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77节

第438章 新科进士与《永乐大典》

以工匠身份封爵,这不仅是在大明历史上,甚至历朝历代都未曾有过的先例!

相比封爵,其他各级工匠受到的封赏就明显没那么引人注目了。

朱棣为这台蒸汽机一口气赏赐了一个伯爵爵位,十万两白银……

又是封爵又是赏银,这让原本就十分有干劲的西山新城的工匠们,更是心中燃起了希望和火焰。

他们恨不得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也能够早日做出成绩,得到朱棣的认可,最好也能被封上一个爵位。

对于传统的大明人来讲,如果能获得封爵,那就真的已经是光宗耀祖的人生终极理想了。

朱棣在封赏完以后,又再度对蒸汽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这个新的要求,就是要让蒸汽机的功率足以带动船只,建造一艘使用蒸汽动力的船只。

为此,朱棣在北平直接下旨征召了南方一百余位优秀的造船匠,命他们立刻赶到西山新城参与下一步的蒸汽船只的建造。

朱棣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内制造出不需要船帆,直接使用蒸汽为动力在江河上行驶的战舰。

为此,朱棣不惜承诺,如果按期能够达成目标,那么功劳最大的匠师将被朱棣直接封为侯爵。

这一下,负责蒸汽机研究的工匠们干劲就更加足了,哪怕造船匠都还远在南方并没有过来,他们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开始了研究。

可以说蒸汽机才是朱棣此次北巡最大的收获,与蒸汽机比起来,就连削藩这件事都似乎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巡视完西山新城,朱棣正式结束了这次北巡,转道回京。

回程的时候,朱棣没有继续再走陆路,而是直接从北通州乘船沿运河南下回京。

不得不说,走运河的速度确实比陆路快了很多,朱棣居然还赶在了永乐二年正旦日之前回到了京师。

回到京师之后,朱棣才知道,永乐元年第一次科举产生的一千二百多名进士中,除了头榜三甲以外,其他都已经被政务院分配完毕,充实到了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府的各个职位上去了。

而这一次分配,也打破了以前的惯例,许多新科进士初授官职就已经给到了七品。

按照原来的规矩,新科进士中除了状元能授七品官以外,其余进士绝大部分都只是八品或者从八品的官职。

至于为何没有对头甲三名分配官职,也是因为王景考虑到这三人确实才学见识都很是不凡,特别是实务一科的表现,令王仁都感到非常满意。

所以,王仁特意留下了头甲三名,准备让朱棣亲自来决定如何使用他们。

朱棣在回京后的第二日就召见了这一次进士中的头甲三名。

状元解缙,榜眼金幼孜和探花杨士起。

当朱棣看到这三人的名字之后,就觉得有些眼熟,再搜索了一番自己的记忆,发现这几人在历史上居然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朱棣不像帝王召见新科进士那般流于形式,他并没有一起召见三人,而是对每一人都花费了一个时辰,一对一的进行了一次沟通。

与其如说这是帝王在召见新科进士,还不如说是朱棣这个大老板在面试新员工。

经过这一番面对面的沟通后,朱棣对这三人的情况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状元解缙文采风流学识渊博,但是性格直率遇事爱较真儿,情绪流于外……

所以,严格来讲,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政务型官员,更适合做学术类研究的工作。

而榜眼金幼孜见识广博,特别长于实务,但性格油滑,且善于逢迎拍马,以朱棣的用人标准来看,此人能用但不可大用!

最让朱棣感到意外的是探花杨士奇,看起来性格木讷,少言寡语,但每每出言都能说到点子上……

最关键的是,他居然对算学和经济方面很有些独到的见解,这让朱棣都觉得捡到宝了。

在对三人进行了面试之后,朱棣又经过一番思考,才为这三人安置了他认为最合适的官职。

解缙入政务院文教司,担任六品主事。

金幼孜任宁波府六品同知。

而杨士奇入政务院宝钞提举司,任六品副提举。

这进士中的头甲三名,朱棣都将他们的官职定在了六品。

朱棣相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三人都能成为独挡一面的能臣。

转眼间,就进入了永乐二年。

正月初三,举行了开年第一次大朝会。

大朝会上,由政务院文教司十二名儒士联名上书,希望朝廷能够编撰一本涵盖经史子集的类书。

所谓类书,就是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验。

朱棣看到儒士的联名上书,这才想起,当时他曾经对一群跪在自己王府前的老儒士说过类似的话。

他当时为了让这些儒士自行回家,就告诉他们,朝廷将会邀请他们参加一本巨著的编撰工作。

就是听到了朱棣的这个说法,那些来请愿的老儒士,才兴高采烈的全部自行散去了。

如今既然在大朝会上又提到了这件事,朱棣干脆就让所有的官员都参与了讨论。

最后,绝大多数官员都同意由朝廷出面,集全国之力编撰一本大型的类书,涵盖古往今来的所有经史子集以及百家之言。

于是,在大朝会散去后,朱棣修书的旨意就正式颁布了出来。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为了编纂这本类书,朱棣任命了如今被赐名姚广孝的道衍和尚为总编纂官,新科状元解缙和探花杨士奇为辅纂官,另征集一百四十七名儒士为编修,共同修书。

而这本类书,也被朱棣直接命名为《永乐大典》。

为了表达对此事的重视,朱棣还亲自主持召开了永乐大典第一次编撰讨论会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才终于将这本永乐大典所要涵盖的内容全部确定了下来。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数千年来所有被记载下来的内容。

