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58节

  单单就这神情,足以让朱棣猜测出很多东西来了。

  “本王是个爽快人,不喜欢绕来绕去,别的话也无须多说。”

  “此番前往倭国,本王准备带着你们二人前去,若是尔等能立下功劳,本王绝不会吝啬赏赐。”

  “本王知晓,倭国天皇之下,便就是幕府。”

  “本王在此承若,若是尔等能助力本王,来日打下的疆域中,本王可划出两块,作为尔等开幕建府之中。”

  “尔等两人,本王亲自请父皇谕旨,敕封倭国将军。”

  “可愿否?”

  朱棣语气淡然,似乎这般事情,在他的眼中,算不得什么重要。

  “燕王陛下,此话当真?”井上飞鸟眼睛一亮,开口问道。

  “井上君,你莫非要背叛天皇陛下不成???”龟田礼三顿时大吼着喊道。

  这话他当然是用倭语说的。

  “噗呲……!”

  话音刚落,剑光一闪,只见朱棣佩剑已经狠狠插入龟田礼三心脏之中。

  随着宝剑拔出,龟田礼三已经没了生息。

  朱棣听不懂倭语,但这并不妨碍他感受到龟田礼三语气中的愤怒。

  然井上飞鸟见此,不但没有丝毫同伴死去的悲哀,反而眼神中带着喜色。

  朱棣适时说道:“本王一言九鼎,何须欺瞒。”

  “本王相信,在倭国那边,自然会有不少豪杰,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这个道理。”

  “不过本王更加相信,与其去选择那些长久生活在倭国的倭人,还不如相信在大明生活多年的你。”

  “想来这其中利害,足下应该比本王更为清楚。”

  听到这些,井上飞鸟哪还有其他选择。

  在这个时候,只能是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朱棣见此,也没犹豫,几剑下去将绳索切断。

  井上飞鸟解开束缚后,对着朱棣纳头就拜。

  王府里回荡着朱棣的狂笑之声。

  ……

  朱棣的事情,很快就通过锦衣卫这边,反馈到了朱元璋这里。

  包括和锦衣卫,群英商会张伯,张三的一些细节,也详细记录在册。

  不过朱元璋看完之后,并没有说些什么,显然是默认了朱棣的做法。

  而朱英对此,也未多说。

  有些时候,人确实需要不少运气,对于倭国的征伐,在朱英看来,远比打压朱棣更为重要。

  若是朱棣真的能够一举平定倭国,哪怕把整个倭国让与他建国开藩王,又能如何。

  朱英也很清楚,想要彻底的平定倭国,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事情。

  三五载能看到希望,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大明这边去了四分之一的军队数量,这意味着不管是朱棣,朱棡,亦或是朱榑,很难再有援军。

  只能是从当地土著中进行招募和教化。

  这就非常考验个人的能力了。

  大明还要迁民辽东,对抗草原,掌控以安南为中心的南越之地。

  两百万余众兵卒看似很多,实则多方均分下来,还有些捉襟见肘。

  次日,等待许久的京师邸报,终于是开始发售。

  在京师,总共有三十六间店铺,作为邸报发售营业。

  而一大早,每个店铺的门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龙。

  三文钱一张的邸报,谁都想买上一张,哪怕是自己看不懂,往后传给家中子女识字,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售卖的数量上,朱英自然是做出了诸多限制。

