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06节

  “我这不也是没办法嘛,这些年四处漂泊,总得找个地方落脚。安南那边的位置不错,尤其是海上航路四通八达,想来是个落脚的好地方。”

  朱英解释着说道。

  朱元璋顿时有些无语,你的落脚,就是把整个安南国都整下来?

  况且按照大孙话里的意思,貌似一个安南,还不是他的最终目标,谈到安南周边的那些小国。

  就好像谈到自己家里的后花园一样。

  到这一刻,朱元璋也算是明白,为什么大孙早前总是谈论海禁的问题。

  脑海里一道灵光闪过,朱元璋有些狐疑的看向大孙,问道:

  “你当时不断怂恿咱去打倭国,是不是想趁着攻打倭国这个时间,咱大明无力顾及安南事宜,趁此机会,谋划安南。”

  “不管咱能不能把倭国打下来,等到时候一切结束的时候,安南已经被你掌控在手里。”

  “哪怕是咱心里不愿,也只能封你为安南王。”

  朱元璋心里越想越是清晰,一圈子转下来,没想到之前自己还没暴露身份的时候,无意中就成了大孙手里的刀。

  朱英闻言,不知如何回答。

  他没有办法否认,早前听老爷子说,是殿阁大学士的时候,其实心里面就有这个谋划。

  当然大明打不打倭国,对他来说相差都不大,哪怕不打,他也不会说放弃安南。

  只是用倭国牵扯大明的精力,在谋划安南这件事上,不会出现太多的意外因素。

  看着大孙半晌没有回答,同时有些尴尬的模样。

  朱元璋顿时老怀欣慰。

  他很想骄傲的告诉所有人,这就是咱的亲大孙,哪怕流落在野又如何。

  当年自己能打下这大明江山,不可否认是时势造英雄。

  但是自己的亲大孙,却是英雄造时势。

  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好个大孙,真是不错。

  朱元璋此刻心中有一种被超越的感觉,这让他的心里很舒服。

  所谓望子成龙。

  自己的大孙超越自己,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如此大孙,何愁大明帝国后继无人。

  朱元璋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很自我,很骄傲的人。

  皇帝自古孤寡道,但是今日,朱元璋却遇到了志同道合之人,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大孙。

  如此,当浮一大白。

第118章 :爷孙俩第一次分歧

  “大孙,你跟咱说说,到底还有多少事情瞒着咱。”

  朱元璋开口询问道。

  这个大孙,着实不简单呐。

  “爷爷,我哪有瞒着你什么,这你不都没有问过我呀。”

  朱英无奈的说道。

  总不可能因为你查不出来,就说我瞒着吧。

  朱元璋无语,大孙这么说的话,倒也确实。

  “安南那个公主,咱觉得不错,既然送过来了,到时候你就收着吧,反正咱看你这个小子,也没打算放过。”

  朱元璋顿了顿,打趣的说道。

  朱英瘪瘪嘴,转而说道:“公主不算什么事情,不过安南肯定是要拿下来的。”

  朱元璋闻言,顿时皱眉。

  不由语气带着稍微的训斥:“不过是个偏僻的安南,有什么值得你惦记的,若是从前也就罢了,现在偌大的大明,还不够你折腾的么。”

  “自家的事情都没处理好,还想着外边。大明如今的情况,你长期生活在边疆,当是应该比咱还要看得清楚。”

  “把自家先经营好,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你上次告诉咱大明宝钞那事,现在国库里的情况,比你想象中的还好糟糕。”

  “大明宝钞的情况,咱还能不知道吗,但是现在天灾不断,也是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了。”

  说着说着,朱元璋的语气有些微微的加重。

  若是之前情况不同,他还不好训斥,但是现在这等情况,以大孙的聪慧,不应当你看不出来。

  目前大明的地盘,在朱元璋看来已经够大了,劳民伤财的去打那些小国,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穷兵黩武罢了。

  朱英安静的听着老爷子说话,没有打断,也没有急躁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知道老爷子这是受到了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眼光的限制。

  其实对于历代皇帝而言,很多小国在地图上,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打起来又麻烦又费劲,打下来了,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除了一些天生喜欢开疆扩土的皇帝,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没什么兴趣可言。

  而且中原地区每朝每代向来事多,当皇帝中央集权过高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便是如同老爷子现在这般。

  当皇帝中央集权不够的时候,基本上每天就是想着法子,怎么去平衡朝堂上党派的势力,把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

