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345节

  随着朝会的进行,很快就进入到了尾声中。

  朱元璋开口问道:“可还是有什么事情未上奏的,尽管说来。”

  下面大臣们一片安静,朱英却开口道:“爷爷,孙儿这里有一事需要商议。”

  说完,朱英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章,两步走到老爷子的身边,直接递给老爷子。

  这自然是不符合流程的,正常来说要先给太监,然后再给朱元璋。

  不过对于这个,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计较,下面最喜欢盯着礼仪方面的言官,也是耸拉着眼皮,当成没看见的样子。

  朱元璋打开奏章,这上面的正是昨日朱英所整理出来的‘关于海外藩国的人才招募计划’。

  下面的晋王晋王朱棡,似有所感,眼神期待的看向父皇。

  这件事,毕竟最终还是要通过父皇这边的同意,才能够进行下去。

  朱元璋看了开头的介绍,不由抬头看向朱英,见朱英微微点头,这才继续看下去。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份奏章写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早朝的时候,因为其他的一些事情,朱英到谨身殿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上朝了,也就没跟老爷子细说。

  朱元璋看完,心中五味杂陈。

  他一直怕大孙对自己的叔叔们过于陌生,在上位后过于打压。

  而现在看来,朱元璋又开始担心了,担心这大孙,是不是对这些叔叔们太过于友善了。

  这份奏章从头到尾,都是在帮去海外建国的藩王们,如何最大程度的做好准备。

  甚至包括大明对藩王们的一些扶持手段。

  “大孙,你确定要这样做吗。”朱元璋低声问道。

  朱英回道:“爷爷,孙儿已经想好了。”

  朱元璋听完,便将奏章还给大孙,道:“那么就让大孙自己说说,关于这次人才招募的昭告吧。”

  朱英接过奏章,走到台阶前面,也没打开奏章,直接开口说道:

  “本宫有感诸位皇叔海外封国之艰难,内廷人才招募之稀缺,特地为藩国设海外招贤馆。”

  “所谓海外招贤馆,乃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凡能通过简单的面试者,均可成为藩国属臣,按藩国制度定下品级。”

  “凡藩国官员品级,按照宗属关系,在大明境内,降一品以对待,于藩国就职任满五年后,可申请回大明述职。”

  此言一出,顿时整个朝堂就炸开了锅。

  而之前朱元璋问大孙那句,你确定了吗。

  显然就是在于这里。

  按照朱英现在所讲述的,为藩王招募人才,这优待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只要通过海外招贤馆的考试,就能选择藩王,跟着去海外当官。

  不仅仅如此,只要在海外当官满五年后,就能回到大明来。

  按照宗属关系,在藩国的二品官员,就相当于大明的三品官员。

  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很轻松的猜到,当这个海外招贤馆成立的时候,天下的读书人,必然会蜂拥而至。

  读书是为了什么?

  现在大明的读书人,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就是为了当官。

  想要当官,秀才可不行,至少也得是个举人。

  举人的考核难度一般人很难理解,在朱英心中对比,大概就是后世清华姚班的概念。

  而现在来说,有那么一个机会,甚至不需要是秀才身份,只需要你通过海外招贤馆的考试,就能直接当官。

  虽然这官当得有点远,但也好歹是大明的官,最主要的是,干满五年,还有回来的希望。

  别的不说,现在已经取得秀才身份的读书人,心里头都不见得说有把握,在九年之内考上举人。

  举人三年一试,九年只相当于三次机会。

  考个十来年对于大多数的秀才来说,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对比之下,就不需要太多的犹豫了。

  很多大臣们有些面面相觑,刘三吾更是想说两句。

  但这些,都被站在前排的藩王们,如秦王,晋王,燕王这些,用眼神狠狠的逼了回去。

  藩王们,可不是像陛下那般好说话。

  几位藩王的名头,那可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性格百无禁忌,为人也是肆无忌惮,真要被他们惦记上,管你什么大臣,直接就下黑手了。

  作为皇子,真要把哪个大臣给弄死了,顶多是受一些不痛不痒的惩罚。

  所以朝堂上的文臣们,在一番犹豫过后,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再者说都招募去了海外,也没多大的关系,一些像是宗族的,也觉得完全可以派一些族内不怎么听话的弟子过去。

  也算是分枝散叶,多了一条出路。

  “既然诸位爱卿也无人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此时就这般定下把。”朱元璋一锤定音的说道。

第320章 :跟着去海外的卧底

  海外招贤馆在定下来的当日,藩王们就已经开始积极运作了。

  产业吗,现成多了去。

  几位藩王私下里一琢磨,干脆就不等了。

  看哪家的产业是在京师里最热闹的地方,直接就改成招贤馆。

  几位藩王一查,名下符合这条件的店铺,还真是不少,直接就把其中一个占地面积最大的,送给内帑。

  然后连夜打造牌匾,估摸着第二日,就能开门了。

  这招贤馆,早一日开始,便就早一日吸收人才。

  对于想要去海外建国的藩王们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

  早朝过后,齐泰也是来到了朱英这里述职。

  “这一去月余,可还算了解到情况。”

