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392节

  老爷子,这是动了杀心。

  或许是看了玄甲卫的强悍,或许是其他的原因,让老爷子觉得,蓝玉一系,当除。

  不然这朝野天下,终究是有隐患。

  哪怕自己在军中的声望已经很高,可这并不能和浴血多年的蓝玉比拟。

  蓝玉的优势不在个人,而是在于整个淮西武将勋贵集团,他们已经深入了所有大军的上中层。

  这些中层的军官,多由淮西武将担任,他们的影响力,是袍泽所属,是背靠背杀出来的情感,不是一些恩惠,就能彻底代替的。

  也真是因为清楚这些,所以在朱元璋的心中,杀心从未停歇过。

  前面拿出蓝玉的卷宗交由大孙,从某种程度上,是帮大孙争取势力支持。

  但现在,大孙羽翼已丰,皇位已定,曾经前进的基石,变成了往后拦路的石头,是该剔除了。

  朱英此刻,确实迟疑了。

  清楚淮西勋贵,便如历史上一般。

  虽可彻底掌控兵权,但无疑对于大明整体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损伤。

  中层军官,尤其是有着大战经验的中层军官,最为难得。

  原历史上,朱棣夺得皇位后,前后五次亲征,打跑了鞑靼,打翻了瓦剌。

  在草原上,立下赫赫威名。

  然在这威名之后,是无将可用的囧颇状态。

  中层军官的大量缺失,导致大明军中直线下滑,名将几乎全部死在了蓝玉案中,可堪大用的将才稀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一般人的眼中,似乎只要将士的素质够高,军备足够先进,后勤保障充足,就能随便打了。

  实则不然。

  大将以冷兵器为主的世道,简直是太过于重要了。

  而一个大将的出现和形成,往往在经历过长久的战争后,脱颖而出。

  名将,更是难上加难。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即便是后世的热兵器时代,战争的智慧,也是极为难求,否则哪来的太平盛世。

  朱英练兵,模仿后世,以钱财供养,高强度的操练,练出一支铁军。

  更有不同于当世之见识,生长财富,培育民生。

  但论真正的战争,或许连一个仅仅只在史书中仅有个名字的将领都不如。

  更别提朱棣,蓝玉这等一代名将。

  那是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战争中,磨练出来的谋略军事之才,远不是什么纸上谈兵,就可比拟的。

  “咱还给大孙两年,两年的时间,咱当是能等得起的,若是到那时候,咱看不到转机。”

  “大孙,莫要怪咱心狠了。”

  朱元璋看着大孙面上挣扎的神情,心中琢磨一番后,沉声说道。

  其实对于大孙心中所想,朱元璋也能猜出一二,不过在他看来,老朱家的江山,远比什么都要来得重要。

  大明百万大军,少了淮西勋贵,不过一时跌落,当以长远计。

  “谢爷爷。”

  朱英听到这话回道。

  两年时间,若还不能彻底掌控淮西勋贵,确实也是留不住了。

  不过在朱英看来,把握还是很大的。

  爷孙俩虽都没说,但意思清楚明白。

  朱英需要掌控的,不是蓝玉,也不是同为公侯的曹震,张翼,朱寿,王弼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勋贵。

  而是那些不知姓名的中层军官。

  譬如朱元璋,蓝玉带军在甘肃罕东时,有心想要拖延,却被军中将领所阻。

  有了这等威信时,才算是真正的意义上掌控了兵权。

  一道谕旨过去,哪怕是杀头,也得俯首待诛,无有反抗。

  “你四叔跟蓝玉,颇有间隙,曾经蓝玉在你父亲那告状,然你父亲便告诉了老四,两人间有了怨恨。”

  “你三叔四叔间的关系,大孙当是清楚,不必过于担忧。”

  朱元璋的话,便是告诉朱英。

  朱棣可用,能用,在用的时候,不管是蓝玉还是朱棡,都可用来制约。

  不要因为之前的关系,就舍弃不用。

  “孙儿明白。”

  朱英点头回道。

  其实自从前日跟老爷子说完后,他就一直在想。

  若是没有削藩,朱棣真的会反吗。

  即便真的反,仅靠他一人,反得过吗?

第358章 :吕氏,吕氏!

