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到这,你们兄弟俩几年没见,好生聚聚。”
陈云甫说完就走,几人跟着起身相送。
目送陈云甫登上车辂后,蓝玉这才收回目光,艳羡的打了常茂一拳,笑道。
“你小子这次算是捡着了,操,第一个封出去的竟然是你。”
“嘿嘿。”常茂傻乐:“舅父,以后等我做了辽王,请你来辽州喝酒。”
“先把朝鲜定了再说吧。”
常茂点点头,眸子里似有火在烧。
“您放心,朝鲜,我吃定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 完善新教育体系
常府门口挂了征讨朝鲜的牌子,南京城一下就热闹起来。
这不是朝廷指派,而是愿者报名。
风,从南京传遍整个直隶。
谁想去辽州开创基业,那就报名跟随吧,只要仗能打赢,常茂这位将来的辽王,自然会论功行赏。
这算是投机还是淘金呢?
或许纯粹些,便只是功利的驱动,去辽州的口号一下传遍了整个南京城。
常茂只感觉一觉睡醒,自己的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何止是常茂家,五军府里现在也是热闹的紧,连带着京营。
很多中下层的将校收到风,纷纷写信往五军府里请愿,想着能参与到明年的朝鲜战争中。
“以前打仗,朝廷指派,大家听命服从,现在打仗,大家打破头的往前挤抢着去,这积极性和热情劲,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吧。”
杨士奇带着通政使司十几个文书做了简单调研,看到的场景让其由衷赞叹。
长见识啊。
要说军人积极参与打仗,文人积极参与辽州建设还能理解,那商人的参与才是真让杨士奇大开眼界。
南京城四大粮商之一的范家,竟然能跑到常茂府上,提出要赞助一百万石军粮还三十万两军费!
为旳,只求以后能将产业搬到辽州,在辽州扎根经商。
“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往朝廷要有什么大动作,商人个个吓的藏起来,生怕朝廷摊派到头上,从他们腰包里掏钱掏粮,这上赶着往朝廷送的,还真是头回见。”
无商不奸,常茂虽然感慨,但也能明白。
辽州一旦建制,意味着将是一个政权诞生,这得是多么令人眼热的巨大利益。
虽然辽东很大人口却很稀少,但若是真把朝鲜平定下来,那就相当于一口气多出七八百万丁口,加上辽东的地理优势和广袤疆域,百年后,辽州,有个两三千万人很难吗。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辽州的未来,是很值得投资下注的。
常茂忙着选拔人才统计名单,陈云甫也没闲着,开辟朝鲜战场是大九州战略迈出的第一步,既然第一步已经决意要踏出去,那么后续所有的事就势必要紧锣密鼓的开始上马启动。
由此,陈云甫先后到了国子监和翰林院。
“国朝的藏书一共有三万九千余本,可谓是涉及百家,编修教材的工程,很浩大啊。”
国子监丞黄观陪同介绍:“这里面,最少的类目是匠书,只有五十九
本,最多的类目是文集,一共三千八百二十九本。”
听到匠书只有五十九本,陈云甫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心中不免叹了口气。
古人对奇技淫巧的成见,深植于心啊。
“等等,让工部把这五十九本书带走。”
“这些书留在国子监,本辅估计也没多少人喜欢看,不要放在里蒙尘了,工部很快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学院,国朝将会大力展工匠业。”
广州市舶司复市之后,广东招募了一百多个阿拉伯来的船工,停滞多年的造船业开始重新蓬勃展,陈云甫不能在造船业、航海业两个领域落后太多。
毕竟,中国在这两块领域已经落后阿拉伯几百年了。
四百多年前,阿拉伯人已经开始绕着欧洲、非洲沿海开始跑马圈地,促进奴隶贸易繁荣至极,这是多好的机会。
大明只要把握的住,就必然能开辟大航海时代。
另外一点便是藏州也需要航海业的支持。
不然,大明的军队想要打到印度实在是
太难。
至于印度的重要性还需要多说吗。
大九州的伟大蓝图能不能成,印度连着安南、暹罗等诸国,最少起到一半的作用,甚至要比大明这个中州本土占比还要重。
因此,随着广州市舶司的复市,陈云甫也在大力支持广东当局,引进大量的阿拉伯人技工人才,投身于造船、航海两大领域。
专门的海事学院也会很快就会筹备成立。
想着想着,陈云甫的思绪就不由的跑远,黄观在身边看的真切,嘴里的喋喋不休也就跟着停了下来。
好在陈云甫很快回过神,同黄观连着几十名翰林学士寻了间明堂落座。
“本辅这次来,就是专程为了国子监、翰林院合并的事,同时劳烦诸位编修新教材。”
