动摇。

  许多这样的小事叠加起来,才有了洪武十五年,沐英镇守云南的可能。

  说道这里,朱元璋又有些伤感:

  “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当初你奶奶去世的时候,正值七月,英儿尚在对外征战,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卫、毕节卫。”

  “咱后来才知晓,英儿知道大妹子去世的消息,便就在军营里昏倒了,而后三日未食,得了一场重病,险些去了。”

  “去年英儿,也是因为标儿薨逝,受到了打击,没能撑住。”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声音之中,已然带着少许的哽咽。

  大妹子,朱标,沐英。

  这都是他曾经最为亲近的人。

  不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两个次子,也都是朱元璋的嫡子,但从情感上来说,却没有沐英那般亲近。

  这其中最大的关键,还是在于孝顺。

  沐英的孝顺,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的。

  而沐英临死前留下对后世子孙的祖训,也让朱元璋感叹不已。

  “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朱英此时,也有一些唏嘘。

  沐英一家,满门忠烈,自沐英开始,随大明近三百年国祚,从未有过离心之事。

  明仁宗时,沐晟因攻打高黎贡山兵败,死于楚雄。

  朝廷追赠定远王,以其幼子沐斌袭爵位,居京师,由其弟沐昂代镇云南。

  沐昂死后,追封定边伯,由侄子沐斌接替。

  从沐昂开始,沐家的爵位虽然逐步降低,但是朝廷依旧十分倚重沐家将,平定边疆频仍不断的战乱。

  可以说,有沐家镇守边陲,大明朝皇帝坐在北京金銮殿的宝座上,感到格外安心。

  明朝灭亡,在南方残存着以朱姓皇族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苟延残喘,做为云南一方诸侯的沐天波,选择追随南明最后的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开始了流亡的生涯。

  沐天波是沐英十一世孙,崇祯元年,父亲沐启元暴卒,年仅十岁的沐天波承袭爵位,任职征南将军。

  顺治十八年,清军进逼云南,云南开远土司趁机叛乱,沐天波被迫出逃,沐氏一族几乎被屠戮一空。

  朱由榔在沐天波等人辅佐下,逃亡缅甸。

  缅甸国王莽达喇容留了他们,莽白杀死莽达喇自立,新的国王莽白对这些明朝遗老遗少早有抛弃的念头,表面上还要伪装一下。

  当年七月,缅王莽白托人捎口信,约定永历帝过河,二人同饮咒水盟誓,永结同好。

  永历帝也怀疑,但是寄人篱下,不得不听从人家的安排。永历帝与武将沐天波、大学士马吉翔等部分文武官员仓促前往,不料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

  紧急关头,沐天波夺刀反抗。

  可惜寡不敌众,南明官员四十二人全部遇难,缅军随后赶往永历帝住处,将其随从三百人斩杀殆尽,此次事变史称“咒水之难”。

  至此,沐家十二世十六任黔国公效忠的大明王朝彻底寿终正寝了。

第458章 :京师繁华下的阴影

  最近的京师,表面上一片祥和,实则通过刑部这边的整理,自大明开国以来,在积压的案件之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什么事情,都是带有两面性,当群英商会带给京师繁华的时候,大量的人口,也在朝着京师聚集。

  尤其是商会的兴盛,在逐步放开限制的如今,单单是流动人口,京师今年至少增加了五十万之数。

  因为各种工厂的建设,像是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还有之前的酿酒,制衣,纺织,糖霜,瓷器等各行业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变换成工人的身份。

  在关卡的通行中,原本的限制也变得简单了许多,这也就导致大量青壮年,为了谋求一份稳定的工钱,而选择入厂工作。

  因为对于工人这块,朱英立下了保护制度,有着最低月钱的标准,所以对比种田来说,似乎成为工人,也能养活一家老小。

  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全面实施,这也就导致人口生育受到了刺激,许多中年男子,普遍都有四五个孩子,并且还在继续生育。

  像是佃户,在给地主种田的情况下,那点口粮根本不够,对比起来,反而是做工赚的更多。

  大量的佃户开始涌入到最近的工厂之中,随着消息的传播,更多人发现,在京师这边的工厂,工钱更加丰润。

  有些条件的,干脆就行上百里路程,直接奔到京师这边来。

  人一旦多起来,自然这其中的成分,也变得混杂起来。

  三教九流,在京师这边也开始逐渐形成圈子。

  仅仅大半年的时间里,京师的地下帮派,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了出来。

  即便是朱英,在当今这个世道,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目前在京师的人口,已经接近三百万之数。