  坤宁宫的正殿里,朱英率先开口说道。

  齐泰肯定是个能臣,在这一点上朱英完全可以肯定,这样的臣子,忠诚什么的都非常坚定,才学也高,甚至还有类似于过目不忘的能力,相当好用。

  齐泰闻言,面上发苦。

  “回禀殿下,此去河南,当真是和殿下所述说之事,非常吻合,臣乔装打扮,暗中探访,果然不少百姓的私田,都已经卖给了当地乡绅。”

  “有些乡绅明目张胆,无所顾忌,还有些则比较精明,不予外人知晓,若不是臣深入其中做工,还不见得可以知晓。”

  齐泰的语气有些唏嘘,为了得到真实的情报,齐泰也算是豁出去了。

  直接乔装成流民,卧底到乡绅里去干短工。

  齐泰并非是富贵家庭,对于这些倒也不算陌生,一番刺探下来,发现这情况和太孙殿下的猜测几乎差不多。

  这些乡绅们,为了害怕赋税,亦或是树大招风的问题,在收了百姓的田契后,并没有去官府通报,就这么隐藏下来。

  若是官府这边有人过来清查,出面的还是这些老百姓。

  当时的齐泰其实也有些疑惑,为什么百姓不把这事捅出来,反而会尽全力的帮助乡绅隐瞒个中事实。

  一番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在百姓的眼中,对于乡绅的出手救助,那是恩德。

  乡绅和百姓,本来多是同村同乡,都被给了救济粮,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往后给乡绅打长工,也不用太担心收成,即便是再有什么灾荒,上头也有地主挡着,至少是饿不死。

  如此一来,帮助乡绅隐瞒,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好似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些田契,并非是乡绅强买强卖,反而是百姓自己苦苦哀求之后,才收下的。

  齐泰查探过许多地方,强占田产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更多是还是良善之人。

  这就让齐泰的心中,感觉到很不是滋味了。

  这些想法,齐泰也慢慢对太孙殿下讲述出来。

  “殿下,臣心中有些迷惘,本作为御史查探,却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去责罚那些乡绅,反而觉得在那等情况下,他们做的事情,很有道理。”

  听到齐泰的述说,还有其面上的神情,朱英轻轻点头道:“你说的没错,在这件事上,若是对于乡绅过于责罚,反而会引发百姓的埋怨。”

  “而且你的感觉也是没错,这些乡绅,确实是好人,并非是坏人。”

  齐泰回道:“可是他们如此私下买卖田产,已经是违背了大明律法。”

  大明律中,田契可交易,但必须要在官府中做登记,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赋税。

  田产多的,自然是赋税也就越高,虽然说举人有特权,但也只是在一定数额上的田产不需要交税。

  而不是说,凡是名下的产业都不交税。

  只是举人身份,一般知县对其都会比较尊者,轻易不会彻查。

  指不定某个举人,就候补上了官位。

  朱英轻叹道:“和本宫想的差不多,其实像是这样的事情,在各朝各代,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却没有人,真正的去在乎。”

  “当累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随便一些波动,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很难受了。”

  “有时候所做的选择,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像是这样的土地兼并,现在的乡绅,是良善的,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并入,那情况就会慢慢发生变化。”

  “再者说了,即便是现在没有,那以后呢,他不会,他的子孙呢。”

  “当周边百里田产,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你说在这个时候,他若是有什么不好的想法,会如何。”

  “至少,哪怕是知县,也要给几分面子吧。”

  “听说过一句话吗,那是在前元之前,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

  “你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这传闻中的千年世家,最初的模样,他们不坏,可随着时间慢慢的过去,就完全不同了。”

  “咱们大明不同,在这开国前,但凡这中原大地上的世家,几乎都被蒙古人给清理干净了,那真叫一个干干净净。”

  “所以,你觉得,这样的世家,如曾经数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所存在的世家一般,应该继续存在吗。”

  朱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世家的形成,然后对齐泰问道。

  齐泰闻言,坚定的说道:“世家当是要坚决的清楚,这对于国家来说,百害而无一利,看似给百姓的蝇头小利,却是把所有人都圈在自个手中。”

  “只是,臣想不明白,以现在的情况,要如何去治他们的罪。”

  齐泰最后有些苦恼的说道,其实他作为御史探查河南,也是有很大的权力的,只是即便是回来了,最终也没有把奏章递交上去,而是选择向太孙殿下述职。

  “为什么要治罪呢,现在的他们,不但无罪,反而活人无数,算是有功。”

  朱英反问道。

  “这……”齐泰就有些不解了。

  朱英回道:“这不是根本的问题,你现在所看到的,只不过单单只有河南一地,且还是发生在瘟疫过后,所以才会如此。”

首节 上一节 345/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