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326节

  纳贡就是臣子向君王缴纳赋税一般的意思。

  如果诸侯对天子。

  这也就意味着帖木儿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上。

  不过大孙曾经告诉过他,帖木儿帝国的强大,不然他还真要给其蒙在鼓中。

  “爷爷,其实撒马尔罕,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迟早撒马尔罕要分崩离析,况且他们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朱英开口说道。

  朱元璋问道:“什么问题,说来听听。”

  朱英点点头,道:“孙儿的商会,在撒马尔罕那边有很多伙伴,目前帖木儿四处开战,疆域的扩张非常的迅速,但征服下来的土地,却没有好好的治理。”

  “现在那些被征服的土地,看上去没有问题,实则许多土著都在暗中等待时机。”

  “一旦帖木儿吃到败仗,或者在某个战场上有了巨大的损失,那么后院起火,是必然的现象。”

  朱元璋点点头,思索一会后问道:“那大孙觉得若是帖木儿和咱们大明打起来,结果如何。”

  朱英笑着回道:“谁先动手,谁就输。”

  听到这话,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大孙说得有道理,这撒马尔罕的事情咱们就懒得管了。”

  “不管是怎么想的,终究对着咱们大明,他就是臣子。”

  朱元璋说完后,想了会又接着说道:“不过咱们大明不可固步自封,也得去海外的那些国家多多看看,看看别人是什么情况。”

  “咱们就组建一个大的船队,去足够多的将士,装载咱们大明的货物。”

  “一则是展示咱们大明的国威,也对那些小国好好的震慑一番,二则也对海外的国家多些了解。”

  朱英闻言,微微有些惊讶。

  这岂不是新版的郑和下西洋?

  不过对此朱英还是比较支持。

  “等明年把倭国打了,咱们的船队空出来,倒是可以像爷爷说的,让他们四处游走一番。”

  “也好清楚各国的风土人情。”

  朱英赞同道。

  而在这一刻,朱英突然觉得让朱棣去跑一趟西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现在还早,倒也不必急着和老爷子把人选定下来,

  朱允炆在下面,看着大哥和皇爷爷就这么聊着,似乎都快要把自己给忘记了。

  而且他觉得从未见过的建筑,大哥似乎知道很久了。

  不由在神情上,有些萎靡。

  朱英很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心里头微微琢磨一番后,开口问道:“允炆,你在你来之前,为兄正和爷爷聊大明律法的事情。”

  “现在要对大明律法进行修改,不知道允炆是否有空。”

第303章 :兄友弟恭

  朱英从未小看过朱允炆。

  其实就单纯以学识来说,几乎所有的皇室子孙,在文学造诣上,都要比朱英强。

  朱英现在给很多人,包括朱元璋在内,都是文韬武略的印象。

  但实际上,武倒是真武,文的话,可就差太多了。

  什么对联呀,诗文呀,都是正儿八经的小白,文言文的水准,还是从奏章开始,勉强才跟上来的。

  朱允炆则不同,这是受正儿八经的名师教导,放在前世,那也是顶尖学子一流。

  编造新的大明律法这种事情,还真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大兄的意思,是让我来帮忙修改大明律法吗。”

  朱允炆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

  大明律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那是皇家统治天下的关键,所有的人,都必须依照律法行事。

  而现在,大哥竟然让自己也参与进来。

  这让朱允炆感觉极为吃惊的同时,心里头竟然有些惊喜。

  “怎么,允炆是不愿意给为兄帮帮忙吗。”朱英笑着说道。

  朱允炆闻言,连忙摆手道:“大兄能够让允炆参与进去,是对允炆的提点,允炆高兴还来不急呢。”

  说完,连忙行礼作揖:“谢谢大兄。”

  朱英道:“一家人说什么谢谢,你本就是我弟弟,这等事情,当然是自家人做最好了,为兄你也知道,如此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分身乏术,这才向允炆开口。”

  “不过律法之事甚是严谨,允炆在修改制定的时候,一定要万分谨慎,万万不可疏忽大意,要知道这律法关乎民生,关乎天下百姓,一字一句中,当有生死。”

  朱允炆听完,再次作揖道:“请大兄放心,允炆必定全力以赴,不会有丝毫懈怠。”

  朱英点点头道:“好,明日早朝后,咱们兄弟俩就一起去趟大理寺,先把这事的基调敲下来。”

  朱允炆回道:“一切但凭大兄吩咐。”

