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19节

  就目前的情况,邸报自然是唯一官办,而后大量印刷,以低廉的价格,迅速传递至大江南北。

  从前为什么有说什么皇权不下乡的言辞,就是因为百姓们不识字,朝堂的昭告,根本看不懂,加上一般来说很少离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这也就导致那些乡绅地主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邸报就不同了,首先上面肯定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以宣扬忠君爱国为主,彻底的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

  在加上打造英雄人设,什么舍己报国,为兄弟挡刀,独上草原,杀敌千里。

  这些的小故事不断产生,日积月累下,对于民心有很大塑造的效果。

  可不要小看这些英雄人设,站在上位者的角度,这英雄人设的产生的影响力,对于百姓的影响,尤其是青壮年,非常巨大。

  那些身上有着一把子力气,想要搏出个未来,有想法的。

  从军,成为大明的英雄,就是最好的选择。

  朱元璋起初还不是很在意,但是听着听着,就越发认真了起来。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蒙元的溃散,和他们对汉人的暴虐,还有不断压制的愤怒,有着离不开的干系。

  朱元璋曾经打着重开日月大宋天的名义,也是号召天下百姓的跟从。

  从大孙这里,他看到了不一样的角度,那就是以邸报为引,大面积操控天下舆论,或者说:民心。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朱元璋自然非常清楚。

  也就是为什么他要定下儒家思想为主流,大力宣扬忠君爱国思想。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不仅仅是在形式制度上,包括思想,也非常的重要。

  目前大明的四书五经,儒家思想,很多都是经过朱元璋的亲自修订,像是什么民为贵,君为轻的,早就被移除了。

  在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定死了的情况下,读书考科举就是主动去迎合思想统一,不去迎合,就一辈子做人下人吧。

  相对的,所有的官学、私学,全部也都只教授儒家的“四书五经”。

  这就是八股取士带来的效果。

  朱英另辟的科举之路,其实在原则上,也没有撼动八股取士。

  因为朱英给予的,主要是以吏为主,以生活,技艺为主。

  俸禄丰厚,但没什么权力可言,真正从官,还是得去学目前正统儒家学说。

  而朱元璋意识到,现在大孙所提出的低廉邸报,就是从更加深入化的角度,去控制整个大明百姓的思想。

  不仅仅针对于读书人,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中的关键,就是售价。

  大孙方才提出的邸报售价,仅仅只有三文钱一张。

  这个价格,哪怕是地主家的长短工,甚至包括佃农,都是能够买得起的。

  仔细想去,这些邸报作为书籍,甚至很有可能为更多的百姓,带来识字的可能。

  目前大明想要识字,书籍是不可避免需要购置的,但一本书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

  哪怕是最为启蒙的书籍,也是以贯钞计算。

  这就导致哪怕想要识字的百姓,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他们连看到字的几率都不大。

  邸报一出,这个概念就不同了。

  首先是邸报的上的内容,在百姓们去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被一直深化,影响。

  后世有言,当一句话天天都被提及的时候,就会生生的刻在脑子里。

  这些因为邸报学习而有识字能力的百姓,他们对于整个大明的忠诚,将会变得非常之坚固。

  并且在往后不管是招收更方面人才的时候,培养起来也更为方便迅速。

  “办,必须要办,且不能小办,得大办,咱看呐,邸报这块,得形成章程,任何人都不得阻碍邸报的传播,要让这邸报,哪怕是身处边疆的百姓,都能拿到。”

  朱元璋想明白了,想清楚后,大声说道。

  这其中的一些东西,琢磨起来,完全是在不断的稳固整个大明江山,比之科举,更加重要。

  这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当大明有难时,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八面云从。

  如此民心,可堪大用。

  “大孙,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古往今来,天资聪慧者如过江之鲫,浩瀚无垠,可却从来没有谁,提出过真正的把控民心,而是防之又防。”

  “到了大孙这里,都玩出了这般花样。”

  朱元璋赞赏道。

  邸报很早就有了,在宋朝时候,就比较流行,但从来没有谁说利用邸报去影响民心。

  这样的思维角度,属实新奇。

  朱英笑了笑。

  这就是格局眼光的不同,在后世因为时代的推进,民智的开放,对于宣传极为重视。

  大明无独有偶,宋朝国弱,政策不行,底层百姓犹如牛羊,苦不堪言,即便有所影响也没多大用处。

  甚至皇帝的谕旨,连汴京都很难出去。

  且那个时候虽有活字印刷,但不受重视,包括现在大明的邸报,都不是印刷,而是以手抄为主。

  这就造成了价格的相差,只能在乡绅官员,勋贵大户之间流行起来。

  而蒙元,就更不用说了。

  入主中原,向来是以武力镇压为主,百姓们想什么,那些蒙古贵族会有人在乎?

