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85节

  只是对大孙的爱,把这一切都压制下来了,同时也控制心中有不好的想法,甚至自我催眠,大孙就是真大孙,绝不可能是假的。

  孝陵陵墓挖掘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朱元璋,让他越发认定大孙的真实身份。

  现在再加上布条的佐证,便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这一刻,朱元璋拿着木盒的手,都忍不住微微颤抖。

  打开布条后,里面出现了一个精致的木盒,上面的雕纹表示着本身的不凡,放在民间也算是名贵之物,少说也得数两白银才能买到。

  从这上面,朱元璋可以看出大孙对布条的看重程度。

  如同捧着瓷器一般,朱元璋轻轻的打开,生怕自己动作不当导致里面的东西给碎裂开来。

  实则哪怕是直接摔在地上,一块布能有多大的损伤。

  木盒无锁,直接就能开启,打开后,一块有些老旧的绸缎,出现在朱元璋的眼前。

  “没错,没错,是它,就是它。”

  拿起布条的那一刻,朱元璋整个人都开始颤抖起来,情绪也变得激动非常。

  在旁人眼中这只是一块破布,但朱元璋看着上面金丝的绣字,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大妹子,一针一刺的绣出来的。

  当时大妹子在刺绣的时候,因为病倒的缘故,所以除了简单的三个名字,并没有其他的图案。

  要知道在很多小孩的肚兜上,多数都是有着大量刺绣的图案,这件白色的肚兜则是完全不同。

  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布条上的金丝刺绣,感受丝滑绸缎上的金丝,在朱元璋的眼中,曾经的大妹子模样,仿若浮现在了眼前。

  一些零碎的回忆,在脑海中不断的闪过,所有的一切,恍若便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就好像现在的朱元璋,去到坤宁宫里,大妹子正在等着自己一同就寝。

  良久回过神来时,此刻朱元璋的脸颊,已然是老泪纵横。

  旁边蒋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刘和也是静悄悄的。

  作为陛下的贴身侍卫和贴身太监,他们对于陛下现在的情况非常理解,也见过了太多次。

  皇后驾崩后,每到深夜,陛下经常会嚎啕大哭,悲伤不已。

  在太子殿下薨逝后,突然又变得极为冷漠,任何时候都像是万古不化的寒冬般。

  直到长孙殿下的出现,才让陛下重新恢复了笑容。

  “快,叫宁妃过来,宁妃和大妹子最为熟悉,这上面的刺绣手法,宁妃定然清楚。”朱元璋突然说道。

  得到谕令的刘和,赶忙安排宦官传唤宁妃。

  “前些日子宁妃对大孙还有些怀疑,待看了这刺绣后,想来便可以直接认定了。”

  朱元璋口中念叨着。同时摸着手中刺绣,这样让他好像是感受到了大妹子的存在。

  此时的后宫中,宁妃正在寝宫里,看着一些太医院的相关记载。

  那泛黄的纸张,表达出经历过的年月,这些记载皆是十年前太医院的存根,是跟当时朱雄英有关。

  是宁妃安排人,从太医院取出来的。

  宁妃心思缜密,在知晓了朱雄英的存在后,心中有些怀疑但没多想,本意就是打算按照陛下的吩咐,见到朱雄英后再说。

  但在吕氏的提醒下,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这些猜测宁妃当然不敢和陛下直接说,只好自己从太医院将曾经有关朱雄英病症的记载调取出来。

  这十多张纸上,就是当时十多位太医诊断朱雄英的结果。

  其中无一例外,诊断结果均为眼中的先天心症。

  翻开一旁的医书,宁妃借着烛火仔细研读,上面正是关于先天心症的描述。

  “先天心症,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可养之不可断之。”

  意思便是一旦发作,当天就没了,只能疗养但没有办法根治。

  一旦患了这等病症,一辈子都是如此,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亡。

  看到这里,宁妃的眼神变得有些深邃起来。

  就在此时,屋外有太监禀告,陛下急召。

  宁妃闻言,立即起身,在宫女太监的随同下,朝着乾清宫过去。

  从后宫到乾清宫不算远,没多久宁妃就过来了。

  进门就看到陛下手里正拿着一块破碎的布条,书案上摆放着一个木盒。

  “宁妃,快快过来,你给咱看看,此物是不是大妹子亲手刺绣而成的。”朱元璋急切的招呼说道。

  在刺绣这方面,宁妃也算是大家,很是懂行。

  宁妃虽然不明白陛下的意思,不过还是走上前接过布条,仔细的查看起来。

  “这,这怎么可能。”

  只是入眼,宁妃顿时就惊呼一声,语气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如何,如何,是不是大妹子绣的那块。”朱元璋见到宁妃有些失态的惊呼,赶忙追问道。

  “陛下稍等,待臣妾好生观摩一番。”宁妃听到朱元璋的声音,这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

