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卧底大唐,扶持李秀宁登基 第158节

李秀宁颔首:“宣。”

“宣高丽使臣,柳成龙、渊盖苏文觐见。”

随着内侍一声高呼,一文一武两名大臣步入殿中:“高丽属臣柳成龙(渊盖苏文),拜见天朝陛下。”

“平身。”

李秀宁略微抬手,问道:“不知二位使臣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演技,她可是一点不差。

第243章 请陛下接将士遗骸归家

柳成龙两人还能做什么?

即便是嘴上不屑于求助大唐的渊盖苏文,此刻都摆出了谦恭的低姿态。

柳成龙更是就差给李秀宁跪下,悲惨凄凉的说着倭人如何残暴,他们高丽如何水深火热,好像大唐再不出兵,就是助纣为虐了。

一番声情并茂的表演结束,直把李秀宁看的都想告诉他大唐已经在准备兵马。但想到李易的谋划,当下还是低咳了声,望向左右文武:

“诸位爱卿,高丽乃我大唐番属,倭国也多次派遣使队视我唐为天朝上国,如今两国交战至此,你们都说说眼下该如何?”

天子提问,自然是要有人来接梗,不,接话的。

但与以往听到打仗就嗷嗷直叫的场面不同,这次从李靖往下数,一直数到十二卫的诸位将军身上,居然没有一个人率先请战。

李易更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一副我不干预也不掺和的架势。

柳成龙一脸希冀看向左右两侧的大唐臣子,希望有个人能站出来帮他一把,在他看来大唐是很注重脸皮、面子的,倭国把高丽欺负成这样,身为宗主国的大唐肯定是叫嚣着要给倭国教训才对。

可这是怎么了?

竟然没人出声?

柳成龙都要怀疑,自己来的是不是大唐洛阳皇宫了。

别说这种诡异现象他柳成龙看不懂,就是殿内一众文臣,看向武将一列也是表情古怪。

今天什么情况?

罗士信、秦琼、牛进达这些人都不请战了?

“启奏陛下,臣以为倭国无端挑起战乱,以至高丽王避难辽州、百姓流离失所,此乃大恶。”

就在武将集体保持静默的时候,文官一列有了走了出来。

李秀宁看了眼出列之人,脸上不动声色:“李少卿所说,可是要劝朕发兵?”

身为礼部少卿、天下名儒的李纲正色点头:“臣一向反对不义之战,今日倭人兵临我大唐国界,若不出兵以克敌,难保那小国不会在边境胡来。”

已经一把年纪的李纲,此刻在朝堂的地位非常微妙。原本他在洛阳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教导太子。

从前隋太子杨勇到大唐太子李建成,李纲都是当仁不让的太子府头号属官。

然而现在大唐没有太子,李秀宁只能把他安置在礼部担任少卿,以至于李纲平日除了在礼部点卯,就是去国子监上几堂课。

李纲其实也不甘心就这么被闲置在一旁,所以这次逮着机会便出来露头。只可惜老头完全不清楚这里头的内情,李秀宁见他说完,便转向另一侧:“药师,士信,你二人为何一言不发?”

被点名的李靖、罗士信同时抬头,但后者很快就把脑袋低了下去。

李靖见罗士信没有出来‘演戏’的想法,当下只能自己站出来:“陛下,臣以为眼下并非出兵良机。”

“怎么说?”

“中原至辽州,有两千里路,冒然发兵,粮草辎重如何运输就难以解决。况且眼下已是深秋,臣听闻再过一二月,高丽便要进入隆冬时节,更不利于我大唐将士远征。”李靖一板一眼说着不可发兵的理由,就好像真的在讨论一样。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不想让高丽或许大唐动向。

更不能让高丽知道,大唐会轻易出手。

“李少卿,柳使臣,你们可听见了?”