  一些喜欢玩乐的,那就更不用说了,玩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去管那些小国呢。

  等老爷子训斥完,朱英开始缓缓的解释道:

  “爷爷,你有所不知,就安南在爷爷的心里,大概就是丛山峻岭,瘴气甚多,我等大军过去,极易水土不服。”

  “如同蜀道一般,行军困难,小国寡民,也没啥利益可图,是这样吧。”

  听到这话,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你知道便好,在咱看来,打安南,还不如去打倭国,至少那里就像你说的那般,银子多得很。”

  “耗费点力气,把倭国打下来了,至少咱大明上百年都不愁没银子用了。”

  朱英回道:“银子不能当饭吃啊,可是爷爷,你可知道那安南,对于种植水稻来说,却有着天然的优势。”

  “安南那边的水稻,基本上都是三季稻,也就是一年三熟,而安南的水稻种植地区,基本上都是受到河流的灌溉。”

  “天然的水利,土壤极为肥沃,亩产比之我等大明良田,还要高上数倍。”

  朱英缓缓的解释道。

  其实他本身对于安南也不是很了解,但是热带雨林气候还是知道的。

  最为主要的,后世的安南,本就是粮食出口的大国,耕地不多,人数不少,还能有大量粮食出口。

  足以说明在耕地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之所以现在没有体现出现,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现在安南的农耕技术太过于落后了,而且安南官府对于水稻这块,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且因为没有水稻种植技术,现在的安南由于诸多因素,农业这块还没有造成腾飞。

  朱元璋闻言,迟疑中带着一丝不信,但大孙的话极为肯定。

  于是问道:“大孙,这些事情,可开不得玩笑。”

  从内心中,其实包括大孙所言的倭国银山,朱元璋还是保持怀疑态度。

  只是倭寇太过于嚣张,大明的使臣被杀,他这口气也憋了二十年。

  之前大孙执意要打倭国,他感觉自己估计拦不住,也就干脆打了算了。

  现在又来个安南,这次大孙又说是粮食的问题。

  粮食,这可比银子来得重要得太多了。

  “爷爷,我可是想着去安南开国呢,这等事情自然早就调查清楚了,其实关于这个事情的真假,随便派一些细作去打听一方,就能清楚。”

  朱英解释着说道。

  朱元璋闻言,下意识的点头。

  倭国银子的事情不好说,大明懂农业的大臣还是很多的,派几个使臣过去查探一番,大孙说的是否真假,顿时就能知道了。

  这般想来,朱元璋顿时就相信了大孙所说的话。

  “要真是这般,看来这安南还是相当重要啊。”朱元璋喃喃的说道,心里头顿时开始有些心动起来。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事情,对于大明来说,一直都是最为紧要的问题。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还怕大明不能够壮大么。

  朱英见老爷子心动,连忙打铁趁热的说道:“不仅仅是倭国,安南。我在西域大漠,草原这些年,很多小国看似没有丝毫用处。”

  “但实际上经略下来,对于大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战倭国取之银,征安南得之粮。如此一来,何有劳民伤财的说法。”

  听到这话,朱元璋开始沉默下来。

  他不得不承认,大孙的说法,确实让他很是心动。

  谁还会嫌弃自家钱多,粮多呢。

  况且现在的大明受到天灾的影响,钱少粮也少。

  但是,大孙这话其中潜藏的命题,实在是太大了,大都就连朱元璋,都不能接这个茬。

  一旦大明开启了征战,那就不是可以轻易停止下来的。

  一场战争的规模,远远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打完的。

  没有谁说开启了战争,就一定能够打赢。

  各种意外的因素,便是如同当年的蒙元建国之处,那般强大,却在倭国这么一个弹丸之地接连失利。

  两次战争的失败,导致蒙元的损失,相当的巨大,更是埋下巨大的隐患。

  而且,朱元璋,从来就不是一个好战的人呐。

  从初参加造反,那是因为他已经活不下去了,不造反也是饿死一途。

  后面的征战,更加不用说,基本上都是被当时的局势推着走的。

  我不打你,你就会来打我。

  只能选择打,没有任何的退路可言。

  所以当整个中原都收服的时候,朱元璋也就停下来征伐的脚步,转而休养生息。

  之所以有百万大军,这都是朱元璋为了守住家业,而不是有什么封狼居胥,开疆扩土的想法。

  哪怕他当了皇帝,从骨子里,朱元璋还是哪个想守好家业的人。

  大孙话中的野心,不能说是欲盖弥彰,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不加任何掩饰,征战之心昭然若揭。

首节 上一节 106/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