  借着烛火的光芒,仔细向着刺绣的针线手法看去。

  刚才之所以有被震撼道,完全是因为这块破碎布条,对于宁妃来说无比的熟悉。

  当年为朱雄英尸身更换衣物,宁妃对于那块白肚兜再为熟悉不过。

  当时马皇后病倒在床上,坚持自己给孙儿绣字,宁妃陪在身边,多次提出自己帮忙,被马皇后拒绝。

  对于这块白肚兜,宁妃远比朱元璋要更加的熟悉。

  尤其是刺绣所涉及到的阵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表现的形式完全不一样。

  刺绣是所有大家闺秀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在后宫刺绣更是尤为重要。

  刺绣针法中极为繁杂,有抋绒针,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

  又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在此之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人刺绣针法的习惯,将会因为自身的喜爱和习惯,刺绣的表达将会完全不同。

  在刺绣高深大家眼里,甚至能通过刺绣的手法,辨认出所属传承。

  如宁妃马皇后这等刺绣大家,相互之间更是极为熟悉。

  现在宁妃所查看的,正是这金丝刺绣上的针法,下针,收口等等方面。

  仅仅这个有些损坏的‘英’字,就让宁妃足足查看了半盏茶的功夫,这是因为宁妃的反复推敲,也跟不够明亮,眼神近视有关。

  当宁妃将布条放下后,便郑重的对着朱元璋说道:“陛下,这布条上的刺绣,便就是姐姐所绣,这块布,是当年雄英薨逝,臣妾亲手为其换上,绝不会有假。”

  听到这话,朱元璋忍不住问了一句:“宁妃可能确定。”

  “万分确定,绝不会有差错,这般技艺除了姐姐,这世上臣妾再未见过,且还是白肚兜绣字,世上独一无二。”

  宁妃语气肯定的说道。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笑颜逐开,脸上带着泪痕,却高兴地如个孩子般。

  而后对宁妃说道:“你可知道咱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个布条嘛。”

  宁妃只是微微沉吟,就开口问道:“莫非是雄英那里。”

  “没错。”

  听到宁妃的疑惑,朱元璋直接肯定回道,而后有些感叹般的说道:

  “咱最初跟大孙见面的时候,但见容颜便极为震惊,立即询问大孙的情况。”

  “当时的大孙谨慎,假意告诉咱是有父母的,还说自己已然二十,和大孙的年龄不符,咱自然不能相信,便就安排锦衣卫详细调查。”

  “果真被咱给查出来了,大孙只是那家的养子罢了,且就是在南京城外,长江边上被捡到的。”

  “当时大孙还跟咱争执,说是咱大孙是埋在土里,他是给人沉了江,不相同。”

  “这不,孝陵陵墓挖掘出来后,咱大孙就无话可说了,嘿嘿嘿。”

  朱元璋像是对着宁妃说,又像是对着自己说道,语气极为得意。

  看着陛下惊喜激动,仿若证据确凿,没见过朱英的宁妃,眼神中闪过微不可查的怀疑。

  因为没见过朱英的长相,对于陛下口中的极为相似,宁妃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感觉,尤其是在刚才。

  宁妃正好在看关于先天心症的记载,怀疑的种子已然是种下。

  只是现在的宁妃,也不知道怎么跟陛下去述说。

  布条是真布条,雄英就一定是真雄英吗。

  这个时候的宁妃,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若是有人在河边发现了雄英,且也发现了雄英的身份,且这人还是大明的敌人。

  而后寻一个年岁差不多,和太子差不多模样的孩童,最后制造出这么一场惊天的阴谋。

  之所以用了十年,待太子薨逝才过来,于宁妃看来,便就是因为一直在人海茫茫中寻人,寻到之后,定然暗中进行培养。

  不过即便如何代替,那先天心症可是替换不了的。

  “宁妃,在想啥这般出神呢,是不是现在就想见着雄英这孩子了,你先别急,咱本想让他快些过来,不过之前咱给了大孙五千人马,大孙此刻正在军营里。”

  “待他处理完军营的事情,咱就立马让他来见你。”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听到这话,宁妃正欲开口,突然脑海中灵关闪过,转而说道:

  “陛下既然早就知道了雄英所在,为何不滴血认亲呢,若是能合,谁还敢说闲话。”

第186章 :朱棣的野望

  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

  在大明如今,这就是最有信服力的亲子鉴定。

  尤其是对朱元璋这等,从底层贫民走到现在的人,更加不用多说。

  朱元璋并非是没想过滴血认亲,只是在此之前,他和大孙之间,一直都是以大孙抗拒为主,从恋爱的角度上来讲。

  认亲这个事情,在朱元璋和朱英两人来说,完全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

  当时的朱英,可是意在安南,手下都已经派过去了,局势也是非常的不错,到京师也不是奔着寻亲来的。

  属于被朱棣半胁迫的方式,而后又因为朱高炽说起火器,引发了朱英的兴趣,这才选择留在京师一段时间。

  最近朱元璋和朱英之间关系的清晰,发现的时间也不到半个月,此事就这般耽搁下来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其实可以从朱英身上,比如胎记之类的记载进行验证。

  实则在皇室,若是没有特别明显的胎记,是不会进行记录的,尤其是在大明初开,当时朱雄英出生的时候,也才大明立国第七年。

  外忧内患,整个大明疆域里一片混乱,宫里的一些细致布局,也就没那么多讲究。

  其中的关键是,大明帝国的皇室继承,主要来源于唐宋的汉人制度,而非是蒙元。

首节 上一节 185/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