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62节

  郭宁妃在掌管六宫方面虽不如马皇后,但也能尽心尽力的为朱元璋排扰解难。其在后宫中待人宽容大度,从不争风吃醋。

  大哥郭兴在洪武十七年去世了,其弟郭英,便是现在的大明皇宫的宫廷禁卫军统领,可见朱元璋对于郭家的信任。

  “这般晚了,怎么没睡觉,还过来咱这里,莫不是有什么事情。”朱元璋放下奏章,笑着问道。

  “臣妾只是想陛下了。”宁妃熟络了走了上去,帮朱元璋扭捏肩膀。

  “行了,和咱还要绕什么弯子,有事直说便可。”朱元璋微微后躺,开口说道,语气轻松,也没什么顾虑。

  宁妃一边按捏,一边问道:“听说陛下昨夜,睡在坤宁宫里。”

  听到这话,朱元璋微闭的双眼瞬间睁开,问道;“可是后宫里有人说了些什么。”

  感受到朱元璋语气的变化,宁妃直接说道:“是臣妾自己听闻,自从姐姐走了后,陛下这般年来,几乎没有踏入过坤宁宫。”

  “突然听闻陛下还睡了过去,所以臣妾才想着过来问问。”

  朱元璋直起身子,宁妃也停下按摩的双手,微微沉吟过后,朱元璋直接问道;“你是不是听说了什么事情,直说便可。”

  宁妃闻言,迟疑了一下,这才说道:“不瞒陛下,臣妾确实听到了很多流言,早些日子的孝陵传闻,也听说了。”

  “昨夜里,臣妾听人说,陛下并不是独自睡在坤宁宫的,今日早间,陛下的龙撵也被调动。”

  “臣妾听闻,说是……说是雄英回来了。”

  宁妃最后还是将这个名字说了出来。

  作为在大明建国前就跟随朱元璋的妃子,对于朱雄英的存在,当然不陌生,甚至不少时候,都是抱过的。

  马皇后和李淑妃,还有宁妃的关系情同姐妹,很是要好。

  朱雄英作为大明第一长孙,自然要受到所有人的宠爱,更何况是宁妃。

  今日晚膳过后,宁妃在后花园里,听到对于朱雄英的议论,询问之下,不由直接来到了乾清宫。

  宁妃并没有别的想法,毕竟她的儿子朱檀早就去世,唯一的亲人,便也只有自己弟弟了。

  这个年纪的宁妃,也没有可能再生孩子。

  “没错,雄英这孩子,回来了,孝陵的流言,也是咱让传出去的,便是为了给雄英正名。”朱元璋在宁妃面前,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便是直接说道。

  宁妃的面色稍显凝重,问道;“陛下莫怪臣妾多言,当初雄英下葬的时候,臣妾也是跟着去的,陛下可莫要被小人给迷惑了。”

  若是别人这般说自己的大孙,朱元璋早就恼羞成怒了,不过这是宁妃,曾经为他上过战场的女人,一家人更是自己的顶梁助力。

  只是解释说道:“咱虽然老了,可还没有糊涂,是人是鬼,咱还是分得清的,大孙这些年的底细,咱早就查了个清清楚楚。”

  “到时候咱让蒋瓛给你送一份大孙的情报过去,你就知道咱为何这般信任大孙了。”

  说完后,朱元璋又笑着补充道:“你这是还么见过大孙的模样呢,改日大孙再入宫的时候,咱让你们见见,到时候你就不会这般想了。”

  “那个模样呀,和咱大儿子,那几乎算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要说像老大呀,或许还有些其他法子可以弄到,但你若见着了,就明白咱为何这般相信了,和你姐姐年轻时候呀,更为相像。”

  听到陛下如此笃定,说话之间条理清晰,宁妃多少是放下心来。

  她最担心的,便就是陛下受到欺骗,或者这就是别人的阴谋。

  死而复生这等事情,谁听着都像是假的。

  更何况还是已经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事情。

  听到这里,宁妃不由问道:“今日雄英不在宫里吗。”