  朱元璋没有说话,脸上笑意满满,这等兄弟和睦的场景,是他最喜欢看到的事情了。

  而在这一刻,对于大孙也越发满意。

  早前他就对于大孙的担心,就现在已经是全部都消失了,他相信即便是自己不在,大孙也能很好的安排这些皇亲们。

  尤其是藩王,在朱元璋的心中,一直就非常的纠结。

  历史上的藩王之乱历历在目,但这些藩王,哪个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又怎么舍得。

  所以也只能给藩王们加点限制,同时心中也希望,即便是后来的继承者,也能给藩王们一点奔头。

  况且,尤其是前面几个儿子,可都是花费了朱元璋不少心血,虽然在性格上有些缺陷,但在军事上,也都是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算是没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朱允炆和大孙之间的矛盾,朱元璋怎么能不知晓。

  其实在朱英刚进宫的时候,朱元璋对于朱允炆就一直挺担心的。

  皇家无情,可不是嘴上说说,在很大程度上,就连朱元璋自己看来,大孙和次孙的矛盾,很大程度上都是属于不可调节。

  虽然朱元璋从未在这方面有过任何的表露,但是作为一代开国皇帝,甚至可以说是再造华夏之人。

  皇宫内外,能有什么事情能够瞒过他。

  稍微离得京师近一点的地方官员,都得夹起尾巴做人。

  这样的朱元璋,就朱允炆那点心中变化,随便都能猜得清楚。

  大孙和次孙虽是同父异母,但大孙流落十年,又失去了记忆,在亲情上自然要差很多。

  不过让朱元璋感到非常的欣慰的是,自从大孙入宫后,他担心的场景就一直没有出现过。

  大孙明里暗里都没有对次孙允炆有任何动作。

  允炆在这块,除了最开始的时候,有些难以接受,几个月过来,也没了问题,同时也没有什么兄弟阋墙的举动。

  直到今天这兄友弟恭的一幕,让朱元璋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

  “允炆呀,这可是你大兄第一次让你帮忙,可不要把事情搞砸了。”

  “当然,也不要有太大的担子,有什么不懂的,就要问,都是自家人,不必过于拘束。”

  朱元璋笑呵呵的提点道。

  听到皇爷爷也开口了,朱允炆连忙行礼作揖道:“孙儿明白。”

  就在朱允炆有些感动,皇爷爷和大兄如此看重自己的时候,朱元璋再次开口道:“行了,你先回去歇息吧,咱和你大兄有些方面,还需好好聊聊。”

  这话顿时就让朱允炆嘴角苦涩,不过还是行礼作揖道:“皇爷爷,大兄,允炆告退。”

  看着朱允炆离开的背影,朱元璋有些感叹的说道:“允炆心性不坏,在这一点上,跟你们的父亲很像,即便到现在如此,心中也没怨言。”

  “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不舒服,不过大孙也当了解,这都是人之常情,谁都没法避免。”

  “咱的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人越是老,就越是念旧,尤其是亲情。”

  “亲人间,即便有些不愉快,也都是打算骨头连着经的,血溶于水,有时候没必要过于严苛了。”

  “当然,倘若真有那么几个不肖子孙,亦或者大逆不道,该下手的时候,也没必要手软。”

  朱元璋这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提点朱英,常人听起来,似乎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朱英听懂了。

  老爷子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朱英怎能没明白。

  稍稍停歇后,朱英便回道:“爷爷,孙儿并非冷血之人,早些年的流浪,对于亲人的渴望更甚,能有现在这么多的家人,一开始确实有些陌生。”

  “但是到了现在,孙儿已经全部接受了。”

  “二叔,三叔,都是待我极好,或许这跟父亲有很大的关系,四叔就更不用说了,从一开始就在帮助孙儿。”

  “十七叔虽然见面不多,但真就是一见如故。”

  “还有允熥,明月。”

  “孙儿入宫不久,还有许多未曾熟悉,不过孙儿相信,这往后的日子,自当会一一认识。”

  朱元璋听完,心里头有些失笑。

  若是正常来听,倒是没什么,这要是加上老四,可就完全不同了。

  大孙和老四之间的那点破事,朱元璋心里头门清,随后问道:

  “东南沿海那边,大孙现在是有怎么个想法,尤其是对于明年征伐倭国的人选。”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问,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孙下令,暂且不让老四去沿海。

  这样的事情,自然不可能瞒过朱元璋。

  毕竟朱棣可是藩王,尤其还是有大功劳在身的藩王。

  去年,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朱棣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的时候,朱元璋可是大为称赞。

  甚至赏赐了一张百万贯面额的大明宝钞。

  当然,这百万贯面额算是独一份了,作为父皇御赐,朱棣倒没有真的去兑现,这相当于大明一年发行宝钞数额的十分之一。

  纪念意义在于实际价值。

  其实说真的,就这百万贯面额的宝钞,朱棣拿出去也不可能有什么地方能用到。

  属实是找不开呀。

  “爷爷何出此言,自然是四叔。爷爷当是觉得孙儿特意把四叔留在京师,有其他想法吧。”

  “爷爷这可是大大的误会孙儿了。”

首节 上一节 326/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