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508节

  经过几轮的对话,此刻柴白等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是彻底的崩溃了,便就只能如实的交代下来。

  漕帮的建立,是在漕运的基础上,朱英也很是好奇,怎么原本满清时期才会出现的漕帮,到现在就已经出现了。

  经过柴白等人的讲述,原来这源头,还是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原本来说,镇海卫跟其他卫所的区别也不算很大,像是柴白这些都指挥使,顶多就是捞点油水。

  蝴蝶扇动翅膀,让镇海卫尝到了走私雪花盐的甜头,这才有了漕帮的建立。

  “漕帮那边,多数都是卫所里一些上了年纪,或是负伤的弟兄。”

  “平日里也卫所里也没什么营生,便就安排到下面去管辖漕帮,顺带着也操练一下新人。”

  “如今漕帮约有四百多弟兄,还有几千的帮众。”

  柴白交代完之后,小心翼翼微微抬头,余光看到太孙殿下正在沉思,心里头有些复杂。

  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现在的柴白显得坦然了许多,真要掉脑袋的话,也已经没有了挽回的余地。

  “按照大明律法,像是尔等这情况,别说是处死了,便是凌迟,车裂,也不为过。”

  “对于贪污,律法中明令禁止,尔等却是铤而走险,利用本身职权,行不法之事。”

  “不过说起来,在这里的诸位,也都是为大明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也罢,本宫便就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朱英沉思一番后,开口说道。

  对于将士,尤其是大明开国的这一批将士,有些事情,只能以和稀泥的方式。

  哪怕是老爷子,估计也只能如此。

  说到底,这老朱家的天下,还是这些将士们打下来的。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

  真要按照大明律法,把柴白这个都指挥使在内的千户们,全都处死的话,反而容易让其他的将士寒心。

  甚至是百姓,包括那些受到压迫的商人,也不会说什么拍手叫好,反而是兔死狐悲。

  听上去有些扯淡,可这才是当今真正的世道。

  尤其是对于商人,看似受到了漕帮的压迫,实则暗中也已经建立相对稳定的秩序,虽然这个秩序,明面上并没有受到大明律法的保护。

  严格追究起来,属于是违法行为,但若是没有漕帮,反而商人们的利益,更加容易受到剥削。

  之前商人们走货的时候,大小的官员都需要打点,碰上一些贪心的,那就是完全的狮子大张口。

  赔钱不说,有时候还会人财两空。

  镇海卫虽说是建立的漕帮,但是行伍出身的他们,比较讲究一个秩序,在许多方面,直接就是一个明码标价。

  钱交足了,这一道上的事情,就无须再去缴纳其他费用,保上一路平安。

  也自当是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行商环境。

  实则在满清时期,漕帮的这种行为,最后还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取得合法地位。

  当这块利益被挖掘出来后,哪怕是说朱英勒令强行解散漕帮,后面依然会诞生大大小小的漕帮出来。

  就明初这么一个情况,三教九流都有各自生存的空间,即便是官府,也没办法说想要弄掉就弄掉。

  现在的漕帮已经成形,还不如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谢太孙殿下恩典,谢太孙殿下恩典!臣立即就命人把漕帮彻底解散。”

  原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刻柴白的心里头,正可谓用过山车来形容,有了戴罪立功这个词,不仅是性命保住了,连这指挥使的职位,可能也保不住了。

  朱英摆摆手:“不,你不仅不要解散漕帮,反而要让漕帮更加的做大起来。”

  柴白有些懵,没怎么听懂太孙殿下话里的意思。

  包括其他千户,也是大眼瞪小眼,一片茫然。

  朱英也懒得去打什么哑谜,直接说道;“从今往后,漕帮的规矩,要好生的修改一下,按照本宫的意思,重新订立。”

  “不仅仅是你们镇海卫,这长江上下的卫所,对于那些退役,负伤的军士,都可以慢慢的吸收进来。”

  “但是这账目,得要重新划分一番,包括收取的过路费,也得要合情合理,不可多收,亦是不能少收。”

  “现在你们做得就很不错,既然收了钱,那就得办事。往后这漕帮的账务问题,就交给群英商会一同处理。”

  “综合的利益,七三划分,本宫七,漕帮三,可有什么问题?”