李秀宁这时点头,目光转回中央位置:“我身为大唐天子,不能将我大唐将士的性命当作儿戏,凛冬时节远征倭人,不知有多少儿郎将埋骨高丽,此事恕我不能答应,二位使臣还请早回,也好劝高丽王另做打算。”

柳成龙听到李秀宁这番话,本就凉了一半的心此刻是彻底冰冻。他就知道,若不先说动李易,这洛阳朝堂无人能帮他。

就在柳成龙颤颤巍巍,想要开口告辞之时,渊盖苏文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如今高丽有难,大唐却见死不救,天下人会如何看大唐?还有哪个小国敢归附于大唐?”

李秀宁目光一凝:“朕并没说不管,只是眼下不适合出兵。若能等到明年开春,倭人还不退走的话,我大唐自有分说,不需要你一个外臣在这指责朕。”

渊盖苏文继续道:“大唐不愿出兵,属臣不敢指责,只是恳请请陛下援以军械粮草,属臣回高丽后,自当募集乡勇抵御倭贼。”

渊盖苏文这话,让柳成龙浑浊低垂的双眸又浮现出了亮色。

是啊!

就算求不来救兵,能求得一些资助也是好的。他们跟着高丽王退的太急,现在手里根本就没有多少打回去的本钱。

而龙椅之上的李秀宁,听到这话后却是又看了李易一眼。

她现在心底可谓感慨万千,李易早在两个月前就预见了这一幕会发生,并且和她提到过另一件事。

注意到李秀宁扫过来的视线,发呆半天的李易从容出列:“陛下,臣以为高丽想要一些物资援助,也未尝不可,只是我们大唐也不能平白无故就送出府库中的刀枪、粮食。”

渊盖苏文转身看向李易:“国公有何要求,尽可直言。”

“昔日前隋远征高丽,你们高丽数次反复,一再上演臣服又叛的戏码,以至我河北、山东数万儿郎命丧高丽。”

李易幽幽开口,说出了一件让在场诸多大臣都意外的要求:“借你军械、粮草可以,但我们大唐要将那些埋骨他乡的将士们接回来。让你们高丽王想办法先送回至少千具我大唐将士骸骨,第一笔物资自然会送去辽州。”

“中原大地讲究落叶归根,我要带他们回家。”

随着最后一句话飘然落地,整个大殿忽然一片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李易,足足十数呼吸后,身为兵部尚书的屈突通率先出列:“陛下,臣以为此举大善,我中原儿郎应当魂归故里。”

身为隋将,屈突通此刻已是双目通红。

而就在他开口之后,李靖、罗士信、秦琼、尉迟恭等人纷纷出列。

“臣等附议,请陛下接将士遗骸归家。”

第244章 李易说过,他们都是英雄

从高丽接当年东征将士遗骸回家!

李易开出的条件,惹得大殿之内的将士无不动容,而文臣一列中,有的人想到的东西就更多了。

长公主登基称帝,乃是中原之先河。虽然朝堂尽在掌控,但千年来的传统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完全接受。

“观长公主执国以来,先有大将开疆拓土,后以重利紧握兵权,一年来立不良人、稽税寺监察天下,如今又要为河北、山东百姓讨回将士遗骸,布恩泽笼络民心。”房玄龄站在几位尚书和九卿身后,眼角在掠过天子的刹那,又多看了李易一眼。

在房玄龄看来,李秀宁虽然优秀,但政治手腕绝对没达到这种程度。如果她有这能力,当初也不会为了娘子军的待遇问题就宣布卸甲。

既然不是李秀宁,那在其身后出谋划策的人有多重要便是不言而喻。

李秀宁女子执国的软肋和短处,正在被这一项项国策不断填补起来, 再这么发展下去,怕是整个大唐都不会因为李秀宁是女子,而对她的天子身份有所质疑。

房玄龄此刻感叹之余,也在问自己。

如果刚才由他来提出条件,能想到的是什么?

让高丽王亲自来洛阳拜见天子,还是让高丽以两倍以上的粮食偿还?

这些能与李易的提议相比吗?

几个问题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房玄龄不得不承认,李易是一位上马可统领万军,下马能治理万民的全才。

“柳使臣,都听见了?”

