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331节

  然而直到明朝过去后,后人才发现,这官方所写的叛军头目,竟然是朱元璋本人。

  自己把自己写成叛军头目,可还行?

  这些笑话因为都藏在翰林院中,以为对于蒙古文化,没有什么文人在乎,也不会去研读,更多的是继承宋朝,或者说之前的汉人化,所以这件事就这么隐匿了下来。

  在往后,若是被人翻出来,自然就成了朱元璋的笑话黑料。

  不过朱元璋在乎吗?

  他不在乎。

  作为再造华夏之人,对于整个汉族来说,都是有着天大的功德,对于汉文化的传承,在明初这里,算是又来一次从零开始。

  复杂繁琐的礼仪制度,是因为目前的大明,汉人虽多,可其他的民族也不少,只有强制的规定,才能让所有的民族,真正的融合到汉人的文化中。

  这就是文明。

  朱元璋或许没有这么多的意识,但他的行为,却是贴合进行。

  而对于敢于颠覆汉文化的人,朱元璋怎么可能放过。

  此刻,在大孙的话语之下,朱元璋的眼神变得凌厉起来。

  刘三吾作为从前元教育中长大的人,在元朝当过官,若是他的思想出了问题,那自然就是大问题。

  要是在书籍中,暗藏一些端倪,个人倾向,这是很难发现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第一次动了处死刘三吾的心思,即便是这很有可能,被天下文人唾骂。

  而刘三吾呢。

  他被朱英这么一顿训斥,是一个怎样的想法?

  只见刘三吾听着听着的时候,身子都开始在剧烈的颤抖,是害怕,是气愤,更是惶恐。

  在太孙殿下的严厉训斥后,更是差点两眼发黑,差点就倒在地上。

  不过刘三吾紧咬牙关,硬生生的给挺了过来。

  不挺不行啊,若是就这么昏倒过去,这罪人的名头,不是也是了。

  刘三吾为何敢在奉天殿中,武官勋贵的虎视眈眈眼下,堂而皇之的这么说话。

  就是他作为读书人领袖的身份。

  若是太孙殿下这番话被下了定论,不说所有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文人,将会对刘三吾进行咒骂,骂他是外族的走狗。

  所有的清名,将会毁于一旦。

  这要刘三吾怎么能接受。

  这一刻,刘三吾连忙作揖道:“陛下,殿下,臣绝对是没有这个想法的,臣对大明,忠心耿耿啊。”

  “臣绝对没有刻意要贬低武将的想法,只是不仅仅是宋朝,即便是汉唐,也是如此的惯例。”

  刘三吾话不敢多说,多说多错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简单两句话,一句表达自己的忠心,一句从侧面点出太孙殿下的定论有失偏颇,重文轻武并非是宋朝独有,历来朝代都是如此。

  听到这话,武官那边虽然不爽,但也无话可说。

  文官这边都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朱元璋眼神的杀气,也开始消散。

  朱英倒是没什么,他并没就要弄死刘三吾,只是借着这番话语,狠狠的打击一番刘三吾的气势。

  比如现在,刘三吾显然已经不敢多说了。

  “本宫当然是相信刘翰林的,不过重文轻武这样的话,还请刘翰林再也不要说了,文臣固然重要,但武将也是同样如此。”

  “这大明天下,文人武将,谁也不能缺少,也并没有谁比谁高贵。”

  “文人治理地方,得百姓爱戴,丰衣足食,是功劳。但贪污行贿,祸乱百姓,也是在坏大明根基。”

  “武人保家卫国,抵扣外族入侵,付诸以生命,也是天大的功劳。不尊号令,荼毒百姓,兵过如蓖,那也是大罪。”

  说到这里,朱英微微停顿,语气也开始缓和下来。

  毕竟到了现在这个情况,差不多也是达到朱英所要的效果了。

  “这次的阅兵,在刘翰林看来,或许是觉得浪费了很大的钱财,在这一点上,本宫可不这么认为。”

  “首先,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在精锐程度上,大明京师卫所的将士们,已经是彻底的不同了,哪怕最普通的卫所将士,都能堪比之前的宫廷禁卫。”

  “而这次阅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诸位当要看到,诸多外臣被我大明军威所震撼,这对于边疆那边的影响,关乎重要。”

  “甚至是牵扯到不知多少百姓还有将士的性命。”

  “训练将士们的钱财,和边关打仗,粮草消耗,甚至是遭受掠夺所相比,不知道刘翰林可有算过这一笔账?”

  “再往后说,将士们更为精锐了,战无不胜,比起连连溃败来,这又相差多少。”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一时所产生的代价,是那千日能比拟的嘛,这一时,关乎到我大明国土,关乎到国家兴衰,关乎到黎民百姓。”

  “本宫如此说,刘翰林,可是清楚了。”

  刘三吾闻言,跪地磕首道:“臣清楚了,臣年岁大了,老糊涂了,不明白太孙殿下之深意,反而擅自揣测。”

  “臣有罪,还请陛下,殿下降罪。”

  在这个点上,刘三吾已经彻底清楚,就嘴皮子这块,看似年幼的太孙殿下,简直是超乎想象的厉害。

  甚至能以舌灿莲花来形容,怕就是寺庙中的高僧,也不过如此吧。

  那些寺庙的高僧,刘三吾也是很熟悉的,比起殿下这般堂皇大道来,也要逊色三分。

  而在刘三吾后面的白信蹈,张信,亦或是所有文官,这一刻对于太孙殿下,都开始变得忌惮起来。

  这太孙殿下,当真是不好惹的。

  就连刘三吾这样的老臣,都被训得哑口无言,自请认罚,他们还有能力和太孙殿下争论。

  文人的道理,就是他们手中的刀,凡事都要讲个道理。

  道理上要是站不住脚,那文人还能有什么脾气。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心里头非常的爽快。

  当浮一大白!

