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022节

  听到这话,小文承得意的看了一眼朱英。

  仿佛在说,太爷爷只听我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政的事情也稳定了下来。

  对于大臣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大反对的理由,毕竟太孙把权力在让给他们。

  紧接着,就是内阁的正式成立了。

  朱英选定了十二名内阁成员,其中包括七部尚书,还有几位侍郎。

  从新政开始,所有的朝廷政务,都会经由内阁处理。

  当然,现在的内阁,包括律法,并不是很完善,这还需要朱英进一步的建设,虽然朱英把大部分的权力都让了出去,但实际上他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动摇。

  毕竟这些内阁成员,在任何事情上,还是会听从朱英的令旨。

  朱英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去完善律法,推广律法,并且保障律法的权威性。

  让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通过律法去解决问题。

  因此在大明各学院之中,已经是在成立律法专业,包括很多大学士,也是开始向律法研究这块来偏移。

  当然,军队的事情,就跟政务不挂钩了。

  军队只会向皇帝效忠,所有的军队,都不会跟官员建立联系,包括卫所这块,也是独立出百姓,官员之外。

  新政在实行一个月之后,百姓其实没有太大感触,因为生活依旧,包括大臣们,好像也没太大的变化,他们还在做着一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好像确实许多事情,也不需要皇帝亲自来处理。

第839章 :登基前夜

  洪武三十六年,冬。

  距离正旦,也就半月的功夫了。

  而今日,天空之中下起了皑皑白雪,这可把宫里的宦官,上下的官员都给急坏了。

  谁不知道,马上就太孙的登基大典,这要是耽误了大事,那可是……

  “快快快,赶紧的,把这些雪今天都给扫干净了。”

  “这天上落下一片雪,你们就给打扫一片,可不能是坏了事,甭管是下多少,都得给清理干净了,这地面上呀,一片雪花都不能留。”

  管事太监急急忙忙的召集着小宦官们,对着整个皇宫进行清扫。

  只是人力怎敌天时,这雪不仅是没有停歇的意思,反而是越来越大。

  抬眼看向空中,是整个白茫茫的一片,尽皆被雪花给填满了。

  “这可是如何是好啊。”

  整个皇宫的宦官们,都开始急了起来。

  要知道登基大典的规章制度下来了,里面流程很多都是在皇宫里举行的,若是雪滑磕了碰了的,那都是大罪。

  上头一怒,受罚的,自然是下边。

  只是乾清宫里,爷孙俩却是一副完全不着急的样子。

  “瑞雪兆丰年,看来明年,会是有个不错的收获。”

  朱英看着外边的大雪纷飞,笑着对老爷子说道。

  朱元璋此刻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似乎外边的风寒对其没有半分影响。

  “这是老天爷给大孙的贺礼,咱看呐,这雪大致是一时半会停歇不下来了,倒是天却没那般冷。”

  “也不知等到大孙登基的那一日,是否还会下这般大的雪。”

  “或是那登基仪式,咱觉得可能要调整一番,若是雪大误事,岂非是要传出笑话。”

  朱元璋乐呵呵的说道,对于这次的登基大典,他也并未有太多担忧。

  登基仪式这事,其实很多流程,皇帝本人就是主策划。

  当然,一些细节都是大臣们来进行填充的。

  在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环节,那就是准备了一套帝王冕服,朱元璋亲手把他埋掉,这是一种祭祀上天的方式,通过埋葬物品祭祀上天,而朱元璋这是他改朝换代的登基礼,所以有这一流程。

  然后百官带头朝皇帝老大埋东西的地方跪拜并奏报,瘗礼成。

  后边是徐达,常遇春,这一批开国功臣们,扶持簇拥着朱元璋坐上金椅。

  这画面就稍微有些辣眼睛了,不过寓意是被拥戴上去的。

  朱英这次的登基仪式的设计,就变化很大,跟朱元璋的完全不是一个感觉了。

  与其说是登基仪式,更可以看成是大阅兵。

  其中大部分的流程,除了祭祀上天外,大部分的流程都在阅兵之上。

  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大明天朝的威风。

  ……

  军部,五军都督府。

  “太孙令旨,在正旦初一这天,还有三十万军进行演练,这是登基大典,谁也别给我误了事,否则小心头上的脑袋。”

  “此番太孙把这等重要之事交予我,那就容不得半点差错,从今日起,全军进行严格操练,尤其是在军容之上,更要重视。”

