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280节

  然后从李卫良那里了解到,朱英的这个想法,却是错误的,因为在翰林院,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根本就没人知道。

  在翰林院的学士们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个书,可不是指所有的书,而是仅仅指的是儒学。

  放眼大明近三百年的时间,关于百科全书这块,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天工开物》了。

  所以朱英意识到,想要真正的让工业人才储备起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前把《天工开物》这本书弄出来。

  天工开物,原本是在明末期,崇祯十年的时候,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成。

  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也是世界上第1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这本书,在当年著作成书后,就传至倭国,中亚,欧洲,即使是在古代信息传播低速下,也是畅销全世界。

  然而清朝对其并不重视,这般重要的著作,连四库全书都没有收入目录,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住了。

  想到这里,朱英继续说道:“我准备召集一批有识之士,编撰一本关于如今大明,各行各业有关的典籍。”

  “包括雪花盐的制作方式,白糖,酿酒,木匠,铁匠,裁缝等等所有涉及到民生的知识,都全部收录其中。”

  “不知道允熥,对此可有兴趣。”

  作为大哥的朱英,对于允熥这个亲弟弟,还是很关照的。

  这件事,自然不可能是由朱英亲自去做,因为涉及到的方面太多了,这将会牵扯到很大的精力。

  而这件事,说起来也不算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毕竟是收集,而不是自己发明。

  但是这件事一旦做成,必然是要流芳千古的。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次来到后殿中,朱英就是想让弟弟朱允熥来主持此事。

  朱允熥闻言,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简单几句话,就让朱允熥知道,这本典籍对于整个大明来说,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流芳千古这种事情,朱允熥也想不到这方面去。

  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少年来说,最想要得到的是关注和认可。

  大哥能够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显然在大哥的心里,自己还是很能干的。

  单单这方面,就让朱允熥感觉到备受重视,心里头开心极了。

  不过还是有些担忧的问道:“大哥,这般重要的事情,我怕弄不好。”

  朱英笑着说道:“自然不是让你一个人去做,就这件事,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大哥这里,至少给你准备数十人帮忙。”

  “不过大哥先跟你说清楚,知易行难,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遇到的难题还真不少。”

  “首先,关于这里面各方面的技术,都是需要进行验证之后,才可以收录书中,这就避免不了,你需要在各个地方,四处奔波。”

  “先别急着高兴。”

  朱英有些无奈的说道。

  刚才的话中,仅仅是说要出皇宫,朱允熥眼睛都发光了。

  对于从小就住在皇宫里的皇子皇孙们来说,出宫去玩就是他们平日最大的爱好了。

  朱允熥听着大哥这意思,似乎还能整个大明到处去玩,顿时振奋不已。

  “或许最开始,对于此事你会有很大的热情,但我要告诉你,这件事本身将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没你想的那般轻松。”

  “别的不说,单单去了解,亲眼观看这些过程,一番简单的尝试,便有可能就是三五载的时间,更别提有些方面,还需要反复的测试,才能清楚其中的道理。”

  听到大哥的话,听到能到处去,早就上头的朱允熥,哪里还计较这么多。

  自然是频频点头:“大哥你放心,我定然是不会让大哥失望的。”

  话到这里,朱英也没在继续说教了。

  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懂得。

  “既然你觉得问题,那便就去做吧,近些时日,这些人大哥会帮你组建好,可以先去熟悉一番。”

  “半个月后,过了十月初一,你再出发吧。”

  朱英安排道。

  毕竟十月初一是他册封的日子,打造百科全书这件事,将会作为他接受册封之后,所下达的东宫第一道令旨。

  就在朱英准备继续和两小聊聊的时候。

  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太监,急忙赶了过来。

  “殿下,陛下口谕,请殿下速到华盖殿中商议政事。”

  一个‘速’字,让朱英眉头微微皱起。

  平日里老爷子让自己过去,可没用过这个‘速’字。

  便问道:“刘公公可是知道爷爷那里,是发生了何等事情。”

  刘和也没迟疑,坦言道:“老奴听着,是陕西那边,有人造反了。”

  朱英听着有些懵,在洪武年间,竟还有人胆敢造反?

