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73节

父子俩就在乾清宫里,就这数月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时间很长的交流,以及交接。

在交流中,朱棣明显可以感觉到,如今的朱元璋,精神状态远比曾经他当皇帝的时候更好。

而朱棣不知道的是,在朱元璋收到朱棣将整个草原纳入大明版图,全歼鞑靼瓦剌数十万联军的消息之后,完全不顾太医的医嘱,一个人喝酒,喝的酩酊大醉……

自那天起,朱元璋已经从心里面彻底相信了王景弘说的,朱棣乃是神人转世这个说法。

因为他实在想不出,如果不是神人转世,何人能够有此功绩,遍观历朝历代,都没有帝王能够做到像朱棣一般的壮举。

哪怕大唐的太宗李世民,当时拿下西域也是花费了数十年,整整两代人的精力和心血,而不是像朱棣一样一战功成!

朱棣与朱元璋父子两一番深谈之后,朱元璋再次交出朝政回归后宫,丝毫不贪恋帝王权位。

而朱棣回京后,发现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在朱元璋和王仁等人的倾力配合下,他不在京师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任何政务积压。

这种情况让朱棣也感到十分的满意。

接下来,就是已经拖延了几个月的一件大事,对靖难之役的封赏必须要落实了……

而对于此事,王仁早有所准备,他早已拟好了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交给了朱棣审阅。

朱棣看在完方案之后,发现王仁做的这份封赏方案,确实已经涵盖了所有的靖难功臣。

在覆盖了面的同时,也体现了功劳大小和亲疏远近的影响,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朱棣自己的想法了。

第431章 大封靖难功臣

朱棣又经过了两天的斟酌之后,对封赏内容又做了一些不算太大的改变。

数日后,靖难之役功臣的最后封赏旨意就正式出炉了。

此次一共封了七位国公,分别是:

许国公霍去病,代国公赵云,荣国公张玉,随国公张武,成国公朱能,益国公诸亮,商国公王仁!

其余如郭资,吕正,典威,贺忠良和阿鲁温沙等人则全部封侯,一共封了二十一位侯爵。

除了这些主要的功臣以外,其余人等的封赏,朱棣全盘照准了政务院提交的详细名单。

这其中像是在靖难中途转投朱棣的官员,如鹤庆侯张翼等,基本都保留了原有爵位,这也算是让原有的旧臣们安心了。

至此,大明朝以新皇朱棣为核心的统治体系正式成型。

弄完封赏的事,紧接着朱棣就宣布开了一次科举。

屠刀举过了,还是需要给天下人的读书人吃点糖的。

这一次科举和以往的科举都不一样,首先就是录取进士的名额翻了三倍,达到了一千二百多人。

其次,此次科举虽然还是以八股文为主,但是却增加了一门实务。

而且朱棣有言在先,如果实务一科不合格,那么八股文的成绩再好也不得中进士!

这一次科举的时间,朱棣也将之定在了十月初十秋高气爽之时。

在朱棣御驾亲征的这段时间里,大明朝廷对地方官的外察已经完全结束。

共计一共揪出了六百三十二位地方官员,这其中有一半的官员都被朱元璋直接判了死刑,其余一半也大多是革职流放。

因为这些官员都不仅仅是不合格,而是都有着贪腐枉法的行径,只有一小部分官员是因为不合格而被罢黜了官职。

这一次外察,实际上就是一次清洗。

在朱元璋的雷霆手段之下,整个大明朝的地方官场风气为之一肃。

但是朱棣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如果有些规则不从根子上改变的话,地方官员的堕落依旧是不可阻止的。

于是,朱棣更改了巡按御史制度。

所谓巡按御史,其实就是隶属于朝廷中枢的督察院的御史,但是却被放到地方去进行巡查。

与以前的巡按御史制度不同的是,朱棣重新修改过的制度,规避了以前很多的漏洞。

首先巡按御史的任期和任职范围不再做任何固定,每一次对地方巡查都是临时决定人选和地方,巡查结束后巡按御史任期自动终止。

而且巡按御史的人员也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由朝中各部门的年轻官员轮流担当。

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并不再是一个一直固定,坐在督察院上班的官职了。

而是假如一位政务院的官员,然后某一天突然就会被抽调到督察院担任巡按御史,前往某一个地方进行巡查,巡查结束回来后还得继续回到原来的职位上去。

而官员在担任巡按御史中的表现,将作为他在本职部门中晋升的重要考量条件之一,从根本上去激发年轻官员的斗志和干劲。

除了巡按御史制度之外,朱棣对锦衣卫的职责和权限也作出了全面的调整。

锦衣卫的刑讯和司法权被朱棣给收回,但是却强化了调查权,以及赋予锦衣卫紧急情况下的临机处置权。

也就是说,平日驻扎各地的锦衣卫只是拥有对当地官员的监察和调查权,而并没有抓捕和审讯的权利。

所谓临机处置权也不是由锦衣卫自行确定,而是要由锦衣卫通报当地的巡按御史,经巡按御史首肯之后方可行使临机处置权。

朱棣通过这些各个系统的职权交叉,来尽可能的限制绝对的权力出现。

当然他其实也知道,这些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再好的制度,只要执行时候变了样,要不了多久一样会退化为原本的样子。

不过,这就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了,而是执政群体本身的问题,对此,朱棣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只不过以目前的情况还并不适合推行罢了。