  其实在太子朱标薨逝前,朱元璋并没有打算清理淮西勋贵。

  他做的事情,是将兵权,朝着藩王们的手中转移,在军中形成淮西勋贵和藩王们对抗的势力平衡。

  期间因为朱允炆,动过一次杀心,但在大孙回过后,也就没了想法。

  直到大孙提出,藩王海外封国的事情。

  朱元璋才会再次生出这样的心思。

  能打仗的藩王们,都去大明之外了,如同形成保护大明的壁垒,那么大明内,就只剩下淮西勋贵一家独大。

  这样的情况,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仅仅只有朱棣,朱元璋感觉是没办法跟淮西勋贵对抗的,哪怕是蓝玉外的一些大将,譬如冯胜,傅友德。

  这些都是朱棣很难企及的。

  这也是爷孙俩一直在考虑朱棣这边的问题。

  就现在而言,对于朱棣来说,其实没有任何造反的空间和土壤,哪怕是姚广孝还在身边,也是一样。

  淮西武将勋贵,就是军中的一座大山,谁也没有办法越过去。

  唯一有实力,让这座大山粉碎的,也只有朱元璋了。

  ……

  “允炆,过了今年,你也已经十六岁了,可曾想过往后当是如何。”

  忙碌了一天的朱允炆回到春和宫后殿,和娘亲吕氏吃饭时,吕氏突然问道。

  朱允炆有些疑惑,不解道:“娘亲,为何如此说。”

  吕氏轻轻摇头道:“昨日在后宫里,为娘听宁妃娘娘说道,因藩王海外封国的缘故,所以作为生母,可选择跟随一同过去。”

  “也就是说,若是炆儿也有想法去海外封国,为娘也能同你一起离开皇宫。”

  吕氏在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有着淡淡的念想,还有一些复杂的神色。

  她在宫中的存在,其实对于太孙而言,是个微妙的阻碍,因为继任太子妃的干系,所以会比较尴尬。

  她也不会傻到认为太孙殿下会认她为嫡母。

  现在这般拖着,太孙殿下一次都没来过东宫,大概是跟自己有很大的关系,获悉太孙殿下,只是为了名声着想。

  但她并不想就这么坐以待毙。

  在听到宁妃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吕氏心中就萌生了想法,凭借着现在的关系,太孙殿下总不会给个太难打的地方。

  有着大明精锐将士,攻下一小国作为藩国,也很是不错的选择。

  至少避免了往后的尴尬。

  若等到陛下登天,太孙上位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安排,何去何从?

  太后?

  不可能的。

  但是废掉自己,又显得过于狠辣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跟随着允炆离开。

  “可是娘亲,你是知道我的,我哪有什么能力,去打下一偏藩国呀。”

  “现在不是挺好吗,我也正在为大兄做事,得大兄器重,修订大明律法,这可是能名垂千古的事情。”

  “我听说解缙这几天就要到了,大兄也回复了我,说是没有问题。”

  “还有,现在的京师,多么热闹呀,在大兄的发展下,街道上熙熙攘攘,更类事物都在往京师来。”

  “我听说,现在马上就要修建一条自正阳门到外五龙桥广场的大道的,上次大兄还问过我,觉得起什么名字好呢。”

  朱允炆碎碎念道,言里言外,完全没有要去海外自个打藩国的意思。

  本来他就不喜欢打仗,更不喜欢那些臭烘烘的丘八,厮杀之事,非君子所为,当避三舍。

  沉浸在经学典义中,才是他现在喜欢干的事情。

  吕氏闻言,眼中闪过极为浓郁的失望和庆幸。

  庆幸当初太孙殿下刚进宫的时候,他没有去对抗,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去对抗。

  一直以来的表现,还算是比较服帖。

  失望的是,自己的这个孩子,无有凌云之志,天生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子,完全的一个朽木脑袋。

  被那些儒家教学,给洗白了脑子。

  都言炆儿像父王,可太子当初,亦是能文能武,在文治武功上的表现,都力压众弟,极为突出。

  太子朱标的武,并不是指武功,而是说在军事战略目光上,统帅将士上,都是非常优秀。

  毕竟太子当年,也是在军营中长大,对于战争,没有丝毫陌生。

  只是作为太子,朱元璋不会让其亲临一线,所以没有功劳战绩可言。

  但吕氏是知道太子能力的,像是朱樉,朱棡包括朱棣在内,曾经就军事问题,经常向太子请教。

首节 上一节 39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