  首先是一人仅能购买一份邸报,不得多买。

  朱英深知在这等低廉价格之下,绝对会有不少黄牛涌现,借此抬高价格进行二次售卖。

  不过现在的邸报属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抬价在所难免。

  只能是在每份邸报上右下方,印上售价三文的字样,借此对可能出现的黄牛党进行打击。

  至少不会让黄牛价格过于夸张。

  随着敲锣打鼓,所有店铺在同一时间开门营业。

  只见店铺柜台里面,早就摆满了一层层的邸报。

  而随着不断售出,仅仅一个上午,数百万分邸报,已经全部告罄。

  此刻每个酒楼之上,所有说书人,都是在讲述邸报时事。

第406章 :并不神秘的钦天监

  普及教育,文字,知识,律法等。

  是一件非常漫长的时间,六千万余众,文盲达九成,在即便是朝堂上武官都过半大字不识的情况下,远比想象中的要艰难。

  明初,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为白纸的时代。

  曾经的山河破碎,让汉文化在这里断代,或许后世严查典籍就会发现,在明之前的许多历史,几乎是由明在继往开来,或者说,填补。

  京师邸报的发行,在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很大的层面。

  那就是思想和教育的普及。

  更深层次,便是:开民智。

  在明初这个年代,开民智是一件正确的选择吗。

  如果这个问题,去问那些饱读诗书,豪门贵族,世家子弟,勋贵大户。

  他们会毫不迟疑的告诉你,不可开民智。

  尤其是主流思想,为儒独尊的儒家吗,更是倡导不可开民智。

  儒家的理想是士人和贵族垄断国家权力,下层人当驯顺的牛羊就行了,所以儒家称自己的理想是“代天子牧民”。

  一个‘牧’字,极为惹眼。

  在大明如今,学习知识需要准备笔墨纸砚一整套文房四宝,这是贫穷农民所负担不起的。

  古代那么多的文化博学之士可曾想到这一点?

  他们想过,只是不愿。

  在大名如今,郡县守令都有推行教化之责,可他们劝勉的都是那些上得起学的人

  例如家中至少有几十亩地者。

  他们可曾想过为那些上不起学的人做些事?

  没有。

  在大明如今,活字印刷术已经发明了很久很久,然而几乎整个文化圈子都在排斥他。

  斥责这般印刷出来的书籍,没有灵,没有神,无法感受先贤精义。

  他们可曾想过,去改善,为下层百姓制造出更为廉价的书籍吗。

  没有。

  不管他们是否臣服大明,不管他们是否臣服陛下,这并不影响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站边。

  即便是现在,京师邸报在大明京师广为传播的如今。

  大量的奏章,密疏,不断出现在朱元璋,朱英的案头。

  里面大量的分析,大量的预估,大量的劝谏,都是在讲述国家大事,怎可让百姓知晓。

  “他们在怕,他们怕百姓们懂事了,为官时不好贪污了,不好欺上瞒下了。”

  “他们想拦,但这是他们能够拦住的吗。”

  “他们口口声声说,民智开了,百姓就不顺从了,可咱也是从最底层的百姓里走出来的,他们骗得过历朝历代的皇帝。”

  “可唯独,骗不了咱。”

  “即便是咱当了皇帝,咱心里头也非常清楚,百姓们造反,并不是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并不是因为明了事理,听过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是,他们已经饿到吃不上饭了,看着父母,妻儿饿死在自己面前。”

  “躺在床榻上,连呼吸都在小心翼翼,生怕动作太大,就更饿了。”

  “易子而食,何其惨也,那人间炼狱。”

  “在那穷途末路之际,还能不反?难不成就要活生生去死吗???”

  乾清宫中,爷孙俩一起批阅奏章。

  连续十多本,都是在弹劾邸报之事。

  这让朱元璋破口大骂,而后开始讲述起来,也是在教导大孙。

  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大臣们一致就是对的。

  朱英道:“从古至今,从来不是因为识字明理,便就喜欢造反,反而是那些不明事理的百姓,更为容易被撺掇,盲从。”

  “每逢王朝末年,多少豪杰,都是在为国努力,迄今思曹操一生,哪怕地盘再大,人马再多,也是汉朝丞相,而不是魏武帝。”

  听着大孙感叹,朱元璋唏嘘道:“说实话,当年咱也不是说想着当皇帝,哪怕这肚子都没饱过,也不是说一定要加入红巾军中。”

  “汤和老兄弟邀咱一起加入,咱当时在寺庙里,虽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本想拒绝,奈何有人要诬陷咱,逼着咱逃走。”

  “若是没人逼咱,说不准这个时候,咱还在寺庙里讨生活吧。”

  说道这里,朱元璋便就笑了起来。

  一些曾经的往事,在脑海里闪烁。

  朱英道:“这是老天爷的意思,就算是爷爷一次不去,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天下江山,需要爷爷,也且只有爷爷,才能扛得起这般拯救汉家之重任。”

  朱元璋笑着摇头道:“王朝更替,即便没有咱朱元璋,也会有那李元璋,刘元璋,咱也只是恰逢其会罢了。”

  朱英听到这话,顿时就想起了西欧分裂,坚定不移的说道:“这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李元璋,刘元璋。”

首节 上一节 458/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