经过这样的调整,其实就可以看出朱棣是十分看重对官员的监督权的。

同时有暗卫,锦衣卫和巡按御史三个体系存在,对整个大明朝堂的官员进行着全方位的监察。

只要这套制度本身不出问题,那么朱棣相信大明的朝堂在很短时间内,风气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御驾亲征凯旋而归的朱棣,现在声势如日中天,已经超过开国之君朱元璋的趋势。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能让朱棣伤脑筋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大明宝钞的事情到现在为止,依旧还没能得到完善的处置。

虽然说满朝上下,并不认为朱棣应该为大明宝钞的事情买单,但是朱棣自己却清楚,大明宝钞的事不解决好,那么整个大明的货币体系就一定不会健康。

如今的大明朝廷,对于民间货币的使用已经完全没有再做限制,现在的货币又回归到了原来的铜钱加银两为主的方式。

朱棣这一次远征塞外,收获的财富不算少,但是如果用来重塑大明的货币体系,又是还差了很多。

几百万两银子看着很多,但是朱棣敢保证,只要一放开兑换大明宝钞,那么这几百万两银子绝对会瞬间就被兑换得干干净净。

据他所知,在朱标主政期间,大明宝钞提举司一共印刷发行的大明宝钞,总额接近八千万两。

虽然说这其中有后来大明宝钞贬值的原因,但是这个总额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大明目前近三十年的赋税总和。

而现在的大明国库就算加上朱棣才从塞外搬回来的财富,一共也不到五百万两银子。

想要去完全消化掉大现有的大明宝钞,基本上就是件不可能的事。

而王仁诸亮他们,则一直建议抛弃大明宝钞,重新建立新的货币体系,但是经过朱棣再三思索后,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方案。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信心建立起来难,但是破坏起来真的太容易了,特别是民众对于朝廷的信心更是如此。

第432章 来自大宁城的惊喜

有了大明宝钞的前车之鉴,哪怕朱棣现在另起炉灶打造新的货币体系,但是朝野上下对这个新货币绝对不会有任何的信心。

哪怕靠着朝廷政令强制推行,那么最终只会变成另外一个大明宝钞。

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当朝廷失去的公信力,那么新的货币体系就一定要有足额的担保物,才会有人愿意接受。

现在摆在朱棣面前的就是,朝廷既没有足够的公信力,也没有足额的担保物,那么想重新发行新的货币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而就在他伤脑筋的时候,一封密信从塞外瞿应行那里没有经过通政司,直接送到了诸亮的手中。

一般来讲,如果确实是非常机密的事情,朱棣的心腹都会采用直接将密信送到诸亮手中这种方式,来规避中间的泄密环节。

而诸亮收到瞿应行的密信之后,看到信件漆封上面的印章样式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件最重要的机密等级非常高的事情。

于是诸亮没有任何耽搁,就带着密信进了宫见朱棣。

朱棣打开瞿应行的密信,只是一看眼睛就瞪大了,等他看完之后,脸上却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

看着诸亮在一旁心痒难耐的模样,朱棣就把密信也递给了他。

“什么?大宁城附近发现一座巨大的银矿?”

诸亮一剑之下,直接就惊呼出声了。

作为朱棣的心腹,他太知道朱棣现在最操心的事到底是什么了。

如今,居然发又发现了一座巨型银矿?

而且,按照瞿应行找人勘查过后估计,这银矿储量可能还要超过了河西那边的镇虏堡银矿。

要知道河西那边的镇虏堡银矿,现在每年都能为朱棣提供数十万两的白银,以及数十万斤的铜。

“陛下,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啊?”

诸亮震惊之后又觉得有些不敢相信。

按照瞿应行所说,这银矿距离大宁城的居然不足百里,这么多年居然没有任何人发现,简直是有点不可思议。

此刻的朱棣正在拼命搜索自己的记忆,过了好一会儿,他依稀记得,印象中大宁城附近在后世似乎真的发现过一个储量巨大的银矿。

“以瞿应行的稳重性格来说,此事应该是靠谱的!”

有了记忆中的信息为佐证,朱棣才算是彻底相信了这个消息。

“那现在怎么办?立即开采吗?”

诸亮有些兴奋的问道。

“这样吧……先让阿鲁温沙征召一万五千辅军组建一个守备营,交给瞿应行……”

“让他用来先把银矿给彻底封锁起来,然后再让他尽快从草原人中招募矿工进行开采……”

“还有就是,从西山工坊调几名专家过去指导他们如何高效熔炼矿石!”

朱棣很快就梳理清楚了思路,然后做出了一连串的决定。

这不由他不着急,因为瞿应行在信中告诉朱棣,经过他找人勘测的结果,这处银矿虽然位于地下,但深度并不深,如果采掘人力足够的话,年产可以达到百万两的规模。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减轻大明财政面临的压力。

这么久以来,终于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让朱棣的心情也变得愉快了很多。

而当他回到后宫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惊喜又多了一个。

徐妙云告诉他,他她怀孕了,这让朱棣更是喜上加喜。

不过既然徐妙云怀孕了,那朱棣晚上就只能去青雅的地方过夜了。

而看着朱棣离开的背影,徐妙云也在默默的想着心事。

如今的朱棣已经不是原来的燕王了,他已经是大明的一国之君了……

而现在朱棣的后宫只有她和青雅两人,似乎确实少了一些,虽然徐妙云也知道这,是朱棣对他的尊重,但是她同样也知道尊重是相互的!

如果仗着朱棣的对她的尊重,然后假装无视后宫凋零的情况,那么最终带给他们双方的结果肯定都不会是最好的。

所以,徐妙云开始动了朱棣选妃的心思。

当然,这事儿她还得找到青雅一起细细谋划一番再做决定,在这之前她也不打算先告诉朱棣。

首节 上一节 273/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