  朱元璋闻言,解释道;“现在时机未到,大孙还不宜入宫,他明日会去火药司,咱给他传个信,待他回来回了,让你好生见下,到时候你便就知道咱说的真假了。”

第166章 :姚广孝远走高丽

  晨光破晓,旭日东升。

  秦淮河畔朱英宅院这里,李景隆下了早朝就赶了过来。

  上次陛下在,就不多说了,这次总不可能还在吧。

  “说起来,我小时候也是和长孙殿下见过面的,还很熟呢。”

  李景隆的脑海里,回忆起十来年前,自己被朱雄英欺负的场景。

  所谓七岁八岁狗都嫌,在未发病前,那个年龄段的朱雄英,精力最是旺盛,每天在皇宫里上蹿下跳的,到处都能祸害一波。

  因为朱元璋要上朝处理政务的因素,皇宫学府,后花园这些地方,都是属于朱雄英的重灾区。

  当时的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还在,李景隆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孙,也是在皇宫学府一起读书。

  李景隆长相帅气,看上去贵气十足,在皇宫学府里,犹如鹤立鸡群。

  不同于朱允炆的依赖,朱雄英有段时间,最喜欢的就是捉弄李景隆,这让当时的李景隆十分无奈恼怒,却也无可奈何。

  在现在的李景隆看来,长孙殿下那是什么身份,能跟自己玩耍,那就说明自己在其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想到这里,再不犹豫,直接上门敲了敲门环。

  很快,门被打开,张伯从里面出现,看到李景隆有些疑惑,不由问道;“这位公子,可是有什么事情。”

  “在下李景隆,乃是长孙殿下的表兄,特此拜访。”李景隆作揖后说道。

  按常规流程,自然是需要仆从送上拜帖这些,但是长孙殿下是何等身份,唯有亲自上门,才显得郑重。

  “这个真是不巧,今日天还未亮的时候,东家就与凉国公一共出门去了。”张伯闻言,解释说道。

  不过东家不在,他也没有要留下李景隆的意思。

  李景隆闻言有些错愕,怎么这次又错过去了,只好无奈问道:“可否告诉在下,长孙殿下去了何处吗。”

  张伯闻言摇头道:“东家的事情,我们这些做下人的,怎可过问。”

  张伯当然知道东家去了哪里,但是他就是不说。

  李景隆没得办法,只好拱拱手,转身离去。

  刚走没几步,后面突然传来声音:“曹国公,还请留步。”

  听到熟悉的声音,李景隆一愣,不可置信的转头看去。

  果然,那声音的主人,正是多日不见的姚广孝。

  “道衍法师,你……你怎么会在这里。”李景隆惊呼。

  上次燕王朱棣走的时候,他并没有见到姚广孝相送,还以为姚广孝或许先一步离开。

  然而此刻,姚广孝竟然从长孙殿下的院子里出来。

  “贫僧当然可以在这里,曹国公若是无事,还请进来一坐如何。”姚广孝笑着说道。

  李景隆此刻脑子里一片迷糊,道衍法师可是他四表叔燕王的首席军师。

  还是说,道衍法师奉命潜入长孙殿下这里了?

  胡思乱想中,李景隆已经随着姚广孝入了宅院。

  张伯见是姚广孝带过来,并未多话。

  前院,姚广孝和李景隆相对而坐,张伯命人送来茶水。

  “大师,这是怎么回事。”李景隆接诊喝茶的功法,微微低头,左右看了看,见四下无人,轻声问道。

  他和姚广孝,不可谓不熟悉,很多事情,表叔朱棣都是让姚广孝负责联系。

  其中尤其是关于茶马互市那边,李景隆在负责的时候,可是给朱棣搞了不少好马,从西番到北平,这一路上的统筹安排,都是由姚广孝来负责的。

  所以当在这里看到姚广孝的时候,李景隆并没有去想,姚广孝已然是跟随了朱英。

  第一想法便是,表叔朱棣真是舍得,竟是让道衍法师亲自潜入长孙殿下这里,就不担心出现什么变故嘛。

  不过转头一想,长孙殿下这里,一般人还真的就混不进来,也唯有道衍法师了。

  姚广孝只是通过微表情,还有李景隆的眼神,就猜出了其心中的想法。

  并没有故作矜持,姚广孝直接说道:“贫僧现在,已然入了长孙殿下府中。”