  不听话,鞭打便是。

  奴隶还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对主人的不敬。

  直到大明,现在高产粮出,国库充盈,前有朱元璋义务教育的开办,现在朱英学堂的出现。

  加上活字印刷技艺的成熟,造纸业的兴盛,低廉的纸张价格。

  最后还得加上明代小说的兴盛,一大批以此为业的说书人出现,对于加强宣传的助力。

  等等一系列的条件极为具备,所以才能达成此事。

  换作往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难以办到。

  朱英做的,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了合适的安排。

  “爷爷,大明的威严,在于强军,邸报只是辅助,所谓弱国无外交,想要大明长盛久治,以孙儿看来,还需是武力守护。”

  “因此邸报上的主流内容,孙儿当以为要宣传军人,传递保家卫国之理念。”

  朱英顺势说道。

  对于打压武人,在朱英的心中一直都是持反对的。

  自然从源头上来说,朱元璋的打压武人,并不是指整体军人,而是说大明的武将勋贵,兵权这些。

  朱英要做的是,塑造出真正的大明强军,有着自己思想的强军。

  无时无刻以守护大明安危为己任,哪怕是他们的将军,想要带头造反,也会被手下绑起来的那种。

  朱英现在创办的军事学堂,就是要大量的培养出中层军官,将大明将士的骨架支撑起来,削弱统帅的影响力。

  目前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

  地方上不说,至少京师周边,玄甲卫这里出去的将士,不断进入各个卫所,蚕食往前老将们的兵权。

  他们的进入,就好像一颗钉子,深深的埋了进去。

  若有卫所的指挥使,有什么图谋不轨的念头,势必难以达成。

  “保家卫国,好一个保家卫国!!!”

  朱元璋眼睛一亮,大声称赞道。

  在现在的大明,或者说包括从前,是没有保家卫国这个词的。

  听到老爷子的称赞,朱英也是一愣。

  这个在后世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成语,在大明竟然没有吗?

  这倒是朱英不学无术了,保家卫国这个成语,出自后世著名诗人冰心,而非自古有之。

  就在朱英借此机会,想要跟老爷子好好唠唠关于强军,增加军饷,完善军人保障制度的时候。

  门外宦官来报:“启禀陛下,锦衣卫镇抚使宋忠,有紧急之事求见。”

  朱元璋有些不悦。

  这寒冬腊月的,爷孙俩在这里聊得热闹呢,还是事关大明未来之大事。

  若是没什么重要的事,宋忠这家伙,印象分大减。

  “让他进来。”

  “遵旨。”

  宋忠进来,看到陛下和太孙殿下都在,心中一喜,行礼道:“臣拜见陛下,太孙殿下。”

  朱元璋点点头,淡淡的说道:“起来说话,这次是有什么要紧事情。”

  宋忠连忙正色道:“回禀陛下,臣按令抓捕山西户籍,户部郎中曹子兴入诏狱审问,发现晋商谋逆大罪。”

  简单述说一下,宋忠连忙呈上卷宗。

  刘和上前接过卷宗,而后递给陛下查看。

  朱元璋本就心头有些不爽,待看到卷宗内的详细后,整个人直接就炸了。

  “谋逆!谋逆!这是要窃咱大明根基,毁大明国祚。”

  “里通外族,内藏京师,好大的局。这些晋商,当一个个尽诛九族!!!”

  朱元璋没想到,谣言案竟是牵扯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晋商的布局,太过深远,本就偏离京师,皇权难达,还大量售卖铁器至草原上。

  更甚者,是整个山西的官员,几乎都被收买,往前彻查贪污案,山西那边少有发生,朱元璋还觉得不错,政治清明。

  现在看来,分别是蛇鼠一窝,连京师这边,都有布局。

  刹那间,朱元璋顿时觉得这手法有些熟悉,仔细想来,这跟大孙布局高丽的手段,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是片刻,朱元璋的愤怒就消散开来,半眯着的眼睛,煞气溢出。

  在遇到大事时,愤怒没有任何用处,其实大多数时候,朱元璋的愤怒,都是给别人看的。

  作为开国之皇帝,冷静的对待处理任何事情,是朱元璋早就有的习惯。

  而深思之下,朱元璋心头开始冷漠。

  若是任其长久发展,说不定未来的大明,很有可能因这些晋商而灭。

  这种猜测,是基于大孙之前的一些手段。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首节 上一节 419/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