“新教材要明确详细的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各位都是大儒泰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比起本辅来那是强了不止一星半点,这件事,还得仰仗诸位先生。”
众人齐齐拱手口称不敢。
“在新的学科中,儒学的地位不会变,依旧是作为主学科之一,毕竟,儒学是咱们的根嘛。”
细心的人会现,十几年前的陈云甫尚对儒学不屑一顾,如今却有了很大变化。
不好说陈云甫是真的改变了思想还是虚与委蛇的安抚,但这话,实打实是从陈云甫嘴里说出来的。
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在座众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儒学呢就是国学,四书五经、经义子集都将归类于国学系,余下的,便是史学系、地理系、数学系,《食货志》、《会典》、《会要》等涉及经济、商业的书,要汇总编修,成立经济学系。
通政使司把本辅这些年提到过的有关于经济的一些讲话和想法也都整理了出来,大家可以放到一起比对一下,见缝插针嘛。
另外,律集类、刑学志类等历朝历代关于律法、案例的书整理在一起,做法律系教材。
《西山政训》、《县令到任须知》、《吏学指南》、《州县提纲》等指导为官施政类的书,包括通政使司这两年整理出本辅早先提到过的《谈为官施政》,这类书整理在一起,做行政系教材。”
“另外,有关中医类的书,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书,全部交由太医院和外科院,届时太医院和外科院也会合并,会有专门的医科院校。”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云甫这也算是极其重视国家行将启动的大教育计划了。
指导纲领先确定下来,剩下的事,交给黄观他们办就好。
陈云甫,打算动行北上了。
第三百五十四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陈云甫打算动行北上的想法不是突然来的,而且他也必须北上。
既然决意明年开春后动兵朝鲜,那么在这之前,陈云甫势必要到辽东去看看。
仪辂在经过北平的时候停了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展,北平的变化之大,是肉眼可见的。
北平知府李庆城外十里迎驾。
“时间过得可真快。”
看着眼前的李庆,陈云甫由衷感慨了一声。
谁能想到呢,当年那个还在太极书院教书的老师,现在摇身一变,都成了北平的知府。
“十几年过去,太师的风采不减当年。”
陈云甫呵呵一笑,一路上望着车辂外的北平市井,频频点头道:“这些年,北平的变化真大,人也多了,市井也繁荣许多,你有功。”
“下官不敢居功。”
李庆倒是谦虚旳很:“当年俞经略使在北平做知府的时候就说过,只要辽东平定,漠南安宁,没有外敌的侵扰,北平是可以很快稳定下来的,稳定,必然繁荣。
因此,这都是国朝带来的,加之太师您大力展辽东,以点带面,北平、平津就都跟着繁荣起来,两地百姓,无不齐颂太师英明。”
陈云甫无声笑笑。
“你身上的书匠气息少了许多,倒是多了些官僚的味道,也会奉承拍马了。”
“下官字字于心,绝无溜须拍马之意,没有太师,就没有今日的北平。”
李庆的面上很坦诚,毫无作伪之意:“太师,咱们现在去府衙吗?”
“不,去一趟太极学院吧。”
这大概真的是人上了岁数,陈云甫越来越喜欢故地重游,这当然不是感慨,而是喜欢那种成就感。
看着一切越来越好的成就感。
得益于北平的日趋繁荣,太极书院也比十几年前兴旺了许多,哪怕没有进入书院内,陈云甫的两耳间,便已斥满了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先生顾宪成说的名句,此刻被陈云甫顺口说了出来。
李庆细细一咂摸,听的眼前一亮。
书院内的布局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当年的凉亭还在,陈云甫就同李庆在这里暂歇脚力。
“这些年过去,如今北平有多少学生了。”
“七千多人。”
听到有如此多的学生,陈云甫很赞叹,语带喜意:“甚善。”
表扬过骄人的成绩后,复又关切道。
“如此多的学生,这食宿问题,棘手吗。”
李庆便对答道:“回太师,从俞经略使开始到下官这,北平十几年来都牢记太师当年的教诲,一直坚持工学两勤的政策,不收学费,每日免费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