  面对姚广孝的坦白,李景隆先是错愕,而后恍然大悟,声音加大说道:“恭喜大师。”

  姚广孝苦笑,他也知道自己跟随燕王太多年了,突然的转换,让李景隆误会。

  于是再次说道:“曹国公误会了,这里并无他人,是贫僧真的入了长孙殿下这里,燕王那边,贫僧已然是顾不上了。”

  李景隆听到这话,顿时一震,眼神中有些不可置信看着姚广孝。

  只是喉咙滚动,沉默良久,李景隆却不知道怎么去说。

  “贫僧年纪大了,如若不是长孙殿下出现,便也不会如此,可是曹国公可是知道,长孙殿下,便是由贫僧引见于燕王殿下。”

  “在长孙殿下那里,贫僧早就完全显露,自从长孙殿下意识到自己的身世后,第一件事,便是让锦衣卫将贫僧送入了天界寺中,担任藏经阁管事。”

  “此藏经阁位于天界寺后山,荒废许久,日夜有两名锦衣卫陪伴不说,暗处更有人随时隐藏。”

  “如此,贫僧除了归附长孙殿下,便无他法可想,陛下镇压寰宇,哪怕是燕王殿下知晓此事,又能如何。”

  姚广孝解释说道。这也确实是他心中所想。

  没法对抗,那就只能加入,这也是唯一的选择。

  李景隆听完,轻轻叹息,对于姚广孝的选择,他有一种感同身受。

  便是如同表弟朱允炆一般,想要和朱雄英争夺太孙位,可是却看不到半分希望。

  当然,李景隆虽然和燕王朱棣的关系很好,但就现在而言,也只是相互帮助,还没有帮其夺取皇位的心思。

  朱棣本身,也不可能体现出这个心思让他人知晓。

  其实李景隆过来想和朱英见面,何尝又不是抱着加入长孙殿下的心思呢。

  他是能看得清楚,这太孙储君的位置,非长孙殿下莫属了,这日后的大明帝国的主宰,自然也是长孙殿下。

  之所以现在就着急站队,虽说和陛下有一定的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还是李景隆通过群英商会了解到朱英。

  大明京师这边,对于群英商会并不了解,甚至听说过的人都很少,但是出了大明边疆,或者说就在大明北面,西面这两块。

  群英商会的名头,真是响亮得很,其中涉及到的小国,民族之多,难以想象。

  便是那海外番商,对于群英商会也是听话得很。

  一个恐怖的庞大利益集合体,让人难以想象怎会有如此强大的势力组合。

  据李景隆深入了解,群英商会的这些势力中,彼此之间还是敌对的关系,却共同维护群英商会的利益,这实在是让李景隆有些想不明白。

  而创造这个神乎其神群英商会的幕后之人,更是传奇中的传奇。

  也真是因为如此,李景隆就预感到,不管表弟朱允炆如何蹦跶,这太孙的位置绝对没戏了。

  自己能知道一些群英商会的底细,那么锦衣卫肯定能调查到,陛下甚至比自己知道得更多。

  哪怕是长孙殿下在野十年,这难道不是给陛下最好的答卷嘛,连考校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若非时势不同,便是陛下对上长孙殿下,都是说不准的五五开。

  如此人物,还是陛下长孙,亲自带大的,还能有什么其他想法。

  大明帝国交给长孙殿下,李景隆都能想象到日后的辉煌,毕竟在商业上,长孙殿下的天赋,简直是无与伦比。

首节 上一节 16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