  蓝玉意气风发,他没想到,太孙登基大典竟然会有大阅兵,最主要的是,这次的大阅兵总兵,还是他蓝玉。

  这让他感觉自己有些羞愧,之前他因为义子的事情,还想着折返天竺拥兵自重,现在看来,太孙果然是信任他的。

  也因为这个事情,让五军都督府上下,都兴高采烈。

  在他们看来,太孙这是给了个信号,对军部的信任和重视。

  军部是五军都督府的新名,这也新政里面的一个环节。

  从此之后,军部就不受朝廷节制,而是属于皇帝直属,只负责对外战争和对内平叛,屯田这一块,也会被逐渐的分割出去。

  朱元璋定下的屯田兵,从朱英登基的那天开始,将会逐渐的淡出视野。

  以后大明的兵,将会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用来确保大明兵力的精良。

  面对武将的欢欣鼓舞,文臣们这边就有些不愿意了。

  “你说说,哪能是这样安排呢,难道陛下也不能说上两句吗。”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登基之际,会如此大费周章的安排将士演练,如今我大明富庶,但这也不能是这样,治理天下,靠的是文人,而不是那些武夫。”

  “诸位,我看是得上奏一番,劝谏太孙不可如此重视军部,我大明泱泱礼仪之邦,如今是万国来拜,当是以礼仪为先,这番兵戈展现,岂非是失了颜面。”

  礼部衙门里,一礼部官员慷慨陈词,语气激昂的讲述道。

  他是个老资历了,也是个老学究,对于太孙的改革一直颇有微词,只是在朝廷上,爷孙俩气势太盛,唱反调的基本上坟头草都三尺高了,所以不敢言语什么。

  也就只能是在衙门里的时候,才敢是这么说上几句。

  对此,其他礼部官员早就见怪不怪了,没人回应,稍显几分冷场。

  礼部尚书任亨泰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便转而说道:“太孙殿下定下的乐曲,要气势磅礴,恢弘大气,如此才可不失我天朝威严,震慑四方蛮夷。”

  “这次登基大典的安排,对于我等礼部来说,是个重要的差事,要严格按照太孙定下的章程形式办事。”

  到了今日这般光景,哪怕是成立了内阁,政务皆有内阁大臣安排,可谁能忽视太孙的意思。

  新政,那是太孙的新政,若谁真的觉得从此之后,皇帝什么事都不用管了,那才是蠢货。

  只得看,想不想管。

  ……

  正旦前夜,除夕。

  乾清宫正殿好不热闹。

  所有的皇子们,全部都聚集了一起。

  包括朱允炆,朱允熥,还有其他的皇孙们,也都是出现了。

  浩浩荡荡足有上百人。

  虽然朱元璋有一百多个孙子,但现在很多皇子都还没成婚,暂且孙子也就几十人,因此这乾清宫正殿,还是装得下。

  虽说有些拥挤,但也多了几分亲近和热闹。

  朱元璋也没坐在龙椅上,而是在宴席的第一桌。

  朱允炆和朱英,分别坐在朱元璋的旁边,其他的便是朱樉,朱棡,朱棣,朱橚。

  至于其他的皇子,就是另外的餐桌了。

  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因此跟前面宋朝分餐制不同,家宴基本上都是合餐制,这样也显得更加融洽。

  从位子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里,最疼的就是朱英跟朱允炆两个孙子了。

  其次才是儿子们。

  当然,这也是因为老大朱标薨逝。

  “老二,老三,老四。”

  朱元璋喊了一声,三人正襟危坐。

  对于朱樉,朱棡,朱棣三人来说,父皇是个又爱又怕的角色,哪怕他们在沙场上杀人如麻,可面对父皇的时候,就像是个孩子一般,不敢有丝毫的忤逆。

  那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害怕,作为最早一批的儿子们,朱元璋是曾经亲自带过他们的,小时候不听话调皮,他们可没老大朱标的待遇。

  打起来那是真打,自小对父皇就有童年阴影了。

  朱元璋见到三子坐好,继续道:“明日,便是你们大侄子登基大典,等大典过后,就准备着去东胜神州了。”

  “在这方面,对于大孙,你们要心存感激,而不是带有怨恨,自古皇家无情,能够做到这等程度,已然是算得上仁至义尽,当应该清楚。”

  “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往后啊,去了那边,好好发展,壮大咱老朱家的血脉,若是遇到什么困难,咱想大孙也不会是袖手旁观。”

  “终究是血浓于水。”

  朱英闻言,当即表态道:“爷爷放心,孙儿自然省得。”

  朱元璋这一番话,是点的朱英,也是给三王留个情分,虽说对老大,包括大孙有所偏爱,但也是一直心心念念着家庭和睦。

  对于朱英的回答,朱元璋也很满意。

  继续道:“老二啊。”

  朱樉赶忙应道:“儿臣在。”

  朱元璋仔细看了看朱樉,而后叹气道:“除了你大哥外,你是咱最看重的,且你也是众王之长,理应是做个表率。”

  “然而,你却是让咱最是失望的那个,自小聪慧,能文能武,可偏偏是心思暴虐,不懂人性,不体天心,与那邓氏合谋,做一些丧心病狂的事情,简直是天怒人怨。”

  “便是现在,依然恶性不改,虽说有几分收敛,但也仅此而已了,若是你能像你大哥几分,咱……”

首节 上一节 102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