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嫂已经不在了。
不过这次,张三似乎开始习惯了。
吃了饭和肉,有了力气的张三,和大哥还有父亲,开始出去搜罗可以吃的东西。
在这个时候,整个县城都已经开始恐慌起来。
某个大户人家被人攻破了,不过张三等人去得太晚,什么东西都没了。
父亲很懊悔说,早知道就早点把大嫂送过去。
成群结队的人开始逃荒,待在县城里唯有饿死。
张三眼睁睁的看着,某个人饿晕倒在地上,马上就被身边的同伴架起,架火开灶。
一些小孩子,若是没跟上父母的队伍,很快就会人将其活活打死。
父亲和大哥两人商量一番,趁着还有力气,壮着胆子过去,要他们分点出来。
看着精神很足的两人,那伙人终究是妥协了。
就现在的情况,连死人都变得不安全,下葬的人都不需要等到第二天,当天夜里就会被人挖出来。
后来,家里的死人,还没人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县城开始变得人烟稀少。
这个时候张三才发现,县城的官府里,早就依旧人去楼空。
张三的娘亲饿死了,没有下葬。
这是张三的娘自己要求的,她希望这一家子人,能够活下去。
很快,妹妹也被送到铺子里。
最后,终于是轮到了张三。
因为大哥,是家里的长子。
父亲这个时候才告诉张三,他曾经,也是家里的长子。
这个时候,张三才了然。
没有反抗,也没有生气。
张三就这么跟着大哥和父亲,朝着菜铺子走去。
菜铺子门口有人领着张三进去,父亲和大哥在外等候。
只是张三在转角的时候,转过去头去,发现父亲和大哥已经不见了踪影,这让张三有些伤心。
院子里很多人,都被赤条条的绑起来,悬吊在半空中。
后院里不断传来刀在案板上的声音。
不时就会有一个胖子过来拿人,然后拖到后院里去。
这些人,有些是死了,有些是昏迷了。
没多久,就有人过来给张三灌下一大碗黄水。
喝完黄水后的张三,开始变得昏昏沉沉。
原来,这就是蒙汗药的味道。
……
京师的街道上,曾经的一幕幕还在张三的脑海中不断涌现。
面前热闹的人群,让他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东家,谢谢你!”
第240章 :军心可用
朱英提倡的老兵推移制度,最近在朝堂上掀起了热潮。
随着章程的不断完善,文臣们的已经也开始大了起来。
私底下的议论,更是非常的普遍。
个中的代表,尤其是刘三吾。
“这是什么意思,让那些兵卒退役,直接去当衙门捕快的头头,这是要用武将来压制文臣嘛。”
“从此之后,吾辈读书人还有什么意义,读书不如当兵,可笑,可笑至极!”
翰林院中,刘三吾大发雷霆。
他肯定不敢在早朝上说,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翰林院里发脾气。
刘三吾名气大,年纪也大。
虽说也只是翰林院学士,但有着无冕之王的感觉。
文人的圈子里,资历要更要的重要。
毕竟就翰林院而言,多数翰林院的学士面对刘三吾,还得执弟子礼。
“先生,少说两句吧,这可是陛下定下的章程,你看兵书尚书茹瑺茹大人,也只得是奉命行事。”
“再者说了,陛下这次几乎都没怎么让咱们讨论,直接就是定下来了。”
有其他的翰林院学士劝说道。
老兵退役的事情,简单来说,像是提高了军人的待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降低了读书人的地位。
很多读书人,想要功成名就,自然就是当官。
这是诸多学子,目前最为快捷的出路了,也是改变自身的唯一选择。
不管是谁,只需要过了童子试,获得了秀才功名,直接摇身一变,成了特权人物。
然而现在却又多了一条出路。
当兵。
当兵,也能为官。
或许有些人会疑惑,当兵打了胜仗,成了将军,那不也是一样当官嘛。
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
尤其在大明建国后,多数曾经的功臣,都是世袭传承。
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再去当兵,就仅仅是大头兵。
大明屯田制,军户也是兵。
可这退役章程出来,意味着当兵有了保障。
这等于是从知县手里分权了一个单独的部门。
别小看捕快,巡捕这个位置。
在此前,都是知县直接任命的,说谁上谁就上,俸禄不低,还有权势,对于平头来百姓来说,那就是官,虽说其实是役。
放眼大明上下,基本就没什么穷捕快。
至少吃食是不用担心的,哪怕是在京师,五城兵马司的巡捕们,一般的早点,摊子上随便拿。
至于给不给钱,完全看心情。
或者说真要给了,那些商贩也不敢要。
还有帮派的好处费,等等一系列油水。
不说大富大贵,但绝对是衣食无忧的。
这也是为什么刘三吾会发脾气的缘故。
“不行,我必须向陛下上奏,绝不可如此。这是要毁了读书人的根基呀,长期以往,还有多少学子寒窗苦读。”
“读书不如当兵,往后我大明,将会是怎么的一幅场景。”
“我这年纪也大,老骨头,活不了几年。若是在这件事上,能够让老夫的性命,让陛下清楚此事,也算是值得了。”
刘三吾说着说着,语气开始激动起来。
周围一个刘三吾曾经的学生,深深作揖道:“先生如此,吾莫不敢跟从,若是先生上奏陛下,还请在奏本中,加上我的姓名。”
这名学士说完,周围人无不动容。
有人带头,马上第二名学士也站了出来,紧接着是第三名,第四名。
很快,翰林院中,呼声越来越大。
“好!好!好!吾道不孤!”
“不过这件事情,就让老朽一人上奏足以,如此联众,易让陛下觉得有逼宫之嫌。反倒坏了事情。”
看到大家如此支持,刘三吾老怀欣慰,不过在官场上沉沉浮浮的刘三吾,终究还是懂得陛下的脾性。
真要大家都给上了名字,这翰林院,怕是连草都要换一茬。
陛下那等人,可不是说文人抱团,就会让步的,只会暴怒,从而导致惨案。
就在刘三吾准备行事的时候,一名白脸学士上前说道:“先生,我听说此事,最初是由长孙殿下提出。”
话说到这里,白脸学士立刻禁声。
不过刘三吾,包括其他学士,本来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长孙殿下的事情,在大明,尤其是京师的上层圈子来说,已经算是个公开的秘密了。
既然是秘密,还是皇家秘密。
哪怕大家都知道,也不敢在公开场合提到,只敢相交好友,私底下议论。
陛下还未放话,谁也知道此事涉及皇家传承,都不想过多触碰。
“你确定嘛,这消息从而而来,可不能随意胡说。”
刘三吾挥挥手,将白脸学士招到身边,小声问道。
“千真万确,先生不知晓,前段时间,我与李卫良李翰林一同受令,由宦官带到坤宁宫见长孙殿下,讲解宋朝典籍。”
“李翰林受到殿下赏识,一飞冲天,如今已经是长孙殿下伴读。可自由进出坤宁宫内,此事目前还未有陛下传昭,不过想来也快了。”
说到这里,白脸学士的眼神中闪过羡慕和妒忌,还有些幽怨。
明明两人一起去的,偏偏那李卫良得了赏识,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心里头有些不甘。
微微停顿后,白脸学士继续说道:“先生,我与李卫良同窗好友,关系甚密,得知现在他也正在参与老兵退役章程的事情。”
“所以照我看来,此事与长孙殿下渊源破深,毕竟此事,在往前朝代中,从未有过,为历史之先河。”
听到这些,刘三吾眼中开始思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