第266章 :不仅造反,还称帝了

  造反和起义,是两码事。

  这年头因为饥荒,或者土地兼并,徭役,赋税等等事情,导致发生农民起义,是很正常的是事情。

  或者说在每个朝代都有发生。

  一般来说,这些起义的朝廷先是以安抚为主,不听劝的,便就是大军镇压。

  但是造反的概念那就完全不同了。

  造反,那就是明着对着大明朝来搞。

  在刘和的带领下,朱英很快就来到了华盖殿中。

  此时,除了蒋瓛,刘和外,也并没有其他的大臣在场。

  看到大孙过来,朱元璋直接递过来一封奏报。

  “看看吧。”

  朱英接过奏报,仔细翻看起来。

  看完后,难怪老爷子会有些愤怒。

  这是在陕西沔县发生的造反事件。

  之所以用造反这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对方都已经称帝了。

  其中为首者叫田九成,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

  麾下高福兴称“弥勒佛”,王金刚奴、何妙顺等称“天王”,名称口号,都与元末红巾军相同。

  这是以白莲教的名义,发起的造反事件。

  而且这封奏报传到京师来的时候,田九成等人,已经是攻破略阳等地,据川陕间险要山地,拥兵十万众,声势很大。

  “爷爷,看来这是背后有人在操纵呀,这所谓的田九成,极其有可能不过是幕后之人推出来的棋子罢了。”

  “不然以他们的能力,不可能有这么快速的动作,而且在这般短的时间里,就有了足够的军备和粮食。”

  “普通的百姓,可不会想这么多,既然有饥荒,亦或是其他原因,肯定是奔着富裕的大城过去。”

  “但是他们,放着富裕的大城不打,反而绕更远的路,去打易守难攻,有重兵把守,还没什么钱财的地方。”

  “这行军的路线,目的非常的明显,几乎是很清晰的攻克各个险要地区,明显是有高人指点。”

  看到奏报之后,朱英心中微微思索一番后,就将自己所想到的直接说了出来。

  朱元璋听完后,脸上的怒色稍有缓解,大孙的聪慧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这些东西,在朱英来的路上,朱元璋早就已经想到了。

  只是大孙不过刚刚看完,就能迅速的推测出来,这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欣慰。

  “这背后主使的,定然便就是北元那些残余的贵族了,这里本来就靠近蒙古,那些残余的贵族逃回草原后,无时无刻不在打着咱们大明的主意。”

  “这田九成,自然便是他们的操作对象,为的就是想要谋夺咱大明江山。”

  朱元璋点明说道。

  不过朱英却是皱眉道;“爷爷,依孙儿看来,他们似乎是受到了什么压力,所以才会匆忙起兵。”

  “按理说他们原本可以潜伏更长的时间,像是在沔县,暗中就已经控制了当地的官员,直接夺取了城池。”

  “但是对于陕川地区,虽然有所谋划,但显然准备不足,损失也比较惨重。按照白莲教的习惯,一般都是先声夺人为主。”

  “这次连谣言都没有散开就动手,就好像有人追着他们赶一样。”

  朱元璋听到这里,脸上的怒色已经完全的转化成了笑意,而后道:“大孙猜得没错,说起来他们这般仓促,却是跟大孙有很大的干系。”

  朱英有些没听懂。

  跟自己有很大的干系?

  对于陕西那边,朱英可从来没有布局过,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那地方太穷了,而且土著又特别的多。

  即便是处于明蒙政权的边界,朱英也从来没有过于重视,一般就是手下的商队过去进行贸易,朱英则从未去过。

  所以老爷子这般说,朱英就搞不明白了。

  “蒋瓛,你给咱大孙说说,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吩咐道。

  这些情报,自然早就有锦衣卫收集。

  “臣遵旨。”

  蒋瓛恭敬的回道,然后对朱英行礼后说道:“长孙殿下,这田九成之所以现在就行你造反之事,确实是跟殿下有很大的干系。”

  “根据锦衣卫传来的情报,在此之前,虽然田九成等人和蒙古人有很密切的往来,但暂时没有造反的打算。”

  “因为那边过于偏远,朝廷这边也很难顾忌到,加上土著众多,便也一直没有整治。”

  “而这次的造反,便就是因为殿下此次对苏、松地区治安厅的安排,让田九成等人,或者说田九成背后的密谋者们感受到了危机。”

  “田九成在这些幕后之人的催促下,这才会急忙造反。”

  听到蒋瓛的解释,朱英也明白了很多。

  其实抛开规模不谈,像是农民起义这种,从洪武元年至今,大小已经有数十次之多。

  上一次大规模的起义造反,还是在洪武十六年的时候。

  江西龙泉、永新山民聚众反明,其首领自称“顺天王”。

  都指挥同知戴宗仁率兵镇压,失利。

首节 上一节 280/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