第439章《永乐试开海禁诏》

所有参与这事的人都知道,如果永乐大典编撰成功的话,他们人人都将留名青史。

所以上至姚广孝解缙,下至普通的编修,每一个人都显得斗志昂扬,干劲十足。

为了编书方便,朱棣专门在千步廊划出了数间大殿,作为《永乐大典》编书的场地。

按照朱棣的估计,编纂《永乐大典》耗时肯定都是以年为单位的,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成功的。

但是,如果一旦编纂成功,绝对就是有史以来文治的巅峰,而它能带给朱棣的,则是巨大的声望。

除了永乐大典的编撰以外,在永乐二年初,还发生了几件同样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朱棣正式颁布了《试开海禁诏》。

在这封诏书中,宁波和泉州两地将废除海禁政策,允许商人从这两地出海行商。

大明的海商只要向朝廷缴纳很少的费用,然后登记信息就可以成为在册的海商,从这两处海港对外进行海上贸易。

除了违禁品目录中的物品之外,海商可以出海贩售任何商品。

但是,此次开海仅限于宁波和泉州两处港口,除开这两地在其他任何地方,海商出海或登陆都属于要被严厉打击的行为。

一旦出现在其他港口私自出海或登陆,海商将除了被永久剥夺行商资格之外,还要抄没家产并下狱问罪。

在这封诏书中,朱棣还明确了对于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为政务院下属的海外贸易司。

由海外贸易司在宁波泉州两处设立大明海事商关,由商关对所有往来进出的海商进行登记和征税。

商品出港和入港都要征收商税,而商税的缴纳比例,也从原来的三十税一增加到十税一。

海商缴纳的这些商税,除了上交给朝廷的部分外,还有部分要用来承担大明海外水师的日常维护和消耗。

这是因为,所有的大明商船在外海都可以接受大明海外水师的保护,而且不用为这个保护再支付任何成本。

也就是说,海商在交了税之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了大明水海水师的保护了。

开海禁的诏书一颁布,整个大明沿海的商人全部闻风而动,纷纷涌向宁波港和泉州港。

他们抢着要在设立在这两处的大明海事商关去登记信息注册成为正式海商。

而商关此次发布的贸易许可第一批只有一百张。

也就是说,只有最先去登记的一百名海商才能成功拿到许可,晚一步去的其他海商就只能眼睁睁等到下一次发放许可了。

而那些原本感觉被朝廷欺压了的苏松嘉湖地区的官绅巨贾们,此刻却变得欣喜万分了。

之前由于朱棣的重拳出击,逼迫他们不得不主动要求重新丈量土地,积极配合推广种植新作物而让他怨声载道。

虽然,当时朝廷承诺了将负责解决他们积压在手中的丝绸等货物,但是这一等就是半年,朝廷却没有了任何的音信,这让苏松嘉湖地区的官绅巨贾们感觉度日如年。

名下土地被重新丈量了之后,几乎家家都被新上任的地方官清理出了大量的隐田,所以他需要缴纳的税赋金额也跟着上涨了。

然而手中积压的货物,却是一直没有等来朝廷要帮助销售的消息。

如今海禁一开,他们的货货物就找到了出路,不论他们能不能拿到海商许可,货物都可以顺利出手了。

而且,这还不像以往,出售这些货物还需要偷偷摸摸,现在完全是光明正大的待价而沽。

虽然说商税提高到了十税一,但是比起以前需要花费的隐形开支,实际上他们销售成本反而还低了很多,安全性也提升了不少。

就在整个大明南方沿海的官绅巨贾们在为了一份海商许可拼命奔走的时候,朱棣接着又颁布了第二封重要诏书。

这第二封诏书的名字是《永乐殖民诏》。

这封诏书的内容,就是之前朱棣曾经告诉晋王朱棡的那些内容。

主题就是鼓励大明国内的有志之士去海外拓展殖民地,掠夺海外的财富。

诏书公告天下,大明朝廷将组建新的机构殖民都督府,将面向全国征召有志于海外殖民的勇武之士。

所有报名的人员,在经过殖民都督府的评测和培训后,就可以获得正式的殖民武官身份。

而有了殖民武官身份之后,就可以在殖民都督府的协助下,在大明境内招募士卒和购买武器,组建自己的殖民军队。

然后,这些殖民武官就可以在大明水师的协助下,出海到达海外进行军事殖民。

随着这封诏书公布的,还有殖民计划的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就规范了殖民武官在大明境内和境外的所有行事准则。

同时还约定了殖民武官们在海外取得的收益与大明朝廷之间的分配方式。

这封诏书一出,比之开海禁诏引起的轰动更加剧烈。

毕竟开海禁这事只是事关大明南方沿海地方,但是这个殖民诏影响的范围却是整个大明境内。

殖民诏书颁布以后,在很短时间内,京师就涌入了大量的外地人,他们纷纷跑到殖民都督府去探听消息。

新成立的殖民都督府的都督是由曹国公李文忠兼任,副都督是由鹤庆侯张翼和颖川侯傅友德两人担任。

这三人虽然是老将,但是对于殖民这件新鲜事物也是一头雾水,这个计划在制定过程中他们是没有深度参与过的。

但是,自从被朱棣赶鸭子上架弄到这个殖民都督府来以后,这三位老将军几乎每日都在拼命学习朱棣制定的关于殖民的所有相关政策制度。

结果,这一学习,反而让几位老将军就像找到了第二春一样,每日都是精神抖擞如同被打的鸡血一般。

在他们三人全力的操持下,第一批殖民武官就很快就被筛选了出来。

而在筛选这些殖民武官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

那就是,在这些前来报名的所谓有志之士当中,被发现其中居然有着为数不少的大明正式的武官。

首节 上一节 277/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