李秀宁的话语在这一刻响起,只见龙椅之上的女帝起身道:“高丽境内那许多我中原儿郎的遗骸,务必交还与我大唐。此事没得商量,你们若是不办,就等着彻底灭国好了。”

柳成龙听罢,脸上又挤满了为难之色。

且不说那些丢在乱葬岗里头,如同曝尸荒野的中原将士还能不能找回,就算能找回,以他们高丽现在的状况,也很难运过鸭绿江。

可柳成龙不说话,渊盖苏文却抱拳道:“外臣遵命,还望天朝能信守承诺。”

李秀宁说道:“我大唐言而有信,这一点你无需怀疑。”

“既如此,我等这就返回辽州。”

渊盖苏文回应一句,便扭头示意柳成龙一并离开。后者无奈跺脚,也只能拱手朝李秀宁告辞。

随着高丽使臣离开大殿,杜如晦上前道:“陛下,迎回中原将士遗骸固然不错,可这么多年过去了,骸骨要如何分辨?又如何送至百姓手中?”

听到杜如晦的问题,李秀宁没做回答,对李易示意道:“子循,现在可以把你的计划说出来了。”

李易颔首,开口道:“杜右丞的疑问,其实很好解决,既然遗骸难辨,甚至很多战死将士并无子嗣、二老也已故去,把他们送回百姓手中不切实际,为何不在河北、河南、山东各州州府择一地修建忠魂园,将遗骸都葬于其中,园内还可立碑铭记那些不远万里,为中原献出性命的儿郎。”

“正好前段时间释道宗门的整顿,各州都有空出的寺观,只需要挑一处好风水,稍加修整便可。如此也好让大唐百姓都记得,他们能在家中安居乐业靠不是佛祖、菩萨之流,而是那些保家卫国的将士。”

随着李易提出‘忠魂园’的构想,朝堂上很快就出现了嘈杂声。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唯有一人,看向李易的目光颇为复杂,正是和李易一同在草原外,亲手埋下数千边州府军的王玄策。

他也是刚刚才突然想到,李易那会说的话。

他们,都是英雄!

因为有过前事,王玄策心底的震撼是其他文武大臣比拟不了的:“李子循啊李子循,你那时不过一员小校,就已经定下了此等目标吗?”

可笑的是,当初他王玄策是怎么回复李易的?

他说的是陛下不会同意。

“此事大善。”

李秀宁可不管下面的人议论完没,当即对李靖吩咐道:“药师,你尚书省牵头、礼部负责主办,务必要在接将士骸骨归家时,修建好忠魂园让英魂安息。如今中原各州府仓都有钱粮结余,拿出一成也足以办妥此事,朕不想听到有任何差错。”

李靖当即颔首:“臣遵旨。”

李秀宁想了想,补充道:“此事在办成前不可大肆宣扬、走漏风声,不论倭国还是高丽,对我中原儿郎都没多少善意,我不希望因为这番举措,令那些遗憾再次受辱。”

话说到这份上,朝堂上的反对声渐渐熄灭。既然不可能劝天子改变主意,那再争论也没多大用处。

“今日早朝便到这,散朝吧。”

随着李秀宁拂袖起身,一众大臣口称‘恭送陛下’,随即迈步出了大殿。

李易正要回稽税寺,不防王玄策已等在阶梯外:“李兄,恭喜你。”

“这喜从何来?”

“你当初想做的,今天做到了。”

“哈哈~你说那时候啊,那会我也没想到能有今天。”

李易笑着接话,随后问道:“你觉得什么时候适合向陛下提出,去把草原上的唐人尸骨都接回来?”

王玄策撇嘴:“以陛下对国公的青睐,还不是你想何时就何时。”

“这话可不能乱说。”

李易当下矢口否认,托着下巴道:“等高丽、倭人这仗打完,时间应该刚好。对了,王兄你不晕船吧?”

王玄策摇头:“我水性虽一般,晕船倒不至于。”

首节 上一节 158/2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