  柴白顿时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哪能还有什么意见。

  朱英笑着说道:“其实你们说得倒是没错,确也是本宫的嫡系,但是从今往后,可不能再打着本宫的招牌做事了。”

  “方才本宫说的这些,也不会说给你们半分的令旨,这钱财,也不是说送到本宫这里,而是你们跟群英商会分了,能听明白吗。”

  柴白磕首道;“臣明白。”

  朱英点点头:“若是你们犯了什么罪过,也莫要指望着本宫出面给你们解决,坏了规矩的帮众,自然该如何惩戒就如何惩戒。”

  “不仅是在货运上边,包括各地商会,各个世家,官府官员的情报,你们也要进行收集,这些方面,到时候本宫会让锦衣卫过来与你们对接。”

  话说到这份上,朱英的思路已经变得清晰起来。

  其实简单来说,相当于把漕帮变成了一个地下的情报组织。

  而其他的方面,就是利用卫所的名义,压制各地的官员了。

  不得不说,在现如今这种皇权不下乡的情况下,漕帮的作用,比之官员要靠谱多了。

  而且行事起来,也没有什么顾忌。

  这种事情,官府是人,根本是没有可能办下来的,国情如此,虽说有些隐患,但目前来说,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里面的纠扯,说多了便是涉及到皇权本身的局限性了。

  皇帝本身的权力,并非是体现在百姓身上,而是同为统治阶级的地主这块。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乾坤独断,哪怕是朝中大臣,也是说杀就杀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团结了大明多数地主阶级,得到了他们拥护。

  哪怕是官员任职,像是什么县太爷,知府老爷,他们本身就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而且往往这些官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跟当地的地主们搞好关系。

  若是关系闹僵了,或者是过了头,地主们一闹起来,简单点说就叫民不聊生,一些政策,根本就无法通行下去。

  当然,地主阶级是一个统称,每个地方的地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矛盾。

  不存在说一棍子打死的情况。

  包括村跟村之间,还会因为抢水的事情发生械斗,更别说地主之间了。

  而现在朱英的操作,就是要绕开地主阶级,形成一股全新的势力。

  随着大明各地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人改换了身份,变成了工人。

  平日里的生活,也不是说指望着那一亩三分地了,目前的社会阶级,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革。

  这些是只有朱英自己,才清楚明白的事情。

  如何把控好新生势力,便就成了目前的一个问题。

  漕帮的存在,可以说就是目前朱英的一次尝试。

  因为跟着漕帮干活的,并非是农人,而是工人。

  像是外围的成员,最基础的,便就属码头上的搬运工了。

  他们天生跟地主,就处于一个对立面上,其中根本的矛盾,在于抢人。

  对于百姓来说,给地主老爷种田,或是给漕帮老爷搬货,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是目前来说,当搬运工的待遇,还要比种田来得更为优渥一点。

  当百姓作为人的价值,得到体现,引发争抢的时候,那么得到的待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起来。

  曾经的百姓没得选,不给地主老爷种田,就只能饿死。

  现在选择的方式多了起来,自然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朱英在镇海卫这里待了四五天。

  主要是把漕帮的整体框架,要进行一个严密的设计,之前的漕帮,可以说是非常的散漫,完全就是靠着一些从镇海卫退役的军户来维持。

  而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更好的整合,更是要把漕帮的核心成员,以半军事化的形式,去加以操练。

  看到比之前更加忙碌起来的镇海卫,朱英不由有些感叹。

  自己这算是走了歪路子吧。

  只是和地主阶级在政策上搞正面冲突,是会极大可能的动摇国本。

  歪路子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漕帮的存在,还真有可能是未来朱英几十年的一个大的依仗。

  可以预见,随着漕帮发展到大江南北的时候,同时也就意味着,朱英的权力体现,将会直接呈现到百姓作为工人的本身之上。

  然就在朱英准备给老爷子写信,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

  一封从而来的六百里加急信件,让朱英不得不提前回归。

  草原那边,出了大的状况。

第445章 :朱元璋的选择

  蒙古草原东部。

  自从大明关于东北沃土的消息,经过晋商们的帮忙传播,在整个草原上扩散开来之后。

  便有大量的草原部族,开始向着东部迁移。

  因为在晋商们的话语中,那里的沃土,能够产出最为足够的粮食,只要谁掌控了那片土地,麾下的将士们,子民们,将永远的摆脱饥饿。

  这样的话,听上去很不靠谱,但是几乎所有的草原贵族,全都相信了。

  因为他们很早就通过各种关系,渠道,自大明那边就有所听闻,是真真切切有的事情。

  据说大明要迁徙上百万的农人,到辽东,奴儿干一带去开垦这些沃土。

  “这要是去打一次秋风,岂不是说整个部族都不用担忧饥饿的问题了。”

  蒙古人当然不会说是跑过去种田的,在他们看来,抢就是最为快捷的方式。

  对于大明的边境,几乎十个蒙古骑兵,就有七个去打过秋风。

  因为蒙古草原的产出,根本不够部族的生存,即便是一些大的部族,每年都会有不少人饿死,可以说饥饿对于蒙古人来说,就是一个常态。

  即便他们占据了广阔的草原,但只能依靠不断的劫掠,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目前来说,残存的北元势力,统治着跟大明边疆临近的区域。

  再往北是十多个大部族的联合体。

  往西便就是瓦剌部,再西边一点,就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的地盘了,那里更加临近西部。

首节 上一节 508/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