  往些年,朱元璋在朝堂上虽都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但凡有其他意见,朱元璋怼不过,那就只把物理毁灭了。

  这样固然爽快,可也不是长久之计。

  心在大孙这番话辩论一出,整个朝堂都被压制得哑口无言,关键这其中道理满满,任谁也挑不出刺来。

  这还是朱元璋在朝堂上,第一次有这么痛快的时候。

  “大孙你来说说,对于刘翰林这件事,该要如何惩处呢。”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心情很是美丽。

  朱英稍稍思索一番后,说道:“爷爷,孙儿最近想要重新编撰关于有关科举部分的书籍,重新制定一套新的书籍,特别用作科举,或者说科举相关。”

  “刘翰林才学造诣之高,就整个大明来说都找不出几个能与之相比的,由刘翰林来主导此事,定当事半功倍。”

  对于科举的改革,朱英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很老爷子提过了。

  到了今天,也终于是开始进行,落实。

  这著书,说真的,就朱英单独上,还真的不行。

  其中文言文的输出,对于朱英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看得懂,可不代表能写的出。

  更何况在分科上,很多现在的专业知识,朱英还真不能把控,而且要读书人都信服,也需要像刘三吾这样的大儒带头,才能引起足够的波澜。

  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打断文学垄断,真正的改变从官的渠道。

  也让官吏的职位,变得更加的专业化。

第308章 :大明改革初始

  刘三吾做梦都没想到,本来一场筹谋已久的计划,就这么突兀的,烟消云散了。

  这太孙殿下,他不按常理出牌呀,他用大义来压我。

  这大义,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扛得动的。

  任谁都知道,陛下最为在乎的,就是汉人的统治地位,因为才过元朝的关系,目前的时局可以说非常的紧张。

  近百年元朝的统治,如今大部分地方的官员,百姓,乡绅,甚至蒙语比汉语要熟练得很多。

  尤其是老一辈的,几乎都是在元朝的统治下出生,接触到的环境完全不同,这个影响,可不是说一下子就能消除的。

  还好的是,现在大明已过二十五载,年轻一辈的,几乎都成长起来了,元末出生的那些,对于元朝没有丝毫的留念。

  唯一有留念的,只能是在元朝手里得到了大好处的乡绅地主。

  这些人在农民起义下,已经无法影响到大局。

  刚才朝堂的一幕幕在刘三吾的脑海中浮现,此时大势不可逆了,余光扫过张信,白信蹈,甚至是翰林院的同僚,还有文臣们。

  哪还有最初的自信,唯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这也就是太孙殿下了,要是让陛下来发动,怕是今日的京师内城,将会一家家缟素。

  “臣年事已久,蒙殿下不弃,能帮到殿下编撰科举有关书籍,心中甚是欢喜,往后必当鞠躬尽瘁,不敢有丝毫懈怠。”

  刘三吾心中微微叹气,而后压下情绪,作揖朗声回道。

  “有刘翰林主导此事,本宫相信必然可以顺序完成。”

  “科举的事情,自然是宜早不宜迟的,爷爷,孙儿觉得此事应该立即开办,早一天完成,对于学子们来说,就多一天的学习机会。”

  “对于大明官员来说,也是可以进行填补可能缺失的空白。”

  朱英对刘三吾说完后,便对老爷子提议道。

  朱元璋轻轻点头,回道:“大孙此言有理,即是如此,此事今日早朝便就定下,立即开展科举书籍的编撰工作,这件事,就全交给大孙负责了。”

  朱英作揖道:“谢爷爷,不过孙儿还是对于此事的科举书籍编撰,还有些不同的想法,这次的编撰工作,孙儿想请爷爷发告示于天下,号召天下有学之士共同参与。”

  朱元璋有些疑惑道:“翰林院数十学士,难道还不够吗。”

  朱英微微摇头,道:“在孙儿看来,这编撰科举有关的工作,别说数十,便是数百,数千人共同参与,也是需要的。”

  “况且孙儿这次想着,不仅仅只是在更深奥的典籍上,一些对于童生的书籍,也是要进行编撰。”

  “从启蒙开始,一直到科举殿试,这一整套的书籍,当要全部编撰完成,个中涉及到的学识,可不仅仅是儒家学说。”

  “术算,历史,政治,律法,营造,御射等等,都将是在科举的分支之中,对于长期能够接触到百姓的官员,也是要严格把控。”

  “唯有这样,我大明往后的文人,才能够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此言一出,朱元璋还没有表态,下面的朝堂群臣已经炸开了锅。

  太孙殿下这一招,可谓是对于古今科举,一个彻彻底底的改革。

  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可谓是要筹谋已久,惊天动地,涉及是要触及到不知多少人的利益。

首节 上一节 331/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