  而锦衣卫加上治安司,也就仅仅不到三万之数。

  靠三万人去监察三百万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大量的锦衣卫,并不承担对百姓的监察,只在于官员,勋贵阶层。

  五城兵马司就更加不用说了。

  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扩充治安司的队伍。

  而随着治安司队伍的扩大,更多的良莠不齐之辈,也加入其中,甚至有些帮派成员,也摇身一变,成了治安司的巡捕衙役。

  各处的司法衙门,已经面临人手不足的状况。

  哪怕是百姓畏于报案,但目前的情况是,所有的司法衙门,都是排着队在报案。

  早朝之上,关于京师的治安问题,朱元璋已经发怒数次。

  甚至差点把刑部尚书杨靖,都要以办事不力给撤掉。

  但依然没有办法。

  京师的经济是繁华了,但在识字率这块,依然是上不来的。

  各地来的工人,也以老乡地方划分,纷纷抱团。

  “大孙,看来对于律法这块,你所说的没错,要单独设立科举,多多寻些人才,才可压制下去这等乱象。”

  朱元璋最近有些头疼,因为就京师现在来说,最大的案子,已经涉及到了朝廷官员这里。

  就在前些日子,便有一正八品的京官,竟然在去早朝的路上,被人杀害。

  虽说仅仅过了三天,就已经抓到凶犯,斩首示众。

  但这也代表在京师里,已然有了不少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

  朱英回道:“爷爷,目前的京师,急需断案能手,以充当榜样,于竟是邸报之上宣传,震慑宵小。”

  “孙儿通过吏部尚书詹徽举荐,在山西地带,招了一名断案高手过来,想来应该有些用处。”

  “此人据说是盛唐时期,狄仁杰的后嗣子孙,有着断案如神的名头。”

  想要遏制住一些不法之徒的胡作非为,首先要让他们有对于律法的畏惧。

  在没有监控的现在,一些犯罪歹徒,很难说将其绳之于法。

  逃之夭夭者,不在少数。

  一旦尝到甜头,第二次作案,便就成为了定局。

  此时,就很需要唐朝狄仁杰,宋朝包青天这样的人物出现了。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既然是詹徽举荐,想来此人定是有些才能。”

  “在选拔官员这块,詹徽确实进行着不错。”

  如同詹徽这样的尚书,所编纂大明官员人才名单这种事情,当然是瞒不过朱元璋的。

  而朱元璋之所以一直恩宠于詹徽,从未调任过其他部门,也是在于詹徽在吏部的所作所为,但是很得到认可。

  目前来说,在这一块,还没有发现能够顶替詹徽的存在。

  当狄玉森来到京师后,朱英这里,便立即进行了召见。

  “臣狄玉森,拜见太孙殿下。”

  坤宁宫中,狄玉森跪地叩拜。

  朱英道;“起来吧,赐座。”

  狄玉森拱手作揖:“谢殿下。”

  朱英打量了狄玉森一番后问道:“你可是知晓本宫为何要召你入京师来。”

  狄玉森恭敬回道:“臣在断案之上,有些许才能,想来殿下召臣入京,定然是京师这边,需要臣效劳。”

  朱英笑道:“很好,果然不愧是狄仁杰后代,颇为自信。”

  “多的本宫也无须多说了,如今京师,因为繁华日益,以至于混入了不少非法乱法之徒。”

  “现如今在单单就刑部,已然是积压了不少大案,各治安司衙门,五城兵马司衙门,应天府衙门等,也都是许多的事务,极难迅速处理。”

  “是以本宫现在需要一个断案高手,震慑人心。”

  “本宫是在吏部尚书詹徽那里,知晓你的名字,詹尚书跟本宫,如今断案之人才,你便是其中最为佼佼者,所以希望你不要让本宫失望。”

  “如若你能达到本宫预期的能力,官职赏赐这些只是其次,本宫将会在京师邸报之上,宣扬你之事迹。”

  “如今京师邸报,遍布大明全国,海外诸国,亦是花费重金求购,若你能立于京师邸报之上,也算是名扬中外了。”

  对于文人来说,或者说对于所有人来说,很少有人可以逃过名利二字。

  狄玉森在山西平阳府,解州下县平陆的一些卷宗,早在其抵达京师之前,便就已经送了过来,给朱英过目。

  看到对于案件上的一些处理方式,朱英心中也知晓了狄玉森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不过是受限于生员功名,很难有上升的机会。

  现在朱英的行为,便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对于人才,朱英也懒得说什么匡扶正义之类的话,直接来点实际的东西。

  狄玉森闻言极为激动,他之所求,尽皆在此,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首节 上一节 523/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