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515节

  所以姚广孝准备联系倭国商人,只要钱给得足够,就不怕没有粮食运来,对于现在的高丽军来说,财物什么先放一边,填报肚子才是真的。

  ……

  大明,坤宁宫。

  朱英看到面前的朱高炽,笑着说道:“许久未见,最近炽弟看来又胖了不少。”

  朱高炽原本还有些忐忑,不知道朱英这里到底有没有什么变化。

  毕竟父王去了倭国,有些事情,远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这让朱高炽本身也很局促。

  不过就这么简单一句,迅速的又拉进了两人的关系。

  “多谢大兄关心,最近在王府吃得好,睡得好,不知不觉又长肉了。”朱高炽自嘲的笑道。

  他都不知道自己往后会变得有多胖去。

  一番寒暄过后,朱英便开始切入正题。

  因为大明和倭国的开战,导致现在周边国家的势力,也有很大的动荡。

  草原上就不多说了,目前乱象虽有结束的征兆,但也不是说一时半会就能彻底平息的。

  主要表现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

  安南那边传递过来的情报,目前也开始混乱起来。

  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

  现在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实力越发雄厚起来,在有了足够的兵力之后,自然就是对外扩张。

  他们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大明朝贡的使团。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隶属于大明的附属国了。

  虽然之前,早就已经对大明俯首称臣,但是契约这等东西,在国与国之间,可谓是完全没有信任。

  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

  朱英现在大力发展造船,基本上就是要开始肃清这些不安分的力量。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大明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大国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目前大明是采取“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外交政策。”

  打造一支强大的船队,如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一般,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

  从而把大明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贸易环境,提高明朝的大明威望。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也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如郑和下西洋般,现在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

  历史上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

  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

  目前各国都积极到大明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

  据统计,永乐在位二十二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盛况空前。

  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四个国家先后七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十八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三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大明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

  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

  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大明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

  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

  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

  在印度古里,大明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

  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

  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

  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是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

  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

  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为简单快捷。

  所以目前的朱英,打算就是提前打造出郑和船队,开始游威各国。

  大明现在差不多是要两边开战了,若是把东南亚等小国,还有西域的诸多小国全部牵扯进来。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就很不友好了。

  所以发展商业,是现在的一个主要方向。

  而在这其中,不是说想想就可以随便,关键是还要有人去实行。

  “大兄的意思,是要愚弟来负责对辽东后勤,还有造船事宜?”

  “不行,这不行,以愚弟的能力,根本无法胜任这其中之一,更何况是两个同时兼任,这万万是不行的。”

  朱高炽是猜到,这次大兄的召见,很有可能要重用自己。

  这一下子,也来得太重了吧,在听完大兄的想法之后,朱高炽顿时就感觉到了如山的压力,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为兄自然是相信炽弟的,在我的心里,炽弟当是有这个能力,完全可以处理好这两件事情。”

  “当然,也不是说一下子便完全的弄好,这里面有一个过程,炽弟也需要一边实施一边学习。”

  朱英笑着说道。

  能够在靖难之役开始,一直监国,还能支持朱棣数次亲征,可见在管理方面,朱高炽有着很强的天赋。

  现在只是剥离出两个小块,跟监国比起来,完全不是说一个级别,这又有什么不能做的。

  “大兄莫要开愚弟的玩笑了。”朱高炽拱手作揖,苦笑着说道。

  朱英正色道:“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别人不知道你的才华,我还能不知道吗。”

  “这两件事在为兄看来,炽弟是绝对可以信任的,难不成炽弟不想帮为兄分忧不是。”

  话都说到了这份上,哪里还有朱高炽拒绝的可能。

  只能无奈苦笑着应下了。

  朱高炽走后,朱英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身边,缺少可用的能臣。

  单靠自己个人,很难说全方位的去把控。

  可是就现在而言,朱英的时间确实太短了。

  从入宫到现在,也就堪堪一年的时间。

  回想这一年的事情,朱英发现自己真正掌控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之少。

  很多情况下,都是把建议直接就提供给了老爷子,让老爷子去安排人进行实施。

  而对于朝堂上的官员,除了几个尚书之外,连侍郎都有些不熟悉。

  然而真正实施这天下治理权力的,并非是皇帝本人,是现在每天早朝,在奉天殿里,老爷子的威严下战战兢兢的臣子们。

  这一块,一直都是朱英所忽略的点。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忽略,因为本身的朱英,不喜欢这种繁琐的交流,更多的想法,是要达成高效。

  受到信息传播速度的限制,朱英的想法,明显是很难实现的。

  看了看天色后,左思右想,朱英决定去跟吏部尚书詹徽聊聊。

  作为掌控天下官员任免,升迁,降职等一些列重要的人事调动,詹徽干了这般多年,对于这些事应该早已烂熟于心。

  目前已然是官员下班,朱英唤来马车,干脆直接到吏部尚书詹徽家里去。

  ……

  吏部尚书府。

  这是一个五进的大宅院,就如今的京师来说,可谓是寸土寸金。

  不过尚书府并非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只为当朝的尚书提供,一旦致仕,也就意味着没有继续住下去的权力。

  “老爷,何事如此愁眉苦脸呢。”

  一名美貌的少妇,走到正在凉亭里喝闷酒的詹徽问道。

  詹徽端起酒杯,复又放下:“现如今太孙殿下归来,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去辽东那等苦寒之地历练一番。”

  “今日我查看卷宗,发现在太孙殿下那里,似乎没有自身的官员,而去辽东,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前往。”

  “老夫添为吏部尚书,太孙殿下想要了解官员们的你一些底细,自然便会找到我这里来。”

  “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那等苦寒之地,跟流放又有什么区别,哪里有官员肯去,一个个躲避得如兔子那般快。”

  少妇是詹徽的侧室,闻言后想了番说道:“老爷,妾身倒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是老爷接触太孙殿下最好的时机。”

  詹徽摇摇头:“太孙殿下可不比普通人,一双慧眼如炬,轻易就能看出破绽。”

  “况且过早的投奔太孙殿下,也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情。”

第451章 :最擅长薅羊毛的朱元璋

  朱高炽这边,在得到大兄的命令后,立即就回到了燕王府,把事情告诉了母妃。

  徐仪华听完之后,笑着说道:“看来太孙殿下,这是真的极为信任你了,连如此大事,都要交予你来做。”

  朱高炽回道:“可是娘亲,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才能做好啊。”

  “大兄交代的事情,太过于重要了,况且这其中,牵扯极大,我根本没有半点把握,只怕是最后辜负了大兄的期望。”

  徐仪华说道:“炽儿胡涂,从大事者,何时为一人之力,自当请诸多支持。”

  朱高炽闻言,连忙作揖道:“还请娘亲教我。”

  徐仪华点点头,便开始讲述起来。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最厉害的家族自然是老朱家,不过在大明立国,还有十二个家族也为顶尖家族,他们世代享有高官厚禄,可胡作非为,甚至在犯法后,连最高司法机构刑部都无权抓人,能够决定他们命运的只有皇帝一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搞出了一部《皇明祖训》,让后世子孙遵照奉行。在这本书中,朱元璋明确规定: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只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也就是说这些皇亲国戚犯了罪,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只能上奏,不能抓人审问。

  关于人员,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首节 上一节 515/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